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传播要素研究

2014-12-25 17:19翟红蕾胡小年欧阳筱雨
新闻前哨 2014年11期
关键词:楚剧传承与发展

翟红蕾 胡小年 欧阳筱雨

[摘要]借用传播学理论研究楚剧是一个崭新的学术视角,通过研究这个选题可以弥补楚剧的传播学研究的学术空白。5W模式是传播学研究的经典模式,简洁明了地勾勒出传播的基本形态、揭示传播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本文通过全面的研究楚剧的传播者,解析楚剧演员作为传播主体的重要性;通过研究楚剧剧本的传播内容,分析传播内容随着时代演变的进程;通过研究楚剧表演的传播渠道,总结楚剧表演舞台发展的兴衰;通过研究楚剧的传播受众,揭示楚剧听众族群的变化;通过研究楚剧的传播效果,强调楚剧的文化内涵,分析楚剧的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本文力图通过对楚剧传播学要素的深入全面的研究,为楚剧在新的融媒时代繁衍传承,持续发展奠定全面详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楚剧 传播要素 传承与发展

楚剧是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湖北省传统的地方戏曲艺术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融入了丰富的楚文化元素,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日常生活中最受欢迎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之一。除了恩施和郧阳地区之外,楚剧广泛流传于湖北省各个地区。楚剧原名“西路花鼓”,刚开始以花鼓戏的形式流传在湖北省黄陂、孝感、黄冈一带的,故又称“黄孝花鼓”。

进入到信息时代,楚剧和其他地方戏曲、曲艺等一样,将面临新一轮的冲击和洗礼——在新旧媒体传播的交替时期、在市场经济和艺术价值的夹缝之间尴尬取舍。楚剧作为地方曲艺的瑰丽一支,其繁荣与发展也越来越迫切的需要吸纳其他兄弟学科的优势,学习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学科间的融合、借鉴与发展将会给传统的地方曲艺音乐的发展提供一条适合新时代步伐的新道路,迎来地方曲艺音乐传播的新春天。长久以来对于湖北地区的楚剧研究一直局限于音乐学、民俗学和文学创作范畴,在融媒时代,传统的地方剧如何能传承、创新,需要用传播学的理论和视野予以解答。

一、楚剧的传播者分析

(一)楚剧演员的成长历程。

楚剧演员的表演风格经过漫长的发展阶段,其中还借鉴了其他剧种的表演艺术,楚剧演员在演唱和表演中采用了很多京剧和汉剧的表演元素,在戏曲的角色行当上也区别于其他戏曲,并没有严格的划分类别。早期开办茶园的老板认为找一些花鼓戏演员在茶园演出,会使茶园的生意变好有利可图。于是茶园老板从乡间找了一些花鼓戏演员,身着非常简单的行头,开始营业唱戏。后来茶园关闭建立了专门上演楚剧的戏园,戏园和茶园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戏园里设立了专门提供给楚剧演员表演的舞台,还设立了观众席,观众必须买票才能入场观看表演。共和升平楼、玉壶春、天声舞台三家戏园鼎足而立,楚剧的发展到达了第一个辉煌时期,楚剧演出的音乐变得丰富、布景更加精美、化妆技术也得到了提高,更关键的是楚剧的剧本出现了本子戏和移植戏。

楚剧的生角主要是运用传统模式表演戏剧作品,擅长演绎来源于民间的真实故事。旦角唱腔纯朴自然、亲切动人,比较常表现家庭生活戏,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作为传播的主体,楚剧演员经历了民间艺人、茶园、戏园、学校培训再到专业舞台不同阶段,在演出形式上大胆借鉴其他戏曲形式的有点,逐渐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演出风格,受到了楚剧观众的喜爱。

(二)楚剧导演的形成与发展。

传统的楚剧是没有导演的,楚剧发展初期只有口传身授的师傅为徒弟说戏,慢慢随着楚剧的形成和发展,因为一些巧合因素才开始有了楚剧导演。在花鼓戏时间,楚剧是一种来自民间的艺术,楚剧艺人都来自民间属于业余性质,表演场所的条件也十分有限,多数情况下,楚剧艺人表演的都是自己学艺的成果。后来随着楚剧走入城镇表演,开始有了说戏的师傅,这个算是楚剧导演的雏形。

