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古代官德文化精华 加强党政干部修养

2014-12-25 08:02王扬张春艳
党政干部学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

王扬+张春艳

[摘  要]今古相通,古代官德文化中至今仍然闪耀着历史光辉的为官者的“勤政务实”、“清廉从政”、“为民亲民”、“谏诤敢言”、“修身立德”等精华内容,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和珍品,穿越历史时空,于数千年后仍有助于党政干部了解现代官德规范与古代官德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从古代官德文化精典中汲取思想营养,为当今的官德建设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中华文化;古代官德文化;党政干部修养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12-0049-0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纵贯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深深地融通于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贯穿国家意识形态、典籍制度、思想学术、社会治理、千行百艺以及民间礼俗之中,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在这其中,历经漫长岁月的累积,大量留存于历朝历代官方文献和私人著作之中的有关“官德”的论述,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官德思想和成熟的制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古代官德思想体系,形成了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特定内容的官德文化。剔除其中的糟粕,不难发现,古代官德文化中那些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特征,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契合,闪耀着先哲深睿智慧和丰富治国经验的精华内容,具有不可低估的巨大思想价值,是古代政治家、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堪称是中华文化经典中不可或缺且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代的官德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进,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官德规范。“勤政务实”、“清廉从政”、“为民亲民”、“谏诤敢言”、“修身立德”等精华内容,对于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对古代官德文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当今的官德政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今天提高党政干部修养,以良好的“官德”和“官风”,增强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公信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有益启示。

一、汲取古代官德文化精华,将“勤政务实”作为党政干部的立职之本

“勤政”是古代官德的重要内容。勤政的一般含义指的是“勤于政务”,即不辞辛苦地对待政务的精神。古代思想家认为,百官应当恪守职责,勤恳做事。《周礼·天官》曰:“敬,不懈于位也”,春秋时期的《晏子春秋》中讲,勤谓“尽力守职,不?穴敢?雪怠,奉官从上不敢惰,畏上故不苟,忌罪故不辟。……事君之伦也。”就是说,勤政,表现在职守上,就是勉力其事,无有懈怠。又讲:“竭心力以没其身,行不逮则退,不以诬持禄。”说的同样是这个意思。荀子讲过:“贯日而治详,一日而曲列之,是所使百吏官之所为也。”“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南宋著名理学家真德秀说:“当官者,一日不勤,下必有受其弊者。”明代《初仕要览·勤政》篇中说:“以勤政为首务,政不勤则百事殆。”清代名臣曾国藩在论为官之道时则提出,为官者当有五勤:“勤之道有五:一曰身勤。险远之境,屈身经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日手勤。易弃之物,随号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日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累所积,鬼神亦通。五者皆到,无不尽之职。”勤政还需务实,古人认为,不仅要认真办事,还要办好各种事务。东汉王符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明代思想家吕坤指出:“不伤财,不害民,只是不为虐耳。苟设官而惟虐之虑也,不设官其谁虐之?正为家该给人足,风移俗易,兴利除害,转危就安耳。设廉静寡欲,分毫无损于民,而万事废弛,分毫无益于民,也逃不得‘尸位素餐四字。”等等。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排斥虚妄,拒绝空想,注重现实、崇尚实干、追求充实的精神。

勤政,在中国古代是官德的价值核心,在今天则是各级党政干部的立职之本,是新时期党政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化,也应成为党政干部自觉追求的价值标杆。“勤者,政之所要”,“勤政,务求务实”。“勤政务实”,就是要忠于职守,勤奋敬业,在其位谋其政,不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懒官”、“闲官”。党政干部,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是国家和人民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人民干实事、办好事,为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勤奋工作,在本职岗位上有所作为,是国家和人民事业对为政者的职业道德要求。“政贵在行,事成于实”,“勤”字领头、“实”字落地,真抓实干、注重实效、不图虚名,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因此,党政干部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应自觉地把“勤政务实”作为修身养德的起点和归宿,把心思集中在“想事上”,把本领使用在“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成事上”。“为政贵在行”,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纸上谈兵、夸夸而谈;要讲求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做到以“忠于职守、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精通业务”实践“勤政”;以“脚踏实地、殚精竭虑、埋头苦干、甘于奉献”做到“务实”。

