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

  •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对翻译的启示
    译启示,并结合辜鸿铭在英译《论语》中的翻译方法和翻译原则进行了例证分析。以此启示当今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积极从语言哲学中寻取合适的翻译方法,实现自身的翻译目的。【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翻译原则;辜鸿铭;《论语》【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3-0109-04【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3.03520世纪初

    今古文创 2023年43期2023-11-20

  • 以翻译为名的文化传播与文化反拨
    摘 要: 辜鸿铭跨越中西的文化熏陶所造就的“世界视野”赋予他文化传播的自觉意识和文化使命。辜鸿铭应用语言显化、情境显化和道德显化策略释译《中庸》,在译语文本中,营造“文化和谐”的氛围,将中国文学与欧美文学平等观照,试图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文化语境中践行另一种与之相对的文化传播路径,输出中国智慧,希冀以儒家道德文化价值观拯救世界文明。关键词: 《中庸》英译;文化传播;文化反拨;辜鸿铭;儒家道德文化收稿日期: 2021-12-11作者简介: 熊建闽,福建商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2期2023-06-11

  •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阈下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中期《论语》英译发展研究
    《论语》英译;辜鸿铭;Arthur Waley《论语》英译研究跨越百年,研究视野从语言学转向,发展到文化转向。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又为翻译研究增加了社会学的维度,赋予了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更宽阔的研究视阈和更客观科学的研究范式。一、《论语》英译研究梳理国外《论语》英译研究历时长,早期多见针对单个译本的简短的书评形式,如Hegel(1984)认为刘殿爵企鹅版《论语》译本最大的优势在于提供了中文原文。比较而言,专门译本研究的学术论文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更值得关注,如

    科学与财富 2022年2期2022-06-06

  • 谈利色变
    王国华 辜鸿铭给张之洞当幕僚的时候,两人经常意见不合。一个姓汪的同事跟辜鸿铭说,不要试图从你的角度去说服“香帅”(張之洞号香涛,故有此称),你谈事物总是谈是非,香帅则是关心利害。你要让他听得进去,必须从利害着手,而不是是非。若利少害多,纵然大是大非,也难以说服他。 辜鸿铭大概认为汪某说的有道理,就“不小心”把此话传播了出去。张之洞知道后勃然大怒,找来辜鸿铭,质问他说,你们什么意思?说我只知道利害,请问,我什么时候为自己谋过私利?我讲的是公利。私利不可讲

    杂文选刊 2022年5期2022-05-31

  • 辜鸿铭:“末代狂儒”的矛盾与孤独
    张玮说起辜鸿铭这个人,不少人可能会立刻联想到两个词:“辫子”,以及“狂傲”。确实,在中国近代史上,辜鸿铭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奇人”。1辜鸿铭初为世人所知,是因为翻译。他的翻译和严复的翻译正好相反:严复是把西方的作品翻译成中文,而辜鸿铭是把中国的作品翻译成外文。让辜鸿铭一战成名的,是《论语》的英译本。1898年,辜鸿铭翻译的英文版《论语》问世,一下子就轰动了西方世界。由此一发而不可收,辜鸿铭又将《大学》和《中庸》翻译成了英文。后来同样翻译过《论语》的林语堂——

    领导文萃 2022年14期2022-05-30

  •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的民族文化意蕴
    ,一代“怪杰”辜鸿铭为世人发凡起例,其著《中国人的精神》以辛辣的手笔驳斥了某些所谓外国“汉学家”阐释中国人精神面貌的观点并把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温良”品性宣之于世,作者以高度的自信将中国人的精神作为“救世良方”广而告知,在外域文化引发轰动反响。尽管人们对辜鸿铭的“辜氏风格”、“辜氏方式”和“辜氏话语”毁誉参半,但《中国人的精神》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仍然值得细细咀嚼和品味。关键词:辜鸿铭 《中国人的精神》 民族文化 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精神》首版于1915年问世

    文学教育 2022年7期2022-05-30

  •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论语》汉译英(节选)中的应用
    译的部分内容与辜鸿铭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把《论语》译本中符合翻译转换理论的转换模式全部列举出来,同时从句法结构层面,总结出在翻译过程中所运用到的翻译转换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该理论对《论语》翻译的切实指导意义,同时希望能够帮助日后其他学者进一步探索研究该理论在其他典籍文化中的可适用性。【关键词】 翻译转换理论;《论语》;辜鸿铭【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3

