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香玉》探微

2014-12-08 13:28丁修振
蒲松龄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香玉白牡丹蒲松龄

丁修振

摘要:《香玉》是蒲松龄在游览崂山时,受到了当地风物和传说的影响而写出的一篇动人心扉的小说。《香玉》的创作和构思是十分巧妙而富有内涵的,其中蕴含着蒲松龄对传统文学以及对牡丹这一植物特性等诸多的认识。

关键词:香玉;蒲松龄;白牡丹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聊斋志异》有《香玉》篇,写的是黄生与白牡丹之间的爱情故事,白牡丹与黄生相识,“夙夜必偕” ① 后白牡丹被即墨蓝氏“掘移径去”,黄生悔恨至极,“作哭花诗五十首,日日临穴涕洟。”白牡丹的结义姐妹绛雪(耐冬,山茶花)知黄生之情深,与黄生相伴。后来花神亦感佩黄生之情重,遣白牡丹之魂与黄生相见。白牡丹告诉黄生自己再生之法,黄生依其嘱托从事,白牡丹萌发新芽,自此黄生对白牡丹花照顾备至。到第二年四月时,香玉从白牡丹花蕊中飘然而出。后来黄生病逝,化为不开花的牡丹伴于白牡丹之左侧。再后来有一个小道士不明前因,怨黄生化作的牡丹不开花,竟然将它砍了。不久白牡丹、耐冬相继憔悴而死。

这则凄美而浪漫的小说发生在青岛的崂山。崂山旧称劳山、牢山等。崂山是著名的道教名山,风光秀丽,历史悠久,自古便是士人十分崇敬的地方。崂山跟蒲松龄也有着深厚的情缘,蒲松龄除写《香玉》外,还有《劳山道士》等篇章。据邹宗良先生考证:“蒲松龄去崂山是在康熙十一年(1672)的夏天,唐梦赉、张绂都是这次崂山之行的同行者。” [1] 223蒲松龄一行,先到修真观,后来游览了上清宫、下清宫等景致,而后在番辕岭遇雨初晴后,看到奇景海市,并依此写了诗歌《崂山观海市作歌》。《香玉》也是蒲松龄依据在崂山所见所闻而写,那么蒲松龄是如何写出小说《香玉》的呢?香玉作为花神,又蕴含着什么样的谜呢?笔者试图做一探寻,望方家批评指正。

一、《香玉》小说成篇之探微

《香玉》故事的发生地点是在崂山下清宫,“劳山下清宫耐冬高二丈,大数十围,牡丹高丈余,花时璀璨似锦。”耐冬与牡丹同为崂山风物,时至今日崂山仍有树龄达几百年的耐冬。近人周至元《崂山志》记载上清宫“宫中之白牡丹,更属盛茂,干高如檐,花时至数百朵,相传即《聊斋志异》所称香玉者。”现今崂山牡丹仍以太清的牡丹最为华美端庄,而太清的牡丹中,又以上清宫的白牡丹最为有名,可见崂山白牡丹由来已久。

蒋瑞藻在《小说考证》一书曾记《劳山拾丛》,言《聊斋志异·香玉》据此而作。

上清宫之北,有洞曰烟霞洞,为刘仙姑修真处。仙姑之史不可考。洞前一白牡丹,巨逾罔抱,数百年物也。相传前明即墨蓝侍郎者游其地,见花而悦之,拟移植园中,而未言也。是夜,道人梦一白衣女子来别曰:“余今当暂别此,至某年月日再来。”及明,蓝宦遣人持柬来取此花。道人异之,志梦中年月于壁。至期,道人又梦女子来曰‘余今归矣。晓起趋视,则旧植花处,果含苞怒发。亟奔告蓝,趋园中视之,则所移植者,果槁死云。洞前花至今犹存,此则近于齐东野语矣。然《聊斋志异·香玉》一则,即本此而作也。[2] 174

在此之前明人高弘图也曾记白牡丹一事,但略有不同。

宫有白牡丹一本,近接宫之几案,阅其皴干,似非近时物。道士神其说,谓百岁前,曾有大力者发其本,负之以去。何年,大力者旋不录。有白衣人扣宫门至曰:“我今来!我今来!”盖梦谈也。晨视其牡丹旧坎,果已归根吐茎矣。大力者之庭赂所发而负者,即以是年告瘁。[3] 153