新时期以来,职业的楚剧导演队伍逐渐建立起来。楚剧导演开始追求作品的完整和统一,创新楚剧的艺术表现手法,不断的追求文学的深度、表演的真实、音乐的感动、舞蹈的绚丽和舞台的华美,他们的努力使得楚剧的舞台艺术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二、楚剧的传播内容分析

(一)花鼓戏的传播内容。

楚剧的起源于花鼓戏,原型为农村里的高跷表演形式。在最初阶段,花鼓戏只是人们穿着不同的装扮踩着高跷唱小调。随后表演形式随之发展,由单人演出演变成为男女对唱。后来由于高跷的不方便,花鼓戏中省去了高跷的部分,变成在平地上表演。随后除了演唱小调又加入了故事情节贯穿整个演出过程,内容更加通俗易懂。逢年过节时,花鼓戏就变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观的一种演出形式和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大家搭建草台,配上音乐节奏,以生、旦、丑的角色形象扮演各种不同的人物,最开始楚剧就是以这种土戏的方式形成演出过程。湖北花鼓戏在继承传统剧目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些来源于平时生活的小人物。用大家熟知的名字,着手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反映一些现实生活的问题,在传播内容上贴近生活。通过这些细微而又平凡的生活琐事,描写了平凡人物,与群众显得十分接近,于是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喜爱。后来甚至出现一些楚剧演出中只是保留原本的故事情节,将楚剧剧中的人名全部换成大家熟知的名字,达到拉近现实的目的。

(二)改编自外国戏的楚剧传播内容。

楚剧是一个非常开放的艺术形式,从来都不拘泥于固有的传播内容,是一个改革开放中的剧种。20年代就移植了秦腔的剧本,改编成楚剧的经典剧目。1927年又由楚剧进化社对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话剧进行了改编。楚剧进化社将《史推拉》改编成了《费公智自杀》,并展开公演。这部改编自外国戏剧的楚剧是一个洋为中用的成功例子,原本的文化差异,时代距离因为适当的调整,丝毫没有影响中国的观众欣赏这部楚剧的内容。

(三)建国后的楚剧传播内容。

建国初期影响最大的一部楚剧是武汉市楚剧团的《葛麻》,这部楚剧还被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了电影。随后武汉市楚剧团对楚剧《葛麻》又一次进行加工和整理,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大获成功。《葛麻》是楚剧的代表剧目之一,也是楚剧中丑角的经典剧目。整部楚剧演员都以念白为主唱腔为辅,方言在楚剧中充满了群众基础和一种艺术的美感。endprint

(四)新时代背景下楚剧传播内容。

20世纪90年代后,楚剧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楚剧的现代戏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峰,达到极高的水准和巨大的突破。声腔上也做出巨大的调整,突破了传统声腔悲戚的形象。湖北省楚剧团的《思情记》和武汉市楚剧团的《彩凤博鸦》都采用极具生活气息的描述手法,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性,具体健康向上的典型意义。楚剧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更富有时代气息,这样比较容易得到现代观众的共鸣得到他们的接受和认可。

三、楚剧传播媒介的分析

(一)楚剧传播渠道的建立。

楚剧起源于花鼓戏,是来自民间的戏曲艺术。进城之后的楚剧,首先是在望江和贤乐两江茶园中以花鼓戏的形式进行演出。原来活跃在田间地头,由群众自己娱乐的戏曲表演形式,发展到有固定的花鼓戏表演场所、有相对稳定的花鼓戏表演者、有相对集中的花鼓戏观众,这是戏曲传播渠道的第一次重大改变。随后,楚剧表演真正进入了汉口租界。1912年,上演楚剧的第一家正式戏院共和升平楼成立,坐落在法租界。戏园搭建了木制舞台,提供给楚剧演员表演,演员不再穿梭在观众席之中,演员和观众有了区域性的划分,形成了楚剧表演艺术上真正的传播场所和传播渠道。

(二)建国前后的楚剧专业传播渠道。

1941年,宣传部长刘放提出指示,要求文工队必须快速学会楚剧,他认为楚剧是关系着群众观点的问题。于是五师从新兵连选了六个会唱楚剧的战士,组成了楚剧组。楚剧组的任务是进行楚剧创作和演出。1942年文工团成立,楚剧组改为楚剧队。1950年中南文化部戏曲改进处批准成立了武汉市楚剧工作第一团和武汉楚剧工作第二团,形成了武汉专业的楚剧演出团。楚剧团成立后有了专业的楚剧表演者、专业的楚剧表演场所,专业的编剧导演,为楚剧的传播提供了坚持的基础。

