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意识:新加坡的国魂
——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杨建伟

2015-01-03 05:45
党员干部之友 2015年7期
关键词:新加坡人才

□ 本刊记者 邢 华

忧患意识:新加坡的国魂
——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杨建伟

□ 本刊记者 邢 华

记者:教授您好!从1993年起您定居新加坡,对于过去20多年新加坡日新月异的变化,既是见证者,又是积极投身其中的实践者,能谈谈您对这个国家的体会和感受吗?

杨建伟:新加坡位于东南亚马来半岛最南端的赤道北侧,扼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她国小民寡,缺乏天然资源,但是从1959年自治(其后于1965年独立建国)短短50多年来所取得的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的成就,尤其是在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方面的巨大成功,为全世界所关注,所钦佩,所称赞。国际社会对新加坡的评价是:用一代人的时间,从第三世界攀升到第一世界。

有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新加坡在全世界、全亚洲都是“奇迹”的代名词。且不说她那一长串遥遥领先的成绩和指标:花园城市,法治国家,生活水准,经济成就,政治效率,公务员队伍,劳动力素质,公积金制度,教育制度,司法制度,居者有其屋政策,现代化的港口、机场、航空公司,一流的城市道路与交通,完善的通讯与基础设施,严格的环境保护等等,就连她那似乎有些霸道的不准吃口香糖的土政策,也为全世界所津津乐道。

新加坡对我的震撼,还在于这个政府不靠响亮的口号和意识形态治国,靠的是脚踏实地的工作。“安居乐业、幸福、尊严”这些概念在新加坡早已成为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成就背后的原因和动力,便是我在新加坡20多年所认真思考、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可以称之为“新加坡的软实力”或“新加坡的核心竞争力”,即:社会的高度公平和法治,政府的高效和廉洁。

记者:独立之初的新加坡,国家是什么样的状况?

杨建伟: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奉命脱离马来西亚,迫不得已宣布独立走自己的路。那个时候的新加坡可谓困难重重,生存机会非常渺茫。政治上,新加坡地处东南亚的腹地,面对的是邻近国家最直接最本能的猜忌和疑心,被不太友善、不太和谐的周边环境所包围。经济上,当时的失业率高达14%,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英军如果撤退,还将丧失很大一块开支,这项开支占当时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20%左右;同时,还会失去三万多份的直接工作和四万份来自支援服务领域的间接工作。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开国领袖知道的是新生的新加坡要在夹缝中求生存,要时时事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知道的是自己的明天在哪里?独立的路到底能够走多远?命运将会做出什么安排?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忧心忡忡,不敢有丝毫的乐观和侥幸。不过,他们非常清楚的是,这个位于东南亚的城市岛国不是个自然形成的国家,而是人为产生的,新加坡要生存、要成功,必须做出非比寻常的努力,人民绝不能有依赖援助的心态,必须自力更生;国际社会没有责任为新加坡提供生计,新加坡不能够靠讨饭钵过活。

记者:从昔日的一个破渔村、贸易站和海军基地,发展成今天这样繁荣的城市国家,拥有媲美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她的成功来源于什么?

杨建伟:新加坡的成功来之不易,就像一个三房式组屋(面积很小的公共房屋)家庭出身的孩子能够获得总统奖学金,完全是靠自己的奋斗,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她的成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政府领导全体国民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结果,是各族群人民勤勉、刻苦、不敢偷懒、不敢懈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

新加坡这个小国能够在强手如林、竞争如此激烈的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可能有一千条、一万条的宝贵经验,但其中的核心和关键还是新加坡政府和领袖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生存意识。准确地说,忧患意识是新加坡的立国、强国之魂。

记者:当建国初期的许多梦想都已成为现实、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前列的当下,新加坡是不是就可以丢掉忧患意识了?

杨建伟:新加坡的领袖清醒地知道,无论新加坡取得了多么巨大的成就,都无法改变她在东南亚的特殊位置和特殊处境。他们知道新加坡国还是小国,民还是寡民,还是那么脆弱。他们知道这个世界危机四伏充满了变数,还是不敢有任何的偷懒,不敢有任何的懈怠,不敢有丝毫的骄傲自满,不敢有丝毫的掉以轻心。他们知道新加坡从挖坑入厕到住进冷气房的时间还太短,基础还不够牢固,还是要时时如临深渊、事事如履薄冰。他们教导自己的国民不要视新加坡的成功为理所当然、一成不变和一劳永逸,稍有疏忽、失误和差池,几十年的成果和心血便会毁于一旦,新加坡便会在一夜之间被打回原形。

他们认识到新加坡必须不断努力提升才能保得住自己的竞争能力,还苦口婆心地告诫自己的国民不要做井底之蛙,不要目光短浅,不要低估其他国家人民所蕴藏的巨大能量和学习精神。他们也要求自己的国民要善待外来人才,因为他们知道人才是知识经济的载体,将来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

记者:新加坡非常重视外来人才,但据媒体报道这一政策引起了本地居民的争议。您如何看待新加坡的外来人才政策?

杨建伟:新加坡用高薪政策吸引人才,希望把各界精英都吸引到政府担任高级领导人,包括医生、律师、会计、大学教授、企业家、银行家等有能力并且诚实和品德优秀的杰出人物。这是精英政府的人才策略。发展离不开人,新加坡什么资源都没有,除了人。前十年招人的速度快了,人来的多了,交通拥挤了,房子贵了,很多老百姓不高兴,有怨言有排外情绪。李光耀说,可不要有排外情绪,新加坡有排外情绪那是要落后的,没有外来人才,我们还能发展吗?他说,我要让外国人在新加坡,不但人向往之,而且心向往之。你听了不感动吗?

外来人才在新加坡,只要把工作做好了,就会被社会认可。现在有三家大学请我做客座教授,不是我找人家,是人家找我。这让我从内心里产生一种满足感,感觉到我有存在的价值。意大利人劳拉教授是世界公认的免疫学专家,2007年担任新加坡国家科技局免疫科学委员会主席。她还是拿外国工作准证,因为西方人不在乎什么移民。2012年,新加坡政府和意大利政府双双给她颁发奖章。为什么呢?她来新加坡的五年,拉过来了70个意大利专家。所以说,招商引资固然重要,人才也重要。没有人才,新加坡能发展吗?

记者:许多分析家提出疑问,面对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激烈竞争,在亚洲先行一步的城市型经济体的新加坡还能走多远?对这种疑虑,您怎么看?

杨建伟:“各国之间的竞争就好像在高速公路上跑汽车,当汽车不多的时候,新加坡可以跑得很快,当大家都跑到这条路上的时候,你就不可能跑得太快了。”李光耀1994年的这段讲话,表明了从当年的建国总理到现在的政府和领导人一直把“可持续发展”当作一个重大命题放在自己的心里。

杨建伟,新加坡唯一国际集团副总裁,兼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的中国干部和企业家培训班、市长班授课。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新加坡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新加坡的国有资产管理与淡马锡的公司治理等课题有较深入的研究。本刊记者孙大勇/摄影

我可以根据新加坡过去的发展轨迹预见她今后仍然会不断进步和不断发展,不过,李光耀并不同意“预见”一说。前几年他曾强调:“新加坡的发展不是因为政府领导人能够预见未来的前景,而是因为能够及时适应世界的变化,在一次又一次适应和调整的过程中不断前进。”他希望新加坡未来的领袖能够适应世界的变化,并懂得把握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

猜你喜欢
新加坡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新加坡的魅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