高弘图原籍胶州,明万历进士,官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曾多次游历崂山。高弘图记述者是大力者,《劳山志》与《劳山拾丛》的记述中出现了蓝侍郎,以上传说中的蓝侍郎即为蓝章,他自号大劳山人,明成化二十年中进士,曾任婺源县令、陕西巡抚、南京刑部右侍郎等职,在崂山之侧建有华阳书院,“书院,蓝少司寇别墅也。书院背负崇山,面对高峰,楼三楹,颜曰紫云阁。悬崖上,小阁供文昌帝君,旁为书堂及亭。” [4] 158从史料上看即墨蓝氏确实与崂山有着紧密的联系。蓝氏在明清之际是即墨“周、黄、蓝、杨、郭”五大家族之一,其家族在即墨历史也最为悠久。

蓝章在嘉靖四年(1525)十二月病逝,高弘图在《九游劳山记》最后曾讲此游记作于“己卯夏五月”,高弘图晚年游历江南,清兵攻破南京后,他于1645年在野寺中绝食而死。由此可以推断蓝章死后近百年的时间内,还没有出现他与白牡丹之间的传说。

据盛伟先生考证,《劳山丛拾》所搜集记载的故事本源与康熙年间纪洎所采录的版本相同,而即墨人纪洎的《劳山记》成书于康熙二十年(1682)左右,“而《聊斋志异》在康熙十八年(1679)春,已编订成册,并写了《自叙》。《香玉》篇的编次,在《聊斋志异》卷之三(此据最早康雍间抄本《异史》本),此则大都为早期之作。” [5] 111因此蒲松龄写《香玉》时未曾以这些史料作为小说的原始来源。

叶楠在《崂山绛雪》中记述了一位寺中老人听族辈所讲的故事,内容包含了蓝氏强移白牡丹及《香玉》成篇的过程。

白牡丹花朵儿大,模样好,就象是玉石琢的,香味也不同寻常。就非要移走不可。观主阻挡不住,只好忍痛让他掘去。等在这儿写书的蒲松龄知道赶来,那个姓蓝的早已打轿走了。蒲松龄连说:“可恶……”听说他气得两天无法动笔,整天在花木之间接头叹气。一天夜里,他就一口气写出《香玉》来。[3] 83

据老人所述,蒲松龄的文章写成之后还给附近的人连念带讲,获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即墨蓝氏与崂山有着紧密的联系,位于崂山附近的华阳书院是蓝氏于1471年左右修建,成为蓝氏子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华阳书院直到清乾隆年间开始式微。蒲松龄在去崂山时值蓝氏家族正盛之时,其家族在青岛一带是重要的世族,以当时蓝氏家族之景况,做出强取牡丹这样的事,是有可能的。但书中老人所记述的情节难得考证,如果此述考证为实,蒲松龄的小说《香玉》就有了来龙去脉:本自牡丹,发乎于实事,揉以传说,加以引申,那么蒲松龄的小说《香玉》背后的线索就更加清晰了,也可以断定《香玉》是较早的篇什,如此也就明了《劳山拾丛》、《劳山志》关于白牡丹传说来源的脉络。endprint

另外崂山还流传着《万里崂山双花仙》的传说,与《香玉》故事颇为相似,男主人公是杨生,因父亲病故,为排遣忧伤,到崂山游玩,路途中寄居在花仙白牡丹家,两相爱慕而成亲。后有状元郎游山见到白牡丹,竟然强要据为己有。杨生按照白牡丹的吩咐,将根刨断后,以米汤日日浇灌,四十九年后,白牡丹从花蕊中出来,而此时白牡丹依旧年轻艳丽,然杨生已是垂老之年。白牡丹咬破手指,血滴到的地方长出一棵黄牡丹花,杨生飘入空中不知所踪。后来黄牡丹花开,杨生变为俊美少年,又从花蕊中飘落下来,这情节十分符合中国人善良、完美的传统观念,其结局也比《香玉》圆满而美好。

由此看,“双花仙”的传说同《香玉》这篇小说有诸多相似之处,笔者认为应该是受到了《香玉》影响所致,现将两者主要对比情况录于文后以备学人再探讨。

二、“香玉”人、花之探微

《陆侃如冯君合集》中曾考证元杂剧《白特丹》时指出:“‘白牡丹是人名?是花名?我们的回答是:人名,本剧主脚的名字。” [6] 250陆、冯两君所指,白牡丹为妓者,当为人名。从历史传统来看,白牡丹作为人名也由来已久。这一概念不断发生演变,在刘思志《崂山志异》中载民间传说《复瓣牡丹的来历》,其中一花仙即白牡丹,老花农讲“白牡丹是人名也是花名”。这与《香玉》中的白牡丹相似,既是花又是人。

(一)“香玉”其人之探微

“妾小字香玉,隶籍平康巷。被道士闭置山中,实非所愿”,这是白牡丹花仙的自我介绍。平康巷,即唐代长安街的平康里。唐代人孙棨在《北里志》曾记载,“平康里入北门东回三曲,即诸妓所居之聚也。”为何蒲松龄将白牡丹花仙香玉安排为平康里人呢?

