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关系研究

2014-12-09 02:31孙云奋唐贞涛
天津农业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耦合协调度土地流转

孙云奋 唐贞涛

摘 要: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村劳动力与土地流转关系,分析表明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具有相互促进作用;然后,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了调研区域的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的关系,实证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得出了简要的结论。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土地流转;线性回归模型;耦合协调度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8.011

Abstract: Firstly,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low of rural labor force and farmland circulation,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as mutual promoting effect between them. The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and a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the empirical results validate the correctnes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Finally, the conclusions are presented.

Key words: labor force flow; farmland transfer ;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coupling coordinative degree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异常活跃,这几年“春运”期间“民工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日趋活跃,一方面得益于我国交通设施不断完善提高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农民思想开放意识不断提高,农民为了在限定性条件下实现家庭收入的最大化,而远走他乡获取打工收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作为农民主要生产要素的土地也逐渐流转起来,这有助于农民的增收。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第一,农地流转不均衡,东部地区发达省份土地流转较为活跃且规模较大,中西部地区农地流转刚刚起步且规模较小。第二,农地流转状况远远滞后于劳动力的流动,造成了劳动力与土地配置缺乏效率,不可避免地造成效率损失。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农地流转和劳动力流动应该同步进行,城市化与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采暖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学术界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对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关系的研究并不多。曹利平[1]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所带来的契机。周滔、陈影[2],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研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耦合关系,指出土地流转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耦合关系,指出通过合理的土地流转能够解决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时间空间的错位,使其最终匹配。孙玉娜等[3]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和土地流转的影响,得出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劳动力流动却没有促进农户的土地流转,说明农村劳动力流动没有内生地影响到农村的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需要外部推动来健全。孙云奋[4-5]在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山东省为例,计算出山东省6个市3个区域层次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系数。结果显示,山东省6个市的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耦合关系均处在颉颃时期。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的耦合关系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均具有密切关系。候明利[6]对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劳动力流动与农地流转发展不协调,农地流转滞后于劳动力流动,且西部地区滞后程度最大;劳动力流动对农地流转的推动作用也不同,东部地区最大;劳动力流动与农地流转的关联度不同,中部地区最高。造成这些关联特点的原因主要有人均耕地面积有限、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及制度性障碍等几个方面。有些学者还对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张务伟等[7]对山东省2 421位农业转移劳动力调查资料的分析,得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程度与其土地处置方式的社会化程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钱忠好[8]则认为两者之间不但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同时存在制约关系。上述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基础,遗憾的是这些文献并没有对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进行系统研究。

1 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关系的理论分析

劳动力与土地自古以来就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生产要素,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劳动力基本不流动,更谈不上土地流转。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率先流动起来,被冠置于“农民工”的称谓。随后,土地也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流转起来,时至今日,中西部地区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土地流转状况,但是正如前文所述,我国的土地流转远远滞后于劳动力的流动。下文从理论上分析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的关系。

1.1 市场经济要求土地流转应与劳动力流动相适应

市场经济是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劳动力的流动和土地流转一方面是市场经济作用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农民在限定性条件下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结果。市场经济要求资源配置富有效率,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我国的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提供适宜的宏观环境;另外农业技术水平和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积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也导致了大量闲置的土地(注:这里所指的闲置土地主要是离城市较远的偏远地区,根据我们的调研,离城市越远的地方,闲置土地越多,不包括城市扩张过程被征用后暂时闲置的土地)。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的撂荒现象是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劳动力的流动与土地流转应该相适宜,才能使资源配置更富有效率,以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

