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联动共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

2014-12-20 14:43邓小敏钟雪莲庄丽琴谭湘德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护理专业农村

邓小敏+钟雪莲+庄丽琴+谭湘德

一、实施背景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属于粤北地区),地处东江中上游。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辖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现有99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251个村委会和155个社区居委会。2010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358.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4.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6.56%,是广东省农业人口比例较高的地级市。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历史性变化,步入由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的新阶段。但总的来看,河源市欠发达面貌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河源市卫生事业远落后于全省乃至全国的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截至2011年末,河源全市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40个,其中农村卫生站1751个,乡镇卫生院97个,农村卫生院、站的数量占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90.59%。全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1526人,每千人口拥有医师1.33人,只有全省每千人口医师平均数2.16人的61.57%;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1.13人,只有全省每千人口注册护士平均数2.11人的53.55%,每千人口拥有医师和注册护士更远低于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浙江等省市(见下表)。

此外,河源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亟待提高。根据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推进中医药强省工作会议精神,到2015年底,95%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85%以上的村卫生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据统计,目前,河源市只有17.3%的乡镇卫生院、3.7%的农村卫生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可见,河源全市“缺医少药”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具体表现在农村卫生人才紧缺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强,群众健康观念淡薄。这些问题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和健康。作为市卫生学校,河源市卫生学校有义务,也有责任协助政府解决全市“缺医少药”的问题,为河源卫生事业发展,特别是为全市农民健康服务能力的提高提供人才支撑。

二、主要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农村卫生人才匮乏,结构失衡的现状已经达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更是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构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发挥行政、行业、企业各自的优势,通过资源整合,采取有力的措施,促进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高学校服务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能力。同时,引领周边乃至全省卫生类学校,确立先进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推进改革创新,彰显办学特色。

三、实施过程

根据河源乃至粤北地区农业人口所占比例高,农村卫生事业落后的现状,河源市卫生学校确立“培养农家子弟,服务农民健康”的办学思想,以及“立足河源、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发挥行政部门在政策扶持、经费保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发挥行业在专业建设、岗位标准、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发挥企业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师实践、就业安置等方面的基地作用,建立“行政、学校、行业、企业”四方联动机制,共同落实“共定目标、共建专业、共构课程、共育人才、共评质量”五大举措,构建“四联五举”式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共定目标

根据农村卫生人才市场需求和岗位能力需求,在相关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在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如农村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学校在市教育局、市卫生局的指导下,在医学会、护理学会等行业协会专家帮助下,在深入农村卫生院调研的前提下,明确目前农村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要求和助产士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结合农村妇幼保健的实际,经科学论证,增加了出生缺陷监测、艾滋病检测与预防,以及产前筛查、诊断和干预等职业技能培养目标方面的内容。

(二)共建专业

在行政、行业、企业的指导和参与下,着力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提高专业建设针对性。学校专业建设围绕农村卫生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岗位需求而“变”,不断提高专业建设针对性。例如,根据农村护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设置,学校拓展了老年护理、母婴护理、精神护理、社区护理、中医护理等专科护理,从而既提高农村护理服务能力,又实现学生良好就业的目标。二是健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学校先后淘汰了落后的护幼、卫生保健等专业,改造了传统的护理、助产等专业,开办了康复技术、农村医学等新专业,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农村卫生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零对接。三是加大专业群的建设力度。为发挥物质、人力等资源的最大效益,学校根据河源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需求,在行政、行业和企业的指引下,加大专业群的建设力度。目前,学校已初步建成护理、药剂、医技、保健四大专业群,其中,护理专业群开设的专业有护理、中医护理、助产,药剂专业群开设的专业有药剂、中药、生物制药、制药技术,医技专业群开设的专业有农村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卫生信息,保健专业群开设的专业有中医康复、康复技术、食品营养与检验,实现“四方给力、资源整合、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目标。

