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自贸区构建研究进展

2014-12-24 18:15郑燕
北方经贸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献综述构建

郑燕

摘要:近年来,中日韩自贸区构建已成为东北亚经济问题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中日韩自贸区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肯定的。可以看出,中日韩自贸区构建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重要举措,其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非常大。

关键词:中日韩自贸区;构建;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10-0006-03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stablishing the China-Japan-Korea Free Trade Area

Zheng Yan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Japan-Korea free trade area establish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highlights in agro-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northeast Asia economic problems. By combing literature found that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China-Japan-Korea free trade area build is for sure,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is article respectively from China-Japan-Korea free trade area to build the connotation, significance, feasibility and economic effect and the way choice and so on has carried on the summary. As you can see, China-Japan-Korea free trade area construction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keep up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 development, its economic meaning and social meaning is very big.

Key words:China-Japan-Korea free trade area; Establishing; Literature review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其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世界各国都在谋求自己的发展道路,东亚各国也在积极进行次区域或者双边自贸区的谈判与合作。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范围都不断加深、加大,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2013年,商务部严格按照十七大“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和十八大“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要求,积极推进自贸区建设,完善自贸区整体布局,取得了新的突破。截至目前,我国正在建设18个自贸区,其中已签署12个自贸协议,6个正在谈判,中日韩自贸区就是其中之一。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进行引起了全世界学者的关注,研究热情不断高涨,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

一、关于自贸区的涵义

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首次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英国经济学家Peter Robson在此基础上,在他的著作《国际一体化经济学》中提到了有关自由贸易区的理论,他认为自由贸易区中必然也存在着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并总结了自由贸易区的主要特征,还将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进行了比较得出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相比是次优的。日本的经济学家小岛清提出了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认为协议国在满足条件的基础上均可享受到规模经济的好处。日本学者森岛通夫(1999)阐述了建立一个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东北亚共同体”的益处,李昌在(2002)倡议建立一个密切合作的“东北亚经济协商圈”。而中国学者卫平(2009)指出自由贸易区是一个法律概念,指成员国之间通过签订协议,互相取消关税及非关税壁垒从而达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虽然内部实现了一体化,但没有统一的关税壁垒,仍按照各自的法律规定对非成员国征收关税。

二、关于中日韩自贸区构建的意义及必要性

Kitwiwattanaehai A,Nelson D,Reed G(2010)运用CGE模型分析得出要想带来更多的福利首选的策略就是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多边协议。金泰相(1990)、金泰弘(1999)基于中日韩三国的经济互补、文化同质等多方面的考虑,提出三国间进一步加强合作更利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和安全。美国学者Eisuke Sakakibara就东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中日韩三国应积极建立经济合作机制,重点应在金融和投资领域。牛岛俊一郎,阿部一知(2003)从直接投资的角度研究了中日韩三国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Cheong(2004)从三国的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研究了三国的FTA战略,得出建立中日韩自贸区对三国和整个东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Chang Jae Lee(2005)运用CGE模型对中日韩自贸区的经济效应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建立中日韩自贸区会给三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其中,韩国将成为中日韩三国中收益最大的国家。宫占奎(2011)通过研究肯定了建立中日韩FTA 对三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和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意义。

中国学者的研究更为细致。在构建中日韩自贸区的意义方面,杨贵言(2005)、宋薇(2010)认为建立中日韩自贸区必能促进三国的经贸合作,发展经济关系,改善政治关系,达到“三赢”的效果。而张威威(2009)、敦璇(2011)则基于东亚环境及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得出中日韩自贸区的构建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维护东亚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安全与稳定。王丽娜(2003)认为建立中日韩自贸区将有利于推动三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制度创新等。张慧智(2006)通过分析比较三国的产业竞争力得出我国的产业竞争力与日韩两国相差甚远,但构建中日韩自贸区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陈泓(2005)运用制度经济的成本—收益原理,深入剖析了建立自贸区对三国的重要性及意义所在,认为建立自贸区是必然的,只是需要长期推进。骆春桃(2012)指出构建中日韩自贸区有利于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安全,有利于维护东北亚的繁荣与稳定。王亚莉(2010)表示三国建立自贸区将会给投资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并加速三国产业优化。在构建中日韩自贸区的必要性方面,李颖洁(2009)、卢海涛、陈为国(2007)、李晓一(2010)、徐长文(2013)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下,建立中日韩自贸区有利于推动东北亚经济一体化。马连良(2010)、陈海晶、姚顺先(2008)、张小济(2003)、施锦芳(2013)、李玉芬(2013)通过研究发现构建中日韩自贸区有利于三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东亚合作,有利于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冯剑虹(2008)、谈秋娟(2010)则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得出三国中任何一国与其他两国分别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都是不可行的,而建立中日韩自贸区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三国的福利水平,还能提高其整体竞争力。俞海(2007)对中日韩一体化的潜在环境影响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得出,中日韩经济一体化是未来三国发展的必然趋势。敖丽红、赵儒煜(2013)通过贸易引力模型研究分析得出贸易政策是影响三边贸易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中日韩三国自贸协定的缔结将促进区内贸易增长。

