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梦想铸就青春——第二届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侧记

2014-12-05 23:02中国青年报
少年体育训练 2014年8期
关键词:青奥会踢球奥林匹克

青奥会的由来及特点

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为青年奥运会、青奥会。它是一项专门为14~18岁青少年人设计的综合体育赛事,融和了体育、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内容,并将为推进这些领域与奥运会的共同发展而起着一个催化剂的作用。青奥会每4年1届,夏季青奥会时间最长12天。

2001年,时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雅克罗格提出了举办青奥会的设想。国际奥委会委员在2007年7月5日于危地马拉城举行的第119次国际奥委会全会上一致同意创办青少年奥运会。首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新加坡举行,第2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南京举行。

原 则

青奥会是为世界范围内所有具有天赋的青年运动员组织的一项具有高度竞技水平的赛事。此外,还应该在奥林匹克精神方面成立一项具有教育意义的项目,让青年们从运动中收获更加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

特 点

青奥会在规格上和赛事上堪称“小奥运”,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城市申办和举办 国际奥委会文件要求一个国家和某一个城市申办和举办青奥会,举办城市需要利用现有的体育和文化教育设施,不需要新建设施,尽可能减少对城市市民生活的干扰。

2重视文化教育交流 国际奥委会文件特别强调文化教育生活和体育竞技同样重要,并完美融合。青奥会应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因此,要求参加青奥会的运动员从开幕式到闭幕式都要参加体育竞赛和文化教育计划规定的活动。

3体现奥林匹克精神 青奥会设想是基于青少年,为了青少年,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理念,使之成为青少年的共同理想;树立健康向上的青少年榜样,鼓励和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在参与、互动、共享氛围中快乐地成长。

4凸显改革和创新 具体表现在城市举办、文化教育计划、适应青少年的竞赛项目和规则等方面,其宗旨是突出世界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夏季青奥会

夏季青奥会项目包括:游泳、跳水、射箭、田径、羽毛球、篮球(奥运项目篮球或街头篮球)、拳击、划艇、自行车(小轮车、山地自行车)、马术(障碍)、击剑、足球、体操、手球、曲棍球、柔道、现代五项(射击、击剑、游泳、马术和越野跑)、划船、帆板、射击、乒乓球、跆拳道、网球、铁人三项、排球(室内或沙滩排球)、举重、摔跤(女子自由式摔跤、男子古典式摔跤)高尔夫、橄榄球28个大项。

冬季青奥会

冬季青奥会所设项目包括花样滑冰、滑雪、冰球、冬季两项(越野滑雪和射击)、冰壶、雪橇等7个大项,与201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冬奥会设项相同。

“与青奥共成长”,这是南京青奥会的申办理念,可谓南京青奥会的“初心”。这句朴素的话语,包含着丰富的意蕴。它不仅寓意年轻的青奥会自身在实践中成长、举办城市与青奥会共成长,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让青年人与青奥会共同成长,在参与、分享青奥会中共同进步。从这一理念出发,南京青奥会进一步提出了“分享青春,共筑未来”的青奥口号,明确了“让奥运走进青年,让青年拥抱奥运”“一届青奥会,激励三代人”的办会思想。无论是哪种表述,“青年”“青春”总是贯穿其中的一根红线;为了青年、基于青年,成为南京青奥会的鲜明特征。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曾如此推崇青年的使命。他说,“青年的运命,就是中华民族的运命,青年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南京青奥会是南京代表中国承办的重大国际体育赛会,而我国通过这一平台,成功地向全国和世界各地青年传播了奥林匹克精神。同时,南京青奥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青少年健康成长,使青少年更加了解体育和体育的本源,更加了解奥林匹克精神,学会在赛场内外做一个真正的优胜者。这样的盛会,让青年终身受益。

青奥会的使命在于帮助青少年成长

第2届青奥会于2014年8月16日晚在南京开幕,青奥会并非“迷你版”或“低水平”的奥运会,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说,竞赛只是青奥会的一个载体,更重要的是让青年在这里相互结识、交流,了解世界、推广体育、传播文化、共同成长。帮助青少年成长是青奥会最重要的使命,因此青奥会的教育意义远大于竞赛意义。