    今古文创 2022年13期2022-04-23

  • 译者声音的差异化分析
    特征遵从明显;辜鸿铭多采取对话、类比、设问的方式,说理性更强,很多时候代替孔子发声,拉近读者和孔子之间的距离。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文化身份的作用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理雅各力主儒家思想和基督教义的有机融合,辜鸿铭强调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精神滋养。理雅各和辜鸿铭二人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都起了重大作用,体现了他们所属时代的译者声音。关键词:译者声音;《论语》英译;叙事话语;文本;理雅各;辜鸿铭收稿日期:2021-05-06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2-20

  • 浅谈《论语》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雅各,许渊冲,辜鸿铭一、简述三位译者本文选取的三个《论语》英译本分别是:理雅各是伦敦布道会传教士,近代英国第一位著名汉学家。理雅格译本大多采用直译,几乎是按照中文逐字翻译。许渊冲,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译文既富文学色彩又有现代气息,注重英语语言的流畅和优美,尽力把古代汉语转化成地道的现代英语。辜鸿铭的译本,不但最好的保持了《论语》的原貌,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二、三个译本之间的对比分析1.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

    文学天地 2021年7期2021-11-12

  • 浅析《论语》里中国传统字词不同英译策略的原因
    析理雅各译本与辜鸿铭译本的不同之处,发现理雅各在翻译中国传统词汇时主要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完整保留了原文的语言与形式;辜鸿铭的翻译则主要采用了归化的策略,根据西方的文化传统,将这些字词翻译为了易于被译语读者理解的形式。关键词:论语;传统字词;翻译策略;理雅各;辜鸿铭一、概述《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作,是一部集大成的传世作品,为后人所尊崇。在《论语》一书中出现了许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字词。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将文化表述为:“文化是一

    雨露风 2021年9期2021-11-03

  •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比较理雅各和辜鸿铭《论语》译本的显化程度
    Legge)和辜鸿铭的《论语》翻译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理雅各和辜鸿铭对于《论语》的翻译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和语言表述。本文着重探讨两位译者在翻译《论语》时主要的目的、两篇译文的显化程度以及目的和显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在了解翻译目的的基础上,分析两版译文的显化现象,致力于探讨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希望能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以及其他类型翻译文本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关键词】 《论语》翻译;目的论;显化;理雅各;辜鸿铭【中图分类号】H315            【

    今古文创 2021年37期2021-10-26

  • 辜鸿铭: 给西方人妙讲儒家学说
    孙红旗翻译学家辜鸿铭致力于“四书”的翻译,在欧美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1916年春天,辜鸿铭在北大任教期间,他在家中宴请几位欧美友人。辜鸿铭在正屋安放一个小八仙桌,入席时大家都很尊重他,所以极力推他坐首席。辜鸿铭推托说:“远到者为客,以客为贵,这是东方人的待客之道,你們千万不能让我失礼啊!”宴席中为了显得热闹些,有个欧美友人问他:“您能否讲一讲学习孔子之道有何好处呢?”辜鸿铭笑着说:“刚才,大家推我坐首席就是行孔子之教啊,

    做人与处世 2021年14期2021-09-24

  •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特点赏析
    和翻译很多。以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不难发现文化因素及意识形态在翻译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旨在从文化翻译观角度分析辜氏英译动机,赏析其《论语》英译本的特点,感受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魅力。关键词:文化翻译观;辜鸿铭《论语》英译本;英译动机;译本特点作者简介:张戈辉(1996-),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3期2020-09-01

  • 国学经典翻译背后的译者行为探究
    理雅各    辜鸿铭一、 引言周领顺教授所著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一书,是译学界第一部系统研究译者行为批评的学术专著,从术语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到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构建,再到该理论丰富的现实价值,皆特色鲜明。它革新了翻译批评范式,实现了翻译批评研究领域的新突破。如许钧教授所言:“任何译文的诞生,都不可能发生于真空,而译者的意志性始终左右着译文的生成并反见于译者的行为中。各个译者虽有意志个性,但各类译者在相似的意志性支配下,其行为却有着共性的规律可循。摸

    文教资料 2020年1期2020-03-20

  • 辜鸿铭英译策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中西的晚清名士辜鸿铭在中国处于极度虚弱,中国人热衷于西方文化之时大力提倡中国文化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辜鸿铭以为只有中国的儒家经典才可以使世界人民免于强权和不义的伤害,他在翻译《中庸》时使用了归化的手法,目的是为了让西方读者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更容易接受。研究认为: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归化翻译策略仍不失为非常有效的策略。关键词:中庸 翻译 辜鸿铭 归化一、引言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遇到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碰撞。一方面我们应本着“三人行,必有我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期2020-02-24

