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改革的哲学辨析(中)

2015-01-04 03:20黄国雄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体系发展

■ 黄国雄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100872)

重视流通体系的建设

中国商品流通体系的改革走过不平凡的三十余年,在开放中创新,在开发中发展,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平流通体系和商业产业结构。但是,由于商业行业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商品流通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关系到生产和生活,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效益,涉及到千百万经营主体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依据市场经济内在规律和中国国情,深化改革、调整关系,转变发展方式,完善和提升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和商业产业政策,仍然是流通改革的重点和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商务部门的基本任务。

中国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开放、畅通可控、竞争有序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需重点处理好以下八个方面的问题:

(一)建立与完善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商品流通运行机制

深化改革,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建立以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大型流通产业为主导,以民营经济为基础,适当引进外资为补充,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大力发展股份制企业,建立与完善市场机制与能人机制相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流通领域是一个竞争性行业,关键在于“通”和“活”可以不要国有国营,但不能没有国有商业资本,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所决定的。要发挥国有参股控股的大型流通企业在市场中的主导、引导和示范作用,这样可以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协调、稳定、持续、有序的发展。

国有资本进能发挥主导,退则放开搞活。国有商业产权改革的目标模式:通过三个引进(引进外资、引进外地资本、引进民营资本),达到三个置换(置换股权、置换身份、置换机制),实现三个多元化(社会流通经济形式多元化,企业股权构成多元化,国有商业资本参股、控股形式多元化)。国有商业资本要退出流通领域,但不能完全退出,对于经营国计民生重要商品的大型企业(包括大型的进出口公司)坚持控股为主;对其它具备全国性、区域性的连锁经营的公司,要以参股为主,充分发挥股份制企业的作用;对于一般中小公司应该完全放开,全部退出,实现民营化经营。流通领域的外资引进,必须坚持“以我为主、洋为我用”的方针,要采取“开大门、关后门、提高小门门坎”的战略,增强地方自我保护意识,保护商业资源、保护中小商业企业利益、保护流通产业就业的多渠道。防止盲目引进、过度引进、多多益善、政绩标志的错误做法。特别要大力扶持民营商业的发展。商业领域是一种竞争性非常强的行业,点多面广,分散经营,市场变化快、风险大,机动灵活,适合于民营资本经营,应在搞活市场、多层次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公司治理要实施能人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能人机制的发挥要有宽松的市场环境,它受到时间、空间和体制性的限制,不可能长期存在,但市场机制的运行同样需要一个有效驾驭市场的主体。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保证流通企业有效、持续、不断的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社会商品需求体系

以完善小康型社会需求为主体,稳定温饱型阶层的基本需求,积极推进富有商品市场的形成,有条件的发展奢侈品市场,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元化、多结构的商品需求体系,建立扩大内需,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首先,我国从温饱型社会进入小康社会时间不长,基础还不巩固,市场空间很大,许多适应小康社会的商品和服务尚待开发;同时,应该看到这部分阶层是社会人群的主体,既是大量存在,又在不断增加和扩大,不断适应和满足主体人群的社会需求就成为我国当前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长期而当务的中心任务;其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仍有相当阶层的人群过着温饱型的生活,包括下岗、待岗职工,低保人员和低收入的退休老人以及进城打工的农民群体,靠政府救济的弱势人群,他们的商品需求仍然满足于基本温饱需要,只能依靠小商品市场、农贸市场和街头小摊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廉价、低档、就近是它们的基本诉求,对于满足这一消费群体的商业业态和供应形式特别是小商小贩要宽容、要引导,要允许它们的存在,为它们创造必要的生存条件。不顾现实条件,一味求大、追洋、攀高,势必损害这一消费群体的基本利益;再次,我国已有相当部分的群体进入富有型的社会阶层,这是改革的伟大成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它们对衣食住行期望值高,追求时尚、品牌、档次,这是必然的。必须注意这种变化,尽量满足它们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发展有特色的中高档百货、奥特莱斯和品牌专门店;最后,中国已成为仅次日本之后的世界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但据调查这部分消费群体57%在境外购买,23%委托代理机构购买,而在境内直接消费的不足20%。因此,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奢侈品市场,有重点地引进世界名牌,并在税收上作出相应调整,使更多的奢侈品消费留在境内,培育奢侈品消费的供给和需求主体,逐步培育宽松的消费环境,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名牌的中心。

