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抛绣球体育演进的文化探究*

2014-12-07 05:16莫再美
体育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绣球壮族娱乐

莫再美

(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抛绣球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尤其是壮族重要的民俗与体育活动,壮族的生产、生活与绣球息息相关,从未分离。在一定意义上,绣球运动的出现、发展、演变尤其是其体育化发展,其实是一部反映壮族人民从古代走向现代,从落后步入文明的鲜活史册。本研究在全民健身的宏观背景下,以“文化”为线索,把抛绣球的发展历史进行“阶段式”记录,从理论上对抛绣球项目进行梳理、分析与导向,力求找寻不同历史阶段抛绣球的文化存在形式,探究不同“绣球文化”时期壮民族的真实存在,并从理论上为抛绣球运动的未来发展“框界”先进的文化趋势,为当今的全民健身与群众体育发展服务。

1 绣球运动的产生

抛绣球是广西壮族民众在春节、“三月三”等传统节日的歌圩集会上所开展的一项传统民俗与体育项目。这一民间习俗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2000年前绘制的花山崖壁画上。绣球的早先雏形是用青铜铸造的兵器,用于甩投,称为“飞砣”,多在作战和狩猎中应用[1]。此后,随着历史的变迁与壮族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飞砣”在战争与狩猎等实用功能逐渐消退;“飞砣”被改成绣花布囊,内充棉花籽、谷壳、谷粟等,以此抛接投递,继而成为壮族传统的娱乐、体育活动。

2 绣球运动的文化形式

抛绣球从早期军事、狩猎的“飞砣”形式发展到后来的民族体育、娱乐活动,这一漫长历史过程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外形载体上表现为军事与狩猎文化、婚恋文化、歌娱文化以及竞技健身文化等四个阶段。这四种不同的载体文化,不仅从形式上演绎了古老的抛绣球运动在不同时期承载的文化特质,而且展现了壮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丰富的生活内涵。

2.1 军事与狩猎文化

这一时期是抛绣球活动确立与源起,在广西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的峭壁上,画着一幅幅褐红色、高约二百六十米、绵延二百多公里的六十多处大型壁画,其中以宁明县境内明江岸边的花山壁画最为有名。壁画上有一些人像手上挂着圆形物,看似当时用作甩投的青铜铸古兵器“飞砣”(桂西、桂南壮族民间流传的古兵器),当时多在作战和狩猎中应用,这种“耍飞砣”即是投绣球活动的雏形[2]。这种尚是“渊源形式”的绣球,体现了狩猎和采摘的早期生活在壮族先祖中的重要地位。《汉书地理志》曰:“江南地广……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菔赢蛤,食物常足。故曲窳蝓生,而之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只千金之家。”就是这一时代南方百越壮族真实的生活性状。

到了宋代,“布刺”发展成为了“五色球”,这时的抛绣球运动便与壮族的宗教活动联系在一起了,每逢重要的节日里都会伴随着敲击铜鼓,进行拜“蚂拐”、拜“花婆”等宗教活动。经过历史发展,随后的“飞砣形式”的抛绣球,逐渐成了源于劳动、军事、部落酋长产生过程等仪式化活动;尽管这些活动仍具强烈的为劳动或军事服务的功能,但随后,其过程慢慢脱离了直接的劳动或军事目的,逐渐表现出当今所认识到的体育的基本外在形式和基本功能;但当时人们对这些活动中的所致的身体效果尚未形成主观意识,没有产生明确的体育目的与功能。这种建立在早期社会天然经济生活基础和血缘性社会组织方式上的“飞砣式”抛绣球活动,已经摆脱了直接的生活劳动,独立成为寄托了当时人们多元诉求的仪式文化,甚至逐渐朝向“潜在体育”形式迈进了。

