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地区洪水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减灾措施

2014-12-21 03:31祖力波亚伊力哈木安瓦尔买买提明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18期
关键词:和田地区洪灾流域

祖力波亚·伊力哈木 安瓦尔·买买提明

(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自然界给人类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同时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自然界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灾害。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频率也各不相同,在各个年份当中所发生的自然灾害强度以及灾害的具体组合等有着不同的特征。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遭受更大程度的破坏,导致自然灾害的潜在威胁日趋增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长期以来,地震、洪水、火灾、旱灾、病虫害、风灾和水灾等自然灾害威胁着和田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其中洪水造成的危害显得十分严重。普遍的观念认为新疆为典型内陆干旱与极端干旱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发生洪灾的几率非常小,然而实际上,洪灾给新疆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90年代以来,新疆洪灾发生的频次增多,造成的损失与影响也越来越严重[3]。和田河流域洪水灾害更是如此。和田河位于塔里木盆地之南,是塔里木河的三大源流之一,其流域面积为48870km2,和田河由喀拉喀什河与玉龙喀什河汇合而成,冰川与季节性的积雪融水是主要的径流补给,因而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平稳但年内分布不均衡,从而表现出枯水期长,洪量集中的特征。而对塔里木河而言,和田河的入水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田河入塔里木河的水量对于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恢复工程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些专家与学者对于和田河水资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从各个角度深入分析。纵观其研究成果,大多为对降水、气温等气象因子对于和田河径流量的影响;一些专家利用水文站的实测资料对径流的时间序列等的变化特性进行分析;部分专家通过对径流模型的建立,来模拟和田河径流量的变化。相关的研究提出了诸多有关于塔里木河治理的一些对策:王让会等具体应用了遥感技术来对塔里木河进行洪水监测;一些专家提出和田河径流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水流的漫溢,不过尚未进行具体实证分析;买合皮热提·吾拉木和艾尼瓦尔·莫明对喀拉喀什河流域洪水灾害进行了分析[3]。 洪水是一种自然的水文现象,洪水灾害是当今世界上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为避免与减轻洪水灾害对社会与民众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分析和田地区的洪水灾害时空分布特征,找出洪水的规律与成因,并找出对应的减灾措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则具体以前人研究成果和1949~1990年自然灾害统计资料为依据,在总结国内关于自然灾害评价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和田河流域洪水灾害特征及减灾措施。

1. 研究区概况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地理位置为东经79°50′20″-79°56′40″,北纬36°59′50″-37°14′23″,位于新疆最南端,地处喀喇昆仑山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间,全市南高北底,北宽南窄,由南向北倾斜。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边境线210公里。全地区辖7县(和田县,墨玉县,皮山县,洛浦县,民丰县,于田县和策勒县)1市(和田市),91个乡镇,1401个行政村,4个街道办事处,65个社区,从2013年和田统计年鉴总人口为215.45万人。

据地震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新疆减灾四十年》统计,1949~1990年期间,和田发生了洪灾、旱灾、地震、暴雨、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见图1。而其中洪灾发生的次数为30次,占灾害总次数的36%,风灾20次,占灾害总次数,24%,暴雨灾害16次,占灾害总次数19%,这三种灾害发生的频次占灾害总次数的 79%。其它灾害(旱灾9%,病虫害8%,地震 2%,霜灾1%,火灾1%)合计占灾害总次数21%。

图1 和田各地区自然灾害组成

这也说明洪水灾害在和田地区最明显,使其成为该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通过对该地区的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灾害地域组合的分析,能够全面掌握灾害发生的规律,从而结合灾害的发生于分布特征,对于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开发,提升地域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效避免与减弱自然灾害的影响。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主要资料来源为《新疆减灾四十年》 [19]、《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新疆卷》[20]、《新疆统计年鉴》(1978~1991年)[21]和一些相关的专家学者的文献中的数据统计。具体的资源整理内容包含和田地区在此四十余年的时间短重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灾害频率与造成的损失。研究对象为和田地区的7个县市,对和田河流域洪水灾害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和田河流域洪水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3. 洪水成因与类型