(三)以城市市场为主体并建立双向开拓的商品市场体系

以农村市场为基础,以中小城市市场为主体,以中心城市市场为主导,依托各种不同区域的城市群,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双向畅通、互动互补的多层次商品市场结构。第一,农村市场永远是我国商品市场的基础,不因为城市化的进程而改变它的固有作用,不能用农村人口的比例变化来动摇它的基础性。而以它生产和提供食穿用的商品,满足人们永远摆脱不了的基础需要;“米袋子”、“菜篮子”是民生的根本问题,是国人永远关注的重点,只有解决十四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国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发挥和重视农村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是流通产业永恒主题;第二,中小城市点多面广,集聚了大量的人口,是走一条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吸纳大量的农村人口,与广大农村市场建立最广泛的联系,是联结城乡的巨大平台,是提高市场的节点,是城市群的基础,它的规模和业态、功能配备直接关系多数城乡人口的生活和质量;第三,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市场是我国市场的主导作用,它不仅是我国经济繁荣的象征,经济发展的窗口和名片,是经济发展的集中表现,它引导和创造社会的新需求,是商品流通的节点,关系到商品流通的效率和效益,同时,关系到城市人民的生活和宜居环境的构建;第四,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构建规模不一的城市群,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目的,对于构建不同区域的市场体系,形成不同规模的商品交换中心,建立以横向流通为主要形式的商品流通渠道,通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稳定、持续的发展,会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和规模效应;第五,开辟双向的流通体系,本着双向开拓市场的原则,既要重视国内市场的开拓,也要重视“走出去”的战略,利用我国商品、劳务和资本的多重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内外互动,开放、统一、双向交流的商品流通体系。

(四)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渠道

以农产品流通为主体,以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为先导,推进多元化的农村工业品市场的开拓,建立城乡互动、双向畅通的城乡一体化商品流通渠道体系。农产品流通直接关系到城市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增长速度,是整个商品流通的基础,要建立和完善“三链一体”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从生产、采购、加工、储存、运输到交易的多元化产业链、从地头、加工厂和交易市场推行无缝隙、少环节的供应链管理,直达运输节约成本,提高农产品加工附加值,把利润留在农村,最大限度提高农民收益,实现农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对农业的投资品,包括农药、化肥、种子、塑料薄膜和大型农机具,提倡产销直接挂钩,封闭式管理,防止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混入流通,并采取仓储商场形式,进行会员制专点经营、低价销售,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建立安全畅通、可逆、低价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以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允许夫妻店、村头铺、个体小商贩存在,积极引导农民进入流通,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专业公司和农合组织,参与商品流通,成为农村市场的主体。在广大农村要提倡农民自主经营,自我服务,自负盈亏,把原始商业资本积累留给农民,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自行消化农村的农业人口;以最短路线、最快时间、最低的成本,建立多种形式、多条流通渠道、“利农、惠民、益企”三得利的民生工程,是农产品流通的最佳渠道选择。

