石羊传统教育的研究

2014-11-24 06:07施吉芸孙明明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3期
关键词:传统教育变迁教育理念

施吉芸+孙明明

[摘 要]石羊的传统教育相对于云南其他少数民族地区起步较早,内容丰富,其文化选择趋向于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和精神追求。随着社会发展,现代教育在石羊的兴起使传统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探究石羊传统教育,对于保护民族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教育;教育理念;变迁

教育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从最初的口耳相传、模仿学习,到现在规范式教育,经历了数千年。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随其所属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教育也可以是一种文化传递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其成员的社会适应能力,以求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并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古代的石羊商业繁荣,文教昌明,这与教育有着密切关系。

一、石羊尊孔崇儒的教育理念沿革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的一种超现实的理性认识和理想状态,它可以指导人们开展各种传统教育实践活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反过来还可以对教育活动本身进行反思和审查。尊孔崇儒是古代石羊的教育理念,它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造就的。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得益于盐业的发展,儒家文化较早就进入了石羊地区。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遣司马相如到西南彝地蜻蛉一带,设讲坛讲学,提出了“教学授经,著有贤声”。“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10年),韩说、司马相如同开益州,领弄栋、蜻蛉诸县。是时,白井属蜻蛉,沐其德化,人皆感仰焉。”这里的“德化”,就是儒家的道德教化。

早期儒家文化在石羊的影响并不大,而是以“教学授经,著有贤声”为理念兴办学校,后来提出了“造塔坊以培文风而显文明”,彰显文化的繁荣昌盛。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东汉时,益州太守蜀郡王阜提出“政化尤异,始兴学校,渐迁其俗”。宋代已设学,唐樊绰在其《蛮书》中写道:“土地肥沃,士人务学,盐井之利,赡于列郡”。元代开始设立儒学,令诸路、府官子弟均须入学。明清时期,儒家文化在石羊蓬勃发展。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明朝在楚雄彝族聚居区,增设儒学,选拔彝族土官的“子孙弟侄之俊秀者,以教之”。孔庙是传播儒家文化重要的办学场所,孔庙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清康熙14年(公元1681年)年间平息了“三藩之乱”后,康熙大张旗鼓地提倡尊孔、崇儒,重教兴学,强化思想文化建设。康熙25年御赐“万世师表”这块匾后,当地的提举司便开始扩建文庙,筹备着竖孔子铜像,直到康熙52年孔子铜像历经7次铸造完成。这些举措,强化了儒家文化在石羊的地位,用儒家文化的纲常伦理来的教化和统治人民,使尊孔崇儒的理念深入到当地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从古代文化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实际情况来看,尊孔崇儒的思想极其浓厚。《重修龙吟书院记》云:“井中人士学以致道,得所依归,夫士之学以心性为基,以道德为垣,以仕义廉耻为牖,士不可败其基,丧其垣……”。《提举刘公重修学宫碑》说:“盖学宫者,风俗人心之本也。……遍颜天下学宫,以彰尊崇至圣之意。亦无非欲,正人心而厚风俗也。”石羊在清乾隆年间,政府除增加土司子弟儒学进取名额外,要求在“夷倮乡村,多设义学,以为变俗之方”,允许当地的少数民族接受教育。光绪33年,在石羊创办了女子高等小学,使男女都有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二、石羊传统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一)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形式,人们可以循序渐近地学习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在传统社会里,学校教育主要有私塾、州学、府学、县学、书院等。汉代时,教育思想在石羊开始萌芽,但一直都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机构。直到明代,由地方官、绅举办书院、义学和社学,同时,私塾和学馆也相继出现。明洪武年间,建立了白盐井提举司学宫。学宫教学设礼、射、书、数4科。习“礼”即宫发经、史、律、诏、礼仪各书,令生员熟读精通,设“射圃”习射练武。习“书”是临人法帖,日习500字,习数“须精通《九章算术》”。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8年),开始出现由灶绅捐资、官方主持的社学。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陆续建立了绿萝、张公、龙吟、灵源四所书院。书院是不分班级的,阅读的书目主要是四书五经,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雍正年间石羊有八所义学,义学没有统一的教材,随科举考试内容而定,多为儒家经典。分蒙学和经学两个阶段施教,蒙学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太公家教》、《性理宇训》等,经学学习《论语》、《孟子》、《中庸》、《书》、《诗》、《大学》等,教学方法主要是朗读、背诵、抄写、然写。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全国各地开始大量办学。石羊当时有16所初等小学校,1所高等小学,共709名学生。初小是四年级以下的教育,相当于学前教育。高小的教育则十分全面,开设了国语、算术、珠算、常识(理、化、生)、书法、美术、音乐、手工、体操等课程,每个年级都有固定教室和专职教师。

