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力量 实施精准扶贫

2014-12-06 06:10中共大余县委书记谭学忠
老区建设 2014年23期
关键词:定点贫困村全县

□ 中共大余县委书记 谭学忠

江西省大余县是一个山区县,全县有58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5%,还有30278 人生活在2736 元贫困线下,325个村小组332.5 公里的道路未畅通,760 千米的农田灌溉渠道需要修建,为了能够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该县凝聚各方力量,大力实施精准扶贫。

领导干部的示范力。把精准扶贫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作为所有县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组织全县所有县级领导干部挂点扶贫到乡镇、到贫困村,每个县级领导干部各带2个县直单位和1 家企业定点帮扶1个贫困村,同时本级财政安排每个乡镇专项帮扶资金50万元,用于支持县级领导挂点村建设。每个县领导通过资金帮扶、技术帮扶等措施帮扶100名扶贫对象,通过这种县级领导干部的“四合一”帮扶模式,在每个乡镇率先建立一个精准扶贫示范点,以点带面,推进全县精准扶贫。

政府的推动力。一是加大本级投入。虽然全县财政捉襟见肘,但加大县本级财政投入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态度,一种为民情怀。该县设立了专项扶贫基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重点用于解决每年度贫困地区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急大难问题。二是加大部门定点帮扶力度。相较于其他行政村,贫困村普遍落后3-5年的发展,为了缩短差距,该县将109个县直、驻县单位安排定点扶贫58个贫困村,加上省、市定点扶贫单位,每个贫困村都有2个以上的单位定点帮扶。安排过程中,该县充分考虑单位的帮扶力量大小和贫困村的扶贫需求,以达到均衡发展的目标。今年以来,各定点帮扶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达1300万元,帮扶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157个。

党员干部的帮扶力。俗话说“人多力量大”,面对3万多名贫困人口,单单依靠某级政府或某个部门来扶持,是很难在2020年以前实现脱贫致富小康梦的,所以必须充分动员起党员干部这支庞大的生力军来,将3万多贫困人口化整为零。该县通过“三送”这个大平台,组织了全县近2000 多名乡镇、机关事业等单位在编在岗的干部与贫困群众结对子、连亲戚,每名干部帮扶1-10 户左右的群众,也就是县级帮扶10户,科级帮扶5户,一般干部帮扶1-3 户,并按照省推行的“五定”帮扶模式进行帮扶。这样一来,每户扶贫对象家庭,都能有“私人定制”的帮扶。一年下来,全县共签订了7000多份帮扶协议,制定帮扶措施1万多条,干部个人拿出帮扶资金20 多万元,撬动帮扶资金1000多万元,为帮扶对象送去的技术、信息更是不计数量,贫困群众的脱贫步伐自然也就顺势加快了。

市场的牵引力。市场作为一种机制引入扶贫开发,能进一步拓宽“大扶贫”的领域,放大扶贫资源效应。筑巢引凤,通过先期投入,解决贫困地区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不足,同时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激发有识之士的投资兴趣和创业欲望,双向选择后达成投资意向。以大余县池江镇新江村为例,该村灵潭里果业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在发现其资源优势后,2013年该县投入专项资金60万元,修通了这条路,道路修通后,继而引来了一家农家乐和一家生态农庄入驻,周边受益群众达200 人。

社会的帮扶力。社会帮扶是扶贫开发的有益补充,它能起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作用。在扶贫济困的感召下,通过制定享受扶持政策必须优先履行扶贫义务的前提政策条件,带动规模企业和能人大户尽社会责任。比如:大余县享受多重政府扶持政策的老牌龙头企业——南安板鸭厂,在享受政府扶持的同时,也要求其作出扶贫承诺。近几年来,该企业每年都可为200名贫困群众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带动了1000 多名群众发展板鸭加工上下游产业,为全县扶贫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扶贫对象的原动力。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只要通过正确的方式激发广大贫困群众的原动力,并给予正确、适当的帮扶,脱贫就大有希望。当前,该县主要是借助雨露计划、产业发展小额贷款贴息、产业发展到户补助、搬迁移民扶贫等政策的力量,激发贫困群众干事业、学技能、筹资金的内生动力。特别是生态扶贫搬迁,让贫困群众搬到设施配套的新型小区居住,彻底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进而改变他们固有的陈规陋习,用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脱贫的决心,也可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以达到背水一战、不拔穷根不罢休的目的。

猜你喜欢
定点贫困村全县
例谈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直线过定点的5种特优解法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