2.2 婚恋信物文化

这一阶段为抛绣球活动繁荣发展时期。宋代是我国古代休闲娱乐的历史高峰,丰裕、宽松的社会环境不仅催生了文学诗词、风雅士族等宫廷贵族休闲生活,民间类似的出游、登高等体育活动也得到了发展。此时的绣球活动,逐渐演变成壮族青年男女的爱情媒介,据宋代诗人宋辅的《溪蛮从笑》中记载:“土俗岁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砣”’。用古兵器“飞砣”命名的五色彩囊,便是后来的绣球了,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述:“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位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砣。男女目成,则女受砣而男婚已定”。至元代,“抛绣球选女婿”的情节模式开始大量进入文学品。王实甫《破窑记》第一折刘员外云:“我有万百贯家缘过活,别无儿郎,止有个女孩儿,小字月娥,不曾许聘他人。我如今要……小姐,到彩楼上,抛绣球儿……绣球儿落在那个人身上的……便招他为婿,那绣球儿便是三媒六证一般之礼也。”按这种婚式,哪个男子肯接了绣球,即其同意入赘对方。至明代,王济在《君子堂日询手镜》记载:“每岁元旦或次日,里中少年裂帛为帕,挟往村落,览处女少妇,相期答歌,允者男子以布帕投女,女解所衣汗衫授男子归,谓之抛帛。” 这些史料都表明,这一时期抛绣球的主要功能就是以服务于定情、招婿以及婚嫁等为主要目的的。

飞砣由金属、石器等武器材质变成绸缎、粟壳等可以随意抛丢的绣球,表现了两方面地方文化。一是地方区域背景由猎捕的原始社会进入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绣球的物质形体发生了适应性改变;二是抛绣球由原始社会的实用性工具逐渐变成完全仪式、符号意义上的载体。尽管这一时期其主要显现功能为爱情媒介,体育健身功能仍属潜藏形式,但正是由于爱情的超强生命力与影响力,使得抛绣球得以历代延续并无限传播。

2.3 歌娱文化

这一阶段是抛绣球活动的娱乐化发展趋向。抛绣球活动中的娱乐元素,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战争、狩猎时期,通过飞砣获得战争胜利或击中猎物,打猎成功,投飞砣者无疑是可以获得愉悦心情的。娱乐元素也就一直延续下来,尤其在抛绣球的婚恋媒介时期,更在抛绣球活动中隐藏了无限的娱乐成份。传说,唐代初年壮族歌仙刘三姐与阿牛哥在大榕树下定情时,便采用了“抛绣球”这种方式,所以又被称为“刘三姐绣球”。广西地区自古就有“歌海”之称,当时著名的歌王定情的情景必是人山人海,而被选择的幸运儿毕竟只有阿牛哥一人,其他的参与者一定是奔着会场的娱乐而去的;随着历史发展,在抛绣球定情的主要目的下,其中隐嵌的娱乐元素越来越多,相比之下婚恋元素逐渐减少。

清吉庆《广西通志》记载:“上映山僻,水少土瘩,民贫,农力虽勤,岁无余积。年节老者聚饮,少者抛球为乐,妇女衣短裙服饰尚青蓝”。也就是,抛绣球发展到清代,即使是在地瘠人穷的广西的一个小地方,在逢年过节之时,年轻人也要以抛绣球作为庆祝节庆的重要民间民族活动。又如清代的《庆远府志·诸蛮》中有“溪炯……当春日戴阳,男女互歌谓之浪花歌,又谓之跳月,男吹芦笙,女抛绣笼。绣笼者,彩球也。回旋舞蹈,歌意相洽,即投之报之,反而约聘……”绣笼就是彩球。每逢重大节日,如春节、“花婆节”(亦叫“花王节”,又称“百花生日”)、三月三歌节、中秋节等节日时,都有组织或自发形成互抛“彩球”来进行娱乐活动或游戏。也表明,这时的抛绣球已经具有群众基础,也逐渐摆脱了作为婚恋媒介的附属物,独立发展为广西老少节庆时喜欢的娱乐活动。终至此时,抛绣球活动中的娱乐元素终于超过婚恋元素,成为抛绣球活动中主要诉求。

