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334”防范船舶修理行业火灾事故的初探

2014-12-17 06:28肖东坡
水上消防 2014年6期
关键词:动火灭火器火灾事故

■ 肖东坡

船舶修理过程中的火灾预防一直是船舶修理行业中的“老大难”问题:1.因为船舶修理在一个综合性的立体交叉作业场所进行,船体结构复杂,舱室小,通道狭窄,作业环境差;2.施工作业时大量用电、动火、涂装以及内舾装,需要使用大量的氧气和天然气、油漆和稀料等易燃易爆物质;3.生产节奏快、劳动强度大,作业人员为了抢工期而疲劳作业;4.不少人员有边吸烟边作业的劣习,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人员伤亡和火灾事故。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很可能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如果发生燃爆,更有可能发生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由于上述的特殊性,船舶修理企业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重点抓好一个“防”字。

怎样来预防船舶修理过程中火灾事故的发生呢?结合船舶修理行业实际,建立一套科学的、规范的预防和控制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实践证明,只要船舶修理企业内各级管理人员和施工作业人员严格按照“1334”火灾预防措施去认真执行,就能够使船舶修理的消防工作从无序变为有序,从不可控变为可控。

“一个重视”

要在船舶修理企业的各级干部中真正树立起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理念,摆正生产与安全的关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船企多数分布在沿海发达城市,且修理的船舶来自国外的居多。船舶修理过程中发生火灾事故导致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不仅会大大损害企业形象进而导致失去“潜在”的客户,更有可能在国际上造成极其恶劣的政治影响。因此,船企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火灾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管理者要通过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持防火工作,保证消防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个加强”

1.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在确保明火作业操作和监护等特种人员按照国家规定参加持证培训外,船企还要采用多种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法制宣传和消防业务知识培训,尤其是典型火灾事故案例教育,使全体员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知晓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消防法规和企业的消防规章制度,深刻认识防火安全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消防法制观念、防火安全意识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比如,制作动能管系视觉看板,将氧气、天然气、二氧化碳和冷风等四种气体使用的球阀、不同色标的橡胶软管、喉箍、插座、垫片、中间接头等零件分类展示,教育明火操作人员安全使用工具;在企业内成立焊工培训中心,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对轮训的明火作业操作人员“手把手”地讲授安全操作技巧;此外,还可以通过将船企典型火灾案例或者国家新的消防方面的制度、标准等内容摘编成小册子发给施工人员等方式加强消防安全教育的实效。

2.加强管理力度。首先要抓好消防制度建设,使广大员工有章可循,管理人员有据可依。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制订企业各级防火责任制,实行逐级签约、逐级考核,做到奖罚分明,责任区域明确,从而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群防群治的消防工作格局。其次是抓好组织建设,自上而下形成消防工作网络,保证这项工作的开展。在此基础上,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业务培训,使企业专(兼)职和义务消防员不断提高消防业务水平和施救能力,做到一旦遇有火情就能够发挥作用,在第一时间内扑灭火灾。最后是抓好防火检查,通过扎实有效的检查,贯彻落实消防法规和规章制度,消除不安全因素,警示现场管理人员和施工作业人员,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3.加强对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消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用沉重的代价换来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尤其是对于船舶修理行业生产作业中由于过失而可能或已经造成危害的违章行为,如果不去研究其形成原因,不去追究肇事者在道义和法律上的责任,同样也是一种失职行为。在特定的情况下,为了扭转一种带有倾向性的违章行为,对事故责任者给予加大处罚力度,以教育其本人和其他人不致再犯,这一点对于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三、“三个到位”

1.明火、涂装等危险作业要做到申请、审批手续到位。按照明火、涂装作业的危险程度等级,履行相应级别的申请、审批手续,使各级管理人员做到心中有数,在施工的时间和空间安排上更趋于合理、安全,避免立体交叉作业中危险因素的重叠和冲突,从而能够有效地防火防爆。比如在同一空间内同时进行明火和喷涂作业,或同时动火和清理油污,就要利用审批环节将相冲突的作业错时安排。一线生产安全管理人员要正确履行安全监管的职责,在审核危险作业过程中,要将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源、控制措施及万一发生火灾事故时逃生知识告知施工人员,交底要清晰且具备可操作性。