(三)信息时代的楚剧传播渠道。

新时代下楚剧的传播除了传统的舞台楚剧表演之外,还增设了新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楚剧的数字化传播更是极速的发展,视频网站上建立了楚剧的视频专区。在优酷网、土豆网、搜狐视频、PPTV、56网、酷6网、爱拍网、爆米花网上都有楚剧的数字化视频可供观众点击在线收看,其中优酷网、56网等大型视频网站都设立了楚剧视频专区,有上百个楚剧视频可供选择观看。在“戏曲屋”等专业戏曲网站上也有楚剧的专门频道。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购买唱片听楚剧的传统习惯。现在360音乐、酷我音乐、QQ音乐、优酷音乐等音乐试听网站都有楚剧音乐可供在线收听,这种数字化的楚剧传播渠道有效的满足了新时代下楚剧受众的不同收听习惯。

2008年,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动画研发室十多名师生合作完成了动画楚剧《葛麻》的制作,这部动画片开辟了楚剧动画制作的先河。传统的楚剧传播渠道逐渐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与极具时代感的动漫相结合,让楚剧的艺术效果大大提升,赋予了楚剧时尚炫目的画面冲击感。楚剧《葛麻》本就是一部充满戏剧冲击力的楚剧,在百转千回的唱腔中,动漫人物的形象惟妙惟肖的展现了葛麻的机智敏锐,马员外的贪财。动漫版本的葛麻,塑造的非常可爱,配合着剧情搭配上很多有趣的表情,让观看动漫楚剧的观众笑声不断。

与专业楚剧艺术演出不同,同时与楚剧的数字化传播并举的还有回归传统的民间楚剧的杂演。许多有楚剧专业功底的演员由于生存境遇不济,就自行组团,游走于湖北省内的各个县市,在场地空旷处抬起班子,演出一些群众们喜闻乐见的楚剧剧目。还有一些爱好楚剧的票友,通过长期的熏染和一定的培训,也加入到民间的楚剧演出团体中。他们的表演虽然不能与专业的楚剧团演出效果媲美,但是由于价格便宜,可以点唱剧目,有香茶小点招待,而且有演员与观众的实时互动,显得更加热闹、有人情味、回归传统,这种乡野演出的模式在湖北省内的一些县市获得了较大的市场,受到群众的热捧。

四、楚剧的受众研究

(一)解放前的楚剧受众。

1900年黄孝花鼓开始进入沙、水口的茶园演出。在进入茶园之前,花鼓戏是群众逢年过节的一种娱乐形式,表演者踩着高跷唱着小调,演员和观众都是普通农民。进入茶园后,有了观众和演员的角色区分。辛亥革命之后,开设了楚剧的正式戏院,为楚剧的互动发展和良性竞争提供了极好的时代背景。由于设立楚剧剧院,观众必须买票入场才可以欣赏楚剧,楚剧的观众慢慢被培养起来,。戏院时期,楚剧观众也第一次有了正在的观众席,楚剧表演者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舞台,观众在台下观看楚剧表演,逐渐步入楚剧传播的正规化模式,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受众基本确立了关系。

(二)新时期的楚剧受众。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程度的精神文明享受,人们的娱乐方式也有更加多样的选择。传统的戏曲如何跟随时代的步伐培养年青的听众,让当代的青少年喜欢传统戏曲是楚剧发展的首要问题。《葛麻》是一部传统的经典楚剧,经由湖北大学的师生改编成动漫形式,就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现代化的视听手法结合传统的楚剧唱腔,耳目一新的组合吸引了很多学生的眼球。其中一个参与制作的大学生本来从未接触过楚剧,到最后能有模有样的来上几段,这些都是最好的证明,年轻的观众并不是不喜欢楚剧。只要楚剧紧随时代脉搏,推陈出新、大胆改革、勇于尝试,也会引发青少年观众喜爱楚剧的热情。