三、关于中日韩自贸区构建的可行性

韩国金熙纵(2004)通过研究得出了中日韩三国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以及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从构建三国自贸区的利弊两方面验证了构建中日韩自贸区的可行性。全景泰(2005)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状况,阐明了三国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得出了三国虽有竞争,但还有很大的互补空间,建立自贸区是可行的,将会给三国都带来巨大的利益。Kaznhro(2010)在中日韩三国建立自贸区的背景下研究发现,自由贸易协议可以扩大产品市场,扩大贸易可以增加收入,从而可以扩大就业市场,所以三国均有意向建立自由贸易区。

中国研究方面,李颖洁(2009)利用非合作利益博弈框架研究分析了中日韩自贸区构建的可行性,从动态博弈的角度研究了三国对于中日韩自贸区的态度,最终结果是三国都会积极参与,中日韩自贸区的构建是可行的。关溪媛(2011)分别从经贸关系、产业结构互补、共同利益三个方面总结了中日韩自贸区构建的可行性。陈海晶、姚顺先(2008)则通过中日韩各自的实际情况研究构建中日韩FTA的可行性与紧迫性。李平(2009)、杨蜜(2012)都从中日韩经贸关系、资源互补性、投资依赖性以及金融合作等方面得出了建立自贸区的经济基础。包艳和崔日明(2009)从建立中韩自贸区的障碍因素出发,得出若能建成则必能大大加强两国的经济实力。徐文长(2013)应用比较优势指数得出中日韩三国市场化水平提高、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贸易结构趋于合理,经济产业互补性进一步加强必将促进中日韩自贸区的建成。陈建安(2007)从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短期静态效应和长期动态效应两方面分析了建立自贸区的可行性。常伟(2005)从产业间的角度分析中日韩建立自贸区的可行性,郑传均(2007)从中日韩三国产业间贸易的角度,利用巴拉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三国的比较优势及出口产品的互补性,再用伯格斯特朗德公式分析了中日韩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得出中日韩三国经贸合作的不断加深,为构建中日韩自贸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胡俊芳(2006)对1980-2002年中日韩三国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中日韩三国的产业内贸易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常伟(2005)同样也从产业内贸易的角度分析了构建中日韩自贸区的可行性,认为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是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建立中日韩自贸区恰恰能促进三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张叶红(2013)就三国合作意愿、经济互补性、贸易规模等方面来分析构建中日韩自贸区的可行性。赵金龙、程轩、高钟焕(2013)认为中日韩FTA的构建对于三国经济融合将产生巨大推动力。李力(2013)基于中日韩三国经济相关度的视角对中日韩缔结自贸区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能够在经济增长上相互促进。吴文娟(2011)、蒋文(2011)都从服务贸易的角度分析了三国建立自贸区的可能性。李准哗(2002)从贸易结构角度分析了中韩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得出中韩贸易的主导是工业产品贸易,而工业产品贸易中以价格和质量为主要指标的垂直产业内贸易比例最重。蓝莉(2005)通过比较分析中韩两国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指数,得出中韩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同时也有提到自贸区建设阻力问题的,周松兰(2005)通过对比中韩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指数,发现中国的制造业分工越来越趋同于韩国,与韩国的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刘重力(2008)也通过中日韩三国的自贸区战略得出三国的各自战略目标是不同的,将会给自贸区谈判造成一定的阻碍。张雪峰(2012)通过研究当前日本经济发展趋势总结出中国是日本现阶段最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之一,中日经贸合作十分重要。