(五)完善服务体系以构建宜居环境

商业服务是“特殊”的商品,它是商品交换前提和条件,是商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个复杂的行业,庞大的体系,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首先,要提升和完善传统的生活服务业,积极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创造条件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满足人们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并适应宜居环境需要的商业服务体系。要增强服务观念,落实服务措施,立标兵、树典型,全面推动商贸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方式的提高;其次,要完善传统生活服务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相结合,营造方便、舒适、宽松的生活环境,引进和开拓现代服务领域,丰富群众生活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作为发展商贸服务业的中心任务;再次,要把扩大服务内容与提高服务质量相结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商贸服务业也处于升级换代新阶段,应积极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内容,促进服务方式的转变。同时,还要着重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方式,在完善满足基本服务需要的同时,创造条件,推进服务业的升级换代,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服务的新要求、新需要;最后服务既要创新也要发展,既要重视国内市场的需要,又要重视国际市场的开拓,特别要适应服务产业走出去的客观要求,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扩大服务外包,增强劳务出口,实施国际化战略,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服务的优势。

(六)建立以横向流通为主要形式的商品批发体系

以经营关系国计民生重大商品的国有控股公司为主导,以各类批发市场为基础,提倡厂家直营直批,鼓励连锁企业兼营批发,完善重要物资储备制度,构建以横向流通为主要形式的多层次批发体系。批发体系的规模和结构直接决定商品流通的深度和广度。建立大型的能够双向开拓的批发公司,加强和完善重要物资的储备制度,以保证在突发事件、大型灾害中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控制,确保广大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安全运行;改革开放而兴起的各种类型的批发市场和商品交易市场,它们以产业集群为依托,以专业生产为基础,发挥区位优势,有一定规模、并且服务功能齐备,配送网络形成,已成为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的商品交易中心,以横向流通为主渠道,对于密切城乡关系,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批发体系的形成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提升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推行现代化管理,普及IT技术,改变摊位制的经营模式,建立和健全以配送为中心的流通体系;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发挥大型企业直销、直营、直运业务,推广供应链管理,把现货交易、即期交易与远期订货交易多种交易形式相结合,充分发挥厂家在商品流通骨干作用;提倡连锁企业兼营批发,这不仅可以扩大连锁赢利的空间,同时,可以利用自身掌握的商品资源、仓储设施、配送条件和网点优势,担负传统二级、三级批发功能,开展批发业务,面向机关团体,面向社会服务,为更多零售网点提供批发和配送业务。

(七)构建多元化的物流配送体系

连锁商业要以物流配送为主体,以完善批发市场配送为先导,积极发展网购配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厂家直配,发展三方物流,推进供应链管理,建立多元化、多流向、多种交通形式的综合应用的物流网络体系。现代物流不仅仅是运输概念,它是随连锁商业发展而兴起的物资配送体系,面向零售网点,服务于终端消费者,用最短距离、最快的时间、最低的运输费用,完成从配送中心到零售网点、从厂家到商店,从商店到消费者的商品最近的流转过程:是流通产业推进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标志;连锁经营不同于传统的零售模式,其是通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形式,把零星分散的零售网点、连成线、结成网、形成片,产生规模效应,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让利于民,因此,连锁的核心在于配送和社会成本的节约,在于通过物流配送而产生的网络经济;在于IT技术装备的信息沟通;网购同样要以配送为支撑体系。网购作为一种新型的业态,是消费的新潮流,以飞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比例在不断上升,范围在不断扩大。但网购一定要以快捷、安全的配送为前提条件;一、要及时将商品送到,满足消费者方便购物的需要;二、要保证质量,建立和完善的退换货制度,确保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三、要建立和健全支付制度,保证资金运行安全;网购结合了电话购物、邮购、电视购物的诸多优势和特点,发挥视频作用、充分应用配送条件而形成一种新兴的商业业态;同时要充分利用厂家配送体系。对于厂家直销、厂商联销形式,要建立和健全厂家送配货制度,及时补货、及时配送;也可以委托连锁公司的配送中心,实行代配代送,采取多渠道的物流配送方式;推行功能组合。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实现商品转移过程;发展第三方配送体系。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促进第三方物流健康有序地发展,建立多元化、多方向的物流网络,可以按运输方式、运输路线或商品分类组织专业运输公司,定向输送商品。