2.4 竞技健身文化

这一阶段是抛绣球运动的体育规范。抛绣球发展到民国时期,已经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尽管活动仍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并保留着男女青年特有的传情达意传统韵味,但活动已经有明确的娱乐、游戏和比赛形式,并具有一定的规则,以体育特有的规则性踏入体育界领。

1958年广西成为壮族自治区后,制定了抛绣球相关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方法,1986年开始在广西正式设立抛绣球比赛。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广西等民族地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诸如抛绣球等民族体育活动;2001年10月在桂林专门举行了广西少数民族投绣球比赛,进一步检验投绣球比赛的运动水平和裁判水平,从2001年2月起,广西民族大学等在体育专业的民族体育课教学中,开设了抛绣球教学和训练内容,抛绣球运动在群众和院校中得以开展、普及。

在1991年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广西绣球队专门介绍并表演这一壮族传统项目。此后广西抛绣球连续四届都以表演项目形式出现。2007年7月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改称为“飞绣球”,并定为竞技比赛项目。

这时期的抛绣球运动,尽管经历的发展时间不长,但却经历了抛绣球项目进入体育门口的身份“规范”与走进竞技体育的 “提高”两个阶段。抛绣球运动从全民健身的高度提出,把健身作为第一目标功能实施,标志着抛绣球运动的体育化转身正式完成,也表明抛绣球运动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历史选择后,成为了清晰的健身体育项目。此后,抛绣球在大众健身与学校体育得到发展,完成了项目的整合、普及任务。随后,抛绣球项目进入区域甚至全国性民族运动会,极大程度推动了抛绣球运动的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3 绣球运动的文化发展趋势

如果四个不同载体文化使得抛绣球从古老的军事演变成体育项目是一条看得见的“明线索”,那么隐藏在这些载体之中的“健身”文化就是项目进化的一条“暗线索”。对身体的修造依附于军事狩猎、婚恋、娱乐、竞技以及大众健身中,尽管它不像上述四个载体文化一样外显以及具备“质变”性,却正是它通过不同过程中“量变”的积累,最终使得抛绣球这项与体育并不高度相关的生活、民俗项目嬗变成了功于健身的大众体育文化。

抛绣球运动朝向大众健身娱乐文化的回归。正如任何事情的两面性、“双刃剑”性质一样,抛绣球运动的快速提高,一定程度上又产生了体育的“失范”。当前的很多民族体育项目,由于受现代社会环境的迁移与西方竞技体育强势浸、袭等多种原因,项目的迅速提高导致竞技对竞赛、专业对业余的强势挤压,社会关注又多着眼于成绩与利益,易于造成体育健身、娱乐本质功效的失真。因此,遵循民族体育的发展规律与运动特性,把运动的主体置于广大民众,把运动的目的归于健身、娱乐,抛绣球运动才能真正回归大众体育文化的本质领地。

抛绣球活动能华丽转身,蜕变成民间喜爱的健身与娱乐文化载体,恰恰是因为它吻合了体育文化的两大主要功能:一是军事与狩猎中强势的体力与健身因素,这种参与型的,需要综合体力、智力的活动是其他活动代替不了的,是成为体育文化的本与源;二是抛绣球的婚恋与歌墟文化产生了无限娱乐,使得这种民俗活动延续有了保障,成为健身娱乐文化发展的生命力。

[1]中国体育博物馆,国家体委文史委员会.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

[2]韦晓康.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 54-69.

[3]张声震主编.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

[4]韦晓康,李霞.论壮族绣球运动的文化渊源[J].体育文化导刊,2003(8).

[5]何卫东,伍广津.广西壮族抛绣球的竞技发展现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3).

[6]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绣球壮族娱乐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感受巴黎——绣球的欧洲艺术之旅
走进威尼斯——绣球的欧洲艺术之旅
《Cat’s book》
绣球抛上天
壮族山歌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