1.2 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要求土地流转与劳动力的流动相适应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绝大部分仍然是分散经营的,或者说以家庭经营为主。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进行了重大改革,即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标志是分田到户。当时在分配土地的时候,为了体现公平,各种类型和各种级别的土地都是按人口均分的,导致每个农户分得的土地是零星分散的,尽管如此,这一改革仍然极大刺激了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促使农业向着市场化、现代化不断迈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改革(土地的分配方式)既注重了公平又促进了效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一方面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得到充分流动;另一方面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提高,致使我国现有的家庭式土地经营方式遭遇到了新的挑战:农业产业化和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我国农业产业化和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由于城镇化使农业人口逐渐减少,农业人口的人均土地会增加,同时随着时间推移,第二代农民工的“恋农”情节逐渐减弱,会使土地的顺畅流转成为必然。根据调研,45岁以下的农民工普遍出现了“厌农”情绪。课题组针对45岁以下的农民工,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收回485份,其中选择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问卷数高达467份,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工占到有效样本的96.3%。这为不久之后的农地顺畅流转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3 中国的城市(镇)化的高速发展要求土地流转与劳动力流动相适应

近几年,我国的城市(镇)化高速发展,截止2012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52.5%,但是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党的十八大把提高城市化率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得到极大提高。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业人口的减少,农业的现代化和适度规模化经营就成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现有零星分散土地经营模式将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农地将会出现大规模的流转,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以适应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1.4 国际化要求土地流转以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化经营

随着国际化不断深化,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大,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产品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不否认我国部分农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例如水果类、蔬菜类、烟草等,但是总体上我国农产品近几年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其中2011年逆差为341.2亿美元,2012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为491.9亿美元。我国贸易顺差的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一方面来自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另一方面来自我国廉价劳动力。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已处于紧缺状态,致使劳动力工资大幅上涨,因此廉价劳动力将不复存在。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注:当然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需要科技创新等,这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降低生产成本,而我国目前零星分散的土地经营模式,充分说明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我国具有很大的潜力。

1.5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相互促进

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生产中单位土地所需要的劳动力大幅降低,农村出现剩余大量剩余劳动力(包括显性和隐形剩余劳动力),这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了重要前提。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和网络、通讯技术迅猛发展,为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动。近几年涌向城市的民工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般情况下,劳动力的流动会使农民获得较高的非农收入,这就会产生明显的示范效应,因而会促进其他劳动力的流动。而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动,为农地流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图1形象地从理论上说明了劳动力流动和农地流转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图1从土地流入户和流出户的角度说明了农地流转和劳动力流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流出户可以脱离农业,完全专业化从事非农行业,获取较高非农收益。对于土地流入户,既有规模经济的作用,又有专业化的作用,完全专业化从事农业生产获得较高农业收入。因此,对于土地流转双方来讲,土地流转应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通过示范效应,可以进一步促进劳动力的流动,而劳动力的流动又会反过来促进农地流转,进而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局面。这一局面即能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有能促进我国的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 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关系的实证分析

2.1 调研区域选择与数据来源说明

由于缺乏全国土地流转的数据,课题组以山东省为例进行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关系的实证分析。山东省辖17个地级市,根据2012年经济发展的排名我们抽取3个地级市作为调研对象,排名第一位的青岛市,排名第8位的临沂市,排名第15位的菏泽市(注:我们之所以没有把排名17位的莱芜市作为我们的调研对象,一方面这两个市所辖县区较少,二是这个市设市较晚,不具有代表性。)。每一个市我们选取了30个行政村,所有数据均来自于调研。之所以这样选择调研区域,第一,我们不但要分析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关系,还要考察两者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情况。第二,我们的前期研究也选择了这3个市,可以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利用劳动力的流动度和土地流转度进行实证分析,其中劳动力的转移度(流动度)=,土地的流转度=。之所以选择劳动力的流动度和土地流转度作为变量进行分析,一方面为了能更精确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往的研究基本是劳动力的流动人数与土地流转的数量作为变量进行分析;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考察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

2.2 调研区域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数据

根据表1的数据,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均有较大提高,各市土地流转度提高的幅度高于劳动力流转度的提高幅度,这说明了土地流转滞后于劳动力的流动局面有所改善。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调研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有所提高。

2.3 调研区域劳动力流动度与土地流转度的回归分析

为了考察劳动力流动对土地流转的影响,我们以土地流转度(Y)作为被解释变量,劳动力流动度(X)作为解释变量,运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别得到三个地区的回归方程如下:

青岛市:Yq=-0.629 381 374 1+1.791 331 186Xq

(-19.491 83) (33.852 02)

R2=0.976 149(1)

临沂市:Yl=-0.241 223 398 8+0.941 774 569 6 Xl

(-3.456 753) (8.269 655)

R2=0.709 505(2)

菏泽市:Yh=-0.306 308 833 5+1.091 332 794Xh

(-3.515 338) (6.503 365)

R2=0.976 149(3)

上述三式中的下标q、l、h分别代表青岛市、临沂市和菏泽市,其中括号里的数据为t统计量,R2为判定方程拟合优度的判定系数。

结果分析:(1)上述3个方程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除方程(3)的拟合优度的判定系数偏低外,其它两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判定系数较高,说明了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2)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各市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土地流转具有重要影响,其中青岛市劳动力流动度每增加1%,土地流转度会增加1.79%;临沂市劳动力流动度每增加1%,土地流转度增加0.94%;菏泽市劳动力流动度每增加1%,土地流转度增加1.09%。(3)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各市的土地流转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也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青岛市土地流转度每增加1%,劳动力的流动度增加0.56%;临沂市土地流转每增加1%,劳动力的流转度会提高1.06%;菏泽市土地流转度每增加1%,劳动力的流转度增加0.92%。(4)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土地流转的影响与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紧密联系,经济发达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土地流转的影响要大于经济发展居中的地区;土地流转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正好相反,经济发展居中的地区土地流转对劳动力的影响要大于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5)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2.4 调研区域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的耦合关系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关系,我们利用前期研究成果中构造的耦合协调度函数,计算调研区域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耦合度和协调度。

其中耦合度函数为:

C=X×Y/X+Y21/2 (4)

耦合协调度函数为:

C= ,T=αX+βY (5)

(4)式中的X表示劳动力的转移度(流动度),Y表示土地的流转度,C表示耦合度值,C?[0,1),当C=1时,耦合度系统之间或内部要素之间达到良性共振;当C=0时,耦合度最小,系统之间或之间处于无关状态,系统发展方向无序。依据耦合作用的程度,可将耦合过程划分为低水平耦合、颉颃、磨合和高水平耦合4个阶段。

(5)式中:C为耦合度;D为耦合协调度;T为土地流转—劳动力流动综合评价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考虑到劳动力流动与土地转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通过咨询有关专家的意见,笔者取α=0.5,β=0.5。调研区域耦合协调度的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的计算结果与前期的研究的成果相比较,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调研区域的劳动力流动度和土地流转度与2011年相比均有所提高,土地流转度提高的幅度大于劳动力流动提高的幅度,说明土地流转滞后于劳动力流动的局面有所缓解,表明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配置效率有所提高。(2)各市区各区域的耦合度系数和协调度系数均有提高,而且不发达地区提高的幅度要大于发达地区的提高幅度,但是大小顺序没有发生变化,耦合度和协调度大小排序仍然为青岛市、临沂市和菏泽市。不同区位耦合度、协调度大小顺序也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城乡结合部、中间区域和偏远地区。这说明了耦合度和协调度的确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有密切关系,同时也说明了欠发达市区或地区耦合度和协调度比发达市区有更大的提高空间。(3)除了青岛市城乡结合部接近磨合阶段外,其他区域均处于颉颃阶段。就耦合协调度而言,除了临沂市和菏泽市偏远地区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型外,其他区域均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类型。

3 结 论

我们的结论与目前促进土地流转的争论密切相关。影响土地流转因素众多,但是劳动力作为生产的基本要素之一,其流动状况必然对土地流转产生重要影响,同样的道理,土地流转也必然对劳动力流动产生重要影响。笔者不但从理论上分析了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且通过调研区域实证检验印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笔者利用了调研区域的劳动力的流动度与土地流转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使分析更加科学合理。鉴于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大小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根据模型的结论,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应从促进劳动力流动着手,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劳动力流动进而促进土地的顺畅流转;而对于经济发展居中的地区,应直接从促进土地流转入手,通过土地流转进一步促进劳动力流动,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局面。

笔者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于物理学耦合度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了调研区域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耦合协调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参考文献:

[1] 曹利平.农村劳动力流动、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化经营研究——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J].经济经纬,2009(4): 84-87.