四、关于中日韩自贸区构建的经济效应

在自贸区经济效应方面,大多数学者都选择运用模型来支持自己的想法。金日超(2007)利用回归分析得出中韩贸易与中国GDP增长存在正相关性。朴盛氓(2004)运用静态CGE模型,模拟了构建中日韩自贸区后对三国经济的潜在影响得出,若建立自贸区,三国的国民收入、进出口额均有所增加,韩国将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减少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日本将减少农产品的生产,中国将减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三国资源将得到有效的配置,综合福利将增加。Hur J,Alba J,Park D(2010)通过研究96个国家1960年到2000年的贸易数据得出,自贸区成员出口额每年增长5.57%,平均12年左右增长一倍。

中国的黄凌云(2007)利用GTAP模型分析得出中日韩建立自贸区会使三国实现贸易增长、经济发展、福利水平提高,其中中国的GDP增长0.27%,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5.65%和8.25%,贸易顺差24.65亿美元,纯福利增加27.83亿美元。王丽娜(2003)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得出若建立中日韩自贸区,中国的GDP增长率将提高1.1-2.9个百分点,日本的GDP增长率将提高0.1-0.5个百分点,对韩国而言将提高2.5-3.1个百分点。李晓峰(2009)利用局部平衡模型,从产业角度研究了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对中韩贸易流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建立中韩自贸区更有利于两国比较优势的发挥。薛敬孝、张伯伟(2004)、马剑虹(2008)、赵文龙(2008)都通过建立静态CGE模型,对中日韩及东盟之间可能建立的各种贸易关系进行模拟分析,数据得出了在中日FTA、中韩FTA、日韩FTA、中日韩FTA四种模式中,中日韩FTA将使三国得到的利益最大,是三国的最佳选择。张哲人(2006)首先假设我国对日韩出口商品的实际关税降低50%,再通过构建动态CGE模型进行研究发现降低关税使得我国的GDP先升后降,净出口降低,减少对美国及欧盟的贸易顺差,增大对日韩两国的贸易逆差。宋群(2004)经过分析得出构建中日韩自贸区总体上可以促进三国GDP增长,增加就业、扩大投资规模,增进产业分工体系的一体化进程,从短期来看日本受益最大,长期来看中国受益最大。徐梅(2009)利用模型分析得出中日自贸区会使中国和日本的进出口分别增长50%、20%,实际GDP分别增长0.03%、0.1%,中国出口增长较快的行业有种植业、畜牧业、服装纺织业等,而日本出口增长较快的行业有化学、交通工具、食品行业等。

五、关于中日韩自贸区构建的途径

在研究中日韩自贸区构建途径方面,有的学者选择从两个国家的研究角度出发,有的选择从三个国家的研究角度出发,不尽相同。李圭泽(2005)从中韩两国的角度出发,指出虽然现在建立中韩自贸区还存在很多的困难,但仍有很大可能性,可以先采取局部合作,将两国友好城市作为自由贸易的试点,然后再扩大自由贸易的范围,实现全面自由化。Hongshik Lee(2010)研究了韩国跨国公司的绩效与所选对外投资之间的关系,得出韩国的制造业应该走出国门,从而提升自己的生产效率,追求更大利益。Young Ji Park,Kabsung Kim,James W.Harrington(2011)通过对建立三国间输入-产出模型得出,工业有更大的生产诱因系数,接着又通过给三国的最终需求附上真实数据,得出三国合作能达到最大的经济效应。就金融问题,Haruhiko Kuroda,Masahiro Kawai(2005)提出中日韩应建立共同的外汇储备,抵御区域外经济冲击。闵相基(2007)建议中日韩应制定一个共同的货币浮动率变化制度,来处理东北亚地区的货币变化。Eisuke Sakakiba(2009)也提到了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的重要性。

