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美新村有古意
——泰顺村尾村生态建设走笔

2014-12-25 12:13
浙江林业 2014年12期
关键词:廊桥古树古道

绿美新村有古意
——泰顺村尾村生态建设走笔

◆撰文/卓 荦

编者按:

自森林村庄建设开展以来,广袤农村厚积薄发,华丽蝶变,书写了一幅幅村美民富的美丽长卷,一个个“白天不见村庄,晚上不见灯光”的绿美乡村逐渐成为发展生态旅游的金名片,成为“两美”浙江建设的鲜活样本。

从泰顺县城出发,沿着交通绿道2号线向西北方向行进约17千米,可见一红色木拱廊桥飞逸雄奇,横卧一湾清波之上。廊桥对面,便是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的中国美丽乡村——村尾村。

不知从何时开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成了人们最向往的生活环境。这种新的生活追求也让村尾村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村民们在享受这种变化的同时,也从没放弃对于生态意识传承的坚守。自森林村庄建设实施以来,他们守古创绿,描绘着一幅别样的田园乡居图。

千年村落以古为美

一进入村尾村,浓浓的绿意便扑面而来。600多年的枫香,800多年的甜楮,1000多年的红花檵木等50余株古树苍郁遒劲,在村口形成群落,为这座古老的村庄抵挡着风雨的侵袭,成为村尾村的骄傲。

这些古树见证了生态意识在村尾村的传承。据村民家谱记载,村尾村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建村历史,千百年来,村民们竭力守护这些古树,也从这些树木身上获得自然的力量,树下陈旧的祭台与缭绕的香火烟气就是“人树共生”的最好证明。“因为古树是祖宗留下的东西,谁也不敢破坏。”护林员赖保住说,“在这种意识得到传承和普及之后,山上其他树木也得到了有效保护。”也因为如此,村尾村的涉林案件发生率一直保持着全镇最低水平,这让他的护林工作也轻松了许多。

“但这些只是村中古树的一小部分。”说话时,村支书张仁登面带微笑,嘴角微微上扬。村尾村的另一个“宝贝”——天关山古道的入口就藏在这片古树群中。“天关山古道是以前村民来往泰顺县城的必经之路,8千米的古道中生长着红豆杉、香樟、苦楮等50多种、近2000株古树名木。”张仁登介绍说,“沿古道往上几百米就可见省内唯一一处千年檵木古树群落,有野生檵木76株。”

虽然张仁登可能已经无数次向旁人介绍过这片野生檵木群落,但在说到“省内唯一”时,他还是无意识地加重了语气。就像赖保住在谈话时多次提到“我们的生态环境非常好”一样,只要讲到村里的一花一木,他们都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骄傲与自豪。这说明,在这些宝贵的自然财富与优美的生态环境面前,村尾村的村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对幸福的定义达成了共识。

除了村口的古廊桥、古树与古道之外,村内还零星分布着树龄达1500余年的苦楮等其他古树以及6条古道;另有3座古桥横跨于村内溪流之上,其中用花岗岩建造的石板桥已有300多年历史;还有77幢古厝民居以及1座古祠堂隐在山麓的林荫之中。它们与村里流传了近千年的古民俗共同构成了“五古”特色,成为村尾村最宝贵的财富以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基础。

守古创绿别样四化

2004年,村民自主筹资37万元,由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董直机主墨,对乾隆年间建造的廊桥进行了修复,由此拉开了村尾村守古创绿的序幕。这座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以传统技艺建造的编梁木拱桥取名“同乐”,寓意深山古道、卧波廊桥,独乐不如与世人同乐,开启了村尾村发展乡村旅游,与世人同享美好生态的新篇章。

为了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保护区域原生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村尾村走上了一条别样的“四化”之路,即心灵净化、屋舍亮化、山体绿化、村庄美化,尽最大可能保留地方民俗特色,以“古朴”为基调,建设升级版的森林村庄。