[2] 周滔,陈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耦合关系研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2(1): 203-206.

[3] 孙玉娜,李录堂,薛继亮.农村劳动力流动、农业发展和中国土地流转[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1): 25-30.

[4] 孙云奋,齐春宇.农地类型差异与农地流转困境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2(1): 35-37.

[5] 孙云奋.劳动力转移与农地流转的关联度:鲁省个案[J].改革,2012(9):84-88.

[6] 侯明利.劳动力流动与农地流转:关联特点、影响因素及破解路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 66-69.

[7] 张务伟,张福明,杨学成.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程度与其土地处置方式的关系——基于山东省2421位农业转移劳动力调查资料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3): 85-90.

[8] 钱忠好.非农就业是否必然导致农地流转——基于家庭内部分工的理论分析及其对中国农户兼业化的解释[J].中国农村经济,2008(10): 13-20.

2.3 调研区域劳动力流动度与土地流转度的回归分析

为了考察劳动力流动对土地流转的影响,我们以土地流转度(Y)作为被解释变量,劳动力流动度(X)作为解释变量,运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别得到三个地区的回归方程如下:

青岛市:Yq=-0.629 381 374 1+1.791 331 186Xq

(-19.491 83) (33.852 02)

R2=0.976 149(1)

临沂市:Yl=-0.241 223 398 8+0.941 774 569 6 Xl

(-3.456 753) (8.269 655)

R2=0.709 505(2)

菏泽市:Yh=-0.306 308 833 5+1.091 332 794Xh

(-3.515 338) (6.503 365)

R2=0.976 149(3)

上述三式中的下标q、l、h分别代表青岛市、临沂市和菏泽市,其中括号里的数据为t统计量,R2为判定方程拟合优度的判定系数。

结果分析:(1)上述3个方程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除方程(3)的拟合优度的判定系数偏低外,其它两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判定系数较高,说明了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2)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各市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土地流转具有重要影响,其中青岛市劳动力流动度每增加1%,土地流转度会增加1.79%;临沂市劳动力流动度每增加1%,土地流转度增加0.94%;菏泽市劳动力流动度每增加1%,土地流转度增加1.09%。(3)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各市的土地流转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也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青岛市土地流转度每增加1%,劳动力的流动度增加0.56%;临沂市土地流转每增加1%,劳动力的流转度会提高1.06%;菏泽市土地流转度每增加1%,劳动力的流转度增加0.92%。(4)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土地流转的影响与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紧密联系,经济发达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土地流转的影响要大于经济发展居中的地区;土地流转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正好相反,经济发展居中的地区土地流转对劳动力的影响要大于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5)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2.4 调研区域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的耦合关系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关系,我们利用前期研究成果中构造的耦合协调度函数,计算调研区域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耦合度和协调度。

其中耦合度函数为:

C=X×Y/X+Y21/2 (4)

耦合协调度函数为:

C= ,T=αX+βY (5)

(4)式中的X表示劳动力的转移度(流动度),Y表示土地的流转度,C表示耦合度值,C?[0,1),当C=1时,耦合度系统之间或内部要素之间达到良性共振;当C=0时,耦合度最小,系统之间或之间处于无关状态,系统发展方向无序。依据耦合作用的程度,可将耦合过程划分为低水平耦合、颉颃、磨合和高水平耦合4个阶段。