一位奥运冠军的感悟

作为本届青奥会38名模范运动员之一,奥运冠军吴静钰在青奥村中与广大青少年运动员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吴静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均获得跆拳道冠军,是国际跆拳道联合会向本届青奥会推荐的唯一一名跆拳道模范运动员。吴静钰希望与青少年奥运选手分享的不仅仅是她辉煌的奥运历程,还有她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经历的一段人生迷茫期。吴静钰在接受采访时回忆,2008年夺冠后,曾有一段时间,她迷失了继续努力的方向,“如果从事体育运动就是为了获得比赛成绩的话,那么,我已经是奥运冠军了,我问自己,为什么还要那么苦、那么累地继续练下去?”

如果以当前中国社会仍占主导地位的体育观念去回答吴静钰,她不会得到重新燃起练跆拳道热情的答案,她很清楚“就体育而言,我们还是比较重视成绩的”。

成绩几乎是对一个运动员的唯一要求,成绩也是中国竞技体育的核心目标,一个已经达成核心目标的中国运动员,的确很难再找到继续前进的动力。

幸运的是,吴静钰没有放弃,尽管以中国竞技体育的成功标准判断,她已经功成名就,但内心对跆拳道运动的眷恋,让她依然坚持在训练场和赛场上。

吴静钰开始思考,成绩目标显然不能作为激励一名运动员不断进取的长久手段,只有运动员对一个运动项目真正的热爱和由此得到的快乐,才是激发他们斗志的最强大动力。

经过那段人生迷茫期的吴静钰,对体育的理解有了自己的答案,“爱好,快乐,梦想和体育精神”。在这个答案的基础上,吴静钰开始关注体育人的积极改变,“除去健康的体魄外,还可以培养一个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树立梦想、实现梦想的决心,以及收获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

“竞赛成绩不是体育的全部,体育对一个人的积极影响和改变才是它的最大价值”。这是吴静钰对体育的最终理解。如今,她希望更多的中国人对体育也能有这种理解,希望中国社会能够创造更好的条件支持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并从中受益。

一所学校实践体育教育功能的收获与无奈

不能回避的现实是,一些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参加体育运动是浪费时间、会影响孩子学习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性改观。

南京雨花台中学是南京一所名校,教学质量优异,并且在校园足球开展上取得了较好成绩。在这所学校中,不仅足球队战绩显赫,更有多达90%的学生参与到足球活动中,其中40%的学生喜欢踢球,经常踢球。

在学校体育教师吴伟看来,让学生家长支持孩子踢球并非易事。吴伟回忆:“学校在2002年开始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时,很多家长是不支持的。”家长的担忧主要基于两点:踢球占用孩子学习时间;踢球可能给孩子带来人身伤害。

学校反复向家长告知,孩子踢球在安全条件下进行,时间是可控的,绝不会占用学习时间。这才有部分家长转变了态度,但也只是表示不反对孩子踢球而已。

吴伟表示,真正让更多家长开始支持孩子踢球的原因,是一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在踢球后学习成绩并未受任何影响。“渐渐有不少年级排名前50的孩子喜欢踢球,他们学习上是‘优等生’,踢球也是‘积极分子’,他们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证明,体育运动与学习不矛盾。甚至,为了留出踢球的时间,这些孩子需要在学习时达到更高效率,孩子的学习能力还得到了提高。”

如今除假期之外,每天午休时间和下午放学后,南京雨花台中学的足球场上都热闹异常,踢球的学生自发地将足球场分割成几个区域,不浪费每一处可以踢球的空地。这与学校在开展校园足球之前的情景反差巨大,吴伟回忆:“过去,足球场上空空荡荡,几乎看不到踢球的学生。”

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荣誉感,运动给孩子带来诸多好处,这是学校上下都看得到的。一些班主任也主动摘去了对体育的有色眼镜。吴伟表示,学校出现了积极带领学生在课余时间踢足球比赛的班主任,有些班级一学期能踢七八场比赛,这在过去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校园足球的氛围在南京雨花台中学已经形成,但即便这样,不反对与反对孩子踢球的家长依然各占一半。“只能说,支持孩子踢球的家长在逐渐增加,但不支持的家长仍大有人在。”吴伟表示,一些家长对体育的偏见根深蒂固,“他们不仅未意识到缺少体育运动对孩子体质的不利影响,也看不到体育对孩子全面发展的作用。在这些家长的心目中,孩子只有学习是最重要的。”