二、汲取古代官德文化精华,将“清廉从政”作为党政干部的基本道德要求

所谓廉政,就是“临财毋苟得”,说的是做人为官均应不接受不义之财。西汉经学家刘向认为:“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即是说,有义的人不欺骗自己的心,廉洁的人不随便拿取不属于他的物品。古人看来,廉者是“为政之要”、为官之根本,之所以看重这一点,就在于“唯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一个官员倘若不能廉政,不仅会偏听偏信,威风扫地,而且会“曲法,害民”,甚至“以害身命,使子孙每(时常)怀愧耻耶。”难怪石成金要愤怒地说:“士不识廉,衣冠狗彘(衣冠禽兽)。”以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著称的宋代包拯在《乞不用赃吏》一文中褒贬分明地揭示了廉吏与贪官的区别:“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意谓廉洁奉公的,是百姓的表率;贪赃枉法的,是坑害百姓的强盗。清代清官名臣陈宏谋说:“亲民之官,以廉为基。”,“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如何使为官者做到廉洁从政呢?古代思想家们除了倡导“节俭以养廉”外,还特别提醒官员们务必注意在如下几个方面予以自律。一要重视慎微。先哲们不时提醒人们在道德修养上务要“重微”、“慎微”、“审微”、“防微”,审慎地重视细微小事,并时刻想到它的后果。他们一方面要求人们“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即谨慎自己的德性,不断进修,由小处着手,积善成德,;一方面告诫为官者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天下之事,患常生于忽微”勿因积恶而酿祸,“不矜(慎重)细行,终累大德。”二要禁绝贪欲。《老子》告诫:“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韩非子·解老》警示:“有欲甚,则邪心胜”、“祸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欲不可纵,纵欲成灾。”。陆九渊则说:“欲之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多。”三要崇尚清正。古人认为,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官,这是一种境界,一种操守,一种涵养。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因此为政者,应以正为本,以清为先。“正身直行,众邪自息”。否则,为官不清正,贪欲便上身。所以,古人认为,“廉,盖居官者的分内事”,谁不知廉正,“则见利易动,其天资黩货(贪财),窃取于公,受贿于民。”

“廉者,政之本也,民之表也。”古往今来,清廉作为一种信仰和精神,都是对为政者道德素养和行为准则的基本要求。今天强调清廉,其内涵主要有清白高洁、正直公道、节俭不贪、自我约束等含义,廉耻意识和戒贪行为是其核心。对于党政干部这一群体来说,就是要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带头规范权力行使,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不仅是对党政干部从政行为的纪律要求,也是规范与约束党政干部个体行为的道德标准。党政干部应时刻以这些要求和标准审视、规范、反思、约束自己,时刻绷紧廉政弦,养成严于律己的品格,珍重自己的人格和声誉,做到“化廉于心、践廉于行”,让为官清廉成为党政干部群体的一种自觉行为、生活方式和永恒的精神。党政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用党纪国法严格约束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权、慎欲、慎独、慎微;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信念防线、道德防线、法纪防线。“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过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亲情关,做到“心不动于微利所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始终洁身自好,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清正在德,廉洁在志。身有正气,不言自威”。明白“知足者富,知止者久”的道理,升华古人“淡泊名利、克己奉公”的思想,用信仰守护政治素质,用理论提升思想品德,用良心捍卫道德风范,用党性约束生活作风,用慎独支撑法纪底线;彰显“为士居官,清节凛凛”的清风正气、“水以清冽而寒为美”的品位品格、“从官贵恭慎,立身贵廉明”的谨慎崇高、“洁己而有德威者”的廉洁威望。通过不断地修养,做到操守可比寒梅、品格赛过修竹、气节重于泰山,做让人民满意、放心的公仆。

三、汲取古代官德文化精华,将“为民爱民”作为党政干部的根本宗旨

经历了远古时期的“天本”、殷商时期的“神本”,中国古代思想家和统治者于两周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民唯邦本,本固邦宁”是民本思想最为经典的表述,从此成为约束统治者的“紧箍咒”,成为历代统治者和士大夫精英阶层治国理政的基本信条。虽然,“为君”服务是“民为邦本”的直接目的,主观上是为了维护统治的“本固邦宁”以期“长治久安”。但是,江山社稷的稳固,社会民生的安定,客观上是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的。所以,“为民”、“亲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官德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两千多年来,民本思想哺育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关心民众疾苦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们不间断地以“为民”作为主题进行探索与反思、演绎并深化,留下了大量至今仍具有思想启迪价值的经典论述,这些具有人民性和进步意义的思想者的论说和治理者的实践,成为执政者的行为指向和官员的思想指南。