据《陆侃如冯君合集》所述,《古今无名氏杂剧》一书中《吕洞宾三戏白牡丹》中的剧本来看,白牡丹大约是宋元时的妓女。而在唐宋元文献中,文人将妓女多有比作白牡丹者,如唐代扬州名妓被人称为白牡丹,吴楚人崔涯曾赠语,“扬州近日浑成差,一朵能行白牡丹。”据历史的传统来看,也有将白牡丹之名作为艺妓之艺名者的,如“狄青笞打乐妓白牡丹”。作为熟知而善写戏曲的蒲松龄来讲,对这些典故想必耳熟能详。所以白牡丹自称为平康巷人也就顺理成章,也为日后与“骚雅士”黄生“长作幽会”作了铺垫。

香玉自称“被道士闭置山中”,这道士是谁?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吕纯阳,吕纯阳即作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前已提《吕洞宾三戏白牡丹》这出戏。吕纯阳作为八仙之一,最负浪名,在宋金元戏曲中多有混迹于市廛,度脱妓女之事。如元杂剧曾有吕洞宾的自述,“我则待朗吟尽飞过洞庭湖,须不曾摇鞭误入平康巷。” [7] 384此外在《吕祖志·市廛混迹》中有“平康妓馆”条,虽然道家对此极力否认或者削而不载,但却难以阻止“吕洞宾戏白牡丹”等文学作品或戏曲在社会上的流传。在这些作品中,吕洞宾也与白牡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明代初年贾仲明剧本《吕洞宾桃柳升仙梦》第一折也有吕洞宾语:“好饮杯中物,离却蓬莱路。三醉岳阳楼,点石为金玉。朝向酒家眠,夜宿牡丹处。”其后与白牡丹和吕洞宾相关的戏有四出:《吕洞宾戏白牡丹》、《吕洞宾戏白牡丹斩黄龙》、《长生记》、《万仙录》,说部轶闻类有《飞剑记》、《八仙出处东游记》、《三戏白牡丹》等。

笔者为什么要将蒲松龄《香玉》中的道士归结于吕洞宾?还有第二个方面的原因,那就是蒲松龄曾写俚曲《蓬莱宴》,其中第五回有“纯阳度脱”。

《聊斋志异》于康熙十八年(1679)已基本上成书,此时蒲松龄四十岁,也即蒲松龄从崂山回来的七年后。“《蓬莱宴》具体写作年代不明。据推断,约是蒲松龄青壮年时期四十至五十岁左右的作品。” [8] 115如果此说法成立,此俚曲当是《聊斋志异》成书后不久写成的。蒲松龄如何钟情于吕洞宾?王咏虹《〈蓬莱宴〉新探论》中有详细阐述,此处不再赘语。另外在《蓬莱宴》描述有仙女彩鸾同文箫结合在一起如胶似漆,如醉如痴之情形:

今宵才晓得夫妇乐。好快活,好快活,日出犹然恋被窝;早知人间这样欢,要做神仙真是错,要做神仙真是错。[9] 1087

再看《香玉》中香玉的独白:

及醒,曙色已红。女急起,曰:“贪欢忘晓矣。”着衣易履,且曰:“妾酧君作,勿笑。‘良夜更易尽,朝暾已上窗。愿如梁上燕,栖处自成双。”

《蓬莱宴》中彩鸾的话,简直是香玉的翻版,只是两位主人公一人为天仙,一为花仙,因此可以讲,“香玉”其人是经蒲翁一番苦心构思和艺术加工了的文学形象。

(二)“香玉”其花之探微

“香玉”是株白牡丹,但从中国牡丹花的传统来看,世人喜好牡丹,更喜好紫牡丹,因为它有富贵气象。因白牡丹素色,所以世人多不喜欢白牡丹,裴潾作《裴给事宅白牡丹》就表明了世人的这一倾向。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10] 439

白居易也曾有《白牡丹》诗,“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由于白牡丹不受世俗的喜欢,而成孤芳自赏者,又以素色见人,显得卓而不群,加以具有纯净的特点,所以受到清静无为道家和寺人的重视,因而在寺庙和道观中多见白牡丹。此传统可能源于唐代,据唐人的文献记载,唐代多处寺中有植白牡丹者。因而崂山道观种植牡丹也属常理,所以“香玉”被道士“闭置山中”。

