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共振技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4-12-31 10:37张春英修志民郭毓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34期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过敏原

张春英++++++修志民++++++郭毓萍

[摘要] 目的 探讨生物共振技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对16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检测过敏原,并将测得的变应原生物波逆转、放大后回输人体进行脱敏治疗。 结果 生物共振技术治疗慢性荨麻疹痊愈60例,显效43例,总有效率为61.31%。年轻者较年长者有效率高,病程长者较病程短者有效率低而复发率高。 结论 生物共振技术可有效地治疗慢性荨麻疹,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过敏原;脱敏治疗;生物共振技术

[中图分类号] R758.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2(a)-0031-03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因复杂,病情常反复发作,往往需药物维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已成为临床乃至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生物共振技术是近年来治疗变应性疾病的新技术。本文主要探讨生物共振技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月本院皮肤科门诊采用生物共振技术治疗的16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男72例,女96例,年龄8~71岁,平均40.5岁,病程8个月~30年,均实施过敏原检测及脱敏治疗,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1-3],但患者体内安装有心脏起搏器或做过心脏手术、器官移植手术、缺陷性疾病、恶性疾病、精神性疾病及孕妇等除外。患者必须停服皮质类固醇激素3周及停服抗组胺类药物2周。

1.2 方法

1.2.1 过敏原检测 采用德国Med-Tronik公司生产的MORA-Super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治疗仪(型号SN:01-0622-6481)及其提供的1500种常见过敏原样本的快速筛选或患者自行提供的可疑过敏原即可检测,确认对该物质过敏。

1.2.2 脱敏治疗 应用上述设备先进行基础治疗,调整患者的经络平衡,消除干扰信号,再将数字化的过敏原逆转信息输入患者体内进行脱敏治疗,20 min/次,治疗后嘱患者多饮水、休息,2次/周,连续5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观察与评估

参照并根据临床症状的改善及治疗后1个月内有无复发进行疗效判定[4]。痊愈:风团和瘙痒症状完全消失,停止治疗1个月内无复发;显效:风团和瘙痒症状完全消失,停止治疗后再次复发,但症状轻微;有效:风团及瘙痒明显缓解,但停止治疗后再次复发;无效:风团和瘙痒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整体情况

16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检测出过敏原232种,其中1例最多达3种,过敏原的种类有花粉类、鱼虾类、尘螨、蔬菜水果类、奶类、蛋类、肉类、化妆品、食品添加剂、杀虫剂等。实施脱敏治疗的168例患者中痊愈60例(35.71%),显效43例(25.60%),有效20例(11.90%),无效45例(26.79%),总有效率为61.31%。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

2.2 不同年龄患者疗效的比较

年轻者比年长者总有效率高(χ2=22.359,P<0.01)(表1)。

2.3 不同病程患者疗效及复发情况的比较

病程长者比病程短者总有效率低(χ2=9.758,P=0.021),复发率高(χ2=9.399,P=0.024)(表2)。

3 讨论

生物共振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由法国DeBroglie提出而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奖并被科学界一致接受的量子物质波理论[5],其认为过敏是生物物理信息现象,当某种过敏物质接触机体时,就会刺激机体,在体内留下印记被维持并处于休眠状态,当机体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强烈的电磁振动波形(印记活跃),使机体产生症状。将带来扰乱的电磁振动波形通过置入患者身体上某些部位的电极片吸收并输入MoRA-Super设备,在设备内部,这些波形被逆转、放大后以治疗振动波的形式返回患者体内,将体内存留的电磁振动波形调整为正常波形(印记消失),则机体恢复正常[5-6]。这就是MoRA-Super治疗仪的治疗原理。这种生物共振信息转化为电磁信号可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即为生物共振技术。

