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释疑

2014-12-16 03:49甘启德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8期
关键词:题款

甘启德

摘 要:魏学漪在《核舟记》中记述雕刻艺术家王叔远在核舟“船背”上刻了题名和印章。那些字到底是刻在小小桃核雕刻的小舟的什么位置呢?早年好像没有特意强调“船背”是什么“船顶”,就是觉得“船背”是船的背面,就是吃水那一面。设想把小船放在水里,题名的文字就隐藏在水下了。新的教材采信了“调背”就是“船顶”的说法,还在教师用书中给列举了考证资料。思考之余我认为倒是把“船背”讲为吃水面,更符合桃核实物特性。

关键词:核舟记;船背;题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36-01

上学期执教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是本册文言文的第一篇,是非常经典的传统名篇。从字词句到段篇,都有不少讲得透澈的资料可以借鉴,教学中学生也没有提出什么疑问。《核舟记》在第五节中记述雕刻艺术家王叔远在核舟“船背”上刻了题名和印章。“细若蚊足,勾画了了”,肯定是笔画工细,且线条清晰。题名“其色墨”,篆字图章“其色丹”,着色黑红相映照,再和船舱窗户上那十六个用“石青糁之”的字配合,使整个作品从船头到船尾色彩和谐协调,显示出艺人的创作态度从始至终都是一丝不苟的。核舟上的题名和印章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保证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反映了雕刻者艺术水平的高超。可是自己却陷入了迷惘——那王叔远的题名到底题在小小桃核雕刻的小舟的什么位置呢?

回忆自己当年听老师讲,好像没有特意强调船背是什么“船顶”,就是觉得船背就是船的背面,就是吃水那一面。设想把小船放在水里,题名的文字就隐藏在水下了。

自己第一次执教这一课时,课本对这个词语也没有单独注释,资料中也是译为船背面,好像也没有疑问。

第二轮执教本文时,新的教材采信了“调背”就是“船顶”的说法,还在教师用书中给列举了考证资料。自己看了,恍惚觉得当年的老师蒙了自己,自己也糊里糊涂蒙了学生。还提醒自己要多看看参考书籍,留心各位大家的讲解,下次别失误。

第三轮教到本文,好像觉得这篇文章烂熟于胸,讲解也是从作者魏学漪到艺术家王叔远,从字词句段到篇章,从写作手法到主旨表现,从空间顺序到细节刻划。讲完全文,自我感觉不错。

一晃三年过去了,去年再一次讲解这一篇经典文章,不敢稍有懈怠,备课,查资料,研究课后作业。讲解中也一样注意了字词这类细节。学生的作业似乎也一切正常。可是有一天邻班学生碰巧问到我这个问题,我想给学生讲明白些,就说字可能是刻在船顶的箬蓬面上。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回家立即查资料求证。翻了好几种资料大都只是讲船背,只有资料一种讲船顶的,且没有明确讲字是刻在船顶的哪个具体位置。

其实讲“船背”是船顶的说法仅见于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课文分析》一书中隋树森那篇《核舟记》赏析文章。文中对教材注释补充了四条,其中第三条讲“背”字应当理解为“上面”。理由是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中的“背”意思是一样的。举例证说,唐朝诗人白居易《舟中夜雨》的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夜雨只能滴在船的上面,决不能滴在船底,说这是“很清楚的”。

初看隋树森的分析,是很有说服力的。特别是所举白居易的诗来说明“船背”是船的上面,没有人能说这样理解《舟中夜雨》的“船背”会有问题。于是乎《核舟记》中的“船背”就一定是“船顶”无疑了。

对“船背”就是“船顶”的说法有利的证据好像还有一条。有人发现王叔远晚期另一件类似题材的桃核微雕作品“明朝桃核舟”,说这枚桃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的“明”字标志。说这与魏学洢《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是完全一致的。

问题时魏学洢详细介绍的这枚桃核舟去哪儿了,没人再见着,也就是没有实物证据来证明题款就是在船顶的蓬上。倒是传统理解和老版本注释认为题款是在船底吃水一面的说法更经得起生活经验的考证:

一、从桃核实物来看

长而狭的桃核与普通的桃核一样都是两片果核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这条结合线就限定了核舟的船舷位置所在。以这条结合线为分界的两个面,形状一般是对称的,面的中间部分一般确实比较平坦。雕刻者无论选哪一面做正面(雕刻人物一面)都是差不多的。一旦选定某一面作正面,与之相对的那一面必定是船底吃水一面。这一面的雕刻内容肯定没有正面复杂,顶多就雕刻出做船身的木板的纹路,使整个核舟更像船的实物。王叔远送给魏学洢的这件核舟,正面所雕内容如记中所述,很丰富,很复杂。如果雕刻师王叔远把题款十四个字和印章的四个字都雕刻在船篷顶上,就显得过于卖弄和炫耀,不符合艺术家的心理。还有就是如果王叔远真的把题款的十八个字刻在了船篷顶上,无论在哪个位置,魏学洢也一定会在文章中讲明白是在“箬篷顶上”哪个具体位置的。可是文中没有这样的描述。倒是把船背讲为吃水面,更符合桃核实物特性——那吃水一面正中是平坦的,也是更适合刻题款的。

二、从现当代舟船题材微雕作品的题款看

也是刻在吃水一面的,这应该可以印证王叔远赠给魏学洢那件核舟的题款可以在吃水的那面。河北省秦皇岛市工艺美术大师杨洪武2006年创作的核舟作品“南湖红船”(橄榄核)。所刻文字(包括一大党章)98字和题款7字,共105个字就是刻在船底吃水面的。就连拖在后面的小舟,所刻文字也是刻在吃水面的。

三、从考据发展看

清代人考据是非常认真的(当然,民国时期也是那样的。)魏学洢的《核舟记》是由清代人张潮编入《虞初新志》的,清朝和民国时期的人就有不少人研究了这篇文章,为何没有人出来说船背是指船的顶部或者船篷呢?

另外,笔者在教学中对“箬蓬覆之”一句的理解也不同于文中注释以及参考译文。笔者觉得实物的船,其篷是用箬竹叶子编制的席子扣在船舱上面的,艺术品核舟的船篷是在桃核正面中舱位置雕刻出箬叶席子的纹理,与其他物件是一个整体的。文中注释以及参考译文的提法容易使人理解成用箬竹叶子编制一个微型船篷罩这件核舟中舱位置。笔者觉得这是一件完整的作品,另外找材料拼接在上面,是不合适的。况且,如果是接在上面的,人们把玩这件作品时它不会掉下来吗?如果真是那样,不就破坏了艺术品的完整性了?

猜你喜欢
题款
当代中国画题款及其在美术教学中的价值
山水画中题字的讲究
浅谈中国画题款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花鸟画题款的位置与作用
中国画题款教学初探
浅谈题款在当代中国画上的运用
浅谈中国画题款之提升画作审美价值作用
宋元时期院体画与文人画题款艺术比较探究
妙题一字增千姿
——试论中国画的题款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