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插图探究*

2014-11-28 08:18李丽艳刘冬岩
教育与考试 2014年4期
关键词:教科书儿童语文

李丽艳 刘冬岩

插图是一种用图形语言进行信息传达的艺术形式,是为文字做的附图,主要用于对文字进行更形象的解释和说明。〔1〕港台教科书非常重视插图的教育价值,大胆创新的插图设计风格格外引人注目。本文以台湾康轩文教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国语》和香港启思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天地》中的小学低年级插图作为研究对象。因其名称不一,为方便阐述,以下统称“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插图的意义

(一)有助于理解抽象文字,提升阅读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识字不多且掌握也不扎实,在阅读理解文章方面尚存在一定障碍。当无法理解枯燥乏味的抽象文字时儿童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结,从而降低阅读兴趣。教科书插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视觉形象,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明确的目的性等特点,尽可能地传达文本信息,有助于儿童理解抽象文字。同时,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借助插图理解了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时,将提升学习的自信心,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测验研究表明:插图对学习困难儿童在提高学习效率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

(二)有助于发展视觉思维,提高记忆力

美国哈佛商学院相关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每天通过五种感官接收外部信息,其中,视觉接收率高达83%。认知心理学和现代教学论的研究亦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视觉年龄,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主要通过视觉认知和记忆来掌握所学知识。插图作为大脑和第一信号系统连接的中介,以其生动、形象、活泼的特点促进视觉思维发展,方便记忆,有助于儿童提高记忆力。

(三)有助于发挥想象空间,增强创造力

文字表征提供了规范性的叙述,视觉表征提供了直觉性的形象,也就构建了心理的表征,用来解决问题。〔2〕人脑通过对事物进行加工创造来解决问题。插图较文字具有更强的表现力,直观明了的插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容易激发儿童的想象力,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探索插图所表达的含义,从而解决对抽象文字的困惑。该过程有利于儿童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培养创造精神,增强创造力。

(四)潜移默化地艺术熏陶,提高审美力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重培养儿童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插图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一幅优秀的插图不仅是艺术家智慧的结晶,还饱含着他们创作的情感灵魂,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以启发心智,启迪健康的审美意识为主要目的,使学生在获取文字信息时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地熏陶,提高审美力。

二、港台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特色

(一)香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的特色

1.选用同龄段儿童的画作,引起学习者的共鸣

蒙台梭利曾多次在其演讲中指出儿童是小小的“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3〕他们充满好奇心,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探索精神,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探索并创作出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多内涵的画作。儿童的绘画简单质朴、夸张怪异,但是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展示了绘画的返璞归真。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采用了同龄段儿童的画作,该部分画作有助于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易引起使用者的共鸣。同龄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相近,儿童绘画作品应用于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一上第二册《倒茶》(图1)和二上第一册《鲨鱼,鲨鱼! 》(图2)的插图分别是徐安行和梁子珀小朋友的画作。梵高说:“真正的画家是受心灵指导的,他们的心灵,他们的头脑,并不是画笔的奴隶,而是画笔听从心灵和头脑的指挥。”〔4〕儿童受自我中心主义心理的影响,只关注他们所在意的事物,简单的一笔一划间却勾勒出孩子们眼中丰富精彩的世界。

2.注重结构布局,富有逻辑性

部分文章描述的人物繁多,关系复杂,儿童从字面上较难理清彼此的关系。插图作为一种形象具体的表达形式,在指向性很强的文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通过精心的结构布局勾勒设计出清晰明了的逻辑关系,使事件具体、连贯地呈现出来。优质插图中每个画面、每个角色都会说话,图与图之间呈现独特的、富含逻辑的叙事关系,儿童可通过直觉直接进入插图的世界。

二上第一册《我怕怕……》(图3)的插图通过环状的结构设计,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老鼠怕花猫,花猫怕大狗,大狗怕我,我怕老鼠。”的情境,实现了用简单的图式把文章内容清楚明了地呈现出来,使学生从较强的故事性中抓住内在的逻辑关系。