(八)建立各具特色的城市商业体系

城市商业应以市中心为主导,以社区商业为基础,以商业街和商品交易市场为特色,积极创造条件有重点发展购物中心,允许个体户存在,构建多层次的城市商业体系。城市规模不在大小,而在于特色、个性的张扬、优势的发挥、科学定位,便利便民。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一部商业的发展史,既有历史的沉淀,又有现代文明的新风。关键在于如何把传统文化的沉淀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街不在长、路不在宽、楼不在高。商业街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城市的特色,城市的发展包括步行街、特色街和传统一条街,既是城市历史发展沉淀,又体现现代文明的集中程度,成为城市的靓点。商业街要功能齐全、交通方便、进的来,出得去,聚得来,散得开、成龙配套、显示特色;城市存在的各种类型的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尾货市场,甚至定期不定期的跳蚤市场,它与城市居民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开门早、关门晚,价格便宜、挑选方便,是退休人员、老年人和低收入阶层都经常光顾的购物场所;应该允许其存在,加以扶持、规范、完善基础设施,使其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居民;购物中心的存在和发展,各种商业综合体的出现,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抓住主体,放开经营,有主有从,共同发展

主体就是本质,就是趋向,流通作为复杂的过程,涉及方方面面,关键在于如何抓住主体、掌控本质,放开经营,自由流通,把社会主义本质与市场运作的基本规律有机的结合起来,适应长效有序、管放结合的运行机制。

(一)流通领域的经济形式要以民营资本为主体

它是由流通的特点和本质所决定的,这不仅是世界性的现象,也是我国国情实际要求。首先,消费领域要多层次的,消费结构是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是多变化的。这就要求供给体系的多样化,流通主体的多元化,才能不断调整和适应消费变化的需要。而只有流通领域的民营资本具有分散、灵活、机动的特点,才能适应这个变化;其次,我国是发展中的国家,不仅存在着城乡差别,还存在着区域的差别、收入的差异和不同民族或地方习俗的差异,以及各阶层的消费特点,单一的国有资本、庞大的流通集团,模式化的连锁经营,是很难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差异化的经营;再次,零售业点多面广,遍布各个角落,可以针对不同的消费对象,实行差异化经营、个性化服务、灵活化促销,而大型企业船大难掉头,过于集中的管理模式,是很难实现的。只有分散式的经营,人性化的服务才能做到的;民营资本船小好掉头,实施灵活机动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最后,大包大揽的用工模式已经过时,自主就业,特别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民就业,首选也最容易安排的是进入流通领域从事商业服务业工作,它是民营商业的原始形态,既解决自身的生活出路,又为社会作出贡献。因此,整个流通领域推行多元化的经济结构,这是国情、市情和行情所决定的。坚持国有资本为主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夯实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实现民富国强的根本之道。自强才能自立,民富才能国强。

(二)改革开放要以内资为主体

改革开放为我国带来充满活力的国内市场,外资引进不仅为我国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而且带来了创新的业态,激活了市场,催生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连锁企业,加速了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城市的改造创新,旧貌换新颜。中国市场开放从商品引进到业态的导入和资本输入的全过程,没有开放就没有我国零售业的今天。

但是,也必须看到,在我国不少地区存在着过量引进,超前引进、盲目引进的现象,造成市场失控、有场无市,中小企业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必须引起重视。

国际之间的贸易竞争最终都要表现为争夺终端市场而开展的市场竞争,表现为对市场的占领、表现为对零售市场的分割,因此,市场开发要以内资为主体,这不仅是国际惯例,也是维护主权国家基本利益,维护中小企业的生存所必须的。从全国范围看坚持以内资为主体是容易控制的,但到了地方执行,由于体制性原因,以引资为政绩就容易导致失控或者过量。因此,也必须坚持对外开放要以内资为主体这是维护主权的需要,维护中小企业生存的需要,对外资的引进不仅要重视整体的比例,还要重视区域的控制,避免引发全局性的问题,导致全国性的失控。

