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戴维·洛奇《想》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析

2014-12-30 20:55于红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32期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

于红

摘 要:现代社会里,以小说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文化受到了科学主义的冲击,科学主义凭借严谨的实验、详实的认知、和系统的结论,不断挑战着以虚构、推理、演绎带来内容的人文主义,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群重视科学主义,轻视人文主义。小说《想》就展示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交融,以及发生在冲突与交融之中的人物故事,戴维?洛奇就通过这部作品探索了一条两种主义相互共生的道路,为世人创造了无限遐想的机会。

关键词: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  冲突与交融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b)-0240-01

现代社会里,人文主义的发展受到了来自功利主义、经济主义、拜金主义、重商主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纯洁、高雅、一尘不染的立场收到了严重的挑战,作为人文主义中最为代表的内容——小说界——的存在与发展,遭遇了一些危机,这些危机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科学主义的冲击。科学主义凭借严谨的实验、详实的认知、和系统的结论,不断挑战着以虚构、推理、演绎带来内容的人文主义,在经济效益领域,科学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也加速了社会发展进程,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乐于被人类认知和接受,而人文主义重在影响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短期内无法评价其经济效益,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群重视科学主义,轻视人文主义,科学主义也在功能和价值方面始终冲击着人文主义。

1 戴维·洛奇与小说《想》

戴维·洛奇是英国著名的后现代派作家,也是成绩斐然的文学评论家,还是一位著名学者,他生于1935,几乎见证了现代史上所发生一切事情,对现当代社会中各种思潮的激荡、人文主义的渐微忧心忡忡,因此他创作了众多后现代性的文学作品,以一位学者的角度来号召众多读者对后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反思。

小说《想》发表于2001年,这是他年逾古稀之时发表的反映认知科学领域长篇小说,以文学创造的方式集中展示了20世纪90年代学界关于思维本质的大讨论这个课题,对现代社会中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冲突与交融进行了探讨。戴维·洛奇在小说中,塑造了两种文化的代表人物拉尔夫·麦森杰和海伦·瑞德,并安排他们在一所大学中一起工作。拉尔夫·麦森杰是格鲁赛斯特大学认知科学中心的主任,明星学者,知名的认知学家,工作和生活中本着科学主义的精神,对人文学科不屑一顾。海伦·瑞德是位传统、细腻、怀旧、尊奉古典的人文主义者,她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了天真、保守、弱势的特征,这与拉尔夫冷静、理智、傲慢、咄咄逼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戴维·洛奇通过这两个代表着不同主义的人物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汇与争执,对现代社会中科学主义不断挑战人文主义的现象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剖析。这本小说总共34章,第1章主要聚焦拉尔夫的精神世界,第2章是海伦日记中个人的内心独白,第3章主要描述拉尔夫与海伦见面及其他社交场景发生的故事,第8章和第16章是海伦讲授创作性写作课程的学生的写作练习,第20章是拉尔夫与海伦来往的电子邮件。

2 小说《想》与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冲突

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科技的发展加速了社会进步,改变了人类的日常生活,这就使得人类更加重视科学主义,推崇科学主义的价值,开始怀疑人文主义的功能。在学术界,以文学为代表的人文思想和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科学思想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分歧,科学家不再阅读文学,作家也不懂科学,以至于两种文化看起来再无交集。但众多的人相信未来将属于先进的科学,科学主义不断侵占人文主义的领地,必将成为引领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思潮。戴维·洛奇就在小说《想》描述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冲突。

2.1 小说《想》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表述了二者的冲突

戴维·洛奇就在小说《想》中,经常使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方式来展示两位主人翁的人物意识,主要通过内心独白、书信体(包括日记)、自我思考等写作手法,以主语是第一人称的形式把主人翁的思想、想法、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学创新,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戴维·洛奇通过对拉尔夫和海伦内心世界的细致刻画,表现出人的思想、经验、情感的主观性和复杂性,也用种种细小末枝的环节展示出了二者的一些互不赞同的思维和生活方式,通过二位学者的角度展示出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冲突。

2.2 小说《想》以二人交往的内容展现了两种主义的冲突

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冲突是这部小说的主题之一,戴维·洛奇就用拉尔夫和海伦互相交往之间的点点滴滴,勾画出了两位主人翁的互相冲突,甚至重点描写了二人的正面交锋,达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用个人冲突引申出两种主义、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冲突。第1章,拉尔夫在录音的过程中,偶然看到独自一人在雨中的校园漫步的海伦,拉尔夫立即追了出去,而海伦却不知所踪,是故意躲避还是走得太快,只能读者去向。读者看到第2章海伦的日记,才明白了海伦当时是去了园里的一家小教堂。第3章是两人的正面交锋,拉尔夫与海伦在校园的员工餐厅偶遇,闲谈中提到海伦去教堂一事,引发了两人关于意识、信仰、自我的第一次讨论,这些讨论使得二人在价值观、思想观方面上的差异暴露无遗。

2.3 小说《想》表述了学术界中两种主义的冲突

戴维·洛奇还把学术界中两种主义的冲突引入到小说之中。在《想》的第24章,他以海伦通过日记表述的形式提到一个学术讲座,这个讲座的主讲人是洛奇前期作品《好工作》里的女主角文学理论家罗宾,她本着激进的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向听众解析了“主体”、“自我”等概念。海伦告诉拉尔夫,罗宾女士的许多观点与他的思想有众多相吻合之处,这就向拉尔夫暗示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有共同之处,但拉尔夫却对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毫不苟同,反而大肆抨击,这也表明他始终坚持怀疑、排斥人文主义的立场。这次冲突,表面上是二人的对抗,根本上还是暗示学术界中两种主义的交锋。

3 小说《想》与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交融

在当代思潮中,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真的水火不相容吗,戴维·洛奇的答案是否定的。在小说中,他没有明确表述出这两种主义可以和平共处、人文主义在科学主义的入侵中仍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但通过海伦告和拉尔夫最后交往的情节给读者了一些暗示。小说的第31章,海伦应邀在拉尔夫主持的“跨学科意识研究”的国际研讨会上做总结讲话,在发言中,海伦认为“文学是人类意识的书面记录,可以说是最丰富的记录”,这实质上就是一位人文主义者运用科学主义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主观感受,用科学主义的理论来阐释文学作品。拉夫杰表面上不赞同,但他却表示对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一些教授很感兴趣,这实质上就是两种文化实现了一次完美的交融。

总之,近几十年来,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科学主义不断入侵人文学科,人文主义思潮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科学主义则用咄咄逼人的态势,试图彻底占领人类意识领域的最高峰。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众多学者对这种现象就进行了反思,都尝试填平这个鸿沟,戴维·洛奇就通过这部作品探索了一条两种主义相互共生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余丹.后现代社会的浮世绘——戴维·洛奇小说漫谈[J].时代文学,2013(6上半月).

[2] 陶涛.叙事框架下的认知之旅——析戴维·洛奇《想》的叙事策略[J].山莊,2014(3B):143-144.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
反科学主义与“世纪末”文学的“时空”意识重构
“科学主义”影响下的五四文学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法治评估中的科学主义:反思与扬弃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历史概念教学探究*——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为例
人文视域中的中学哲学教学思考
科学主义在中国的中西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