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研究与实践

2014-12-30 11:14薛秀珍资芸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学科馆员学科服务高校图书馆

薛秀珍+资芸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学科馆员

摘要:文章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含义、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开展状况,以及主要的服务形式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学科服务的地区差异和学校差异,并提出在人手和资金不足的学校先从重点学科的服务入手,在人员配备、管理手段、技术支持、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努力。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11-0041-03

收稿日期:2014-10-26

作者简介:薛秀珍(1980-),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馆员;资 芸(1973-),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课题“云南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Y519。1学科服务的含义

对于学科服务的定义,笔者从检索到的论文来看,不尽一致。李春旺根据张晓林的论文“科研环境对信息服务的挑战”和“构建数字化知识化的信息服务模式”总结得出,学科化服务就是按照科学研究(如学科、专业、项目),而不是文献工作流程来组织科技信息,使信息服务学科化而不是阵地化,使服务内容知识化而不是简单的文献检索与传递,从而提高信息服务对用户需求和用户任务的支持力度[1]。郭秀红认为,所谓学科服务是指图书馆根据馆员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工作能力,设专人与某一个系、部或学科专业建立对口联系,向用户提供主动的、有针对性的、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2]。范玉红指出,学科服务是以学科为基础, 以学科馆员为核心, 针对用户的专业需求,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介于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之间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 是图书馆创新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具体体现[3]。陈晓林综合了文献后指出:学科服务是立足于某一特定学科,以学科馆员为核心,面向学科用户,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学科信息存取和学科情报分析来满足用户在学科活动中的信息需求,并帮助用户提升信息获取及信息利用的能力[4]。周晨指出,学科化服务是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按照科学研究的专业、项目、课题等来获取、组织、检索、存储、传递与提供利用信息资源,从而使信息服务学科化,服务内容知识化[5]。

尽管学科服务还没有一个统一而准确的定义,但大家对学科服务的认识都离不开以下几点要义:①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供主动的服务。②按照科学研究的学科专业开展,建立对口服务。③强调学科馆员所扮演的重要角色。④强调学科资源的重要性。⑤服务是深层次的、知识化的。

2学科服务的研究

高等学校学科服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0年,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大学图书馆设立分馆并配备学科馆员[6]。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推出以大学科为服务对象的“跟踪服务”(track service),学科服务才逐渐走出“山谷”。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知识平台的检索发现,李熙发表于1992年第5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的题为“高校图书馆‘专业集成化服务优势论”的文章,从业务系统、分工变革的角度提出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实施专业集成化服务的必要性、原则和意义,可以说是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最早的研究论文,他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业务部门的设置应按照学科专业来划分,分工适度微型化,缩小每个部门的学科涉及面,使业务工作具有学科定向性,能进行高层次的学科服务[7]。自此以后,图书馆界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对学科服务的研究和实践,就没有间断过。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知识平台,使用“学科服务”或“学科化服务”与“图书馆”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得到1,800余篇文章。笔者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在2005年及之前的发文量仅30余篇,仅相当于2006年的发文量,由此看出,国内图书馆对学科服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2006年到2010年间,发文量逐年成倍急速增长。从2011开始,发文量逐年稳步上升,2013年的发文量达到466篇,成为当知无愧的图书馆界情报界的研究热点。从机构分布来看,发文数量在20篇以上的机构包括:上海交通大学48篇、解放军医学图书馆44篇、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40篇、武汉大学20篇(数据截止到2014年9月)。其中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属于专业研究机构的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学科服务研究和实践都处于引领的地位,其他高校图书馆的发文量相对较为分散。

此外,在所有检索到的研究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论文中,涵盖了学科服务研究的方方面面。其中,涉及学科馆员的研究论文多达760余篇,涉及案例、实证研究的论文近250篇,涉及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论文有200余篇,涉及学科服务的质量与评价的研究论文140多篇,涉及学科服务平台的研究约100篇,涉及学科服务宣传推广的论文近80篇,涉及中外对比或对美国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的50余篇,专门针对管理机制的研究论文20余篇(数据截止到2014年9月)。在所有的研究论文中,综合性的叙述较多,对学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服务内容、服务特点等介绍的多。因为每个图书馆的经费状况、人员构成、组织结构等不同,每个图书馆所选择的服务模式也不尽相同,实证研究多从个别图书馆入手,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案例开展等情况进行分析。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调整学科服务策略,积极探索适合各自特点的学科服务模式。

3图书馆界学科服务的实践

薛秀珍,资芸: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研究与实践*薛秀珍,资芸: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研究与实践*国内高校图书馆真正开展的学科服务,从上世纪末起步,最早见报道的要数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推出的学科馆员制度[8]。2001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始学科服务,来自不同部门的兼职学科馆员作为联络人,与院系联络沟通[9]。2002年9月,南开大学图书馆开始组件学科馆员组,为师生提供专业信息领航[10]。国家科学图书馆2004年3月开始实施,设立兼职的学科馆员,到2006年6月开始设立专职学科馆员[11]。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首创IC2,策划IC2品牌服务宣传与推广活动,打造品牌,培养读者的忠诚度,探索高校图书馆服务品牌创立及其宣传推广的创新模式[12]。该举措更新了各个图书馆对学科服务的认识,把学科服务的开展推向高潮,使各图书馆对学科服务的研究与实践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endprint