(5)式中:C为耦合度;D为耦合协调度;T为土地流转—劳动力流动综合评价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考虑到劳动力流动与土地转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通过咨询有关专家的意见,笔者取α=0.5,β=0.5。调研区域耦合协调度的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的计算结果与前期的研究的成果相比较,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调研区域的劳动力流动度和土地流转度与2011年相比均有所提高,土地流转度提高的幅度大于劳动力流动提高的幅度,说明土地流转滞后于劳动力流动的局面有所缓解,表明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配置效率有所提高。(2)各市区各区域的耦合度系数和协调度系数均有提高,而且不发达地区提高的幅度要大于发达地区的提高幅度,但是大小顺序没有发生变化,耦合度和协调度大小排序仍然为青岛市、临沂市和菏泽市。不同区位耦合度、协调度大小顺序也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城乡结合部、中间区域和偏远地区。这说明了耦合度和协调度的确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有密切关系,同时也说明了欠发达市区或地区耦合度和协调度比发达市区有更大的提高空间。(3)除了青岛市城乡结合部接近磨合阶段外,其他区域均处于颉颃阶段。就耦合协调度而言,除了临沂市和菏泽市偏远地区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型外,其他区域均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类型。

3 结 论

我们的结论与目前促进土地流转的争论密切相关。影响土地流转因素众多,但是劳动力作为生产的基本要素之一,其流动状况必然对土地流转产生重要影响,同样的道理,土地流转也必然对劳动力流动产生重要影响。笔者不但从理论上分析了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且通过调研区域实证检验印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笔者利用了调研区域的劳动力的流动度与土地流转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使分析更加科学合理。鉴于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大小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根据模型的结论,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应从促进劳动力流动着手,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劳动力流动进而促进土地的顺畅流转;而对于经济发展居中的地区,应直接从促进土地流转入手,通过土地流转进一步促进劳动力流动,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局面。

笔者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于物理学耦合度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了调研区域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耦合协调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参考文献:

[1] 曹利平.农村劳动力流动、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化经营研究——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J].经济经纬,2009(4): 84-87.

[2] 周滔,陈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耦合关系研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2(1): 203-206.

[3] 孙玉娜,李录堂,薛继亮.农村劳动力流动、农业发展和中国土地流转[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1): 25-30.

[4] 孙云奋,齐春宇.农地类型差异与农地流转困境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2(1): 35-37.

[5] 孙云奋.劳动力转移与农地流转的关联度:鲁省个案[J].改革,2012(9):84-88.

[6] 侯明利.劳动力流动与农地流转:关联特点、影响因素及破解路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 66-69.

[7] 张务伟,张福明,杨学成.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程度与其土地处置方式的关系——基于山东省2421位农业转移劳动力调查资料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3): 85-90.

[8] 钱忠好.非农就业是否必然导致农地流转——基于家庭内部分工的理论分析及其对中国农户兼业化的解释[J].中国农村经济,2008(10): 13-20.

2.3 调研区域劳动力流动度与土地流转度的回归分析

为了考察劳动力流动对土地流转的影响,我们以土地流转度(Y)作为被解释变量,劳动力流动度(X)作为解释变量,运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别得到三个地区的回归方程如下:

青岛市:Yq=-0.629 381 374 1+1.791 331 186Xq

(-19.491 83) (33.852 02)

R2=0.976 149(1)

临沂市:Yl=-0.241 223 398 8+0.941 774 569 6 Xl

(-3.456 753) (8.269 655)

R2=0.709 505(2)

菏泽市:Yh=-0.306 308 833 5+1.091 332 794Xh

(-3.515 338) (6.503 365)

R2=0.976 149(3)

上述三式中的下标q、l、h分别代表青岛市、临沂市和菏泽市,其中括号里的数据为t统计量,R2为判定方程拟合优度的判定系数。

结果分析:(1)上述3个方程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除方程(3)的拟合优度的判定系数偏低外,其它两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判定系数较高,说明了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2)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各市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土地流转具有重要影响,其中青岛市劳动力流动度每增加1%,土地流转度会增加1.79%;临沂市劳动力流动度每增加1%,土地流转度增加0.94%;菏泽市劳动力流动度每增加1%,土地流转度增加1.09%。(3)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各市的土地流转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也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青岛市土地流转度每增加1%,劳动力的流动度增加0.56%;临沂市土地流转每增加1%,劳动力的流转度会提高1.06%;菏泽市土地流转度每增加1%,劳动力的流转度增加0.92%。(4)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土地流转的影响与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紧密联系,经济发达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土地流转的影响要大于经济发展居中的地区;土地流转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正好相反,经济发展居中的地区土地流转对劳动力的影响要大于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5)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2.4 调研区域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的耦合关系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关系,我们利用前期研究成果中构造的耦合协调度函数,计算调研区域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耦合度和协调度。

