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好信息探索视角下农村市场的流通机制研究

2015-01-02 12:34张建英内蒙古农业大学呼和浩特010010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7期
关键词:流通交易农产品

■ 张建英(内蒙古农业大学 呼和浩特 010010)

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在信息工业化道路下,中央政府也连续将以“三农问题”为主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意见作为中央一号文件,可见推动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要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必须要重点抓住的一环。在现代化时代,农村生产体系和农村交易市场体系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一大核心问题。从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发展特征来看,农产品的生产一般都出现地域上游离化,生产信息分布比较零散,这也就造成了农村市场地域分布上的游离化,进而加剧市场交易风险。因此,在农村市场构建一个合理的流通机制,是实现农村生产体系和农村交易市场体系融合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基础。

市场流通的前提是存在市场交换行为,但现实中的市场交换行为往往显得非常复杂。其中,信息不对称性是制约市场交换行为的重要因素,为了降低这一因素给市场交换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立一套合理的流通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市场交换行为中,流通主体通过对需求者和生产者双方的信息进行充分探索和掌握,对于整个流通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或者说,流通主体通过对偏好信息的掌握,有利于对市场交易进行帕累托改进。本文基于偏好信息探索的视角,研究农村市场的流通机制。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择

根据以往的相关研究可知,流通机制实质上是一种向生产者和消费者显示偏好信息的机制,它具有如下特点:交易双方通过流通渠道进行信息的交流,流通机制通过一定的技术结构或专用性资产,使得信息流的处理能够实现。这里资产的专用性是内生的,它决定了流通机制的业态结构、组织体制、市场竞争等方面。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换实质上也是一个偏好信息探索的过程,而流通机制在这过程中扮演了中介协调处理角色。为了进一步研究偏好信息探索视角下农村市场的流通机制,本文选择农产品交易中介为对象,重点研究农产品交易中介内部的流通机制。

本文对农业大省山东省和江苏省的共5个农业大县进行调查研究,其中,山东省包括济南市商河县、临沂市兰陵县2个,江苏省包括宿迁市丰县、沭阳县,以及徐州市睢宁县3 个。通过对这几个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对农产品交易中介的流通机制进行实证研究,重点考察农村市场流通机制内部存在的偏好信息探索特征。被调查地区主要农产品涵盖特色蔬菜、特色水果等,这些农产品的保鲜时间较短,因此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较为敏感,对偏好信息获取的程度和要求也较高。笔者对5 个农业大县的部分乡镇农产品交易中介人进行问卷调查,累计发放问卷400 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51份,问卷有效率为87.75%。被调查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中介人大都是当地农民,属于半专业型的农产品中介人,他们可能大都是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的群体,对当地农产品生产的偏好信息结构的认知优势是他们脱离出来成为中介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

围绕偏好信息,提出关于农村市场流通机制的以下假设:

假设1:农产品交易中介对当地生产信息的了解,对农村市场的流通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假设2:农产品交易中介对外部消费偏好信息的了解,对农村市场的流通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假设3:受地域经济非均衡性影响,一些信息配置较完善的交易方式(比如地域上的信息集聚点)可能会促进农产品交易中介更有效率。

基于以上三点假设,同时结合问卷指标,本文构建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Sale为农产品交易中介的流通效率,用农产品交易中介的销量表示;Produce为农产品交易中介对当地生产信息的了解程度,用中介人的农业从业时间长短为表示;Prefer 为农产品交易中介对外部消费偏好信息的了解程度,用该中介人可与外部市场联系的购买商的数量表示。对于地域信息配置,本文采用两个虚拟变量来衡量:一是中介人是否居住在所在乡镇的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附近,选取这一虚拟变量,是因为一个农村区域内的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往往很少,但交易量大,一般区域内农产品都通过这些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销往外部区域,所以农村地区的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是一个信息集聚点;二是中介人是否居住在县域或近郊,县域一般都是一个县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对农村地区的市场流通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县域中心或近郊也是一个信息集聚点。另外,模型中还加入了被调查者年龄、性别两个变量,分别记为Age 和Sex,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

表1 回归结果一

表2 回归结果二

实证分析

根据样本数据,对式(1)进行回归估计,并进行模型的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与文本提出三个假设相关的变量回归系数都比较显著,但是年龄和性别这两个控制变量无论是回归系数的显著性还是稳健性检验中的显著性都不强,这也显示了年龄和性别因素对农产品交易中介的流通效率并没有产生明显影响。笔者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原因:第一,年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产品生产和交易的经验,但可能并不能代表农产品交易中介人对当地偏好信息的了解程度,更由于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人力资本积累迅速,年龄因素也越来越不能对流通效率产生影响。第二,性别因素对农产品交易中介的流通效率并没有产生明显影响,其原因可能是调查样本在性别结构上存在不平衡性,本次调查的农产品交易中介人大部分是男性,这也显示了性别因素的不稳健性。

