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循环论述的理论创新及其当代启示

2015-01-03 19:01朱云平副教授泉州师范学院思政部福建泉州3620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16期
关键词:流通马克思形式

■ 朱云平 副教授(泉州师范学院思政部 福建泉州 362000)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可以借鉴某些西方经济学的流通理论为辅助,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为主要指导。在流通研究中马克思首先分析的就是资本循环。相比较以前的流通理论,马克思对资本循环的论述有着一系列的理论创新,这为当代我国确立科学的流通理论提供了一定启示。

马克思研究资本循环的条件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资本运动是总体的、社会的过程,总体的社会总资本是由分散在不同领域的无数单个资本运动互相交错而构成,这就是指国民经济的运行是由无数的单个个体而构成。作为社会总资本的基本单位,单个资本的运动体现在生产、流通中。单个资本流通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流通,是特殊的流通,但又必须遵守流通的一般规律,即资本流通离不开一般的商品流通。一般的商品流通涉及的只是一般的商品生产者、流通当事人,只是实现他们的交往、劳动的变换,与剩余价值的生产没有关系。但在资本流通中,它一方面受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即获取剩余价值的制约,另一方面又与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一起运行。所以,流通成为了资本运动的条件、剩余价值的流转机。而资本循环作为流通的一部分,自然也要符合实现剩余价值这个目的。

从资本流通的社会条件看,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基本不存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国有经济,其国民经济运行的主体主要是私有制形式的单个资本,它们之间的流通关系主要是通过市场体制而发生的。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虽然一些单个资本即垄断企业,通过其垄断地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流通中的市场条件,使企业间的资本循环拉开差距,从而导致资本周转的差别扩大,但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市场起决定作用下的资本流通的社会条件。加之宏观调控一直没有在资本主义国家起主导作用,单个资本的流通基本是在市场起决定作用下而独立运行的。所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直是资本流通的社会条件。

资本流通从内容上分为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从个体上又可分为单个资本流通和社会总资本的流通。单个资本的流通实际主要是企业的流通,其内容包括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要研究流通这样一个连续的过程,马克思首先考察相对简单的资本循环,再研究多个循环的总和即资本周转。因为资本的周转是循环的不断重复,只有先阐明循环,才能研究复杂的周转。理论研究必须遵守逻辑性,即从简单到复杂。同时,面对资本流通这样一个复杂的运动体系,为了剖析其实质,就必须首先考察资本循环,以便将资本流通按时序的先后、职能的区别分别考察,再将它们揉和起来总体考察,并为研究资本周转、社会总资本流通做好铺垫。

由此,马克思分析资本循环,是基于理论分析的逻辑条件即简单到复杂,是基于在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下的社会条件,最终论证资本循环作为流通的一部分要服从于剩余价值实现的目的。

马克思资本循环论述的内容和作用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循环的时候阐述到:“资本是一种运动,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又包含循环过程的三种不同的形式”。这就指出了资本循环只是资本运动过程的一个从起点经过中介点再回到起点的环节,只是资本流通的一个环节,并非是周而复始地不断重复。资本循环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不断采取货币、生产和商品的形式,因此有三种不同的起点,相应地有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三种形式。每一种循环都包含供、产、销三个阶段。供应阶段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生产阶段是剩余价值的实际生产,销售阶段是剩余价值的实现。只有经过至少一个循环,剩余价值才能真正的实现。所以,资本循环对剩余价值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

在资本循环中,每一种循环都不是独立的,各种循环只是总循环中的一个环节。所以,资本的循环是包含着三种循环的总循环,即每个循环都是总循环的有机组成部分,都从不同的侧面表现着总循环的内容,离开总循环,它们就难以存在。每一种循环都不是独立的,还表现在它们是与其他循环相包含在资本循环中,是互为前提的。这三种循环并非是彼此分开的三个过程,“不仅每一个特殊的循环都把其他的循环作为前提(包含在内),而且一种形式的循环的反复,已经包含着其他形式的循环的进行”。因此,资本的总循环过程是由三种循环形式: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叠加而成的。由此,马克思认为:资本总循环实际上已经超出一个循环,但这又表明,资本的循环已经包含着资本周转的要求和成分。尽管三种循环的起点、经过点、终点都不同,但三种循环形式都有三种不同的资本形式并列存在,依次经过三个运动阶段,同时发挥三种不同的职能。正因为资本循环的这种特点,资本的生产、流通过程得以连续进行,即微观上企业的运行才能持续。所以,三种循环形式的作用都是不能被忽视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分开进行具体论述,这是因为它们“全部区别表现为单纯形式上的区别,或者说,表现为单纯主观上的、只对考察者才存在的区别”。马克思之所以要在主观上将它们分开考察,是它们各自的职能互有区别,而且资本循环不是线性的,是立体的。同一个资本同时分为三部分在不同的空间运行,各自都有不同的内容,显示不同的特征,体现了不同的功能。

