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

2014-12-17 01:11戴道华
金融博览 2014年12期
关键词:马歇尔存量援助

戴道华

在北京进行的APEC峰会突出了亚太地区区域合作的主题,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构想,辅以丝绸之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以推动。如能一一落实,既是亚太地区经贸合作的突破,也是中国对外投资和资本输出以新的形式取得进展,反过来也可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以推动。事实上,在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历史上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创下1078亿美元的纪录新高,增长22.8%,令中国连续第二年成为全球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结合中国近年来吸收外来直接投资的增幅放缓的情况,如果两者的增长差大致维持的话,那么短期之内中国对外输出直接投资就很有可能超过本身所吸收的外来直接投资,从而在直接投资方面成为净输出国。

中国直接投资的变化

迄今为止,中国依然是吸收外来直接投资的大国,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统计,中国在2013年一共吸收了1239亿美元的外来直接投资,金额仅次于美国的1875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而且多年来一直如此。这是流量的统计。从存量来看,至2013年底,中国累计吸收的外来直接投资总额达到9568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五,居于美国、英国、中国香港和法国之后。不过,近年来中国每年吸收的外来直接投资虽然金额仍巨,其增长步伐却已显著放缓。

与此同时,中国对外输出直接投资却增长迅速,在2010年至2013年期间,中国每年对外直接投资分别达688亿美元、747亿美元、878亿美元和1078亿美元,金额在2012年和2013年均居全球第三,居于美国和日本之后,其增长步伐在2013年提升至22.8%。这样一来,中国吸收和输出直接投资的差额迅速收窄,在2013年只相差161亿美元,如果该增长差在2014年能够维持的话,中国甚至马上可以成为直接投资的净输出国。从存量上看,至2013年,中国累计输出的直接投资总额达到6605亿美元,于自身而言又是一个纪录新高,但在全球排名则只到第十一位。

中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其经济规模相比,无论是吸收还是输出直接投资都应该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除了对全球各经济体所吸收和输出的直接投资进行统计以外,还将其每年的流量与该经济体同一年的总固定资本形成相比较,以及将其存量与该经济体同一年的本地生产总值相比较。在创纪录的2013年,中国当年所吸收和输出的直接投资相当于其总固定资本形成的2.9%和2.6%,该比率远低于全球平均的8.2%和8.1%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的9.2%和5.4%的水平,甚至低于东亚平均的4.7%和5.0%的水平。可见中国在2013年所吸收和输出的直接投资金额虽然已居全球第二和第三,但就只占其国内总投资一个相对较低的比例。如果国内投资增速不至于大幅放缓的话,中国吸收和输出直接投资相信还是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在已经累积巨大的直接投资存量的基础上,其2013年吸收和输出直接投资的流量的有关比例为6.0%和10.8%。在存量方面,至2013年中国累计吸收和输出的直接投资分别有9568亿和6605亿美元,相当于同年GDP的10.4%和6.7%。同样,全球、发展中国家乃至东亚的平均水平是两到三成之多,而美国的有关比率则是29.4%和37.8%。不过,部分的解释是以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以投资尤其是内部投资驱动为主的,推高了投资乃至GDP的基数,令外来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显得偏低。那么未来如果调结构取得成效,相信是可以在不大幅增加直接投资的情况下提升其在中国经济中的相对作用和地位的。

投资行业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公布,2013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除了总量上的突破以外,还有以下特点:除了欧洲地区以外(相信仍然受到欧债危机影响),对其他地区的投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投资集中度高,对五大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的投资占比逾八成;并购创下单项纪录;地方企业非金融类投资存量首次突破三成;国有企业投资流量占比降至四成;境外企业销售增长达双位数字等。

近年来,中国经济在维持较高增长的基础上也不断在转型。随着劳工和环保等成本的上升,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也在转型,低端制造业有外移的趋势。另外,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确保能源和商品原材料的供应,因此在这一领域时有重大的兼并收购案例。这些转型在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当中也有反映。