(三)共构课程

学校根据 “市场有需求、品行有修为、工作有能力” 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深入农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调研的基础上,在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以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悉心指导下,深化农村卫生人才课程改革。一是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总体指导思想;二是依据培养目标,岗位需求,确定课程改革原则;三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四是按照岗位需求、执业考证要求,采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选修拓展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的模块化课程结构;五是凸显“打基础、重实用”的课程改革特色,力求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内涵得到拓展,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需求和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无缝对接的目标;六是根据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的要求,全力推进优质课程和校本教材建设,擦亮“农”字招牌;七是围绕课程改革,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据此,护理专业根据农村护理专业岗位需求,构建“一岗三证”的课程体系,即农村护理专业岗位围绕毕业证书、专科护理结业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证书进行的课程改革,融“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执业资格考证”为一体。药剂专业根据其毕业生就业方向多元化趋势,构建“岗证一体”的课程体系,即依据该专业的药品调剂、药品经营、药品生产、药品检验、药品采购等工作岗位的需求,以及药剂专业学生获取药士(含中药士和西药士)、调剂员(含中药调剂员和西药调剂员)、医药商品购销员、医药商品营业员等从业资格考证要求,深化药剂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助产专业根据其技术人员既要承担助产士的工作,又要承担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围绕助产、护理两个工作岗位的需求,构建“一专两岗”的课程体系。

(四)共育人才

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课程方案为载体,构建“开门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育人才”的育人机制。一是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根据粤北地区特别是河源农村的乡村医生“无学历、无证照”的实际情况,经省教育厅、省卫生厅批准,学校与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合作,在全省率先举办针对乡村医生的学历教育班,并全面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即学员逢周末、节假日集中在教学点上课学习,其余时间在岗工作,真正实现“边学习边工作、工学轮换交替”的目标。二是推行“订单培养”模式。目前,学校根据农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药企的人才需求,与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合作,开设了护理、助产、药剂、农村医学、医学检验专班,并与药企开设了制药技术、生物制药、中药专班。三是实施“杏林能手”执教工程。为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学校聘请富有临床经验卫生技术人员,承担专业课总课时百分之二十一的教学任务。四是创新教学环境。学校实训室按照医院病房的工作环境标准,实行全仿真建设。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到医院病房上课,实现“学堂亦是医院、病房也是课堂”的目标。五是实施企业文化进校园工程。学校注重医院文化、药企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邀请行业先进人物和专家到学校举行文化沙龙讲座,将院企文化引入校园。同时,学校按照教学要求,安排学生到院企参观、见习和实习,以便让学生尽早了解院企文化,增强职业认同感。此外,学校还加大院企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进校园的工作力度。

(五)共评质量

为促进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学校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并采取多元化、分项目、扬特长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评价。一是实行多元化评价。学校按照农村卫生人才岗位的需求,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成立由学生、教师、家长和临床一线专家等代表组成的多元评价小组,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学习能力,特别是职业能力进行科学评价。二是实行分项目评价。学校改变传统的学期末、学年末或实习期满集中多项考核评价的办法,实行职业能力分项目评价,以便发挥评价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导向性。例如,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学完“皮内注射”之后学习“皮下注射”之前,对学生进行“皮内注射”项目操作的考核与评价;再如,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在某一科室实习结束进入下一科室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出科考核评价,评价内容主要为该科室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三是实行扬特长评价。学校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特长,对在社团竞赛、体育竞技、才艺比赛、技能大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奖励学分,激励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

四、实施条件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支持,确保取得预期成效。一是教育、卫生等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二是医疗卫生行业协会应对学校在专业建设、岗位设置、课程改革等方面给予引领和指导;三是各级各类医院应密切与学校合作,并发挥其在工学结合、就业安置、教师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四是学校应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师德、师能水平,以便保障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推行。

五、主要成效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推行,紧贴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市场和岗位的需求,以课程改革为切入口,以校院合作为载体,以工学结合为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按照国家医药卫生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的要求,医学相关类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必须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执业资格证后才能上岗就业。但全国统一考试对本科、专科、中专毕业生的要求相同、试卷统一,这对只有中专学历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严峻的挑战。学校推行“课岗一体”的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有力促进毕业生考证通过率的逐年大幅度提高。例如,学校护理、助产专业毕业生参加全国统一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2011年通过率为70.26%,比2010年提高11.14个百分点;2012年通过率为83.33%,比2011年提高13.07个百分点。同时,学校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也连年夺冠,2012年学生参加护理专业技能大赛有两名学生获全省一等奖,有一名学生获全国二等奖;2013年学生参加护理专业技能大赛有四名学生获全省一等奖,有两名学生获全国二等奖。据统计,近两年,学校学生获全省一等奖人数占全省一等奖总人数的42.86%。全国大赛以学校为单位统计,目前,学校是全省32所卫校中获全国二等奖人数最多的学校。考证通过率的大幅度提高和技能大赛取得的优异成绩,有力说明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的事实。

