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自我发现

2014-12-01 20:06潘国灵
出版人 2014年11期
关键词:余华新书书本

潘国灵

提到成长,我们常常会说到诸如在什么学校读书、在什么地方居住、跟什么朋友一起玩耍等等;书籍,其实也可占一席之位。譬如说,你第一本读的有印象的书是什么?第一本启蒙读物是什么?有什么书或作家曾经给你深深的感动、共鸣、影响、震撼,让你感到世界在眼前张开、让你排解了不少苦闷的岁月,并懂得了自处?如果你不是一个太少阅读的人,你应该也有属于自己的阅读记忆、跟阅读连绵的故事,以至于每个人都可为自己重构出“一个人的阅读史”,而阅读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

在余华的《十个词汇里的中国》里,其中一个词汇就是“阅读”,在这一章中,余华整埋了自己的记忆,以四个不同的版本讲述了他最初的阅读──由小学“饥不择食”读尽了图书馆里可能找到的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并发现家家户户都只放着《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选集》作政治摆设,那种无书可读的苦闷;至饿狼如虎地读残破不全、不知从哪里找来总是脱页,没了头或没了尾的世界名著,跟同学轮流通宵手抄《茶花女》;至在文革后期沙里淘金似的在大字报细读一则则男女偷情通奸的性故事;再至文革完结后,书籍开始解禁,人们通宵达旦轮候书票,即使买不到也要用手抚摸新书和用鼻子闻新书的气味。三十年光阴晃眼而过,余华跟他的一辈,“从一个没有书籍的年代来到一个书籍犯滥过剩的年代”,书籍的私密记忆也铭刻着一整代社会历史的故事。

阅读的意义不止一种,从“无为而读”到“知识增值”,从轻盈的愉悦到苦练的修行,从生活的习惯到生命的慰藉等,不一而足,不变的是,人生一些差不多可称为绝对美好的时光,乃由阅读而来,无怪乎天使在电影《柏林穹苍下》出现于图书馆,而作家吴尔芙(Virginia Woolf)说:“有时候我想,天堂一定是一场永不疲倦的阅读。”

说到阅读的美好时光,我想起法国作家莎冈在传记式作品《我最美好的回忆》中,也给阅读预留了最后一章的位置,她回忆了青春日子里,从十三岁读《地粮》、十四岁读《反抗的人》、十六岁读《彩画集》等阅读记忆,那色温当然有别于余华如黑白片般的“匮乏的丰盛”,而毋宁说是“粉红色的一生”。她说:“阅读这些书籍,让我发现自我,作为读者的我、存在的我,还有身为作者的我。”

在阅读大多数的孤独时光中,个人浸染于独处的状态,但同时也是放下自我,静心倾听书本中比自己心灵伟大,比自己思想高超的智慧之言,在出神时偶尔近乎忘我,而在忘我中自我反倒被书本灌溉、添厚、形塑。这点,我无法说得比莎岗更好:“我生活得过于自我。在阅读的世界之中,自我不会单独出现,而是在众多的作家身影、文字的亮光中,偶尔被照见而显得格外清明。■

(本文作者为香港小说作家,文化评论人)

猜你喜欢
余华新书书本
玩转书本
一颗假糖的温暖
打开书本
新书速递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开在书本里的花
新书推介
新书选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