  • 近代留英生中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摘 要:严复和辜鸿铭都是近代有名的留英生,他们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但是同时他们又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既承认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又勇于揭露其弊端,极力发掘中华文明的长处和优点,他们并非一味地顽固保守,只是在学习西方的大潮中,保持一份难得的清醒,让国人不要忽视中华文明,期望中西文明融合,增进民族间的了解。关键词:严复;辜鸿铭;留英生辜鸿铭、严复二人是晚清留英生中的杰出代表,是一代人。严复1854年出生,1877年被官派往英国留学;辜鸿铭比他小,1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2期2020-02-03

  • 辜鸿铭的文化困境
    的风云际会里,辜鸿铭是一个古怪的文化符号。这位文化怪杰,以特立独行的文化言说,顽固地维护中国“完美”的文明,坚决地抗拒几乎所有的变革思想,同时又毫不留情地否定近现代西方文明。他一生的文化活动、仕途功业,都处在时代的夹缝中。关键词: 辜鸿铭   文化   仕途   时代他是一位老人,个子很高,留着一条灰色的细长辫子,大而明亮的眼睛下面已长出很重的眼袋。他的牙齿已参差不齐,也不再洁白。他出奇地瘦,两只手又细又长,苍白没有血色,看起来像鹰爪。我听说他抽大烟。他身

    文教资料 2020年25期2020-01-11

  • 浅析梁漱溟、辜鸿铭中西文化观之比较
    姜欣摘 要:辜鸿铭与梁漱溟同为近代文化保守主义,对学术思想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不可磨灭。两位学者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社会文化大变局之际,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势必造成多种民族文化冲突。面对这样一种文化困境,辜鸿铭与梁漱溟所秉持的文化保守主义,力图维护中国传统文化,保留中国独特的民族性,以振兴民族精神为己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未来中国的出路,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思想财富。关键词:辜鸿铭;梁漱溟;中西文化观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土地

    山东青年 2019年7期2019-10-08

  • 论余华小说《活着》中福贵的生存策略
    型期的知识分子辜鸿铭、鲁迅、林语堂对传统文化性质的不同认识,决定了他们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即:眷顾、弃绝、超脱。但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三位学贯中西的文化名家又有着吾爱吾国、人本主义、反物质主义等相似的文化禀性。这可以使人们管窥出这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智识者的角色步步转换的轨迹,即从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士大夫阶层,到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知识精英,到以学问为志业的学者。虽然其背后有各自不同的原因所支配,但这一趋向却是大体不错的。关键词:辜鸿铭;鲁迅;林语堂;狂人日记;

    锦绣·下旬刊 2019年12期2019-09-10

  • 从言简意赅到遂晓通达——《论语》译论
    摘要:文章选取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进行研究,从语用等效的角度分析《论语》原文简练到译文通达的实现过程。译者对背景、语境等因素的综合考量,是达到语用层面的等效,实现译文遂晓通达的必备条件。关键词:《论语》英译本;语用等效;辜鸿铭一、引言所谓言简意赅,就是用尽量少的词去表达较多的语义内容,意指言语简练而完整。用深层、表层的观点分析,就是指语言的表层结构是简略的,而深层语义则是丰富的(李临定,1982)。这与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Andre Martinet)提

    北方文学 2019年24期2019-09-08

  • 辜鸿铭在英国公使馆的“身份”考
    巍内容提要 辜鸿铭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少有的其思想与言论为欧美人和日本人所注意的学者,不过他的生平却形同迷雾,尤其是其早年经历,至今尚未有一部完整的辜鸿铭年谱。本文考证辜鸿铭1879到1881年间受聘为英国驻华全权公使威妥玛的“private secretary”的史实,探讨这一“private secretary”究竟是什么身份,并说明1879年到1881年间名义上依然是“大英子民”的辜鸿铭尚处在对中国的“不稳定的国家认同”状态,之后,经过种种经历的叠加,

    人文杂志 2019年7期2019-07-23

  • 把《浮士德》背下来再说吧
    云天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九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辜鸿铭十岁时就随他的义父——英人布朗踏上苏格兰的土地,被送到当地一所著名的中学,受极严格的英国文学