(三)网络时代的楚剧受众。

近年来流行歌曲中开始借用戏曲元素,对传统戏曲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青少年观众因为听到流行歌曲中的戏曲元素,会有一部分对戏曲产生兴趣,为戏曲培养青少年观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和奉献。林忆莲演唱的电影《游园惊梦》的主题曲《明明》,融入了昆曲的曲调和编曲风格;陈升创作的《北京一夜》本来是一首摇滚风格的作品,编曲中融入了大量的戏曲音乐元素,唱腔上也借鉴了京剧的唱法,是流行歌曲与国粹完全结合的典范;当红偶像歌手王力宏也十分钟爱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元素,他在歌曲《在梅边》里就借用了昆曲牡丹亭的《寻梦》一折:“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这些带有戏曲风味的歌曲在网络上的传播客观上造就了一批新生的传统戏曲的潜在受众。这些成功案例为楚剧培养青少年受众群体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endprint

五、楚剧的传播效果研究

(一)楚剧的大众娱乐作用。

花鼓戏是楚剧的前身,而花鼓戏的原型又为农村里的高跷表演。花鼓戏起初只是人们穿着不同的装扮,踩着高跷唱小调。之后花鼓戏的表演形式随之发展,由单人演出演变成为男女对唱,后来花鼓戏中省去了高跷的部分,变成在平地上表演。花鼓戏是当时老百姓喜闻乐观的一种演出形式,与日常生活的娱乐活动紧密相连。群众们在田间地头搭建草台,配上音乐和节奏,以生、旦、丑的角色形象扮演各种不同的人物,加入故事情节演唱小调。花鼓戏的内容来源于群众,艺术形式十分通俗易懂,拥有极强的大众娱乐的功能。

(二)楚剧的宣传影响作用。

李文龙是第一个为楚剧撰文的人,他认为楚剧是来源民间的瑰宝,楚剧是属于人民群众的艺术。楚剧用平实的唱腔,朴实的表演,真实的反应了人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群众的需要。通过优秀的楚剧表演,可以促进人民拥护党,达到革命宣传的作用和社会教育的功能。楚剧是人民群众喜欢的娱乐形式,是受到广大老百姓爱戴的,楚剧演出水平的提高,无形中影响了楚剧受众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通过楚剧歌颂正面形象的人物,把老百姓的问题通过楚剧的表演反应出来,用楚剧搭建一个人民和政府交流的平台。

(三)楚剧的文化传承作用。

湖北由于地理优势成为了经济文化中心,楚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悠久而丰富。在湖北就有丰富的剧种如汉剧、楚剧、黄梅戏等二十余个,楚剧正是荆楚大地的戏曲艺术里的一枝奇葩。楚剧是在清代道光年间形成于湖北孝感、黄陂一带的地方戏,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湖北楚剧和汉剧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两个戏曲形式。楚剧在湖北不同地区楚剧都与民俗活动相融合,传统的庙会、灯会等活动都经常有花鼓戏的演出,楚剧与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楚剧是来自民间的艺术,所以楚剧作品大多反应的是人民生活的真实故事,所以楚剧作品如同一面历史的镜子,承载了湖北百年来的发展历程,真实的反映了湖北一路发展以来的变化。

楚剧是中国地方戏曲长河中的一条美丽的支流,是我们湖北地区不可缺失的艺术宝藏,是湖北人民代代相承的艺术珍品。它与其他地方戏曲的支流之间盘根错节、交融并汇、错综复杂,一同形成了中国戏曲千姿百态的繁华景象。然而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存在着积极与消极两面,需要我们仔细甄别,洞悉原因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楚剧在漫长的历史沿革的历程中,有过辉煌,也经历了落寞,这正好充分说明了其存在的独特美好与历史缺陷。如何弥补缺陷、如何去粗存精、如何去伪存真、如何古为今用?要做到这些必须对楚剧的传播要素进行全息化透视,全面了解其特性,这朵瑰丽的地方戏曲之花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全方面提升传播效能,迎接信息时代的考验。我们期待着,楚剧,这条源源不断、日日新新的戏曲长河的轰鸣绝唱、重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张靖鸣:《梁子湖区沼山镇港背湾端午节民俗调查报告》,《大众文艺》2012年第9期

[2]高翔:《湖北黄陂与楚剧》,《戏剧之家》2006年第6期

[3]梅少山:《杨有珂.楚剧发展战略研究》,湖北艺术艺术研究所1991

[4]余文祥:《楚剧进城一百年》,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

[5]周淑莲:《楚剧音乐》,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版

(翟红蕾,武汉理工大学新闻系;胡小年,汉口学院音乐学院;欧阳筱雨,武汉外国语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楚剧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剧”的传承发展研究
湖北楚剧在高等院校的传承
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一束“青莲” 香溢荆楚
关于楚剧音乐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