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亚洲最大的客厅月月过节日 天天披婚纱

2014-12-21 03:31文/金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18期
关键词:服装节烟花爆竹巡游

■ 文/金 娟

大连是建在广场上的城市,建筑物正面都面向广场,道路顺着广场向外放射,绕着广场顺畅流淌,又把个个广场珍珠般串联了起来,犹如一条条项链。

大连的80多个广场虽形态各异,但多为环形。最古老的中山广场像一个圆形坐标,10条马路从此分散出去,分割出大连的十大建筑。最开阔的人民广场,坐落着大连市人民政府、法院和公安局分立两侧。这个方形广场又划分出4个小方形,白色道路从这些油绿的小方形呈对角线穿过,构成严谨的几何图案。而最浪漫的广场当属亚洲最大的广场——星海广场,它呈椭圆形,中心抱着一个圆形小广场,高大的华表伫立在中央。错落有致的现代建筑将广场团团围住,只留出一面——那是一条用铜浇铸的路,印有百年大连人脚印,它通往一本翻开的巨型天书,天书尽头为一对用沙石塑造未来的金童玉女,用手指向无垠的大海。

广场是大连的庭院,早在百年前,它就被仿作门面刻意修饰。而在今天,大连人更愿意把自己的广场叫做客厅,不仅一切大型活动都在这里举办,就连朋友相聚约会的地点也会选在广场上。在这里,人们可以像放风筝一样恣意放飞心情。

几乎每一个月,大连都有一个主题节日,如正月烟花爆竹迎春会,5月赏槐会,8月国际啤酒节、沙滩文化节,9月国际服装节……举办这些节日的时候,人们会相继来到各个广场,而这些广场及海滨,更是无数情侣憧憬的婚纱外景地。

霓裳盛会,中国第一个城市狂欢节天生爱美、勇于追赶潮流的大连人把服装节叫做“城市的节日”

在大连众多的节目中,国际服装节历史最久。

1988年夏季的一天,大连万人空巷,人们拥挤在广场上、大道边,观看服装模特巡游,观看花车巡游。那时几乎没有专职模特,所谓的模特,不过是服装生产厂商和经营者组织的本企业的女职工。这就是第一届大连服装节,从诞生的那一天期,它就属于每一位大连人。

此后的每年秋天,这里都要上演一部时装大片——大连国际服装节,尽管花样不断翻新,但模特和花车巡游这两项最基本的形式一直保留下来,只不过路线被延伸到了亚洲最大的广场——星海广场,模特也是来自各个国家的专业佳丽。最早的几届服装节,大连人还有些含蓄,多数人只是艳羡地站在路旁观看,不好意思加入其中,而如今的巡游,几乎就是一场狂欢,大连人也身着盛装挤进巡游的人流车流,一起劲舞,随意挥洒自己的激情。外地游客也情不自禁地加入,有服装巡游的大连服装节成了中国第一个城市狂欢节。

很多人在探求,中国第一个国际服装节为什么选择了大连?这与大连人爱穿敢穿会穿息息相关。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留下来的老照片上,我们依稀可以找到头戴礼帽、身披大氅,以及身着布拉吉的俊男少女的影子,环境再苦也压不住人们内心对美的向往——这就是大连人的“浪”。

天生爱美,勇于赶潮流的大连人把服装节叫做“城市的节日”。每逢服装节狂欢巡游,他们必定去广场上和大街边赶热闹,对巡游队伍里身着时髦衣衫“招摇过市”的女孩大加赞赏。而见此情景的外地人也经常羡慕地嘀咕:“这些姑娘怎么露得这么恰到好处?”敢穿在大连不是少数派行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从巴黎、伦敦等国际大都市来到大连的外国人就发现,这座城市里没有富人,可是走在街头的男士女士个个都穿得干净整洁,样式再简单的衣服也是笔挺的,多为很大方的蓝色、驼色和卡其色。老大连人说,这不是简单的“爱面子”,而是对这座干净漂亮的城市的尊重,也是对远方来客的尊重。

面朝大海的除夕烟花狂欢最好最鲜亮的烟花出现在正月十五的夜晚

大连的春节习俗中,有严格的“守岁”,而且必须守到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相交之际,此时女人下饺子,小孩放鞭炮,成年人则找最近的十字路口烧纸祭祖。后来鞭炮的火力越来越猛,人们不敢在家里用竹竿挑着放,于是便移师户外。

鞭炮,对于大连人来说不仅是辞旧迎新,也不仅是喜庆,(大连北部的人们办丧事时才放鞭炮),而且还是对根的追念。

上世纪90年代,全国掀起了一阵禁放烟花爆竹之风。一时间,每到大年三十,全国众多城市就再闻不到鞭炮声了。也许当时只有在大连,你才可以听到、看到让你心花怒放的烟花爆竹。作为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大连保留了老百姓的这一传统习俗,只是限定燃放的日期,于是,元旦和春节期间(到正月十五),大连的家家户户都可以尽情燃放自己的期待与思念。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大连做了一个极其浪漫的决定:每年正月初二开始,举办烟花爆竹迎春会,造上几万颗烟花弹,到市中心广场上“狠放一通”。后来,这个节日的主会场固定到了星海广场。于是烟花爆竹在大连人心中的古老概念又具有了崭新的含义。周边城市的人们纷纷赶来,面向大海,仰望大连的城市笑脸。