和田河洪水灾害产生的主要季节为春季与夏季,其可以分为春季洪水与夏季洪水,其中80%为夏季洪水;根据洪水的成因特征,和田河的洪水灾害又可以分为暴雨型洪水、冰雪融水型洪水以及混合型洪水几种类型。下面以支流喀拉喀什河洪水为例[4]进行分析:

3.1 冰雪融水型洪水

喀拉喀什河流域冰雪型洪水主要发生在夏季,由于夏季气温上升迅速,昆仑山地区大面积的冰川融化,导致形成冰雪融水型洪水。这种洪水的类型出现的时间早晚以及洪水的大小同冰川厚度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也受到气温回升速度以及高温天气的持续时间的影响。

3.2 暴雨型洪水

喀拉喀什河流域山前以及中、低山地带的夏季暴雨易造成暴雨型洪水,并且常常同消融水汇合而形成较大的洪峰。暴雨洪水出现的频次较低,规模小,但能够在局部地区造成教严重的泥石流、坡面侵蚀等灾害。昆仑山地貌的特性使其加长了山前降雨的实践,特别是在夏天,局部地区容易产生大暴雨而形成暴雨型洪水。

3.3 暴雨与冰雪融水混合型洪水

混合型洪水则是冰川消融型洪水与暴雨型洪水的叠加,进入夏季之后,持续的高温使得冰川融化,如果持续高温以及大范围的强降雨,则很容易发生混合型洪水。混合型洪水的洪水总量以及洪峰的流量都是最大的,其对农业造成非常严总的损害,危害也是三种洪水类型当中最大的。

4. 洪水灾害的时间分布特点

4.1 频次的局部时间段波动与增长趋势

1949~1990年间,和田河洪水灾害发生频次总体上呈明显的波动增长趋势,尤其是在1951~1953和1988~1990年期间,洪水灾害频次波动上升趋势尤为明显,数据调查显示和田地区洪水灾害大大小小共发生30次,年均0.6次。究其原因,和田地区的突发性冰川洪水的频繁性以及和田地区前山带局部暴雨多,再加上其抗御洪水的能力弱,导致洪水灾害频发。

图2 1949-1990 和田河洪水灾害动态趋势

4.2 灾害发生的周期性

数据显示,一些发生次数较多的自然灾害的频次发生有着阶段性的特征,即体现出了一定的周期性。[22]。和田地区的洪灾发生季节主要为春季与夏季。春季气温升高导致冰山积雪融化,这种升温型洪水的特征体现为洪峰高、范围大、时间长等特征,对于公路、农田以及水库有着较大的危害。从图2可知,洪灾的多发期在1952年、1963年、1966年、1982年、1989年。其中1952年和1989年发生的洪灾比较多,这40年中,1989年洪灾发生的频次具有12次出现洪灾高峰期的特点。这一年里直接经济损失416.1万元,这是这四十年间洪水灾害带来的损失最严重的一年。

4.3 季节分布

分析洪水灾害,就是在洪水灾害系统观点的框架下,从风险诱发因素的角度出发,掌握受洪水威胁地区可能遭受洪水影响的频度与强度。下面以平均每月降雨量、月平均流量、多年平均每月气温变化来分析和田河流域洪水成因及一般规律。

和田地区月平均气温见图3。由图3不难发现,和田河流域多年月平均气温出现升温时间为6—9月,其中7月最高。因而可以发现,和田河流域夏季气温迅速上升,持续的高温天气导致冰川积雪大量融化,这时易形成冰川消融型洪水,对和田河沿岸的居民生活、农业生产以及水利工程都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害。洪量集中,枯水期长,和田河不仅径流量年内分配相当集中,而且一次洪水水量很大。枯水期的水量很小,且和田河平均枯水期达七个月左右。对农业灌溉和水力发电都很不利。和田地区域多年月平均降水量集中在6—9月份,尤其是6月、7月、8月这3个月降水较为充沛。温度升高以及太阳辐射的增强使得冰雪消融增加,山区降水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导致红水量以及洪峰量的提升,形成暴雨洪水灾害。对洪峰流量与洪水成因等特性的分析,结合数理统计以及气温相关的因素分析,能够为和田河防洪以及水利规划等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图3 和田河洪水灾害月季变化图