(二)服务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学校坚持“培养农家子弟、服务农民健康”的办学思想,大力推进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服务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能力。据统计,近两年4274名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8.53%,其中有73.14%的学生到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站工作,这些护理、助产、药剂、农村医学等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卫生技术人才队伍中,彻底改变了农村医务人员匮乏的面貌,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

(三)示范引领作用显著提升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下转第71页)(上接第65页)成功经验在省内外“开花结果”。一是多次在省级会议上作专题经验介绍。2011年,题为《为人民健康服务,打造粤北卫生名校》的经验材料在省委省政府组织举行的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交流推广; 2012年,题为《当好农民健康卫士》的经验材料在省教厅组织举行的广东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交流推广。二是市内外众多兄弟学校慕名前来学习学校的成功经验。近两年,先后有广州卫校、南海卫校、惠州卫校、湛江卫校、潮州卫校等市外兄弟学校以及河源理工学校等市内兄弟学校到学校学习。三是学校的成功经验辐射到省外兄弟学校。2012年,受江西省赣州卫校邀请,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题的经验报告,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

六、体会与思考

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学校办学,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中职学校应怀着感恩之心,承担起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职责,急政府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忧。正因为如此,学校牢固树立服务农民健康的观念,致力于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面貌,此为其一。其二,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涉及方方面面的改革,在这诸多改革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才是关键所在。所以,学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把深化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摆在首要位置。再次,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校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务必擦亮学校品牌,引领兄弟学校办出特色。学校根据河源农村卫生人才实际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确立了“培养农家子弟、服务农民健康”的办学思想,打响了“农”字招牌。虽然学校推行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的改革。要彻底改变当前农村卫生事业落后的面貌,需要建立稳定、持久的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学校即将进入国家示范学校后建设期,学校将继续深化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服务农民健康的同时,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打造粤北名校。

(作者单位:河源市卫生学校)

(四)共育人才

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课程方案为载体,构建“开门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育人才”的育人机制。一是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根据粤北地区特别是河源农村的乡村医生“无学历、无证照”的实际情况,经省教育厅、省卫生厅批准,学校与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合作,在全省率先举办针对乡村医生的学历教育班,并全面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即学员逢周末、节假日集中在教学点上课学习,其余时间在岗工作,真正实现“边学习边工作、工学轮换交替”的目标。二是推行“订单培养”模式。目前,学校根据农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药企的人才需求,与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合作,开设了护理、助产、药剂、农村医学、医学检验专班,并与药企开设了制药技术、生物制药、中药专班。三是实施“杏林能手”执教工程。为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学校聘请富有临床经验卫生技术人员,承担专业课总课时百分之二十一的教学任务。四是创新教学环境。学校实训室按照医院病房的工作环境标准,实行全仿真建设。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到医院病房上课,实现“学堂亦是医院、病房也是课堂”的目标。五是实施企业文化进校园工程。学校注重医院文化、药企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邀请行业先进人物和专家到学校举行文化沙龙讲座,将院企文化引入校园。同时,学校按照教学要求,安排学生到院企参观、见习和实习,以便让学生尽早了解院企文化,增强职业认同感。此外,学校还加大院企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进校园的工作力度。

(五)共评质量

为促进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学校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并采取多元化、分项目、扬特长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评价。一是实行多元化评价。学校按照农村卫生人才岗位的需求,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成立由学生、教师、家长和临床一线专家等代表组成的多元评价小组,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学习能力,特别是职业能力进行科学评价。二是实行分项目评价。学校改变传统的学期末、学年末或实习期满集中多项考核评价的办法,实行职业能力分项目评价,以便发挥评价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导向性。例如,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学完“皮内注射”之后学习“皮下注射”之前,对学生进行“皮内注射”项目操作的考核与评价;再如,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在某一科室实习结束进入下一科室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出科考核评价,评价内容主要为该科室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三是实行扬特长评价。学校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特长,对在社团竞赛、体育竞技、才艺比赛、技能大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奖励学分,激励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

四、实施条件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支持,确保取得预期成效。一是教育、卫生等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二是医疗卫生行业协会应对学校在专业建设、岗位设置、课程改革等方面给予引领和指导;三是各级各类医院应密切与学校合作,并发挥其在工学结合、就业安置、教师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四是学校应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师德、师能水平,以便保障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推行。