    视野 2019年13期2019-07-08

  • 目的论指导下的《论语》英译
    对阿瑟·韦利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探索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方法和模式,论证翻译目的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为《论语》英译研究找到新的视角,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关键词:目的论;《论语》;阿瑟·韦利;辜鸿铭自19世纪以来,西方已经出版了多種语言的《论语》译本,其中,阿瑟·韦利(Arthur Waley)和辜鸿铭的译本尤其值得关注。 他们的《论语》英译本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巨大,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从这两位大师的译本着手,用目的论的

    求知导刊 2019年9期2019-07-08

  • 中西文化中的保守主义及其结果
    宋廷位摘要:辜鸿铭和毛姆是东西方保守主义的典型人物,在他们身上既体现了保守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东西方保守主义的不同特点和结果。20世纪20年代初毛姆到中国专程拜访辜鸿铭,在二人的会见中辜鸿铭始终是主角,他一直在宣传着用儒家思想拯救战后的欧洲社会。因文化的差异,此次会见对两人的影响和作用完全不同。后来两人经历了不同的命运,其根本原因是东西方不同的社会制度、民族发展和文化差异。关键词:辜鸿铭 毛姆 保守主义 社会发展一、辜鸿铭、毛姆的生活背景和他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2期2019-04-10

  • 目的论视域下不同时代《论语》国人译本对比分析
    同时代译者--辜鸿铭和吴国珍的《论语》译本。【关键词】《论语》;目的论;辜鸿铭;吴国珍【Abstract】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s the most typical Confucian cultural classics, is the best way for foreigners to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 In different periods, many translators

    校园英语·上旬 2019年1期2019-02-26

  • 辜鸿铭与理雅各英译《论语》版本的对比分析
    个层面,通过对辜鸿铭和理雅各版本英译《论语》的分析,突出体现辜译版本的创造性叛逆,深入探究在译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下想要传达的文化信息以及《论语》的内涵和精髓。关键词:创造性叛逆;辜鸿铭;《论语》;理雅各[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02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理雅各因将《论语》翻译成英文版本而获得巨大关注,这一做法为西方各国逐步开始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构建了重要的桥梁。但在辜鸿铭看来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4期2018-11-12

  • 走向翻译之路:辜鸿铭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 文章介绍了辜鸿铭在西学东渐的大浪潮中,热衷于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及向西方弘扬东方文化。他以一种文化包容的目光,看待中西文化利弊,希望在创造新文学的同时勿抛弃传统的文学;翻译是文化传播最直接且影响范围较广的一种交流方式,辜鸿铭将《论语》《中庸》《大学》等译成英文;他希望通过将中国的诗书典籍译介至西方,让世界了解中国真正的文明。因而辜鸿铭极力地维护传统文化即是个人追求的彰显,也是面对民族文化身陷困境的一种历史抉择。【关键词】 辜鸿铭;中西文化交流;近代学人;传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7期2018-10-29

  • 辜鸿铭与林语堂《论语》英译对比研究
    本文研究的则是辜鸿铭和林语堂两位先生对《论语》的翻译,两位都致力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试图增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影响力,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两位先生不同的游学经历和生活背景使得他们对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认知,他们在翻譯《论语》时翻译目的不尽不同,在翻译策略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在译文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得以体现。关键词:辜鸿铭;林语堂;《论语》;翻译;对比研究引言对于《论语》的翻译始于16世纪,但大部分都是外国人为了认知中国而进行的翻译

    大东方 2018年8期2018-09-10

  • 辜鸿铭妙语嘲讽日本首相
    张达明国学大师辜鸿铭时常妙语连珠,在让人一笑的同时,还带有深刻的意味,达到了嬉笑怒骂皆文章的地步。19世纪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访华,点名要见辜鸿铭。会晤中,伊藤博文对孔孟学说很是不屑,对辜鸿铭讥诮道:“先生曾留学欧美,精通西学,难道就不明白孔孟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但是不能行于当今吗?”辜鸿铭淡然一笑,随即正色道:“孔孟的思想好比数学里面的加减乘除,几千年前是三三得九,几千年后仍然是三三得九,难道还会变成三三得八?贵国如果没有孔孟之教,哪里会有今天?”伊藤博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11期2017-12-05