5.空间分布特点

和田地区各县城的洪水灾害发生频次及累计受灾面积不同,主要发生在昆仑山北坡,各县城之间差异明显。和田市是和田地区洪水灾害最为严重的城市。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民丰县和策勒县洪水灾害发生次数和受灾面积均保持低值。通过对1949-1990年和田地区各县(市)的洪水灾害数据的统计分析(图4-5),可以发现和田地区洪水灾害空间分布不均匀。对各县市洪水灾害发生次数的对比来看,和田市洪水灾害频次呈现最高值,1949-1990年,40年里共发生的洪水灾害次数为17次。洪水发生次数最少的地区为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民丰县和策勒县,40年里,共发生的洪水灾害次数均为10次。

图4 1949-1990 和田地区洪灾空间分布图

6 减灾措施

洪水灾害的防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洪水灾害的防止,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从根本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洪灾防治措施的制定需要按照洪灾的发生规律、特征与河流流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进行,通过对防灾工作的目标、基本的要素以及措施的研究,进一步提出科学的防治措施,并全面推进开展防治工作。和田河的两大支流沿岸防洪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每年的汛期一到,都对百姓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洪水对河堤的冲刷导致沿岸的大片农田都被冲毁。洪水灾害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制约,对于百姓的增收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和田当地部门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组织抗洪抢险工作,为确保和田河两岸的农户、农田以及公路减少或者避免洪水的灾害,提升抗洪能力,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抗洪减灾措施:

①加强对于洪水灾害的科学研究,熟悉并掌握洪水发生的形成机理、规律变化,从而针对性地制定出科学、规范严谨的减灾对策。

②实施工程防洪、生态防洪,科技防洪、管理防洪,政府与相关部门综合治理,确保有效减少与避免洪灾的影响。

③掌握红石灾害的变化以及分布特性与规律,从而提升洪水灾害的预测能力,加强对于洪灾的早期预警工作,制定出和田河流域的洪灾区域同时规划风险图,全面做好抗洪前期工作,抵御洪水给群众与社会造成的损失。

④结合全面的调查研究与分析,进一步掌握洪水的基本特征、成灾的机理与类型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于洪灾的影响,编制出洪灾区划图,建立并完善洪灾的历史资料库。

图5 1949-1990 和田地区洪灾空间分布图

⑤深入分析气象因子同洪水成灾机理之间的关系,利用遥感监测技术估算融雪径流量。

⑥开发雷达、卫星与自动水文站等对于积雪、融雪、暴雨等致洪天气的监测技术,研发出完善的洪峰预报模型以及预警系统,促进洪灾预警的信息化。此外,政府与相关部门应当利用法律与政策对洪灾风险进行强制性管理与控制,约束并规范各种生态破坏活动,加强对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同时也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退耕还林等法律与政策,需要严格控制与执行。

[1]刘嘉麒,秦小光.塔里木盆地的环境格局与绿洲演化〔J〕.第四纪研究,2005,25(5):533-539.

[2]刘彤,闫天池.气象灾害损失与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1,20(1):84-91

[3]买合皮热提·吾拉木1,艾尼瓦尔·莫明:喀拉喀什河流域洪水灾害分析〔J〕.干旱环境监测,2013,27 (2): 60 ~63.

[4]蒋艳,夏军. 塔里木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资源科学,2007,29 ( 3) : 45 - 52.〔Jiang Yan,Xia Jun.The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unoff and itsresponse to climatic change in Tarim〔J〕. Resources Science,2007,29 (3 ) : 45 -52.〕

[5]傅丽昕. 近50年塔里木河源流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量的影响〔D〕. 乌鲁木齐: 新疆农业大学,2008.〔Fu Lixin.The Climatic Chang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Runoff in the Past 50 Years in the Three Water Resources of the Tarim River〔D〕.Urumqi: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8. 〕