五、主要成效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推行,紧贴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市场和岗位的需求,以课程改革为切入口,以校院合作为载体,以工学结合为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按照国家医药卫生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的要求,医学相关类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必须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执业资格证后才能上岗就业。但全国统一考试对本科、专科、中专毕业生的要求相同、试卷统一,这对只有中专学历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严峻的挑战。学校推行“课岗一体”的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有力促进毕业生考证通过率的逐年大幅度提高。例如,学校护理、助产专业毕业生参加全国统一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2011年通过率为70.26%,比2010年提高11.14个百分点;2012年通过率为83.33%,比2011年提高13.07个百分点。同时,学校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也连年夺冠,2012年学生参加护理专业技能大赛有两名学生获全省一等奖,有一名学生获全国二等奖;2013年学生参加护理专业技能大赛有四名学生获全省一等奖,有两名学生获全国二等奖。据统计,近两年,学校学生获全省一等奖人数占全省一等奖总人数的42.86%。全国大赛以学校为单位统计,目前,学校是全省32所卫校中获全国二等奖人数最多的学校。考证通过率的大幅度提高和技能大赛取得的优异成绩,有力说明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的事实。

(二)服务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学校坚持“培养农家子弟、服务农民健康”的办学思想,大力推进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服务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能力。据统计,近两年4274名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8.53%,其中有73.14%的学生到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站工作,这些护理、助产、药剂、农村医学等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卫生技术人才队伍中,彻底改变了农村医务人员匮乏的面貌,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

(三)示范引领作用显著提升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下转第71页)(上接第65页)成功经验在省内外“开花结果”。一是多次在省级会议上作专题经验介绍。2011年,题为《为人民健康服务,打造粤北卫生名校》的经验材料在省委省政府组织举行的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交流推广; 2012年,题为《当好农民健康卫士》的经验材料在省教厅组织举行的广东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交流推广。二是市内外众多兄弟学校慕名前来学习学校的成功经验。近两年,先后有广州卫校、南海卫校、惠州卫校、湛江卫校、潮州卫校等市外兄弟学校以及河源理工学校等市内兄弟学校到学校学习。三是学校的成功经验辐射到省外兄弟学校。2012年,受江西省赣州卫校邀请,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题的经验报告,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

六、体会与思考

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学校办学,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中职学校应怀着感恩之心,承担起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职责,急政府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忧。正因为如此,学校牢固树立服务农民健康的观念,致力于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面貌,此为其一。其二,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涉及方方面面的改革,在这诸多改革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才是关键所在。所以,学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把深化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摆在首要位置。再次,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校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务必擦亮学校品牌,引领兄弟学校办出特色。学校根据河源农村卫生人才实际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确立了“培养农家子弟、服务农民健康”的办学思想,打响了“农”字招牌。虽然学校推行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的改革。要彻底改变当前农村卫生事业落后的面貌,需要建立稳定、持久的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学校即将进入国家示范学校后建设期,学校将继续深化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服务农民健康的同时,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打造粤北名校。

(作者单位:河源市卫生学校)

(四)共育人才

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课程方案为载体,构建“开门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育人才”的育人机制。一是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根据粤北地区特别是河源农村的乡村医生“无学历、无证照”的实际情况,经省教育厅、省卫生厅批准,学校与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合作,在全省率先举办针对乡村医生的学历教育班,并全面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即学员逢周末、节假日集中在教学点上课学习,其余时间在岗工作,真正实现“边学习边工作、工学轮换交替”的目标。二是推行“订单培养”模式。目前,学校根据农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药企的人才需求,与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合作,开设了护理、助产、药剂、农村医学、医学检验专班,并与药企开设了制药技术、生物制药、中药专班。三是实施“杏林能手”执教工程。为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学校聘请富有临床经验卫生技术人员,承担专业课总课时百分之二十一的教学任务。四是创新教学环境。学校实训室按照医院病房的工作环境标准,实行全仿真建设。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到医院病房上课,实现“学堂亦是医院、病房也是课堂”的目标。五是实施企业文化进校园工程。学校注重医院文化、药企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邀请行业先进人物和专家到学校举行文化沙龙讲座,将院企文化引入校园。同时,学校按照教学要求,安排学生到院企参观、见习和实习,以便让学生尽早了解院企文化,增强职业认同感。此外,学校还加大院企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进校园的工作力度。