  • 辜鸿铭妙语嘲讽日本首相
    张达明国学大师辜鸿铭时常妙语连珠,在让人一笑的同时,还带有深刻的意味,达到了嬉笑怒骂皆文章的地步。19世纪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访华,点名要见辜鸿铭。会晤中,伊藤博文对孔孟学说很是不屑,对辜鸿铭讥诮道:“先生曾留学欧美,精通西学,难道就不明白孔孟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但是不能行于当今吗?”辜鸿铭淡然一笑,随即正色道:“孔孟的思想好比数学里面的加减乘除,几千年前是三三得九,几千年后仍然是三三得九,难道还会变成三三得八?贵国如果没有孔孟之教,哪里会有今天?”伊藤博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7年9期2017-09-08

  • 浅论辜鸿铭《论语》翻译的现代启示
    启示。关键词:辜鸿铭;《论语》翻译;现代启示[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02引言:《论语》作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理想与人生哲学的文化经典之一,其传承和发扬离不开译界大师的翻译,其中不乏一些创造性的阐述和申发,让我们看到了全世界都推崇的经典的巨大魅力。而经典的开放性和阐释者背后传统的多样性,决定了任何理解和阐释都受制于特定时空中的特定传统,因而具有独特性。在《论语》的英译中,不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4期2017-08-22

  • 典籍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
    理雅各英译本和辜鸿铭英译本呈现的不同特色,从而探究译者主体性在《论语》两译本中是怎样体现的。【关键词】《论语》;译者主体性;辜鸿铭;理雅各《论语》是经典儒家典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代表遗产。《论语》自开始翻译向外传播以来,陆续生成了数十个英译本。由于《论语》源语文本包含思想博大精深,翻译过程中,不同译者倾向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的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导致了《论语》译本多样性,故研究《论语》两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一、译者主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7期2017-07-27

  • 生态翻译视角下的辜鸿铭《论语》英译研究
    古典书籍之一。辜鸿铭作为国内翻译《论语》第一人,自然成为学术探讨中的焦点,本文试图从生态翻译视角出发,研究辜鸿铭《论语》英译,希望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生态翻译;辜鸿铭;《论语》;英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63-02《论语》是中国著名的古典文学之一, 被国内外学者翻译成不同语言,其中英语翻译版本最多。在19世纪末,西方学者们研究《论语》的热潮兴起,但谈到国内学者,

    戏剧之家 2017年12期2017-07-17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辜鸿铭英译《中庸》的选择性适应
    摘 要:辜鸿铭《中庸》英译本因地道流畅、文采斐然在西方广为流传,被收入《东方智慧丛书》,并多次重印。对于辜译《中庸》,学者褒贬不一。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对辜译《中庸》进行解读和探析,得出了辜译《中庸》适应了辜选译《中庸》的生态翻译环境,适应性地选择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翻译策略,成功地完成了一部整合适应度高的譯作,是儒家经典英译的典范。关键词:辜鸿铭 生态翻译学 中庸一、引言清末文化名人辜鸿铭是儒家经典英译史上的第一个中国人,他打破了儒家经典英译这一领域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5期2017-06-13

  • 毁耶?构耶?
    许雷摘 要: 辜鸿铭《论语》英译对经典英译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对经典的“误读”实现的。辜鸿铭对儒经中关键概念意象的误读,使千百年来横亘在中西世界中的鸿沟悄然贯通,调和中西价值观;译文中所蕴含的价值,成为西方读者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影响了西方读者对中国的态度。辜鸿铭对中国经典的诠释不落传统经注的窠臼,转而将中西哲学融会贯通,用西方的思维“包装”经典,受到彼时西方读者的欢迎。本文从辜译《论语》出发探讨跨文化传播的概念及分析视角,为中国文化走

    文教资料 2017年3期2017-04-26

  • 辜鸿铭戏弄袁世凯
    辜鸿铭是我国清末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对于他看不惯的人和事,必定毫不留情面地加以批驳或嘲讽。袁世凯为称帝做准备,筹备参议院,以为辜鸿铭是帝制派,就把他拉来做了议员,还发给辜鸿铭三百大洋笼络他。哪知辜鸿铭根本不吃袁世凯这一套,他拎着大洋转身就到了北京著名的青楼聚集地“八大胡同”,他给见到的每一名“失足妇女”发一块大洋,发完,仰天长笑而去。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17年12期2017-04-06