春秋末期,孔子在总结和升华殷周和春秋以来重民、得民、保民、有民、爱民、成民、养民、利民、亲民、富民、裕民、便民等治国理念和执政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构建起具有人道主义高度的民本思想体系。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将君与民放在政治天平上权衡,深入阐发“忧民之忧”与“与民同乐”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和观点。非同凡响的“民贵君轻”思想,振聋发聩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奏响了民本思潮的最强音,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迸发出的难能可贵的思想火花,民本思想由此不断升华并跨越历史时空,成为影响上至执政者、下至百官的一种文化信念及精神境界。战国时荀子、汉代大儒董仲舒皆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三国时期的蜀国先主刘备更明确地主张“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唐太宗李世民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文明传入中国,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一批资产阶级改良派学者,将传统的民本理念与西方社会政治文明及其学说相嫁接,提出了民权、平等、自由、博爱等重要观念,使民本思想从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

古代民本思想中弥足珍贵的精华内容,以其千古不易的真理性成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传统文化源泉。对于党政干部来说,无论职务高低,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都要自觉地牢固树立公仆意识、群众观念,始终心系人民群众,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都要“俯首甘为孺子牛”,主动融入群众、亲近群众、服务群众,到群众中去听民声、察民情、排民忧,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进入新世纪,“以人为本”更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执政为民”成为党性修养最基本的要求和现代官德修养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工作中体现群众观、人民观,要求党政干部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一以贯之地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就是怀着对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时刻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把人民群众的诉求期盼、安危冷暖、福祉实惠记挂于心上,持之以恒地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思考问题、办理事情、制定政策、做好规划,通过一点一滴的工作体现实实在在的爱民之情。

四、汲取古代官德文化精华,将“谏诤敢言”作为党政干部的尽职风骨

古代中国早在尧舜时期便形成了谏诤的传统。重视谏诤的作用,是历代有远见的政治家和贤明君主共同的价值取向,谏官谏议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辅政措施,被历代王朝所承袭,不仅在朝廷设置专职谏官,同时鼓励其他官员包括民间谏诤。

汉代刘向说:“君有过失而不谏诤,将危国家、殒社稷也。”宋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认为:“过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唯圣贤为能知而改之。古之圣王,患其有过而不自知也,故设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为匡正补过而主动、积极纳谏,是古代统治者的高明之处。“夫切直之言,非人臣之利,乃国家之福也。是以人君日夜求之,唯惧弗得。”臣民的进谏,不仅仅对君主有益,更重要的是对国政得失有补偏救弊之效。《孝经——谏诤》则把谏诤提到了关系国家社稷安危存亡的高度,认为:“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唐太宗也曾经对臣僚说:“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

对待谏诤,历史上既有居安思危、任人唯贤、忧勤万机、纳谏如流的圣王明君,如“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汤有司直之人,武王立戒慎之鼗。”;也有刚愎自用、忠奸不分、暴虐武断、弭谤拒谏甚至冤杀谏臣的昏君庸主,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导致“道路以目”的周厉王、隋炀帝等。既有夙兴夜寐、忧国忧民、直言敢谏、不辞其诛,如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君过则谏的魏征、仗义执言的曹修古、忧国奋争的范仲淹、谏不避死的海瑞等直鲠忠臣,也有苟且偷安、投主所好、巧言令色、阻塞言路、危国害民,如指鹿为马的赵高、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堵塞言路的贾似道、言过则诛的严嵩等谄佞奸臣。