陈柳钦(2008)、张小济(2003)、卢新德、张宗兰(2008)、刘敬东(2008)、王洪彬(2009)、袁长军(2011)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得出最理想的理论途径就是在构建“10+3”的平台下,先建立两国的自由贸易区,再向三国过渡。具体来说陈柳钦(2008)更注重开展多层面对话,胡鞍钢(2001)建议优先建立中国、中国香港特区、日本、韩国三国四方自由贸易区以促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刘重力(2008)提出要正确选择谈判对象的先后性,并应建立政治互信关系、磋商机制,确定谈判时间进度表。谢康(2005)则表示要从中日韩三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出发,研究制定合理的经贸合作制度安排与战略。杨贵言(2005)、徐丽斌(2007)、宋寅钟(2007)都着重于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倡导多进行民间交流与合作,三国应该实行互利、互补的竞争。廉晓梅(2005)从中日韩三国的实际出发得出中日韩自贸区的方案不能仅限于自由贸易的领域,应该包括多方面经济技术的合作。刘元(2013)指出中韩先行合作是目前三国一体化的最优选择。刘向丽(2013)认为中日韩应不断扩大贸易和投资规模,尽早进行金融和节能技术合作,加快自贸区的谈判。张建肖(2013)总结出要妥善处理好周边及与欧美的经贸和政治关系,为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创造良好的环境。谢思娜(2012)通过GTAP模型得出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对三国均有利,但中国的重工业和服务业可能受到一定的损害,因此提出了根据本土资源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对策建议。彭支伟、张伯伟(2012)在SMART模型框架下建立局部平衡模型,基于HS6分位为数据模拟中日韩关税减让问题对三国经济的影响,从而得出三国的谈判应克服来自高度保护部门的压力,运用发达的地区分工网络提升各国的全球竞争力。于海洋(2011)提出在经济不稳定的时代中日韩三国需要构建一种基于相互信任的新地区发展战略。敦璇(2010)通过分析中日韩经贸现状,得出要促进中日韩自贸区的建成必须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扩大技术交流层面。

六、简要评论

关于中日韩自贸区构建问题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三国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可行的,会给三国带来巨大的利益,但同时也面临一定的挑战,正像杨绍先(2000)所说,构建“东北亚经济合作体”既有条件又有障碍,清障会需要时间,但“东北亚经济合作体”是今后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东北亚地区的经济规模发展迅速,正逐步成为继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之后的全球第三经济力量。但东北亚地区的区域合作远远落后于欧美,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若能完成中日韩自贸区的构建必然会改善三国经贸关系,从而提升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更有利于维护东北亚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一直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发展中国家的范围内并没有多少成功的案例,中日韩自贸区的构建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经验。所以中日韩自贸区的构建以及对其构建过程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中日韩三国是东北亚的核心国家,三国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会彻底改变亚洲地区区域经济合作滞后的局面,同时也会拉动三国乃至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向丽,王厚双.中日韩FTA的三大经济瓶颈及发展趋势探讨[J].亚太经济,2013(1).

[2] 谢思娜.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分析[J].农业展望,2012(6).

[3] 彭支伟,张伯伟.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及推进路径——基于SMART 的模拟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2(12).

[4] 牛岛俊一郎,阿部一知.受益三国——中日韩之间经济一体化与直接投资[J].国际贸易,2003(1).

[5] Cheong,I.K.etal.Studies on a Chinese-Japan-Korea FTA[R].Korea: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2004.

[6] Chang Jae Lee.Rationale for a China-Japan-Korea FTA and Its Impact on the Korean Economy[R].Korea: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2005.

[7] 宫占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发展进程分析[J].创新,2011(6).

[8] 杨贵言.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9] 敦 璇.关于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9).

[10] 王丽娜.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为核心和先导的东北亚合作模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11] 张慧智.中日韩FTA对产业的影响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6(4).

[12] 骆春桃,干小瑞.“东北亚文化共同体”构建的可行性分析——以中日韩三国为视角[J].学理论,2012(25).

[13] 王亚莉.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现状、障碍与前景[J].经营管理者,2010(12).

[14] 李颖洁.中日韩FTA可行性研究[J].大众商务,2009(10).

[15] 李晓一.关于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研究[J].新西部,2010(12).

[16] 徐长文.建立中日韩自贸区促进亚洲一体化进程[J].国际贸易,2013(4).

[17] 张小济.符合三国长远利益——中日韩构筑经济合作制度框架的选择[J].国际贸易,2003(12).

[18] 施锦芳,方庆亮.中日韩建立FTA面临的问题、可行性及对策分析[J].日本研究,2013(1).

[19] 李玉芬.中日韩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0] 谈秋娟,马 莹.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0(19).

[21] 敖丽红,赵儒煜.关于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3(4).

[22] 张叶红.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可行性及方案分析[J].商务研究,2013(12).

[23] 赵金龙,程,轩.中日韩FTA 的潜在经济影响研究——基于动态递归式CGE模型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3(2).

[24] 陈柳钦.建立中日韩FTA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日本问题研究,2008(2).报,2008(7).

[25] 谢 康.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条件和三国之间经济合作[J].世界经济研究,2005(4).

[责任编辑:金永红]

猜你喜欢
文献综述构建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