  • 最尊贵的中国人
    在这种环境下的辜鸿铭从小即能接触多国语言,由于橡胶园主布朗先生没有子女,便把辜鸿铭认作义子。辜鸿铭十岁的时候随着布朗夫妇来到了大英帝国,在这里接受最好的教育。辜鸿铭先后掌握了德文、法文、拉丁文,被爱丁堡大学录取,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文学、哲学。青年学者辜鸿铭继续进修,在欧洲各地游学,凭着自己的天才和勤奋,掌握了十来门语言,并获得了包括文、理、工、哲等多科的十几项文凭、学位,已然在欧洲崭露头角。1880年,二十四岁的辜鸿铭辞别欧洲,回到阔别近十四年的槟榔屿

    阅读时代 2017年3期2017-03-11

  • 辜鸿铭《中庸》英译本中道德哲学的建构
    晓春[摘要] 辜鸿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译了《中庸》,他翻译《中庸》的目的主要是要借《中庸》的翻译来宣扬中华道德文明的优势,改变西方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态度。因而,在具体翻译中,他通过多种途径来彰显原典中的道德内容,主要表现在:通过序言、附录等副文本总体性论说中华文明之道德文明的本质;通过在译本正文核心术语翻译中添加“moral”一词来突显道德的内涵;通过译本中相当数量的双行小注来进一步随文阐释道德的主题。辜鸿铭的译本成功地将《中庸》建构成为代表中华道德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3-10

  • 浅谈辜鸿铭《论语》翻译中词汇翻译的特色
    崔琰摘 要:辜鸿铭翻译的《论语》是论语英译本中的翘楚,它向西方读者展示了儒家思想,中国文明。本文尝试通过对用词和篇章结构的分析,揭示出这种特色。关键词:辜鸿铭;《论语》;特色一、引言辜鸿铭的一生,可概括为“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1]。他通晓英、德、法、意、希腊、拉丁等多种语言,深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归国后又服膺于孔孟之道。与其他的译者相比,他有着他人所不能及的优势:辜鸿铭的青少年时代都在国外度过,受过系统的西方教育,邃于西学西政,

    青年时代 2017年1期2017-02-06

  • “清末怪杰”辜汤生的翻译人生
    贡献。关键词:辜鸿铭 翻译 作品 人生清朝末年,清政府的闭关锁国,隔断了中国通外部世界的联系。鸦片战争,叩开了中国的大门,也使中国近代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作为华侨的辜鸿铭,一直被人们视为怪物对待。作为思想文化界最有才干的人才,辜鸿铭以他自身的语言才华和杰出的翻译能力,走向了坚持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道路。他的精神,他的气节,他的造诣都令人佩服。论文以辜鸿铭的生平,辜鸿铭的思想,辜鸿铭的翻译人生,辜鸿铭翻译作品的影响四方面,对“清末怪杰”这一人物价值作出品评。一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2016年6期2016-08-13

  • 从翻译策略看辜鸿铭对中国教育典籍的英译
    语》为例,通过辜鸿铭归化翻译策略在中国教育典籍英译中的运用来进一步阐释和丰富对辜氏归化翻译策略的认知。关键词:《论语》;辜鸿铭;中国教育典籍英译;归化翻译策略一、前言中国教育典籍内涵极其丰富,广纳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信息,既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又呈现出生动的形象性和比喻,独具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区域特征,因此具有极高的价值。当前,对中国教育典籍的英译已俨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翻译活动和特殊的翻译领域,同时也是中国文化迈向世界、实现中西方

    亚太教育 2016年2期2016-05-30

  • 辜鸿铭中西文明观及其现实意义
    方学习的主张,辜鸿铭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对中国和西方在信仰、文明教化、义利观方面的比较,提出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文明相互借鉴的中西文明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其观点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层面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辜鸿铭;中西文明观;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9-0056-02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仕在北洋,其思想深受欧洲浪漫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9期2016-05-30

  • 有种固执叫尊严
    余显斌辜鸿铭曾于1905年任上海黄浦浚治局督办,是个专管长江疏通的差事,受聘于两江总督周馥,辜鸿铭高高兴兴地走马上任。上任后他一翻账本,发现有一笔账不对,账目中少了十六万两银子。再一查,这十六万两银子竟是被两个荷兰籍公司职员以挖河泥工费为借口给冒领了。清朝末年,外国人就是太上皇啊,谁敢查?他这才明白,这个肥差能落在自己头上是因为别人不愿摸老虎屁股。辜鸿铭很恼火,这十六万两白银就这么被外国人骗取了,大家竟然不闻不问,这怎么行?他派出人员通知那两个骗子,让他们