不要再以狭隘的体育观误导大众

说到青奥会,南京的初三学生蒋雨桐明确告诉记者,青奥会不只是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比赛的盛会,更是交流、教育的大会。蒋雨桐除了要看青奥会的比赛,还希望自己参与青奥会面向普通大众进行的体育运动体验和文化教育活动。

在南京筹办青奥会的4年里,南京媒体也经历了一次学习青奥知识、传播青奥知识的洗礼,江苏作为自古以来的文人之乡,体育的育人价值或多或少对当地百姓的传统观念产生了触动。

“中国社会轻视体育的教育功能,这一现象不可能一下子改变。”奥林匹克专家、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任海向记者表示,在中国,体育走向了两个极端—精英化和保健化,体育要么被当成了夺取大赛成绩的精英体育,要么被视作养生手段、保健手段,两种倾向都严重影响了体育教育功能的实现,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

在青奥会来到中国之前,从来没有这么多有关“体育是教育手段、体育与教育结合”的概念深入人心。任海表示:“这几年我们举办了几项大赛,从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到现在的南京青奥会,我们要利用这些大赛对大众产生影响,要宣扬的不是拿了多少金牌,应该让社会知道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不是为拿金牌,而是为了培养人。”

“孩子一定要参与竞技运动,这不是精英体育,也不是保健式的健身,而是比赛性质的体育活动。”任海表示,“比赛就有社会交往,它可以把社会上严肃的规则通过玩儿的形式告诉孩子。公平竞争、合作、分工、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目标也能通过玩儿的方式传授给孩子。”

任海还提出说:“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狭隘地理解体育,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群众体育锻炼身体,就这两个方面,没别的。应该考虑到体育有更大的功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我们的教练、领队,包括教育部门都对体育有偏见,总是要为国争光,看不到比赛对孩子的培养作用。中国社会需要整合,将体育、教育、文化结合起来,提供无缝衔接的服务。青少年体育是一个结合点,是精英体育和群众体育的结合点。”

奥林匹克卓越、团结、尊重的理念,都是为了教育青年。青奥会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教育机会和舞台,中国应该通过举办青奥会让学校和社会各界了解竞技体育更多的价值。

来源:中国青年报

青奥会的意义在于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南京青奥会组委会副主席肖天在青奥会开幕式之前的采访中表示,青奥会的宗旨是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接纳奥林匹克价值,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国将以举办青奥会为契机,为奥林匹克的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肖天说:“青奥会的创立和诞生源于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现在国际赛事很多,有夏季奥运会,也有冬季奥运会,为什么还要办青年奥运会,而且要办夏季和冬季?这个问题在国际体育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萨马兰奇改变了国际奥运会预算赤字的情况以后,赛事越来越多,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新媒体的传播下,现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过度商业化和过度功利,国际体育界有很多人在议论这件事,很多人希望把奥运会办成一个青年的、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能够多元文化交流的青年人的平台。我个人理解,是在这个背景下,罗格先生有了这样一个提议。”

“2007年,国际奥委会全体会议同意创立青年奥运会。青奥会的宗旨就是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接纳奥林匹克价值,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2010年2月10日,南京获得第2届青奥会的举办权。国际奥委会对青奥会文化教育活动的主题有五个内容,一是奥林匹克主义,涵盖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传统价值观;二是技能的发展;三是幸福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四是社会责任;五是表达。”肖天说,“青奥会和一般传统的奥运会不同之处就在于在整个赛事期间要举行一系列文化活动,这在以往的奥运会中是没有的,另外搞了很多跨国团体组合,便于交流。我认为,青奥会就是摒弃政治偏见和纷争的体育运动赛事,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不是简单的争金夺银的概念。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奥运圣火又一次在中国大地点燃,我们将以举办青奥会为契机,为奥林匹克的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猜你喜欢
青奥会踢球奥林匹克
踢球
《水天一色》《踢球的女孩》《傍晚》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青奥会对中小学运动会改革的启示研究
像梅西那样踢球
头脑奥林匹克
南京青奥会掠影
江苏省青少年学生对南京青奥会的认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