[6]刘海涛,张向军,李绣东,等. 和田河流域1954 - 2007年气温及降水气候特征分析〔J〕.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9,3( 4) : 25 - 29.〔Liu Haitao,Zhang Xiangjun,Li Xiudong,et al.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Hetian River Basin during 1954 - 2007〔J〕. Desert and Oasis Meteorology,2009,3( 4) : 25 - 29.〕

[7]黄领梅,沈冰,宋孝玉,等. 和田河流域地表径流变化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35 ( 5 /6) : 513 - 515.〔Huang Lingmei,Shen Bing,Song Xiaoyu,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in Hetan River Basin〔J〕.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4,35( 5 /6) : 513 - 515 〕

[8]胡顺福. 和田河流域水文特征及区域水资源评价〔J〕. 干旱区研究,1991,8( 2) : 61 - 70.〔Hu Shunfu. Hydrologica1 characteristics and rgiona1 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 in Hetian River Basin〔J〕. Arid Zone Research,1991,8( 2) : 61 - 70.〕

[9]张晓伟,沈冰,黄领梅. 和田河年径流变化规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 6) : 975 - 979.〔Zhang Xiaowei,Shen Bing,Huang Lingmei. Study on the variation law of the annual runoff in Hetian River〔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7,22( 6) : 975- 979. 〕

[10]龚岸桥. 和田河肖塔站水沙特性及水位流量关系的初步研究〔J〕. 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1997,9 ( 2) : 15 - 20.〔Gong Anqiao.Studies on properties of sediment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water level and flow of Xiaota hydrologic station of the Hetian River〔J〕. Journal of Talimu University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1997,9( 2) : 15 - 20.〕

[11]黄领梅,沈冰. 和田河地表径流动态变化趋势分析〔J〕. 水土保持学报,2000,14 ( 6) : 84 - 87.〔Huang Lingmei,Shen Bing.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change trend of surface runoff in HetianRiver Basin〔J〕. Journal of Soil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0,14( 6) : 84 - 87.〕

[12]陈亚宁,郝兴明,徐长春.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径流变化趋势分析〔J〕. 自然科学进展,2007,20( 2) : 205 - 207.〔Chen Yaning,Hao Xingming,Xu Changchun. Analysis of runoff change trend of the Tarim River Basin in Xinjiang〔J〕.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2007, 20( 2) : 205 - 207. 〕

[13]吴益.和田河流域径流过程分析与模拟〔D〕.南京: 河海大学,2006.〔Wu Yi.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Runoff Process of the Hetian River〔D〕. Nanjing: Hehai University,2006.〕

[14]黄领梅,沈冰,莫淑红,等. 新疆和田河年径流量变化的定量估算〔J〕.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5,21 ( 3 ) :289 - 292.〔Huang Lingmei,Shen Bing,Mo Shuhong,et al.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annual runoff variation from the Hetian River in Xinjiang〔J〕.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5, 21( 3) : 289 - 292. 〕

[15]王让会,樊自立.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塔里木河流域洪水监测中的应用〔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109 - 113.〔Wang Ranghui,Fan Zili. Applatiom of RS and GIS to Floor Monitoring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M〕. Beijing:China EnvironmentalScience Press, 1998: 109 - 113. 〕

[16]王杰,王俊,孙鑫:和田河流域水量沿程变化分析研究〔J〕. 自然科学进展,2013,24 (3) : 142 - 148.

[17]胡顺福和田河流域水文特征及区域水资源评价。 干旱区研究,1991年第2 期

[18]谢永琴,刘志辉,魏英: 和田河流域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年11月

[19]新疆减灾四十年编委会.新疆减灾四十年[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241-312.

[20]史玉光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新疆卷〔M〕.气象出版社2006.12

[21]新疆统计年鉴〔M〕(1978 ~199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

[22]新疆自然灾害研究课题组.新疆自然灾害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1-32

[23]新疆和田地区环境质量报告书(2006-2010年度) 新疆和田地区环境保护局

猜你喜欢
和田地区洪灾流域
浅论执法中队如何在洪灾中发挥能效
How to survive a flood 如何从洪灾中活下来
How to survive a flood如何从洪灾中活下来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醒醒吧,人类!
流域保护的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