其中耦合度函数为:

C=X×Y/X+Y21/2 (4)

耦合协调度函数为:

C= ,T=αX+βY (5)

(4)式中的X表示劳动力的转移度(流动度),Y表示土地的流转度,C表示耦合度值,C?[0,1),当C=1时,耦合度系统之间或内部要素之间达到良性共振;当C=0时,耦合度最小,系统之间或之间处于无关状态,系统发展方向无序。依据耦合作用的程度,可将耦合过程划分为低水平耦合、颉颃、磨合和高水平耦合4个阶段。

(5)式中:C为耦合度;D为耦合协调度;T为土地流转—劳动力流动综合评价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考虑到劳动力流动与土地转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通过咨询有关专家的意见,笔者取α=0.5,β=0.5。调研区域耦合协调度的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的计算结果与前期的研究的成果相比较,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调研区域的劳动力流动度和土地流转度与2011年相比均有所提高,土地流转度提高的幅度大于劳动力流动提高的幅度,说明土地流转滞后于劳动力流动的局面有所缓解,表明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配置效率有所提高。(2)各市区各区域的耦合度系数和协调度系数均有提高,而且不发达地区提高的幅度要大于发达地区的提高幅度,但是大小顺序没有发生变化,耦合度和协调度大小排序仍然为青岛市、临沂市和菏泽市。不同区位耦合度、协调度大小顺序也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城乡结合部、中间区域和偏远地区。这说明了耦合度和协调度的确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有密切关系,同时也说明了欠发达市区或地区耦合度和协调度比发达市区有更大的提高空间。(3)除了青岛市城乡结合部接近磨合阶段外,其他区域均处于颉颃阶段。就耦合协调度而言,除了临沂市和菏泽市偏远地区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型外,其他区域均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类型。

3 结 论

我们的结论与目前促进土地流转的争论密切相关。影响土地流转因素众多,但是劳动力作为生产的基本要素之一,其流动状况必然对土地流转产生重要影响,同样的道理,土地流转也必然对劳动力流动产生重要影响。笔者不但从理论上分析了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且通过调研区域实证检验印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笔者利用了调研区域的劳动力的流动度与土地流转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使分析更加科学合理。鉴于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大小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根据模型的结论,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应从促进劳动力流动着手,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劳动力流动进而促进土地的顺畅流转;而对于经济发展居中的地区,应直接从促进土地流转入手,通过土地流转进一步促进劳动力流动,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局面。

笔者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于物理学耦合度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了调研区域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耦合协调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参考文献:

[1] 曹利平.农村劳动力流动、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化经营研究——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J].经济经纬,2009(4): 84-87.

[2] 周滔,陈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耦合关系研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2(1): 203-206.

[3] 孙玉娜,李录堂,薛继亮.农村劳动力流动、农业发展和中国土地流转[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1): 25-30.

[4] 孙云奋,齐春宇.农地类型差异与农地流转困境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2(1): 35-37.

[5] 孙云奋.劳动力转移与农地流转的关联度:鲁省个案[J].改革,2012(9):84-88.

[6] 侯明利.劳动力流动与农地流转:关联特点、影响因素及破解路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 66-69.

[7] 张务伟,张福明,杨学成.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程度与其土地处置方式的关系——基于山东省2421位农业转移劳动力调查资料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3): 85-90.

[8] 钱忠好.非农就业是否必然导致农地流转——基于家庭内部分工的理论分析及其对中国农户兼业化的解释[J].中国农村经济,2008(10): 13-20.

猜你喜欢
劳动力流动耦合协调度土地流转
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问题分析
城乡统筹的就业服务体系如何建构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
能源—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