在山海之畔的巨型广场上举行烟花焰火晚会,那场景真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直径达百米的巨型烟花在幽深海空绽放,夺目的光芒照得现场一片寂静,转而又掌声雷动。大型表演结束后,人们纷纷燃放自己的小烟花,满场金光四溢;也有人放响鞭炮,噼啪一声当空炸响,把浓浓的年味全都炸了出来。民间艺人表演的龙舞、高跷和欢快地秧歌也随之起舞,唤醒了人们对儿时的快乐记忆。从大年初二到初六,大连300万城区人口中,有一半要到这里参加狂欢,不来这里,仿佛就像没过年一样,而最好最新最鲜亮的烟花,肯定要出现在正月十五的夜晚。然而,即使星海广场头天晚上被爆竹碎末堆满,第二天凌晨也总是整洁如初。

月月过节日,天天海誓山盟仅是不停地随意走路,就走出了一个节日

在一座三面是海、四处是广场的城市里生活久了,大连人都喜欢通透,热爱敞亮,热衷于在宽阔地带举行浪漫活动。每年元旦,这里有新年登高赛,攀登世贸大厦,看谁最先到达楼顶;3月到4月的大黑山登山节,吸引了热爱运动的大连人参与,攀登这座辽南第一峰,采野菜、逛庙会,别具风情;5月是赏樱季节,樱花节在旅顺龙王塘举行,一眼望去,要么是盛开的樱花缀满枝头,要么是缤纷的落英铺满小径;6月的樱桃节,满园的大樱桃压弯了枝头,或采下尽情享用,或带回家送给亲朋好友;7月有沙滩文化节,民间艺术家拿着小铲在金灿灿的金石滩上雕塑期望,把思想写在金黄的沙滩上;8月的大连国际啤酒节,诺大的广场变成了啤酒花园,德国、意大利、美国的酒娘送上啤酒,能喝善饮的大连人只要一高兴,就会一醉方休……

更有趣的是,仅仅是不停地随意走路,就走出了一个节日。每年5月,大连南海岸线的滨海路上,都要举行这样一场奇特的比赛,参加者竟达数十万人。这就是大连独创的国际徒步大会,不赛速度,谁走完全程谁就是胜者,赢得观众的掌声与鲜花。比赛最短5公里,最长30公里,但很多人感觉不过瘾,再走十几公里,一路呼吸大海的清新。这与大连人的晨练传统密不可分。晨练者一路登山越岭向东,在高处驻足,望一望海上的晨雾和日出,朝着遥远的海平线悠扬地吼上两声,再信步前行,这不是歌唱家吊嗓子,而是“吼山”。正是这延续百年的“吼山”与“踏山”习俗,演变出了现在的大连国际徒步大会。

值得一提的还有5月的赏槐会。大连槐树多,有“槐都”之称,种类繁多的槐树在春末夏初盛开,满城浓浓的槐香吸引了本地人和国内外游客。那漫山遍野的槐香浓醇,串串乳白的槐花不仅可赏可嗅,还可以吃,撒上一层面蒸着吃,加点油制成包子吃。

与槐花一样纯洁的,是广场上、海滨礁石上那些身披婚纱拍照的新娘。大连是新娘们向往之地,这里的风景最能衬托她们的心情:高远的蓝天,总会飘着些白云,静谧的大海,总泛起些洁白的浪花,青山绿地之间的的绚烂鲜花,则是她们的嫁妆。在大连拍婚纱照的新婚夫妇,有很多是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或许面对这里的山,这里的海,最能激发他们心中的海誓山盟。这些新娘只要在广场、海边或者漂亮的城堡前披上婚纱,立刻就成了童话中的白雪公主。镜头里,风雨冲刷千年的青黑色礁石、海与天纯净的蓝、情侣陶醉的表情,都在北中国那独有的清凉空气中如水彩画般定格。其实,就连水彩画也描摹不出那种色调,那种圣洁与美艳,难怪《吉尼斯世界纪录》里“规模最大的海上集体婚礼”就诞生在这里。

大连的婚宴都选择在中午,但必须在12点前开始。婚礼仪式中西合璧,围绕对父母的感激、对亲友的谢意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三大主题。仪式之后,新郎新娘再次来到山海之间,再拍一次婚纱照——此前虽已在影楼拍过一册影集,但婚礼当天的婚纱照似乎更有纪念意义。

猜你喜欢
服装节烟花爆竹巡游
“龙马”巡游
澳门服装节闪耀登场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走马上任
第二十届宁波国际服装节霓裳之都 砥砺前行
销售旺 安监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