2.看护人员到位。看护人员是保障明火作业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动火前,看护人员要认真检查作业点四周,包括隔层或隔壁舱室,若发现隔壁舱室是油舱或有喷涂作业的,要立即制止明火作业。动火过程中,看护人员要携带灭火器、动火审批单在现场进行监护,对于有可能受到火星或熔渣影响的电缆、设备、仪表、管道等用湿润的玻璃纤维布覆盖保护,有的还要用白铁皮和玻璃纤维布双重覆盖保护,确保无火星溅入。动火结束后,看护人员要进行余火检查和现场清理工作。看护人员通过仔细观察和认真监护,能够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和扑灭初起火苗,阻止其蔓延成灾。从现场情况的来看,看火不到位或到位不看火的情况随处可见,有的甚至于由新进厂无船厂工作经验的人员一带而过,这种情况就需要管理人员在现场检查时予以阻止。

3.应急灭火器材到位。船舶修理前,单船安全负责人要制定消防布置图,标明船上灭火器和应急消防水配备的位置及数量。修理中,要在明火作业点附近放置灭火器材,尤其是要在机舱、泵舱、房舱等重点部位放置应急灭火器,铺设应急水带,以便看护人员或其他施工人员一旦发现火情能够就地取用,快速将初起火灾扼杀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为确保防火安全,要明确各个动火区域灭火器配置标准,比如在电器或设备较多的地点配备二氧化碳灭火器,在存在油污或油类的地点配备泡沫灭火器。涉及到机舱等重点部位动火的,要在机舱底部至少配备8具二氧化碳灭火器和9具泡沫灭火器,工作量较大的,机舱内每层平台还要放置6具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和泡沫灭火器各一半)。

“四项检查”

1.检查明火、涂装和高危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实践证明:火灾事故的肇事者往往是未经培训的无证操作人员。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因无知或自以为是而冒险操作、一味蛮干,违反了客观规律,出事故是早晚的事。而受过专业培训取得证书的操作人员,就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素养,他知道什么事能做或不能做,什么事该做或不该做,作业的危险性在哪里,他能够按照制度,如明火作业“十不烧”的规定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避免了违章作业。所以,检查上岗作业人员有无操作证是预防火灾事故的重要一环。

2.检查焊割工具是否完好。因船舶修理需要,施工现场布设了纵横交错的氧气和天然气橡胶软管、电焊机电缆和电源线。由于诸工种立体交叉作业,众多人员上下往返,管线频繁移位破损后没有及时修复而发生事故。因此,在施工前和施工中经常检查焊割工具是否完好、在施工结束后及时将气体管线拉离有限空间,这是预防事故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

3.检查生产作业区域可燃工业垃圾是否清除。如施工时遗留的包装纸、纸箱(盒)、塑料风管,机舱内遗留的油回丝(抹布),主机底部积下的油污水等等,这些可燃物遇有溅落的火星极易引起火灾。所以,检查可燃工业垃圾是否清除是预防事故的一项必须措施。

4.检查涂装作业是否工完料清。船舶涂装作业使用的涂料及添加剂、溶剂、黏合剂,大多是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容易引发燃爆事故。因此,施工完毕必须将剩余的涂料等带离现场,这是预防事故的一个必要要素。

安全、消防管理人员和施工作业人员通过检查,及时清除生产现场的多余可燃物和火种,既是防火安全的需要,也是文明生产的需要。当下,船舶修理企业正在开展“5S”管理工作,这不仅可以营造一个文明施工环境,而且对防止安全和火灾事故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动火灭火器火灾事故
一起亡人火灾事故原因的认定
动火作业监护人不履行职责存在哪些较大危险因素
对烟头引发火灾事故的调查
动火作业存在哪些较大危险因素
违规动火作业致9死18伤
莫名的火灾事故
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引发的思考
透明灭火器
动火不“起火”
小小消防员第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