(二)家庭教育

明代以前,因未形成较为稳定、有组织的教育体系,石羊的家庭教育占据着重要位置。家庭教育是在家庭事务中实施的教育,它以血缘为基础,长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及耳濡目染,将自己的生产生活经验和对人生的感悟等无私地传授给下一代。传统家庭教育中,一般是晚辈向长辈学习,父母承担着主要的教育任务。这种家庭教育是较为灵活和广泛,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内容丰富多彩,不同性别和年龄教育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的。孩子出生后,从最基本的认知事物开始,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渐接受家务、生产生活知识与技能、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的教育。父母带着孩子下地干活时,教授孩子一些耕田把地、种植庄稼、施肥打药等农业知识。父母或其他的长辈在家时,教育孩子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勤俭、诚实、礼貌、谦让,监督孩子做家务,把建屋造房、编织竹器、纺织刺绣的技能传授给孩子。当子女长大成人,父母就要教授他们一些有关婚姻和家庭的知识,鼓励他们成家立业。

(三)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的扩大化便出现了社会教育,它是通过实施一些社会性的活动,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加强了人们之间的往来和联系,巩固了民族间和地域间的团结友好。早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存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较低,许多生活事项只依靠个人或家庭是很难完成的,因此,需要集体进行合作互助。在石羊的很多村寨,像盖房子、婚丧这种大事历来都是全村人一起合作来共同完成的,大家相互帮助,不存在任何利益冲突。日常闲暇时间长辈都会讲一些有关本民族的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来教导和激励后代。在一些重大的节日中将民族特色展示出来,如唱歌、跳舞、传统技艺,让后代人学习并将其传承下去。

三、传统教育的功能

民族地区社会繁荣发展及民族团结,都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的,它的实用性和经验性都很强,目的就是使个体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自身素养,保持社会安定。

第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借助人类的种种教育活动,逐步地被模仿、采借,使文化得以传递和发展。这种传递不是生物上的遗传,而是社会文化的积淀,是对社会文化世代连续性过程的同化与顺应而引起的文化潜移。石羊因孔庙和孔子铜像的存在,儒家的理论知识、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世世代代被当地人所倡导。日常生活中,人们不断地用这些理论思想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教育后代,为石羊创造了一个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时代的发展,迫切地需要人们去创造更新的文化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这是一个不断积累与升华的过程,不仅是要掌握了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而且一刻也不能停止对文化的再造。

第二,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格尔兹认为,在面对一些有关血缘、语言、风俗的问题时,人的自身会表现出一种对自己民族文化难以抗拒的强制力,这种强制力可能会因人、因社会和时代而异。石羊境内有彝、白、哈尼、回等少数民族杂居,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承方式均不同。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不同民族通过联姻、商品交易等,相互来往密切,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借鉴和适应,便于不同民族文化间的认同与整合。

第三,文风盛行,人才辈出。石羊自明代开始办学以来,就文风盛行。历史上曾有五大书院、一所学宫、八所义学、无数的学馆和私塾,这些教育机构,培养了众多人才。石羊从明成化甲午年起到清末废科举止,科甲中试者共285人,包括翰林2人,进士7人,举人59人,副榜6人。传统教育的熏陶,使民国年间石羊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军官、教育者和商人。在石羊这样一个偏远的地方,教育气息浓厚,文化底蕴深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四、传统教育的现代变迁

教育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衔接起来,是一个历史与时代的共存体,人们通过教育,既可以纵观传统社会的文化,又可以面向现代的文化。与传统教育相比,现代教育更为系统化、合理化,它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凭借人的兴趣爱好,相应地地学习不同的知识和技能。现代社会给教育提供了平台,人们更注重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知识的教育,学校成为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成为了主流。学校教育是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及其以上的教育。现代化的学校教育更为规范,有专门的学校机构,有专职的教师,广泛的教学内容,按年龄分档次地进行选拔教育。现代教育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现代社会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诸多传统教育留下来的痕迹,并且与现代教育交织在一起。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幼儿时大多接受来自家庭传统道德伦理的教育,学生时代则接受现代学校的教育,步入社会后接受社会中的种种教育。民族特色教育是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焦点。民族特色教育一般是学校根据当地文化特点,结合学校办学的优势,将地方文化带入课堂,使学生学习和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课改的推动下,石羊中小学校,以“弘扬儒家文化,诵读儒家经典,唱彝歌及古镇之歌,跳彝舞及古典舞”为旗号,自2009年起每个学校都开展特色教育。特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论语》朗诵、刺绣、象棋、跳绳、演唱《爱国主义歌曲》、唐宋诗、词朗诵、民族舞蹈,专门开设课程,有老师亲自引导学生学习。除学校外,在石羊有些彝族家庭中一直都在实施汉语和彝语双语教育。这种双语教育有益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保存和延续了母语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语言符号,使人们的思维更开阔。任何一种文化的更新与发展,其前提都是对本身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与批判。因此,研究传统教育不仅在于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还要使其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帮助人们解决面临的新问题。

猜你喜欢
传统教育变迁教育理念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谈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
“互联网+” 背景下网络教育的利弊分析
高校教学中的慕课及传统模式关系探讨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