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擦法”:擦除未成年人上网痕迹

2014-12-13 11:53李忠东
检察风云 2014年6期
关键词:法案社交信息

文/李忠东

“橡皮擦法”:擦除未成年人上网痕迹

文/李忠东

2013年10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杰瑞·布朗签署加州参议院第 568号法案,要求脸谱、推特、谷歌等社交媒体巨头在2015年以前加入能够应青少年们的请求而移除信息的选项。至于这项法案的背后动机,则是为了防止青少年因为曾经说过的不当言论而受到困扰。

根据法令,社交媒体需要提醒其使用者拥有这项新的权利,推特和脸谱已经允许用户删除图片和评论。

这部被称为“橡皮擦法”的法令将于2015年1月1日正式生效,此类法令在世界上尚属首部,旨在避免未成年人因为年少无知的网络行为,在未来可能给他们工作和生活带来的麻烦。

体现善法 善于宽容

在美国,有关网络言论的法律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保障网络表达的自由,二是网民必须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两者相辅相成。早在1978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就率先通过了《电脑犯罪法》。随后,美国共有47个州相继颁布了相关的电脑犯罪法令。联邦各部门和各州先后提出了130项法案,1981年还成立了全美电脑安全中心。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禁止利用电脑犯罪法》。1987年,国会又通过一项议案,批准成立国家电脑安全技术中心,并制定了《电脑犯罪法》。

自1991年处理首例网络谣言侵权案以来,美国已制定《禁止利用电脑犯罪法》、《通讯正当行为法》等法规,对包括谣言在内的网络传播加以规制。在州一级,纽约、马里兰、得克萨斯、威斯康星等45个州也立法对网络传播予以规制。近年来,美国司法部门对网上造谣的惩处有加重趋势。2006年,美国一名女子因在网上被他人散布谣言污蔑,起诉对方诽谤罪,获赔1130美元。2010年,马里兰州一名少女因被他人在“脸谱”上造谣性侮辱而自杀,肇事者被判处缓刑或社区劳动。

面对美国司法对网络不当表达后果惩罚的力度,应该如何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上的权利呢?怎样去处理未成年人因确实缺乏对自身行为足够正确的认知能力犯下的错误?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很早就开始在探讨这个重要的问题。近年在美国发生的数起少女因不雅照曝光而自杀的事件中,肇事者大都为未成年人,更引发了美国社会的关注。

例如美国纽约斯塔滕岛15岁高中女生费利西亚·加西亚,跟校内四名美式足球员玩5P后,发现自己的群交短片在同学间疯传,因被羞辱为荡妇,后在地铁站内跳路轨自杀身亡。警方性罪行小组已对案件展开调查。加西亚早前和同学开派对,事后跟四名未满18岁的男生玩5P,但有人未经她同意,就拍下性爱片段。

再如,佛罗里达州莱克兰市的12岁初中女孩丽贝卡·塞德威克表面上和同龄人没有什么区别,但她生命的最后一年在网络世界里饱受折磨,痛苦不堪。在丽贝卡的某社交网站个人页面上,类似“你应该喝漂白剂去死”“没人喜欢你”“你应该自杀”等恶意攻击她的留言层出不穷。而这些大多出自她的两名12岁和14岁的女同学之手。2013年9月10日,不堪承受巨大精神压力的丽贝卡,爬到学校附近的一座废弃水泥厂的顶层,纵身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案发之后,两名在网络上欺凌丽贝卡的女孩被当地警方拘留。但由于她们均未成年,在法律规定的21天拘留期满后都被释放了。当地警方表示,佛罗里达州没有关于网络暴力的具体处罚规定。

自动反省 利于成长

在美国,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一个网络社交账户。由于在网络上发言时面对的不是真实的人,甚至很多时候发言者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让一些人在语言表达方面非常随意。然而,就是这种随意的语言,可能已经构成了对他人的骚扰,触犯了法律。据美国媒体报道,有超过1/4的美国未成年人曾遭受过类似的网络暴力。

很多美国法律人士认为,欺凌者之所以有恃无恐,主要是没有具体法律的约束。网络法律师卡尔·明斯称:“如果家长有枪,孩子拿枪杀了人,家长要为此负责。但是,家长却不需要为(子女对他人实施的)网络暴力负责”,因为“这很难界定。有些留言也许你认为是骚扰,但其他人不觉得是”。

虽然在美国将近半数的州均有涉及网络暴力的条文,量刑也由三个月到十几年不等,但这些条款太过笼统,很难针对具体个案解决问题。针对这一现实,卡尔·明斯表示,每个州都应该使关于网络暴力的法律更加明确并细化,进而解决网络暴力对社会的侵害。