图1 《倒茶》(香港)

图2 《鲨鱼,鲨鱼! 》(香港)

图3 《我怕怕……》(香港)

图4 《乐乐做家务》(香港)

3.画风简约,注重反映事件本身

儿童的世界不虚伪不究竟,不自欺不欺人,他们总是无成见地观看每件事物,喜欢通过最朴实、最简单的描绘体现最核心、最有表现力的画面。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总体来说以简约画风为主,重在反映事件本身。简约画风的插图有助于儿童集中注意力尽快抓住文章的重点。

二上第一册《乐乐做家务》(图4)的插图中并没有过分渲染外部环境,而是通过简单、清晰、准确地描绘深刻地反映文章主题,呈现故事情节,简约的勾勒中不失突出重点,使儿童一目了然地抓住文章重点。

4.插图故意留白,注重儿童的参与性

“儿童作为生命发生体,天生就携带着一种先天性的‘自然结构’和图式,这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些审美心理原感。”〔5〕课程专家开发的教科书插图具有普适性,儿童应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成为插图二次开发的参与者。教科书插图故意设计了留白处,儿童结合自身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独特的想法填补空白,表达自我情感。插图故意留白,要求儿童自主创作,有助于调动儿童的参与性,提高儿童的主动性。

二上第一册《鲨鱼,鲨鱼! 》预习部分(图5)故意留白,问小朋友害怕什么人?害怕什么事?先用文字或图画记下,然后和大家说说。插图故意留白给予了儿童展示自我的机会,他们可用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台湾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特色

1.注重插图意境,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图5 《鲨鱼,鲨鱼! 》预习部分(香港)

“模糊性”插图重意境,一般通过描绘较大的场面,使儿童用宽阔的视野观察世界。大场面所营造的多视角、多解读氛围有助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力。台湾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通过描绘较抽象的氛围来表现虚拟意境;通过从形式特征中找到触发情感的可能性;通过描绘插图背景或某一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选择恰当的绘画类型和色彩搭配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台湾的插图重神、重意境,营造出浓郁的浪漫色彩,在唯美的意境中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年级上册《开学日》(图6)插图中,学生打开课本时,在那充满诗情的意境中,有雨后的彩虹、连绵的山脉、浩瀚的大海等,美丽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2.插图代替文字置于文中,图文相得益彰

中央美术学院尤劲东教授说:“与文字无关,直接用视觉形象来传达思想含义,这一类插图具有如同语言一样的功能,它们超越文字,代替文字,独具造型的魅力。”〔6〕当插图与文字实现相互转化时,体现了图文的一致性与融合性。一年级上册“我会念--分水果”(图7)模块中,将水果图像代替名称置于文中,图文相得益彰,有助于儿童同时记忆事物的名称和外形,对事物形成正确认识。

图6 《开学日》(台湾)

图7 《分水果》(台湾)

3.色彩鲜艳明快,以绿色为主富有美感

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7到15岁的孩子(不论男女),喜爱的色彩是绿色和红色。台湾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色彩鲜艳明快且对比鲜明,极具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染力。插图以红、绿、蓝、橙(尤其是绿色)等高纯度和高明度色彩为主(图8《找一找》),通过色彩关系的相互作用使插图颜色更具表现力,适应儿童的视觉生理,并强烈地刺激他们的视觉神经,从而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4.插图应用于汉子识记中,使学生理解记忆

帕维奥(Paivio)认为,字词是单一编码,而图片具有双重编码,因而图片更容易记忆也具有优势效应。〔7〕用插图代替汉子的偏旁,生动形象且方便学生记忆。台湾小学语文教科书充分利用绘画对识记汉字的作用,如图9中,“跳”和“跑”都是足字旁,用脚的插图代替足字旁应用于汉字识记中,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图8 《找一找》(台湾)