业界普遍的重视,推动了一些会议的举办,图书馆人聚集在一起,分享经验、研究学科服务的发展之路。2012 年4月11日—14 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在武汉举办了主题为“学科馆员服务:战略、模式和最佳实践”的学科馆员服务学术研讨会。2012年6月,2012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暨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设立了主题为“科学数据管理 学科服务”的分会场进行专门的讨论。2014年5月15日—16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行第一期海外学科化服务馆员培训班。2014年9月23日—26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南京举办了主题为“学科馆员服务:发展、转型、创新和最佳实践”的学科馆员服务学术研讨会。在CALIS三期培训子项目中,共举行了5期学科馆员的培训,覆盖全国197所高校,取得培训结业证书的人员达322名[13]。

从已有的文献及各图书馆的实践来看,学科服务已经得到充分的重视,并且各个图书馆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服务方式与模式,主要的服务形式包括以下三方面。

3.1学科馆员及团队

目前,学科服务的主要形式仍是学科馆员及团队。通常认为,学科馆员要具有相关学科知识的背景,而且精通信息检索,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有能力搜索、组织学科信息资源。学科馆员及团队的服务是主动的,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与对口专业联络、推广宣传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研究学科资源建设、研究学科相关情报、推送学科前沿信息给用户、加入学科项目课题组等。根据文献研究发现,业界普遍认为学科馆员单打独斗已经不能很好地开展学科服务工作,需要采用团队化的服务方式。一些图书馆采用学科馆员与专业学科教授相结合,一些则采用专兼职多部门学科馆员相结合的方式组成学科服务团队[14]。

3.2学科信息知识库

学科信息应当采用知识化组织模式,以用户为中心,将资源采集、加工、重组、开发、利用等工作与各个学科联系起来,使信息服务转向学科化、集约化的管理,为用户提供更深入、更精细的服务[15]。构建知识库时,应当根据各自所在学校的学科特点,按照学科分类进行组织。该知识库除了学科文献资源的集成整合以外,还包含学科信息导航、学科信息分析等功能,而不是单一的资源聚合平台。在内容上,学科信息知识库包括各类纸质文献、数字文献、学术动态、资源发现系统、学科分析系统、机构知识库等。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开始建设“重点学科导航库”[16],图书馆可以借鉴其内容和经验,并且加强馆际之间的合作。学科馆员应积极获取用户的知识需求,开发知识资源、集成知识产品。

3.3智能学科服务平台

2006年10月,CALIS“学科建设服务门户”正式启动,标志着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开始[16]。学科服务平台不仅是学科服务的业务平台,更是学科馆员和用户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学科服务平台应能提供工作管理,对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学科馆员可以把任务的来源、服务过程、服务结果、用户反馈评价等内容纳入学科服务平台。一方面,可以实现更好的管理,从学科服务工作的统计分析中获取有益经验,同时也能发现不足并进行改进;另一方面,服务的过程产生的知识又可以集成,变成新的知识加入到学科服务平台当中。学科服务平台应该提供可以帮助学科馆员进行自我培训与交流的渠道,并且帮助完成学科馆员的绩效考核。此外,学科服务平台应能提供学科信息知识库的关联,馆员可以便捷、高效地检索和获取学科信息。

4结语

学科服务是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体现,与图书馆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相比,学科服务是一种主动的创新服务。理想的学科服务应该围绕用户需求,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是适应读者需求变化、适应图书馆发展方向的服务模式。但是,经济发达地区以及985、211等高校的优势是普通高校难以相比的。在设备、人员、网络基础、文献资源配备、信息来源渠道等方面,大多数普通高校都处于绝对的落后状态,在缺钱、缺乏合适人手的状态下,这些高校想要开展什么工作都难免有心无力,很难与条件的高校走在同一个步调上。对于人手和资金不足的学校,可以先从重点学科的服务入手,在人员配备、管理手段、技术支持、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春旺.学科化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10):14-18.

[2]郭秀红.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0(1):36-37.

[3]范玉红.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实践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2(11):50-53.

[4]陈晓林,钟继润.高校建立学科服务体系的路径选择[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5):827-829.

[5]周晨.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策略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4):66-68.

[6]郭瑞芳.新信息环境下学科馆员与高校重点学科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7):236-239.

[7]李熙.高校图书馆“专业集成化服务”优势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5):120-122

[8]姜爱蓉.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J].图书馆杂志,1999(6):30-31.

[9]吴翠兰.“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及其发展探析[J]. 图书馆学研究,2003,04:71-73+76.

[10]柯平,唐承秀.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创新——兼谈南开大学图书馆开展学科馆员工作的经验[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6):42-45.

[11]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0+68.

[12]郭晶,陈进.IC2:一种全新的大学图书馆服务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8(8):115-118.

[13]郭晶,余晓蔚等.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案例精选[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14]闫小芬.中美学科服务团队比较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4(2):77-81.

[15]支蕾.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6):90-91.

[16]颜世伟.学术服务团队: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探索[J].现代情报,2010(2):62-67.

(编校:严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科馆员学科服务高校图书馆
基于学习路径图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培训体系探究
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专业化发展
论新教育科研范式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中的“马太效应”现象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探析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基于SCIE和ESI的燃料电池Pt基核壳结构催化剂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