(三)扩大内需增加供应要以零售为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种消费都要通过交换来实现,以零售终端为媒介,满足消费需要,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终端实现价值,终端创造效益。构建多层次的供给体系,满足多层次消费需要,主要依靠流通产业来完成的,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的,这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根本区别。它既表现商品供应的多层次,也表现商业服务的多层次,既表现平面交易,面对面的购物,也表现立体销售、网上交易,形式多样,这些都表现为以零售业为主体供给体系;构建多层次的服务体系,仍然是生活服务为中心,以零售服务业为主体,为广大群众提供大量的、多门类、多形式、多结构的生活服务项目,是广大零售业从业人员用双手实现生活服务的基本功能。电子商务发展开辟了虚拟的交易市场,是一种技术性、现代化的零售业态和经营形式,发展迅速,成为消费者购物新的渠道,是实体市场的补充和发展,但是它永远代替不了实体市场的作用。这是因为人们消费不单单停留在购物上,而把购物、消闲、健身、接触社会、体验社会,促进相互交往于一体。仅靠鼠标和配送成就不了城市兴旺和繁荣,满足不了人们对多种商品和服务的需要;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消费观念在不断变化,消费方式在不断更新,新的需求需要提供和创造新的供给。零售业担负着调整供给、提供供给、创造供给的新任务。

(四)批发体系的建立要以各类商品交易市场为主体

中国工业品的批发体系已基本建立,它的格局以国家持股和控股的重要商品批发公司为主导,以各类交易市场的批发体系为主体,坚持推行直销批发,积极实施连锁兼营批发,已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工业品批发体系。

各种类型的商品交易批发市场是改革的产物,建立在专业户、专业村、产业集群的基础上,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地方性、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以横向流通为主要形成的批发体系,乃至出现浙江义乌这种现代化管理、国际性的小商品交易中心。另外,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也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管理道路,甚至出现年销售额几百亿的市场,现场没有车辆、没有商品、没有现金,只有样品、拍卖成交,电子结算已接近先进国家的管理水平,但从总体水平来看,多数批发市场,仍还处于发展阶段,与先进管理水平有很大一段距离,如何提升,改造、整合现有的工业品批发市场,规范交易行为,完善以配送为中心的服务功能,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以此来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框架。还需进行以下提升:首先,加强现有交易(批发)市场的管理,完善功能配套,重点克服摊位制分散经营理念,重视整体观念和市场形象,理顺进货渠道,防止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市场;其次,依托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专业户,加大对优势产品的投入,重视商品质量,构建和发展区域性的商品批发中心,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再次,政府要加大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增加和扩大公益性市场的投入,一个县、一个地区、甚至一个省都要依托自己优势的产业,培育和重点构建一个能辐射范围广阔的大中型批发市场(工业品或农产品),以此为中心,发展三产、提升一产、深化二产,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保证经济持续协调地发展;最后,完善交易(批发)的服务体系,特别是物流配送,它是交易市场辐射力的具体表现,是服务生产、服务生活的前提条件。