图9 《比一比》(台湾)

三、港台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插图的共性

优质插图在丰富教科书内涵、增强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港台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插图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两地插图具有以下共性:

(一)拟人手法的设计造型,贴近生活

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一切都应该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这体现了儿童“泛灵化”的思维特点。插图设计者能够站在儿童的角度观察世界、思考问题,采用拟人手法的设计造型,使儿童联系生活经验对其进行理解。栩栩如生的形象拉近了儿童与插图的距离,增强了学习的情趣性。

香港一上第二册《鞋子和孩子》(图10)和台湾一年级下册《新的计划》(图11)的插图分别采用拟人手法的设计造型,蕴含生命力的形象使插图更具表现力,易使儿童置身于情境中。

图10 《鞋子和孩子》(香港)

图11 《新的计划》(台湾)

图12 《冒号和引号》(香港)

图13 《小雨滴》(台湾)

(二)夸张多变的表现形式,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特征

儿童心智尚未成熟,但对具有明显特征的东西非常敏感,通过突出特征来记忆事物。因此,儿童更喜欢形象具体、稚拙可爱、特征突出,甚至无厘头的夸张多变的插图。这种表现形式不仅形象特征突出,而且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特征,易留下深刻印象。

香港一上第二册《冒号和引号》(图12)用夸张简洁的表现形式赋予事物形象而具体特征,抓住本质的无厘头描绘给儿童留下深刻印象。台湾一年级下册《小雨滴》(图13),小雨滴那张大嘴巴,“惊呆”的大眼睛是那么的稚拙可爱,流露出对高山的新奇之情。

(三)注重刻画细节,放大微表情

儿童对细节较敏感,并能敏锐地捕捉到。插图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行为动态、表情特征等,从刻画的细节中了解角色鲜明的个性特征,从放大的微表情中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儿童在欣赏中把握角色的主要特点。人物形象描绘的传神到位将大大提升图文的整体性,有助于理解文章。一幅好的插图不仅能够发展和丰富人的个性,而且还能够调动和开发人的想象力,在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香港二上第一册《拔苗助长》(图14),从那笑眯眯的眼睛,乐呵呵的嘴巴就看得出农夫拔苗时的开心。台湾二年级上册《文字的开始》(图15),祖先面对绳子上大大小小好多结时,从目瞪口呆、抓头挠耳的微表情中,便可洞察出他们难以言表的心理活动。

(四)注重时代性和有效性,对客观事物形成正确认识

摄影作品具有典型的时代性和有效性,它作为插图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真实、高效两方面。照片记录了真实的人物和场景,有助于儿童对客观事物形成正确认识。同时对各种特殊需要可通过高科技术手段加以处理,使相片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香港一上第二册《动物孤儿院》(图16)和台湾二年级上册《卑男族男孩的年祭》(图17)都选用照片作为插图,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事物(事件)本身。真实情景再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加深对文章地理解和把握。

(五)类型多样,以漫画和卡通画为主

图14 《拔苗助长》(香港)

图15 《文字的开始》(台湾)

日本学者藤江充认为:儿童绘画发展并不单纯表现为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8〕即表明儿童在同一阶段具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因此,教科书应提供类型多样的插图,以满足儿童的不同需求。纵观港台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有漫画、卡通画、工笔画、水彩画、写实绘画等多种类型。其中,以漫画和卡通画为主。通过夸张、讽刺、比喻、联想等漫画形式展现故事,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卡通画的形式表现人物形象,幽默可爱,特征突出。

四、对优化大陆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插图的启示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大陆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在表现形式、插图类型、色彩使用等方面都有质的提升,但仍有部分插图在选材、设计、编排等方面存在不足,大陆教科书插图设计仍需进行大胆有益地尝试。

图16 《动物孤儿院》(香港)

图17 《卑男族男孩的年祭》(台湾)