明代山东新城人(今淄博市桓台县)王象晋 ① 在他的农学著作《群芳谱》中曾记牡丹“大凡红者多香,紫者香烈而欠清。”《聊斋志异》中的“香玉”是一棵高大的白牡丹,花开如锦,具有不同寻常的香味。崂山虽有白牡丹,为后人所植,“香玉”早已不存在,无法考证其品种,但菏泽赵楼牡丹园于1979年曾培育出名为“香玉”的品种,她是牡丹中最香的品种,植株高大,色白如玉,一如蒲松龄笔下“香玉”。欧阳修一佚诗《白牡丹》曾云:

蟾精雪魄孕云荄,春入香腴一夜开。

宿露枝头藏玉块,暖风庭面揭银杯。[11] 23endprint

明代著名画家陈道复也曾题《白牡丹》诗:

粉态含香露未干,冰肌犹怯晓宫寒。

沉香亭北人如玉,一笑东风半倚阑。[12] 223

以上所列两首诗都突出了白牡丹“香”和“白”的特点,白牡丹色形如白玉,使人感觉到白牡丹的纯洁与脱俗,而蒲松龄在此基础上,加一“香”字,为崂山白牡丹命名,不但符合中国文人的审美传统,又有香草美人的遗韵,令人更加倾心一读,神魂向往。

《香玉》中虽未提白牡丹之树龄,但从后人的记载中来看,起码在百年以上。白牡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国花市的故事》曾记载,安徽巢湖银屏山有一北宋千年白牡丹,每逢谷雨前后能如期开花。在河南关山风景区,有一株野生白牡丹王,树龄在三百年以上。为何此白牡丹如此长寿?令人不解。

牡丹虽美而树龄较古的牡丹却极难移植,所以在传说及前人的记载中牡丹王还很少有移植成功的。牡丹花有三种繁殖方法,一是以种繁殖,二是分根繁殖,三是扦插繁殖。《香玉》这篇小说,鲜明地反映出了牡丹的种植要点,“君以白蔹屑,少杂硫黄,日酹妾一杯水,明年此日报君恩。”《群芳谱》曾记载,分花时要“用轻粉加硫黄少许,碾为末,和黄土成泥,将要上劈破处擦匀”。种花时要“用细土拌白蔹末种之。”蒲松龄是博闻多识者,不是呆学之士,他有着大量的农业知识,所以才会写出《农桑经》这样的著作。

牡丹是中国的原产,因武则天等皇室贵族推崇,唐代的都城长安即成为牡丹花都,无论皇室、市井都种牡丹,赏牡丹,促进了牡丹的大繁荣。但山东地区虽然早有牡丹的栽培,但形成大规模的种植则相对晚一些。王象晋的《群芳谱》刻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其中记载当时牡丹品种已达一百八十余种,这也说明在明代山东牡丹是十分兴盛的。从历史上来看,牡丹种植的中心虽然多有转移,但一直存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有比较清晰的发展轨迹,始于长安,后到洛阳,从洛阳又到陈州,从陈州到亳州,从亳州终到曹州。蒲松龄的另一篇小说《葛巾》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山东牡丹的盛况。“妾小字香玉,隶籍平康巷。被道士闭置山中,实非所愿。”香玉之言又隐含着牡丹的种植中心由长安终至山东的历史实情。

“鬼神可通,花以鬼从,而人以魂寄”。虽然主人公白牡丹“香玉”随着黄生这棵牡丹的死亡而香消玉陨,但《香玉》的背后也许还隐含着更多的故事,她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无限叹惋之情。正如著名的《聊斋志异》评论家冯镇峦所说:“读聊斋,不作文章看,但作故事看,便是呆汉。” [11] 2484细读,慢品,探微,深究,也许《香玉》还会探出更多的香馨。

小说《香玉》与民间传说《万里崂山双花仙》之比较

参考文献:

[1]山东大学蒲松龄研究室.蒲松龄研究集刊·第四辑[C].济南:齐鲁书社,1984.

[2]蒋瑞藻,编.小说考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山东省出版总社青岛分社.青岛游记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

[4]黄肇颚.崂山续志[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8.

[5]盛伟.蒲松龄崂山“采风”与相关篇章史料传说的考索[J].蒲松龄研究,2012,(2).

[6]陆侃如,冯沅君.古剧说汇[C]//陆侃如冯君合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7]汉秋,李永祜,主编.元杂剧选[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8]王咏虹.《蓬莱宴》新探论[J].蒲松龄研究,2013,(1).

[9]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萧枫,选编.唐宋诗词全集[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

[11]许评.国色天香赋[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1988.

[12]贾炳棣,编著.咏牡丹诗词精选[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13]蒲松龄著.任笃行,辑校.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M].济南:齐鲁书社,2000.

(责任编辑:陈丽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香玉白牡丹蒲松龄
何冰歌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跛子爷
《香玉》不宜入选选修教材
货郎客
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