对中国经济来说,目前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制造业,但制造业仍占中国经济逾四成的比重,其基础仍然深厚,连带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商品出口国的地位依然稳固。近年来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布局也十分明显,中国本身的制造业整体仍具竞争优势,还没有到需要大规模外移的地步。相对于制造业,中国在采矿业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就显得更为重要。2012年,其投资金额为135.4亿美元,占比15.4%,是第二大投资行业,包括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煤炭等行业。从历史存量来看,对采矿业的累计投资达到747.8亿美元,占比14.1%,属第三大投资行业。此外,采矿业投资往往个案金额巨大。

不过,与一般观念不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最大的行业是服务业。2012年投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金额为267.4美元,占比30.4%,其投资存量则达到1757.0美元,占比33.0%。另外,对金融业的直接投资近年来迅速增长,2012年其投资额首次超过100亿美元,而从存量来看,至2012年底中国对金融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金额有964.5亿美元,仅次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而成为第二大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

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展望未来,“一带一路”的构想通过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等会对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市场上有分析称之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分析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和中国的“一带一路”的异同会有助于理解中国资本输出的特点。endprint

美国“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对欧洲多国提供经济援助以协助其重建的计划。当时美国本土经济和基础设施并没有直接受到战争创伤,反而在战争中高速成长,倒是在战后头两年经济出现收缩,欧洲饱受战争直接打击的各国与之无法相比。当时全球也只有美国有此能力去援助欧洲,而有关的援助主要是一个发达工业国对其他受到战争打击的发达工业国的援助。与之相比,中国“一带一路”的构想就颇为不同,对象是从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为主,而在全球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的今天,最能受益的相信也主要是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

从1948年到1951年,美国“马歇尔计划”历时4年,涉及金额130亿美元,考虑到通胀因素,约相当于2013年的1480亿美元。但“马歇尔计划”的130亿美元当时来看是一笔巨大的资金,因为它相当于1948年美国2580亿美元GDP的5%,相当于当时美国黄金储备约三分之二,而且还是美国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48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已经向欧洲提供了130亿美元援助的基础上额外作出的。比较之下,“一带一路”投资的绝对金额肯定会超过“马歇尔计划”,但相对于中国和亚太地区各发展中经济体的规模而言,则未必能达到“马歇尔计划”的水平。

美国“马歇尔计划”大部分资金是直接资助,其余则属于贷款(比例约为85∶15),因此它主要还是用于援助。但“一带一路”相信主要是直接投资,与援助不同,它会更多地考虑投资与回报。由于欧洲本身的经济基础,加上“马歇尔计划”的庞大援助金额,其复兴欧洲的目标能够迅速达成。1952年即“马歇尔计划”结束后的第一年,每一个接受援助的欧洲国家的经济规模都超过了战前的水平。相比之下,“一带一路”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成效相信会更多地体现在区域的投资和贸易增长之上。

美国“马歇尔计划”的资金给战后欧洲补充了当时极其缺乏的外汇储备和硬通货,欧洲各国用有关资金来购买美国的商品,包括食品、燃料、原材料、半成品、机器、汽车、设备等,这就完成了美元从美国到欧洲再回到美国的循环,推动美元在欧洲取得结算货币地位,从而提升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一带一路”相信也殊途同归,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此外还有助于中国解决部分产能过剩的问题。目前中国产能过剩的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在跨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可以找到出路,另外机械、铁路、建筑、航运等行业也可有新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如果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以人民币来作出,由于中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那么有关的人民币也可以完成像美国“马歇尔计划”的美元一样的循环,从而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作者单位:中银香港)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歇尔存量援助
爱心援助
存量时代下,房企如何把握旧改成本?
吉林存量收费公路的PPP改造
腐败存量
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齐步走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
借题发挥
马歇尔的“小黑皮本”
为你早起
二战时的美国“军事设计师”——马歇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