(一)走进儿童文化,营造适宜儿童成长的插图文化氛围

“文化环境因素往往决定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社会文化资源和日常生活影响儿童绘画的知识认知和表现形式。”〔9〕“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则立足于儿童的社会文化属性,对儿童美术心理中的文化符号认知理解和体验问题情有独钟。”〔10〕成人应借鉴儿童文化、研究儿童文化、了解儿童文化、走进儿童的世界,为儿童营造健康、积极、高尚的插图文化氛围,给予儿童宽容自主的绘画心理空间,使儿童在充满生长力的插图文化氛围中表达内心最淳朴、最直接的想法。学校应给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家长应带孩子多接受艺术的熏陶,不断丰富、发展儿童的审美意象。

(二)保证插图设计者的素养,扩大插图来源

目前,教科书插图主要由专业人员自行编排设计,通过成人的思维描绘儿童的世界。为提高插图质量,插图设计者需具有广博的知识,对儿童心理学有所了解,带着一颗童心去创作插图。同时,相关机构要严格考核插图设计者的资格认定,确保其质量与素养。为提高教科书插图的实用性,应扩大插图来源,广泛吸收儿童的画作,实现插图创作多样化。鲁迅说:“儿童是幻想家,他可以上天入地,而成人在幻想的天地中浅涉尚可,深潜一小会儿就不得不上岸了。”〔11〕儿童通过绘画不仅加深了对世界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创作热情、获得成就感,采用儿童的画作有助于反映儿童对文章最本质的理解。

(三)插图设计者应提高插图质量,设计符合儿童认知的插图

插图是儿童认识世界最早也是最直接的手段,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学习新事物是他们形成新认知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提高插图质量,设计符合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插图是非常必要的。插图设计者应以儿童为主体,满足儿童的兴趣,关注图的适合度、色彩应用与印刷、图文编排等,使之更加贴近儿童的世界;插图创作力求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并站在他们的角度观察世界、思考问题、描绘事物;插图题材应选自儿童身边的事物,如:家庭生活、课外活动、学习情境等;密切插图与文本的关联性,提高插图表现力,必要时在学习材料上添加特定的教学指导及活动设计;依据插图效应来精心编选插图,将增强文本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互动认知”的研究表明:越能导致情感投入的学习,建基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认知的联系就越强。〔12〕插图的绘制需学生的认知能力作为出发点,以图代文,简单、生动、贴近生活的插图定会受到儿童的青睐。

(四)师生合作,做插图二次开发的参与者

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形成的运动状态。“通过活动与交流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生长元’,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形成对‘生长元’多解的‘方案性资源’”〔13〕教师需认识插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插图价值观。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运用综合知识,深入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科书插图的“装饰功能、解释功能和促进功能”。〔14〕教师需具有一定的读图经验和审美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了解插图本质。师生课后可进行合作探讨,对插图进行适当的二次开发(如:对不完善的插图进行必要的补充,重构新插图等),做插图二次开发的积极参与者,使其满足教学需要,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1〕张弘,杨红燕.插图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2〕Paivio A.Mental Representation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86.

〔3〕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唐其慈,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32.

〔4〕廖军.视觉艺术思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41.

〔5〕边霞.论儿童艺术的发生〔J〕.学前教育研究,2002(5):8-10.

〔6〕尤劲东.当代插图如是说〔J〕.美术研究,2004(2):68-72.

〔7〕Paivio A,Csapo K.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 in free recall:Imagery or dual coding ?〔J〕.Cognitive Psychology,1973(5):176-206.

〔8〕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32.

〔9〕钱初熹.视觉文化时代儿童美术心理及能力发展的变化〔J〕.中国美术教育,2005(2):2-5.

〔10〕张晓涧.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及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J〕.学前教育研究,2011(4):21-26.

〔11〕鲁迅.且介亭杂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6.

〔12〕〔14〕宋振韶.教科书插图的认知心理学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22-26.

〔1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J〕.教育研究,2002(10):24-30.

猜你喜欢
教科书儿童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