(五)价格形成要以市场化价格为主体

改革的最大成果,莫大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放开价格自主经营是市场经济必然的趋势,是发展中国家应走的共同道路,而社会主义是中国的特色,两者有机的结合,可促进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而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在于价格在市场中形成,供求决定价格趋向,从而达到引导生产、指导生活的作用。三十多年来的改革经验最根本的一条是放开价格,搞活经济,因此,我国价格体系的建设是以市场价格为主体,国家少管或不管才能搞活经济。“抑通胀、保增长”,这不仅是当前急迫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部署,是所有企业的共同任务,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只有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不管是成本推动型,还是需求拉动型,还是国际输入型的,任何一种超乎寻常的涨价,都要抵消或冲淡经济的增长幅度;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都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坚持下去;比如发改委的“约谈”只是引导、劝导,不能作为价格决定的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供求状况和费用成本决定的价格,是通常的惯例,也是市场正常的经济现象,不能把“约谈”作为价格干预的依据,也不能把“约谈”看做价格干预。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以市场自由定价为主体,国家对基础性商品进行适度的干预,只有极少数商品由国家定价(包括直接定价、最低保护价等);国家控制市场的主要手段,就是要防止市场垄断,必须对企业产品、商业业态、连锁规模要规定市场占有率的上限,避免市场控制而形成的垄断价格,从而左右市场的走势,影响市场的稳定。要控制一个业态,一个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超过一定幅度要采取强行限制;要鼓励消费者用脚投票,决定对产品、业态的选择。对于垄断价格,任意涨价,变相涨价等行为,除了政府监督外,最有效的办法,公布信息,揭露暴利,让广大消费者决定弃取,达到监督价格和企业不法行为的目的;同时,也要坚持反对以自由定价为借口,利用市场优势地位,制定价格联盟,或推行“卡特尔”战略,达到控制产量、提高价格的目的。既要反对大政府小市场或是“大政府无市场”,也要反对“小政府大市场”或“小政府无市场”。

(六)农村市场要以农民为主体

农村市场是中国商品市场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广大群众的生活,特别是八亿农民的生活。传统的思维关键在于教育农民、用行政措施达到控制农村市场的目的。那是计划经济的思路,统购统销采取的是包办式、供销社农村设点是替代式、大蓬车下乡是运动式,以及目前多部门争相鼓励城市企业在农村布点,实施的是注入式发展。其基本发展思路没有实质变化。

八亿农民应该成为农村市场的主体,这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通过引导农民进入流通,发展三产、提升一产、深化二产,就地消化,走中国式的城市化道路;实现农民自主经营、自我服务,组织多种农合组织、专业公司,引导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结;充分发挥连家铺、村头店、货郎担的作用,从事农村多种的零售的行业,扶持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将农村原始的商业资本积累,留给农村,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发挥农民在农村市场充分作用的同时,要发挥政府职能的主导和引导作用,发挥城市流通产业的示范和模范作用。一要构建交易平台,发展各种类型的交易市场,充分发挥万村千乡的农家店的示范作用,构建一个双向畅通、低成本、保安全的农产品、工业品和农资的流通体系;二要构建信息平台,及时反映市场供求状况,指导农业生产投向;三要构建物流配送平台,构通小生产与大市场衔接,为双向商品流通服务;四要发展深加工业,特别是利用集镇经济、区乡所在地的集居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民增收寻找新的途径;五要构建多形式、多渠道的农超对接、构建农商合作的新途径。

(七)商品管理要以商务部门为主体

三十年多的改革使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保证了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商品管理体制仍然存在分不清、理不顺的弊病,政出多门,存在着分割管理、各行其事的状态,直接影响有效的市场秩序的建立,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计划经济的思维惯性在起作用,总想多管、管细,导致大小事统揽,馒头办、早点工程、主食工厂都是这种思维的产物;部门利益的作祟,强势集团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的决策,人大代表多年多次提案无法解决,流于形式;分工混乱,职责不清,一件事产生出现多头管理,都管都无法管理,生猪屠宰涉及九个部门,食品安全关系到21个部门等;政出多门,相互掣肘,上“混”必然导致下乱,直接影响问题的处理和管控的效果。

这种状况不能再继续,它不仅影响市场的发展,也制约商品运行的效率和效益,要作为国家体制改革的重点,明确职责,理清关系,各司其责,分工合作。对几个主要部门职责范围要理顺。笔者建议:一是商品要坚持以商务部门归口管理为主体,管货源、管供应,管生活服务、管食品安全,管进出口商品;二是发改委重点管改革、管发展、管建设、管项目,具体商品或交商务部统管,或成立单独重要商品管理局;三是工商部门管市场、管价格行为、管规范、管市场准入,管市场秩序、成龙配套、有效运行,其他主管部门以管生产为主,立足于产业的政策制定,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体系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