历朝历代,在“谏诤”与“纳谏”的君臣政治行为中,“纳谏”起着主导的作用。谏诤成功与否,受到帝王对自身认知、开明程度,心胸气度,能否广开言路、从善如流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围绕着谏诤,不断上演着直谏、规谏、讽谏、顺谏、强谏、窥谏、谲谏以及纳谏、拒谏、杀谏的历史活剧。多少敢言之士,为了国运盛衰、社稷安危,为了革故鼎新、兴利除弊,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地把谏诤作为责无旁贷的使命,使得这一传统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的重要内容和宝贵遗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再能干、再有本事,其学识、见解、能力也是有限的。即使是领导者,观察、分析问题的角度,也有可能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而欠缺周全且不自知。只有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才能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做出正确决断与决策,避免工作上瞎指挥,导致重大失误。这就需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襟气度,“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以“虚怀若谷”的态度、“闻过则喜”的诚心、“从谏如流”的作风,听得进不同意见,容得下尖锐声音。

“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党政干部要学习陈毅同志的坦荡襟怀,虚心听取诤言,诚心结交诤友,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古人云:“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诤友之言可能很不悦耳,但往往最击中要害,给人以启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听诤友之言,才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因此,乐闻诤言、善交诤友,不仅是党政干部应有的一种心胸和气度,也是党政干部必须肩负的一种责任。

敢于直言、甘当诤友,同样是党政干部的一种责任和境界。“讼吾过者是吾师,谀吾善者是吾贼。”发现问题不提醒,看到缺点不指正,丧失原则不较真,这绝不是真正的同志友情;看到不足不指出,发现错误不批评,放任错误发展,等同于养痈遗患。不敢批评、不当诤友,非但不是爱护同志,而且是以友情之名掩盖自身的不负责。只有爱之深,才有责之切。真正对同志和事业负责,就应该推心置腹、开诚布公,不转弯抹角、不避实就虚,直言其事、直陈其过,毫不保留地指出缺点和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爱护同志。只要乐于听真话,诚心接受批评,“诤友”、“诤言”自然会多起来,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大话,粉饰太平的假话自然难有市场。因此,要使讲真话和听真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成为正常的“政治生态”,这在今天尤其难能可贵。

五、汲取古代官德文化精华,将“修身立德”作为党政干部的价值追求

所谓修身,就是涵养德性,陶冶身心,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重要的思想学派都十分重视“修身”,很早就确立了“修身正己立德”为人之大本、安身立命之道的思想。最早对“修身”学说阐述得比较系统全面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而被尊奉为“初学入德之门”的《礼记·大学》可视为早期儒学“修身”学说的代表作。《大学》把儒家关于以德治国的基本理想和实行方法分门别类归纳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其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修身”,被视为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阐述的是修身的具体方法;“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最终目的。“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成为古代士大夫心向往之的政治理想和最高追求。

此外,《尚书·立政》中有:“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的“九德官人”说;《周礼·天官》中有:“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洁,六曰廉辨”的“六廉”说;《论语》中有:“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五美”说……凡此种种,基本上涵盖了为官者所应具备的德行素养,体现了古代选拔任用官员应具备的基本品德要求。而东汉张衡:“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唐朝罗隐:“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宋王安石:“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清郑板桥有联:“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都再三强调,修身正己立德对为官者具有千古不易的“本根”作用。即“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此外,不能不提到的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著名清官孙嘉淦,为自己所立下的《居官八约》:“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寥寥42字,却高度概括了为官之道和行为准则。这种“对国君忠诚而不自我炫耀;对同僚尊重而不自高自大;不争权夺势;不追逐功名;办事务求兴利除弊;说话务求简明扼要;不结党营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保持清正廉明”的事君、共人、避争、藏功、止事、要言、守独、清廉的官德修养之道,至今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借鉴意义。

人,无品不立,无德难行。党政干部身为人民公仆,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品德修养,学习古人的“吾日三省吾身”精神,通过自重自尊、自省自持、自警自律、自励自强、自学自修,不断砥砺、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自重自尊,这是党政干部立身的重要准则。对于党政干部来说,自重自尊不仅仅是指道德上的品质和表现,更是一种政治要求。党政干部手握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能也不允许用来牟取私利。因此要时时刻刻“把握住自己”,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上的清醒。自重自尊,重在“慎初”,亦即时刻将慎重地对待“第一次”,作为防患于未然的“闸门”、防微杜渐的“预防针”、自我警醒的“长鸣钟”,须臾不忘记,凡是党纪国法禁止的,就是绝对不能触碰的“高压线”;从而自觉地“画地为牢”始终以党政干部的身份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并“不越雷池半步”,绝不给放任自己的机会。只要做到了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克制欲望私心,克服侥幸心理,坚持慎初善始,就能成为一个以一生清白而“善终”的人。