    作文周刊(综合版) 2016年6期2016-05-09

  • 目的论语境下的《论语》英译本对比解析
    理雅各;韦利;辜鸿铭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基石,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主要记述孔子的言行, 涉及哲学 政治、伦理、道德、文学、教育等各方面。 作为一本语录体散文集, 它全书分为20篇, 492章, 前后章节不一定有关联。自汉代以来便有不同版本、影响力各异的注解, 因此《论语》在中国的语境下已经有不同派别的解读。本文对比研究三个重要的《论语》英译本,得出译者出于不同目的产生不同的译本能丰富《论语》的现代阐释,更丰富现代人对典籍的学习。一综述自

    长沙大学学报 2016年3期2016-03-26

  • 辜鸿铭《论语》英译本脚注类析
    46000)辜鸿铭《论语》英译本脚注类析张枝新(安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0)摘要:晚清翻译家辜鸿铭在其《论语》英译本添加了大量脚注,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1)援引欧洲名家名言;(2)类比中西专有名词;(3)贯串经义前后内容;(4)考证原文存疑之处;(5)吸收他人译文;(6)交代译法根据;(7)介绍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知识;(8)修正西方对于中国的误解和偏见;(9)凸现中国文化的魅力与价值。这些注解是认识辜氏译本特色及其文化身份的一个重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年7期2016-03-15

  • “优雅的中国人”——论辜鸿铭对儒家道德人格的新释
    中国人”——论辜鸿铭对儒家道德人格的新释唐慧丽(惠州学院外语系,广东惠州516007)摘要:辜鸿铭是中国反思现代文明之负面性的思想先驱。“优雅的中国人”是辜氏针对现代文明物质主义的弊病所设计的道德人格,主要包含“仁”、“礼”、“智”、“义”、“孝悌”五种道德品质。他以儒家义理阐释西方文化,既是对儒家文化的新释,又为中西文化的双向阐发提供了一个范例。关键词:辜鸿铭;儒学;道德人格;现代性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辜鸿铭是一道特别的风景:国内,作为“满清遗老”,倍受

    湖北社会科学 2016年3期2016-03-14

  • 辜鸿铭不剪辫子
    ◎彭忠富辜鸿铭不剪辫子◎彭忠富辜鸿铭先生推崇“国学”、学贯中西,精通英、德、法等近十国的文字,尤其擅长英文写作,曾被孙中山、林语堂等人推为“中国第一”。辜鸿铭一生致力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将中国的“孔孟之道”推介到国外,令欧美人大开眼界。英国小说家毛姆先生曾经拜会过辜鸿铭。1920年,毛姆游历中国,他乘舢板千里迢迢溯江而上,到重庆拜访辜鸿铭。当时,辜鸿铭先生63岁,在毛姆笔下他是一个喜欢挖苦人的老头儿:“他是一位老人,个子很高,留着一条灰色的细长辫子,大而明亮

    爱你 2015年19期2015-11-17

  • 浅析辜鸿铭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形成原因
    段芳摘 要:辜鸿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九种语言,学贯东西,但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保守主义。辜鸿铭传统文化情结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可以说,辜鸿铭的传统文化情结萌生于童年,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强化,成年之后巩固形成。通过对辜鸿铭的解读,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对他的了解、以小见大透视当时的社会,也有利于为日益强调传统文化的现代中国提供有益借鉴。关键词:辜鸿铭;传统文化;保守

    卷宗 2015年8期2015-08-28

  • 辜鸿铭《论语》译本对“礼”的译介与诠释
    重要。本文关注辜鸿铭在其《论语》译本中对“仁”与“礼”的译介与诠释,希望能对该问题的进一步的探讨有所启发。关键词:辜鸿铭 《论语》英译 “礼”《论语》中反映的孔子思想包括“礼”和“仁”两个重要范畴。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仁”即是中国古典文化中,儒家思想着重强调道德原则以及精神力量。礼”是指周初时期确定的一整套用来区别社会身份等级的典章、制度和礼仪。在《论语》中,“礼”是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论语》原文20篇、499章中,“仁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5期2015-05-30

  • 视域融合视角下《论语》核心概念词“礼”的英译解析
    概念词“礼”;辜鸿铭;视域融合《论语》作为中华典籍的代表作,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伦理道德,其影响遍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领域。《论语》核心概念词高度浓缩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反映了孔学思想的体系,所以其翻译绝非易事,不译晦涩难懂,译则招致争议。读者不难发现,孔学思想以“仁”为核心,“礼”为外在要求,引导人们成为克己复礼的“君子”。“礼”在《论语》中作为一种约束力具有广泛的意义。1 视域融合1.1 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视域融合概念加达默尔认