由于年龄和性别因素对农产品交易中介的流通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剔除这两个变量,直接修改模型如下:

根据样本数据,对式(2)进行回归估计,并进行模型的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

由表2 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所有变量都通过显著性检验,而且部分变量的显著性相比前面的回归结果有明显提高,因此,笔者认为本次回归效果更加良好。根据变量的回归结果,本文作以下分析说明:

农产品交易中介对当地生产信息了解程度Produce 的系数为0.1878,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产品交易中介对当地生产信息的了解程度越高,则越能推动流通效率提升,从而推动农村市场流通机制更加健全。假设1得到经验上的验证。农产品交易中介对当地生产信息的了解过程是一个基本的农产品生产偏好信息探索过程,中介人的农业从业经验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们对信息的掌握程度,通过“干中学”的方式,不断积累农业生产知识,能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经营效率。在农民从农业生产脱离转变为中介人后,基于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可以在农业销售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提高销售的效率。

农产品交易中介对外部消费偏好信息了解程度的系数为0.0972,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产品交易中介对外部需求偏好信息越能充分掌握,就越能推动流通效率提升,从而推动农村市场流通机制更加健全。假设2得到经验上的验证。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控制其他偏好信息因素以及其余方面各因素,农产品交易中介与外部需求偏好信息联系网络每增加一个信息点,则能促进农产品预期销售量提高约0.1个点。农产品交易中介与外部市场活动的联系过程就是对外部需求偏好信息探索的一个过程,通过不断与外部市场活动联系,可以获取更多的市场需求偏好信息,从而促进农产品交易中介更加把握交易市场的运动态势,使得中介人在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供给规模、农产品运销地等的变动方面更具有主动应对的能力,这显然能够提升流通效率。

地域信息配置两个虚拟变量的系数分别为0.2902和0.6329,且分别通过了5%和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是否处于相对优越的经济地理环境,是否存在完善的信息资源配置方式,能够较显著地左右农产品交易中介的流通效率。于是,假设3得到经验上的验证。居住在所在乡镇的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附近的中介人,获得了交易市场的信息集聚点,便于他们通过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将产品销往外部区域,获得更高的流通效率。居住在县域或近郊的中介人,能够直接通过县域大市场东西农产品市场供求情况以及价格状况,探索到更加充分的市场偏好信息,更有利于引导他们的经营活动。

通过以上结果可以发现,农产品交易中介对当地生产信息的了解、农产品交易中介对外部消费偏好信息的了解、地域信息配置方式的完善,对农村市场的流通效率都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即三个理论假设都得到验证。由于农产品交易中介可能大都是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的群体,他们既能有效掌握当地的农产品生产信息,又能对外部市场的偏好信息进行充分了解,因此农产品交易中介可以作为农村市场流通机制的最佳中介承担者。农产品交易中介通过不断探索农产品生产和需求偏好信息,尽量提高农产品交易效率,从而提高整个农村市场的流通效率。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选择农产品交易中介为对象,重点研究了农产品交易中介内部的流通机制,进而探究农村市场的流通机制。研究发现,农产品交易中介对农产品生产和需求偏好信息的探索和掌握,是他们提高交易效率的重要方式。农产品交易中介对当地生产信息以及对外部消费偏好信息的了解、地域信息配置方式的完善,对农村市场的流通效率都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对农村市场供给需求等方面信息的探索,是强化农村市场流通机制的关键。这也充分显示,农村市场的流通机制通过市场需求信息、农产品生产信息以及信息配置方式等加以表现。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流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中介,其机制的强化成为改革的重点之一。而目前国内消费市场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供应市场又表现为有效供给不足,这一严峻的结构化局面必须通过发挥流通机制的强大作用予以解决。对于农村市场,政府应放开市场运作,在制定“三农”相关政策时,应将对流通机制的完善作为一条内容,重点强化农产品交易中介的流通主体作用,引导流通主体强化内外信息交流,以掌握更加充分的市场信息,从而提高农村市场的流通效率。

1.Roger B.Myerson.Perspectives on Mechanism Design in Economic Theor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8(3)

2.宋瑛.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演进回顾及思考[J].商业时代,2014(7)

3.朱闪闪,方威.我国农产品流通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讨[C].“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4.周勇,池丽华.我国农产品流通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商业时代,2014(35)

猜你喜欢
流通交易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交易流转应有新规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