自省自持,这是党政干部修身的镜子。自省自持体现的是道德修养的自主性。党政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亦即自觉主动地“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经常对照“镜子”反思自己的行为、检点自己的作风、剖析自己的不足,提醒自己不犯错误,以此明是非、知得失,扬长避短,完善自我。严格做到在政治上把握自己,决不有半点含糊;在思想上把握自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生活小节上把握自己,决不因“善小而不为、恶小而为之”;真正做到了经常反躬自省,通过强化政治上的自觉、道德上的自律、言行上的自持,就能防止因小错不知不觉不改而酿成大错。

自警自律,这是党政干部安身的标尺。古人重慎独,正所谓“君子慎其独也”。面对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党政干部保持“洁身自好”,坚持“出淤泥而不染”的最好办法就是将自警自律作为增强“免疫力”的良方,作为荡涤心灵尘埃的“清新剂”,作为抵御外来诱惑的“防火墙”,保持警钟常鸣,经常告诫自己,慎重地运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加强党纪国法学习,自觉抵御诱惑,时刻用纪律和规定约束自己的言行,确保警而有醒,醒而律之。要时时以反面典型为鉴,从违法犯罪、腐化堕落的案例中吸取教训,警戒自己不要犯类似的错误,不断增强对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侵蚀的免疫力。

自励自强,这是党政干部修身的目标。不仅工作需要自励自强,人的道德修养也需要自励自强。自励自强是崇高追求的化身,是顽强意志的体现,是奋斗不息的动力,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人生价值的一种精神和必备品质。自励自强是吃苦、磨练、奋斗、奉献,积累成功,最终成就事业的过程,只有善于自我激励,才能做到自强不息。这就要求自励者必须有崇高的追求和高远的志向,能够不断战胜自己,克服惰性,消除贪图安逸、随波逐流、自大自满等思想和行为。通过孜孜追求、努力奋斗,在成就事业的拼搏中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自学自修,这是党政干部进步的阶梯。“生有涯而知无涯”,学习是智慧的源泉、时代的要求和创新的基础,是提高党政干部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的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和领导水平。做有人生理想和事业追求的党政干部,要把学习当成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一种工作责任和精神需求,自觉做到爱学习、好学习、善学习。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把从政道德修养与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自主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升华思想境界、筑牢思想防线、坚守道德情操;通过自我修炼,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准则、实践人生追求,全面提高个人素养;努力成长为有品有德、有才有能的人民公仆。

中国古代官德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不断总结为官之道的经验教训而逐步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和反映了国家治理和官员队伍建设的基本规律,体现和凝聚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治国经验,是古代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的一份宝贵遗产。古代官德文化中至今仍然闪耀着历史光辉的为官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理想境界”等精华部分,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和珍品,穿越历史时空,于数千年后仍能使党政干部了解现代官德规范与古代官德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从古代官德文化经典中汲取思想营养,为当今的官德建设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今古相通,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官德文化,对古代官德文化精华古为今用,不仅有助于帮助党政干部以史为鉴,从中学会如何成就事业,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引领社会风尚;懂得社会伦理道德,从善如流、嫉恶如仇;学会尊重他人、广纳贤言;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严于律己、勇于担当、宽以待人等优良品质,促进党政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还具有增强当代官德建设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涛译注.晏子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安小兰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真德秀.西山真文忠公文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4]曾国藩,李鸿章等.皇朝经世文续编.[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5]王符.潜夫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王阳明.传习录.[M].长沙:岳麓书社,2004.

[7]吕坤.呻吟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2.

[8]陈澔注.礼记.[M].上海?押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刘向编.说苑.[M].合肥:黄山书社,1993.

[10]石成金.传家宝全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11]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2]陈宏谋.从政遗规.[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3]郭彧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4]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5]慕平译注.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6]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7]顾迁译注.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8]陈襄.州县提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9]周桂钿译注.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0][晋]陈寿撰 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1][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2]尚学锋,夏德靠译注.国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3]刘禹锡等.因论 两同书 谗书 宋景文杂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责任编辑  董瑞军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华文化与宗教中国化学者四谈
让文物漂洋过海去说话——记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陈建中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民族迁徙:重构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
考古学揭示了中华文化多样共生的非凡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