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空域反隐身效能分析

2014-12-21 08:59张璟珲
航天电子对抗 2014年6期
关键词:空域侧向信噪比

宋 伟,张璟珲

(电子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230037)

0 引言

在现代战争中,隐身技术已被应用于研制隐身飞机、隐身导弹、隐身坦克、隐身舰船等各种隐身武器,并投入战场使用。随着隐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未来战场上将出现越来越多的隐身武器,这将大大提高武器装备的生存能力、突防能力和作战效能,打破已形成的攻防平衡,推动防御系统中的各种探测系统发生重大变革,并促进反隐身技术的发展[1]。

自1981年美国总统卡特宣布美国成功研制F-117隐身飞机以来,隐身飞机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局部战争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在1991的海湾战争中,整个战争持续42天,F-117飞机出动近1300架次,投弹2000多吨,飞行6900多小时,95%命中了目标。这个数字仅占多国部队全部参战的20余种、40多个型号的1740架飞机总出动架次的2%,而其攻击的战略目标却占到了攻击目标总数的40%,且无一架损失[2]。

1 雷达空域反隐身原理分析[3-5]

常用的隐身技术有外形法、吸波与透波法、阻抗加载法、有源抑制法等,实际上这些隐身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比如通过外形设计隐身,只对前向雷达有较好的隐身性能,侧向和后向隐身性能就不一定好,很难兼顾全向雷达隐身性能;采用涂覆吸波材料隐身,只对微波雷达隐身性能好,对米波和其它波段的雷达隐身性能并不一定好,很难兼顾全频段隐身效果。

由于隐身目标的隐身效果不是全方位的,只对前向雷达有较好的隐身性能,而对侧向和后向雷达的隐身效果不好,很难兼顾对全向雷达的隐身。目前隐身目标的隐身效果主要是减小从正前方(鼻锥)附近(水平±45°、垂直±30°范围)入射雷达波的RCS,而对于其他方向,特别是目标的侧向,其RCS并没有明显减小。因此,雷达只要避开隐身目标RCS明显缩减的方向,而从隐身目标的侧向进行探测,就有可能在原有作用距离上实现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这就是雷达空域反隐身的原理,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当雷达从隐身飞机的正前方对目标进行探测时,目标的RCS缩减程度较大,而从隐身飞机的侧翼方向对目标进行探测时,目标的RCS缩减程度较小,因此从侧翼方向进行探测能提高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

图1 雷达空域反隐身原理示意图

2 信噪比改善因子计算模型

信噪比改善因子是指雷达对隐身目标(飞机)从侧向探测时(θ方向)的接收信噪比,与正前方探测时(0°方向)接收信噪比的比值。雷达空域反隐身时空间位置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雷达空域反隐身时空间位置关系示意图

当雷达正向迎头探测时,对应的电磁波入射方位角为0°,此时雷达接收的信噪比为[6]:

当雷达侧向探测时,假设对应的电磁波入射方位角为θ,此时雷达接收的信噪比为:

所以,信噪比改善因子为:

图3 入射电磁波频率为300 和500MHz、HH 极化时F-117后向RCS随方位角的变化

图3为入射电磁波频率为300和500MHz、 HH极 化 时,F-117 后 向RCS 与 方 位 角 的 关 系 示 意 图[3]。

以入射频率为500MHz为例,由图3可以看出,当 入 射 方 位 角 为0°时,F-117 后 向 RCS 约 为-15dBsm,假设θ=90°,则σθ≈-5dBsm,则信噪比改善因子为:

由此可见,从90°方向探测时,雷达接收信噪比提高了10倍。

3 雷达作用距离增大程度计算模型

雷达作用距离计算模型为[6]:

可见,雷达作用距离雷达散射截面积的四次方根成正比,所以有:

下面以入射波频率为500MHz为例,说明正侧向弹探测时,雷达作用距离的增大程度。由上节信噪比改善因子的计算可以看出:

可见,正侧向探测时,雷达作用距离约增加了1.7783倍。

图4为仿真得到的米波雷达和C 波段雷达对隐身飞机F-117的探测范围示意图。

达和C波段雷达对F-117的探测范围示意图

由图4 可以看出,不管是米波雷达,还是C 波段雷达,对F-117隐身飞机的探测距离,均是从迎头探测和从尾部探测时最小,而侧面探测时,雷达的作用距离远远增大,这说明雷达从隐身飞机侧翼进行探测时,能够有效增大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距离,从而实现反隐身的目的。

另外,由图4可以看出,当入射角在60°~120°之间,尤其是在80°左右时,雷达作用距离达到最大,因此,在雷达反隐身布站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优化布站。

4 雷达发现概率增大程度计算模型

雷达发现概率的计算模型为[6]:

式中,SN为系统接收到的信噪比,n为脉冲积累数。

由信噪比改善因子的计算,可以得到:

所以,雷达发现概率的增大程度为:

以入射电磁波频率为500MHz为例,脉冲积累数n设为1,可以得到雷达发现概率与正面迎头探测时雷达接收信噪比的关系,如图5所示。

图5 雷达发现概率与0°方向雷达接收信噪比的关系示意图

由图5 可见,从侧向90°方向探测时,雷达对F-117的发现概率要远大于从0°方向探测时的发现概率。假设发现概率小于0.4 雷达就不能有效发现目标,则当从0°方向雷达尚未发现F-117时,从侧向90°方向雷达就已经发现了F-117,这说明了雷达空域反隐身的有效性。

5 结束语

雷达空域反隐身,是一种有效的反隐身战术措施,在实际作战中,可以通过雷达机动、部署双/多基地雷达、组建雷达网等方法来具体实现空域反隐身的目的。本文对空域反隐身的原理及效能进行了分析,对于空域反隐身的作战运用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赵培聪.20l0年隐身与反隐身技术发展情况[J].现代雷达,2011,33(4):9-12.

[2]钟华,李自立.隐身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3]莫锦军.隐身目标低频宽带电磁散射特性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

[4]傅文斌,刘捷,胡林华.雷达的频域和空域反隐身技术[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0(1):55-59.

[5]韦笑,殷红成,黄培康,等.F117A 隐身飞机的电磁散射特性研 究[J].系 统 工 程 与 电 子 技 术,2006,28(4):492-494.

[6]邵国培.电子对抗作战效能分析原理[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空域侧向信噪比
一起飞机自动改平侧向飘摆故障分析
两种64排GE CT冠脉成像信噪比与剂量对比分析研究
军航无人机与民航航班侧向碰撞风险评估
我国全空域防空体系精彩亮相珠海航展
空中交通管理中的空域规划探讨
基于深度学习的无人机数据链信噪比估计算法
低信噪比下基于Hough变换的前视阵列SAR稀疏三维成像
浅谈我国低空空域运行管理现状及发展
不同信噪比下的被动相控阵雷达比幅测角方法研究
乘用车侧向安全气囊性能稳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