一些推动“橡皮擦法”的人士指出,在目前这个新兴网络社交工具无处不在的时代里,未成年人常常在自我反思之前就已先自我展现,喜欢把聚会上狂欢作乐的场景甚至一些不恰当、不合适的个人信息或过激言论贴到网上去。而这些内容的迅速传播往往又会在事后使未成年人遭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带来其他附带的恶性效应。这些错误可能伴随孩子的一生,不管走到哪儿其网络痕迹都会跟着他们。

虽然未成年人由于确实缺乏对自身行为的认知能力,上传过不雅照,或者发表过不当言论,但是不少人在对相关案例进行学习之后,或者事后通过自我反思,能够认识到先前行为的不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为“年少无知”的未成年人提供一个自我改正、知错就改的机会,变事后豁免为事先宽容,是一件体现善法善于宽容的善举。

加州通过的“橡皮擦法”规定,针对未成年人在社交网站上公布的内容,包括图片、消息或博文,如果未成年人要求删除,则社交网站应当删除指定信息,而且社交网站负有向未成年人提示此项权利的义务。由于该法案给了这些孩子知错就改的机会,因此体现了政府对未成年人不当行为的宽容。事实上,擦掉上网痕迹,彻底删除不雅图片和不当言论,才是对权利人的真正保护。如果未成年人成熟起来,能自动反省,主动把不良记录“擦去”,对于他们自己和社会都有好处,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重视弱势 坚持正义

“橡皮擦法”由州参议院主席达瑞尔·斯坦贝格发起,其同样禁止了向青少年群体收集用于营销和广告产品/服务的信息,包括酒精、烟草以及文身之类的推销。后经“常识媒体”(Common Sense Media)总裁兼创始人詹姆斯·斯泰耶推动,并最终成型。

“常识媒体”是2003年在旧金山成立的一个非营利组织,旨在确保家长在这个媒体和技术时代成为影响孩子生活的主要力量。该组织声称将帮助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教会孩子们怎样利用媒体而不是被媒体利用,将监督媒体使之起到应有的作用。

时至今日,“常识媒体”已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媒体监管和网络安全组织。根据年龄适宜性来为媒体(包括电影、电子游戏、书籍、网站、音乐、电视)评级,运用从美国主要权威机构研究的标准来决定什么样的内容适宜什么年龄的儿童。评级“颜色”等级有绿色、黄色、红色和灰色。其中绿色表示内容适宜相应年龄的孩子;黄色有一些对相应年龄孩子不恰当的内容;红色则警告内容不适宜相应年龄孩子;灰色表明该作品不是为孩子制作的,但可能有些东西孩子想看、想听或想玩。在“为什么评级”栏,“常识媒体”列举出了内容的特殊考虑,包括积极面和消极面这两方面及深度分析信息。在“家长应知道什么”栏,“常识媒体”有一段对家长的简短指导语。

毋庸置疑,“橡皮擦法”的使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仅适用于加利福尼亚州境内的未成年人,而且删除内容仅限于自行发布的信息,对于他人贴出的自己的图片和相关信息无法删除。如果信息在首发者要求删除前已经在互联网的其他地方被复制或被重新发布,那么法案也无法保证该信息能够从每个网页上删除。尽管该规定要求网站运营商移动受请求的尴尬内容,但并没有要求把青少年的数据从服务器中删除。虽然“橡皮擦法”不尽完善,但是在保护未成年人的立法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乐见“橡皮擦法”,法案的出台伴随着一片质疑声。一些人士指出其弊端和不足,公开表示反对。一种观点认为,法案本身并没有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做出突破性的规定。目前主流的社交网站本身早已对发布信息的用户给予删除权限,设置有“删除按钮”,而法案不过是规避用户自行删除不彻底、信息痕迹遗留的问题。而且只有未成年人自行公布的内容才可以成为删除的对象,由他人贴出或由第三人复制、转发、重新发布的相关信息则无法删除。在反对者看来,法案对当事人之外其他人约束力的缺失会将法案推上形同虚设的尴尬境地。

家庭在线安全协会(FOSI)则担心,在“橡皮擦法”效力备受质疑的同时,由它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法案要求申请者必须是加州的未成年人,社交网站必然会对申请人的个人信息进行验证,这将可能导致未成年人暴露更多的重要信息。“橡皮擦法”可能会成为未成年人网络不当行为的“挡箭牌”,也许会有更多孩子在网络上对年龄撒谎,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编辑:郑宾 393758162@qq.com

Teens Get Online 'Eraser Button' With New California Law

猜你喜欢
法案社交信息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Industrial Revolution
社交距离
美国禁止询问犯罪记录法案的立法与实践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订阅信息
美参议院未能通过控枪法案
日本强推新安保法案说明了什么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