马克思资本循环论述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循环的论述,增加了资本与其他流通对象的许多新联系,突出了资本流通的形式结构、流通速度、流通形式独立化的可能性、流通推动的潜能、资本回流必要性等新规定,实现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这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在资本循环论述中阐述了商业资本独立的必然性。从资本运动来看,资本循环这种非线性决定了资本必然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但它们不是独立的三种资本,而是同一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这样,资本循环除了有内在结构外,还有外部结构,即有三种资本形式的质的区分和量的比例。把握资本质的分割容易,一般人都能分辨这一点。把握量的比例难,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也分辨了这一点。但如果结合时间、速度,就更难,只有马克思才分辨这一点。马克思的这种分辨表明,商品资本虽然还没有独立,但供和销的职能形式已经相对独立,它作为流通资本,与生产过程的资本有区别,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又可独立化。这个条件就是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在资本主义初期,企业的生产规模普遍不大,市场范围较狭小,所以,单个资本一般都是独立完成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的职能。此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市场范围的扩大,企业产品总量及品种的增加,单个资本用于商品流通的资本数量日益增加,这就必然导致流通资本在资本中所占的比重日趋提高。这就客观上要求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个阶段W`-G`的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出来,由专门的人来担任,这就是商业资本的出现。所以,马克思阐述了商品资本有独立化的倾向和可能,即向独立商业资本的分化的必然性。

第二,马克思在资本循环论述中阐述了流通效率的重要性。从实现剩余价值或利润的角度看,资本循环不可或缺。没有购买,就不能生产剩余价值,但对企业来说,购买相对容易,可以自我调控,但售卖却相对困难。因为售卖有量、价、时的规定,企业生产的商品不仅要全部按市价出售,更重要的是要缩短售卖所需的时间。所以流通效率的重要性是不亚于生产效率的。由此,流通效率虽然并不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但它对剩余价值实现效益也是必不可少的。而流通效率的体现之一就是时间规定,如马克思指出:“在流通过程中起作用的,除了劳动时间,还有流通时间,它也限制着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的量”。因此,商品流通必须注重时间效率。因为在确定的时间内,供和销的时间越短,能够用于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时间就越多。在资本循环既定周期内,流通时间缩短,就是生产时间的延长,而生产速度加快,生产效率就越高。由此,马克思认为:“流通时间越等于零或近于零,资本的职能就越大,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值就越大”。对于影响流通时间的因素,首先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其次生产场地与销售市场的距离,交通运输条件和通讯条件,商品的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因素也会影响流通时间的长短。所以,包含时间规定在内流通效率会影响剩余价值的实现效率。

第三,马克思在资本循环论述中揭露了资本运动的“虚幻”的实质。在资本循环的起点和终点上,从G到G`,都是货币形式,是货币的回流。虽然资本循环不断变换存在形式,但在货币形式上仍然保持它的同一性。因为流通只显示流通对象的交换关系,而流通双方的交换是等价交换即不增值的。所以,价值增值不会体现在货币资本的循环上。因为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总是交替在一起,这就使包括生产过程在内的资本运动带有虚幻性即不产生剥削性质的剩余价值。如马克思所指:“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二者不断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从而不断使它们区别的特征分辨不清”。资产阶级学者就强调这一点从而论证剥削的虚无性。马克思对这种虚幻进行了揭露,他指出:虽然“资本会经历它的各种转化的循环”,“从它的可以说内部的有机生命,进入外部的生活关系”,这个外部的生活关系则模糊了剩余价值的实质-剥削,即“互相对立的不是资本和劳动”,由此,“资本和雇佣劳动互相对立的最初形式,会由于一些看来与此无关的关系的干扰而被掩盖起来”。而资本循环作为资本运动的一个部分,作用就是服务资本运动的目的即实现剩余价值,即剩余价值是“以流通过程为前提,在流通过程中得到实现”,虽然流通过程本身不体现剩余价值,但却是剩余价值实现必不可少的环节。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作为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的生产,它的前提是把流通当作整个运动的必要条件和要素”。

马克思资本循环论述的当代启示

第一,马克思认为,商业资本的独立和演化是生产发展和市场范围扩大的的必然要求。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美元,并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表明我国的市场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大,这要求我国的商业资本应该有更大发展。商业资本发展的方向应该立足于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加快商品价值实现和企业利润的取得;二是推动流通效益的提高;三是促进生产与需求的良性循环;四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二,马克思认为,流通效率对实现商品价值增值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在面临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应该在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节约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以实现集约型增长。此外,根据马克思指出的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对价值增值的作用都不可或缺,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要协调好供、产、销三个环节的关系,顺利地实现由生产到流通再到生产的良性循环,以实现企业利润的不断增长。

第三,马克思认为,流通中虽然产生了“虚幻”即流通不产生价值增值,但却是实现价值增值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流通会影响甚至制约生产。当前我国已经从供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流通已经从处于生产、分配和消费的中介地位,升级为经济运行和调节的枢纽。所以,应树立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先导性产业的新观念。在现实中就是完善商品流通市场,完善流通网络,打造现代物流体系。

1.马克思.资本论(1-3卷)[M].人民出版社,2004

2.洪银兴.《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朱云平.《资本论》转型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流通马克思形式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小议过去进行时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商贸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