心灵净化主要是在充分尊重村民的宗教信仰与民族传统的同时,大力弘扬崇学、孝悌等传统价值观和以文明、富强、和谐、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同乐廊桥建设完成之后,村民又集资57万元在廊桥一侧修建了观音庙。”之前做过村会计的赖保住说,“当时村里经济情况很不乐观,能建成廊桥和观音庙是很不容易的。它们更大的意义在于,让人们看到了集体力量的伟大。”这为村尾村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心理基础,让大家对村庄的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在村文化礼堂内,集中展示的孝悌榜、学子榜更是惹人注目。“这里集中展示了村里评出的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还有村里所有大学生的姓名及学校等信息。”张仁登介绍说。在类似的评比与展示中,村民中已经逐渐形成了尊老爱幼、崇学向善的优良传统,使村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依然保持淳朴的民风。

2013年,村尾村正式启动了外立面改造一期工程,并实施了村庄彩化、污水生态净化处理、强弱电改造及游步道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将屋舍亮化与村庄美化同步推进。外立面改造让新式楼房“返璞归真”,与古民居融为一体;强弱电改造则将所有电缆实行地下铺设,改变了过去各种线路“千头万绪”的局面;污水净化系统完全仿照湿地系统进行建设,自成一景。

“除了上级安排进行的森林抚育之外,村里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对近村山体进行绿化。”赖保住说道。而在天关山古道两侧,村里还开发了毛竹观光园,并完全以竹子为材料修建了休息亭,将山体绿化与古道保护开发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除此之外,村里还将不断加大道路的绿化力度,让村庄更接近自然状态。

如今,走进村庄,就可看到树林里繁花似锦、蜂飞蝶舞,各种休闲设施一应俱全;清澈的河流之上,几艘小船随波摇晃;矴步间,总有几尾锦鲤在逆流而上,像这里的村民一样对前方充满期待。

幸福提升乡愁依在

在一番努力之后,一个美丽的古朴新农村已面貌初现,前来参观的游人逐渐增多,村民的幸福指数也在随着村庄绿化与改造的推进而逐步上升。但是,他们的乡愁却未曾消失。

对于村尾村的村民们来说,他们的乡情是甜蜜的。天关山古道凭借它完整、原始、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被誉为四季旅游单体;1500岁的古树已经空心,但由于保护得当,至今仍枝繁叶茂;几十幢古民居在村庄开发中得到完整保存,古廊桥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所有承载村庄历史,能够勾起当地群众对过去的记忆的东西都得到了最好的保护。用村民潘先生的话说,“因为这些东西的存在,无论出去多久,再回来,依然能看到家的样子。”这也许就是一种幸福。

然而,他们的乡情却又是苦涩的,是乡村发展中的困难所带来的忧愁。“最主要的是资金的问题。”作为村支书的张仁登在谈到这些问题时显露出一些无奈,“虽然村民的积极性很高,但村里经济基础薄弱,自筹资金很困难,古道修复、集体公园建设等项目都存在资金缺口。”

作为森林村庄和乡村旅游建设较早的受益者,农家乐业主雷子镇对此颇有感触。2013年,他和另一合伙人共同出资对旧房进行了改造,开始发展农家乐。“村庄绿化得到改善之后,城里来游玩的人很多,第一年就收入30多万元。但自从通往县城的道路出现塌方之后,今年几乎没什么生意。”雷子镇说,本来山路就很窄,虽然塌方不多,但影响很大。

“但我相信所有的困难都只是暂时的。”雷子镇对未来充满乐观。和他一样,这里的村民和村干部也都在坚持着、付出着。已经取得的成绩让他们有理由相信,所有的阴云都会飘散,美好才是最终的归属。

猜你喜欢
廊桥古树古道
走古道
无钉桥梁的传承
《古树》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去廊桥找你
家乡的古树
廊桥文化的汇集地——泰顺
犹记廊桥
古树绿荫
百年古树东岛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