荨麻疹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主要表现为风团、局限性水肿和瘙痒[1-2],严重时可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调查显示欧美的患病率为0.1%~3%[7],国内则认为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作过一次荨麻疹[1]。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经过临床治疗多可治愈,但部分病程迁延>6周即转化成慢性荨麻疹,有40%患者>6个月仍有风团,有些甚至长达10年[1]。病情迁延不愈,虽然不至于威胁生命,但给患者带来的烦恼和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与心血管疾病相当[8-9]。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程度的增强,环境中变应原性物质逐渐增多,慢性荨麻疹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积极寻找并避免接触变应原是防治慢性荨麻疹的重要手段,而MoRA-Super治疗仪将人身体外不耐受物质的物质波,与自身体内不耐受物质的物质波所产生的印痕通过同步镜像转换产生共振,从而实现检测诱发变态反应发生的变应原为主的不耐受物质,可检测患者自己环境中的可疑样品,扩大了过敏原的检测范围,提高了对患者治疗的特异性和针对性。本文检测的过敏原高发为花粉类、鱼虾类、尘螨等,也是吉林(市)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主要过敏原,与修志民等[10]的报道基本相似,可循之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病史追踪与病因寻找,为其脱敏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复杂,不仅与过敏原有关,还与身体的免疫状况相关,传统治疗总强调寻找过敏原,然后脱敏治疗,但往往达不到临床的预期疗效。采用生物共振技术治疗步骤是先进行基础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调节机体的平衡状况),然后排除环境干扰(瘢痕、急慢性疾病、肠胃功能紊乱、便秘等达到最佳效果),最后根据所确定的过敏原和诊断,综合选择脱敏程序(随机设定有多种程序),由此可见强调的是调整全身机体状态而不仅仅是脱敏治疗。这也是其疗效佳的原因之一。本院MoRA-Super治疗仪治疗的效果与相关文献[11-13]报道的相比略低,可能与本院治疗程序的选择存在差异有关。本院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疗效明显下降,可能与年轻者接触变应原的种类少,致敏淋巴细胞产生变应性印痕的时间短有关。生物共振技术相对于传统变应原检测手段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操作简便,准确率高,患者易于接受,可帮助患者找出主要过敏因素;治疗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患者无痛,无创伤,无需系统用药,治疗过程安全、有效;但对其合理性、准确性和长期疗效还有待临床实践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13-617.

[2] 朱学骏.现代皮肤性病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114.

[3] 周俊,李晓东,徐金华.61例慢性荨麻疹变应原检测和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 3(4):237.

[4] 张杏莲,王文杰,刘强.百康生物共振系统治疗慢性荨麻疹54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8):651.

[5] 江向东,黄艳华.量子物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81.

[6] Reinhold W.Bioresonance therapy(healing with the body′s own oscillations and with the oscillations of substances)[M].Wiesbaden:W.Jopp Verlag Wiesbaden,2001:78-80.

[7] Negro-Alvarez JM,Miralles-Lopez JC.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 treatment[J].Allergol Immunopathol,2001,29(4):129-132.

[8] 党宁宁.不同皮肤病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4):221-222.

[9] 郭华.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孟鲁斯特钠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4):140-141,143.

[10] 修志民,郭毓萍.吉林(市)地区变应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检测及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9,25(9):208-209.

[11] 宋克敏,杨蓉娅,敖俊红,等.百康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变应性疾病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10):616-617.

[12] 张一峰,李恩群,李惠.百康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慢性荨麻疹56例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11):699-700.

[13] 向全英,巩杰,张阳秋,等.摩拉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慢性荨麻疹237例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10,3(6):263-264.

(收稿日期:2014-04-09 本文编辑:李亚聪)

猜你喜欢
慢性荨麻疹过敏原
过敏原检测靠谱吗
过敏原检测真的准确吗
简述食品过敏原的管控
减少过敏原危害
过敏原检测到底准不准确
祛风汤联合左旋西替利嗪治疗阴血不足型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什么是“过敏原检测”
评价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
探析精细化护理对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效果影响
和平地区慢性荨麻疹过敏原测定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