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社会“格格不入”的怪人

2014-12-23 14:53丁志可
读者欣赏 2014年12期
关键词:辜鸿铭英文文化

丁志可

第二场

文人叹

特写

1914年6月,在北京“东方学会”一场交流会上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还拖着条小辫子的辜鸿铭正侃侃而谈:“我想诸位感触最深的,一定是旧式的典型的中国人身上,没有丝毫的蛮横、粗野或者暴虐。借用一个动物学的术语来说,我们或许可以将真正的中国人称之为被驯化了的生物。我认为以为最下层的中国人与一个同阶级的欧洲人相比,他身上的动物性(即德国人所说的蛮性)也要少得多。”这是一场聚集着西方精英与东方学界的交流会,他的这番话让与会人员惊愕不已。

两个月后,这篇演讲稿发表在英文报纸《中国评论》上,后来这些内容结集成为辜鸿铭的代表作《春秋大义》(英文名字叫做《中国人的精神》)。

第二幕

与新社会“格格不入”的怪人

辜鸿铭(1857-1928年),原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福建同安人,出生于南洋马来半岛槟榔屿,是清末民初精通中西方文化的学者。

他生于南洋,长于西方,根却扎在东方故土。他是个“西方通”,却热衷于向西方鼓吹中国文化、儒家经典。他热爱中国,却不容于世;满肚子学问,却又落落寡合,因为他总喜欢与社会对着干;他处处维护中国主权与尊严,却总遭国人的嘲讽与冷落。他就是一代鸿儒辜鸿铭。

辜鸿铭的父亲辜紫云,在英国人布朗先生的橡胶园里做总管。1867年,辜鸿铭十岁时,随布朗先生赴英国爱丁堡接受正规的西洋教育。临行前父亲郑重嘱咐辜鸿铭:第一,你不可信耶稣教;第二,你不可剪辫子。

少年辜鸿铭拖着一条长辫行走在19世纪中期的英国,无数次被当地孩童的嘲笑:“看哪,支那人的猪尾巴!”这一段屈辱的经历在辜鸿铭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终其一生,他都对洋人抱有强烈的敌意—既然“他们看不起我们”,我们中国人当然要以更加轻蔑的态度对待他们。

从小接受西式教育的辜鸿铭,不仅没有像部分留学归来便成为假洋鬼子的青年般崇洋媚外,反而以极度偏激苛刻的态度对待洋人,贬斥西学,而以中国文化和儒家学说为至尊宝典,童年的创伤记忆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

可惜,不管辜鸿铭如何扬中抑西,古老的中国文化在当时的形势下日渐式微了。辜鸿铭一次次向那些时髦男女们发出不屑的嘲讽,自己一个人躲进书斋,潜心钻研中国文化。

1914年,此时的辜鸿铭没有固定的职业,只能靠些零敲碎打的活儿维持生计。

一年前,袁世凯以盐税收入作担保,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借款2500万英镑,用作军费借以镇压国内的反袁势力。辜鸿铭因精通这五国语言被银行团聘为翻译,他开价年薪6000银元,银行团方面竟欣然答应。其实这件事情堪称两全其美,赋闲在家的辜鸿铭获得一笔丰厚的收入,而银行团方面只聘一人便解决了六国之间语言不通的问题,而不必每种语言各聘一名翻译,省却了不少麻烦。

借款事毕,辜鸿铭再次处于失业状态。1914年春,陈友仁在京创办英文报纸《京报》,特邀辜鸿铭每日提供专稿,月薪350银元。辜鸿铭欣然领命,笔下文采飞扬,大受读者欢迎。不料写着写着,辜鸿铭渐渐从批判欧美列强转而对共和制度大放厥词,出言不逊。这一下惹恼了一心反对帝制、拥护共和的陈友仁。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没多久,两人闹翻,辜鸿铭又丢了工作。

凭着家中原有的积蓄和自己往日的收入,虽然赋闲在家,倒也不至于忍饥受饿。只是这么闲居无聊,辜鸿铭有些耐不住寂寞了。辜鸿铭主动要求给英文报纸《北京每日新闻》写专稿,只要报纸方面不任意删改他的文章,原文照登,那么稿件白白奉送,不取分文。

不出所料,辜鸿铭的生花妙笔使得这份报纸的销量大增,财源大进。主编正在没事儿偷着乐,辜鸿铭却在短时间内连续抛出三篇鼓吹纳妾的文章,引起舆论和教会的不满。主编请求辜鸿铭不要再写类似的文章,辜鸿铭哪里肯依?这一次合作,最后又是不欢而散。

正在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全世界30多个国家15亿以上人口被卷入其中,鲜血和泪水将曾经的欢声笑语冲刷得七零八落。

辜鸿铭回国既久,沐浴在中国古典文化的光辉之中,如坐春风,当初对欧洲文化的仰慕之心早已与日俱减,欧洲人作为始作俑者带给全人类的这一场浩劫,更加坚定了辜鸿铭以中国文化和儒家学说为救世灵丹的信念。

正如古老的中国在陷入积贫积弱的泥淖之后把希望的目光投向生机勃发、欣欣向荣的欧美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美国家人民心中造成的创伤和沮丧,也使他们对自己固有的文明感到深深的失望,辜鸿铭的中国文化救世说恰逢其时,在欧洲掀起了一股滔天巨浪。西方人对东方投以关注的目光,由来已久。而辜鸿铭于20世纪初出版的英文著作《尊王篇》《中国的牛津运动》以及英译本《论语》《中庸》等书,迎合了西方人了解东方的愿望,为他在西方世界赢得了无上的荣誉。

1914年,辜鸿铭的英文著作《春秋大义》在欧洲出版。在书中,辜鸿铭继续了《尊王篇》和《中国的牛津运动》中对欧洲人和欧洲文明的持续而彻底的分析和批判,指出武力崇拜、群众崇拜和商业主义是战争之源。他抨击了英、法、德、美各国人在人性上的种种缺陷,而以中国人为独具博大、深沉、淳朴和灵敏四种精神特质的优秀民族。他攻击欧洲教育只知道向学生灌输各种知识,而中国人则从三岁起便教学生君子之道,使他们既具有成年人的智慧,又保有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

《春秋大义》的出版,使得辜鸿铭在欧洲的声望更上一层楼。可是,他在国内的处境没得到丝毫的改善。在国人眼中,辜鸿铭不过是一个懂几句洋文却抱残守缺的顽固分子,他那些受欧洲人推崇备至的皇皇巨著,在中国人读来也不过是些陈词滥调、老生常谈而已。

一心要“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中国人,把自己的老祖宗全都踩在了脚底;专意奉行孔孟之道的辜鸿铭,难免要寂寞无凭了。

辛亥革命后,执教于北大的辜鸿铭在讲台上对学生宣称:“现在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

猜你喜欢
辜鸿铭英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辜鸿铭: 给西方人妙讲儒家学说
把《浮士德》背下来再说吧
谁远谁近?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精通九国语言的学习方法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