(五)共评质量

为促进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学校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并采取多元化、分项目、扬特长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评价。一是实行多元化评价。学校按照农村卫生人才岗位的需求,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成立由学生、教师、家长和临床一线专家等代表组成的多元评价小组,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学习能力,特别是职业能力进行科学评价。二是实行分项目评价。学校改变传统的学期末、学年末或实习期满集中多项考核评价的办法,实行职业能力分项目评价,以便发挥评价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导向性。例如,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学完“皮内注射”之后学习“皮下注射”之前,对学生进行“皮内注射”项目操作的考核与评价;再如,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在某一科室实习结束进入下一科室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出科考核评价,评价内容主要为该科室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三是实行扬特长评价。学校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特长,对在社团竞赛、体育竞技、才艺比赛、技能大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奖励学分,激励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

四、实施条件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支持,确保取得预期成效。一是教育、卫生等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二是医疗卫生行业协会应对学校在专业建设、岗位设置、课程改革等方面给予引领和指导;三是各级各类医院应密切与学校合作,并发挥其在工学结合、就业安置、教师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四是学校应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师德、师能水平,以便保障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推行。

五、主要成效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推行,紧贴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市场和岗位的需求,以课程改革为切入口,以校院合作为载体,以工学结合为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按照国家医药卫生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的要求,医学相关类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必须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执业资格证后才能上岗就业。但全国统一考试对本科、专科、中专毕业生的要求相同、试卷统一,这对只有中专学历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严峻的挑战。学校推行“课岗一体”的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有力促进毕业生考证通过率的逐年大幅度提高。例如,学校护理、助产专业毕业生参加全国统一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2011年通过率为70.26%,比2010年提高11.14个百分点;2012年通过率为83.33%,比2011年提高13.07个百分点。同时,学校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也连年夺冠,2012年学生参加护理专业技能大赛有两名学生获全省一等奖,有一名学生获全国二等奖;2013年学生参加护理专业技能大赛有四名学生获全省一等奖,有两名学生获全国二等奖。据统计,近两年,学校学生获全省一等奖人数占全省一等奖总人数的42.86%。全国大赛以学校为单位统计,目前,学校是全省32所卫校中获全国二等奖人数最多的学校。考证通过率的大幅度提高和技能大赛取得的优异成绩,有力说明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的事实。

(二)服务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学校坚持“培养农家子弟、服务农民健康”的办学思想,大力推进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服务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能力。据统计,近两年4274名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8.53%,其中有73.14%的学生到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站工作,这些护理、助产、药剂、农村医学等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卫生技术人才队伍中,彻底改变了农村医务人员匮乏的面貌,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

(三)示范引领作用显著提升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下转第71页)(上接第65页)成功经验在省内外“开花结果”。一是多次在省级会议上作专题经验介绍。2011年,题为《为人民健康服务,打造粤北卫生名校》的经验材料在省委省政府组织举行的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交流推广; 2012年,题为《当好农民健康卫士》的经验材料在省教厅组织举行的广东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交流推广。二是市内外众多兄弟学校慕名前来学习学校的成功经验。近两年,先后有广州卫校、南海卫校、惠州卫校、湛江卫校、潮州卫校等市外兄弟学校以及河源理工学校等市内兄弟学校到学校学习。三是学校的成功经验辐射到省外兄弟学校。2012年,受江西省赣州卫校邀请,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题的经验报告,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

六、体会与思考

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学校办学,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中职学校应怀着感恩之心,承担起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职责,急政府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忧。正因为如此,学校牢固树立服务农民健康的观念,致力于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面貌,此为其一。其二,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涉及方方面面的改革,在这诸多改革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才是关键所在。所以,学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把深化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摆在首要位置。再次,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校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务必擦亮学校品牌,引领兄弟学校办出特色。学校根据河源农村卫生人才实际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确立了“培养农家子弟、服务农民健康”的办学思想,打响了“农”字招牌。虽然学校推行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的改革。要彻底改变当前农村卫生事业落后的面貌,需要建立稳定、持久的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学校即将进入国家示范学校后建设期,学校将继续深化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服务农民健康的同时,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打造粤北名校。

(作者单位:河源市卫生学校)

猜你喜欢
护理专业农村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