    卷宗 2014年10期2014-11-19

  • 辜鸿铭论儒家道德文明
    霸权的背景下,辜鸿铭以道德与文明的关系为逻辑起点,提出文明的本质为“道德标准”的观点。在中西文明比较视域中,辜鸿铭认为西方现代文明缺乏一个高尚的道德根基,在19世纪商业主义的侵蚀下,西方自由主义文明已蜕化成一种“物质实利主义文明”;而儒家文明以“道德责任感”为道德根基,将道义置于利益之上,是一个有着合理道德根基的成熟的文明。辜鸿铭对儒家文明道德本质及其现代价值的阐发,对我们今天反思儒家道德文明的价值深具启发意义,但其文明观体现出道德本位主义倾向,是一种重德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期2013-10-28

  • “清末怪杰”辜鸿铭
    生“清末怪杰”辜鸿铭□ 张永生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出生于1857年的辜鸿铭一生获得过13个博士学位,他曾这样概述自己的一生:“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在民国时期,辜鸿铭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学贯中西的他被人称为“清末怪杰”。1917年4月,蔡元培聘请辜鸿铭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英国文学。任教期间,外貌奇特的他曾有过诸多特立独行的做法。周作人为此曾专门撰文对其描述:“北大顶古怪的人物,恐怕众

    民生周刊 2012年9期2012-07-16

  • 辜鸿铭文化现象:从“替罪羊”到“英雄”的悖论
    历史时,才发现辜鸿铭在同代人中,绝无仅有地完成了这种思考。正因为如此,他也从众人嘲笑的“替罪羊”转变为努力把中国引上现代化器物文明与现代化精神品格同步发展道路的“英雄”。正如辜鸿铭所言:“我是希望东西方的长处结合在一起,从而消除东西界限并以此作为今后最大的奋斗目标的人。”辜鸿铭由“替罪羊”到文化“英雄”的沉浮荣辱,折射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及中国现代化走向的诸多问题。这不仅是辜鸿铭个人的文化选择,更是我们今天重新关注辜鸿铭的意义所在。

    文化学刊 2012年5期2012-03-20

  • “无我”的礼赞 ——辜鸿铭两性文化心理解析
    ”的礼赞 ——辜鸿铭两性文化心理解析⊙付兰梅[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 130022]辜鸿铭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最保守的文化守成主义者,他思想的保守性在其对两性关系的审视上表现得尤为充分。本文认为,“无我”是理解辜鸿铭两性文化心理的关键词,“无我”的礼赞展示了辜鸿铭皈依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两性文化心理。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辜鸿铭的个人婚恋生活,通过对辜鸿铭笔下的女性形象特别是妻子形象的塑造以及关于两性问题的论述,对辜鸿铭的两性文化心理进行解析,以期为

    名作欣赏 2011年20期2011-08-15

  • 精通九国语言的学习方法
    佚名晚清怪杰辜鸿铭,精通九国的语言文化,国学造诣极深,曾获赠博士学位达13个之多。他的思想影响跨越20世纪的东西方,是一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者,又是近代中学西渐史上的先驱人物。辜鸿铭10岁时就随他的义父———英国人布朗踏上苏格兰的土地,被送到当地一所著名的中学,受极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课余的时间,布朗就亲自教辜鸿铭学习德文。他要求辜鸿铭随他一起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他总是比比划划地边表演边朗诵,要求辜鸿铭模仿着他的动作背,始终说说笑笑,轻松有趣。辜

    意林 2011年8期2011-05-14

  • 辜鸿铭倒看报纸
    仿福建籍的学者辜鸿铭,出生在马来西亚,曾在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留学,先取得文学硕士,后取得莱比锡大学土木工程学文凭,懂多国语言,学识丰富。1902年,慈禧太后生日,两湖地区张灯结彩,唱爱国歌以示庆祝。辜鸿铭当时在张之洞幕下,他对梁鼎芬说:“满街都唱爱国歌,为何无唱爱民歌?”梁鼎芬说:“你编一个吧。”辜鸿铭想了下,唱道:“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英国作家毛姆来华访问时,对辜鸿铭说:“中国好多典籍,如四书五经,可惜没有译成英文。”辜鸿

    幸福·悦读 2009年3期2009-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