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溢出与产业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2015-01-04 03:20王耿佳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广州510632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效应区域空间

■ 王耿佳 戴 鹏(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广州 510632)

引言

知识溢出是新空间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在解释产业集聚以及区域经济增长等研究问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知识溢出的研究视角,也从初期的以单一企业为研究对象演变成如今的以空间视角进行研究。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知识溢出是完全的,知识溢出使得不同区域的技术趋同,最终不存在地区间技术差距,但此结论与现实并不一致。通过比较现实发现:知识溢出的成本不是一个保持不变的常量,而是与其传播距离成正比,因知识流动与信息扩散在现实中存在显著的差异;各种外部因素会对知识溢出的发生过程产生影响。因此,从空间结构角度切入来分析知识溢出效应会更加有效。当前关于知识溢出效应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条主线:研究基于空间结构下知识溢出发生机理;知识溢出与空间结构关系。根据上述两条主线,本文将过去学者对有关知识溢出做出的研究成果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简要地归纳与梳理。

知识溢出概述

本文首先指出知识传播与知识溢出是两个本质不同的概念。尽管知识传播与知识溢出均属于知识扩散,但是知识传播强调的是知识扩散的主动性,更多的是知识的复制,而知识溢出则侧重知识扩散的无意识性,强调的是知识的再造,知识传播是知识溢出的一个重要环节。刘柯杰(2002)认为,由于知识的稀缺、重要以及传播渠道的多样使得知识溢出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知识的产生与传播几乎同步发生。

基于知识管理原理,普通知识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指能够通过具现化方式、载体(如文字、数据、语言等)进行传播的知识。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与个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其往往难以通过语言表达和传播,与个人、社会和所生活工作的环境不可分割。

Lundvall &Johnson(2001)提出了与新古典理论不一样的观点,认为知识的传播是需要代价的,需要付出成本的,即使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知识的流动也会耗费一定的资源。Belussi &Pilotti(2001)认为隐性知识难以被外部模仿学习,且难以获得,是企业经过长期经营累积形成的战略性资产,具有高度的异质性。知识溢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朱美光等(2004)学者提出的分裂式溢出模式,另外一种则是纯知识溢出。对于知识溢出的影响广度,陈辉(2008)指出知识溢出存在空间局限性,即在有限的时空内,知识溢出效应也必然是有限的。

综上所述,知识溢出并非如知识传播那样完全地克隆知识,而是一个知识不断重新组合、推陈出新的过程。知识的传递存在成本效应,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异质性更强,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空间地点、人群有紧密联系,同时也更难传播。

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

产业空间结构的动态发展过程中,知识溢出不断推进产业集聚的形成。知识作为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知识的溢出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知识的外部性也因此会制约知识溢出的过程。Caniels(2000)认为知识创造的社会回报率远高于个人回报率,知识创造者在知识溢出的过程中通常不能够得到合理的报酬或者补偿。

另一方面,区域市场环境也会受到知识外部性的负面影响。王子龙(2004)认为社会网络内部各成员的研发活动产生的知识效应是造成区域产品同质化与区域内部竞争加剧的根本原因。

综上,知识溢出效应是不同经济主体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交流、信息互换而实现的,经济主体的异质性、交流方式的差异都会影响知识溢出的效果。因此,对知识溢出的发生机理进行全面剖析是很有意义的。诸多学者都对知识溢出的机制进行了探讨,有的学者偏向于微观层面,有的学者偏向于宏观方面。在此,本文对知识溢出机制的梳理基于以下四个角度:

(一)人才的流动

人才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人才流动是知识传播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隐性知识的主要传播途径。朱光美(2004)通过知识溢出的高新区科技人力资源流动模型,得到区域科技人才流动形成的知识溢出能够促进科技创新水平,是形成产业集聚的诱因。Brnce Fallick(2006)通过对硅谷计算机科技企业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企业间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流动是区域性知识溢出的根本动力。

社会网络是否能够把不同的个人、企业、产业以及区域结合起来形成知识溢出,还需要考虑社会网络本身对新知识的吸收能力。刘满凤等(2010)在基于Bass模型基础上,加入社会关系网络和效用函数构建了知识溢出传导过程中的知识扩散模型,证明了社会关系层次度、外部政策以及系统中领导者的存在与知识扩散速度成正比关系的结论。南旭光等(2009)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人才流动、区域发展以及知识溢出三者间的关系,指出知识的输入与输出区域都能够因区域间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回流而受益。

(二)企业及企业家影响

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经营主体,其创业活动对知识溢出有重要影响,另外知识溢出也有助于企业家的创业活动。

赵文红(2011)基于经济发展与企业家理论,提出科技成果通过企业家资本能够影响经济绩效,从而影响知识溢出。同时,区位的选择也是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必须着重考虑的重要因素,Storper &Venables(2004)认为合理的地理区位不仅有助于促进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的集聚与诱发知识溢出的发生。

(三)研发合作

企业的研发部门或研发机构与高校研发团队合作即产学研是知识溢出的一个重要来源。这是一个双向影响、互利共生的合作机制,产学研能够促进知识溢出的发生,反过来,知识溢出也能够促进研发的进一步合作。杨玉秀(2008)认为,合作创新中的知识溢出存在正效应与负效应,一方面提供了合作的前提与基础,另一方面却打击双方的合作意愿与积极性。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明确产权所有能够缓解知识溢出产生的负效应。

(四)贸易和投资

贸易和投资能够激发知识溢出,其中跨区域投资效果最为显著。通过“干中学”,落后的经济区域通过模仿来实现技术的快速提升。陈继勇(2008)认为引入外商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不仅能够增加其国家资本量以及改善就业,还能够以低成本获得外商的知识溢出效应,即以低价、直接的方式获取国外先进知识,促进当地科技与经济的增长。

知识溢出与空间集聚

由于知识溢出效应的区域性特征,因此地理区位在经济活动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现的集聚现象,能够有效促进知识溢出效应迸发。知识溢出与集聚存在内生互动关系,知识溢出影响集聚动态,而其呈现出随着距离的增大而衰减的特征(邬滋,2011)。

(一)知识溢出与产业空间集聚互动

1.知识溢出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基础。Audretsch 和Feldman(1996)提出,产业空间集聚的形成能够增加各企业间的商业交流,同时降低科研商业化的成本,最终对产业空间集聚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巨大推力。梁琦(2004)提出,虽然知识是属于全人类共有的无形资产,但是如前文所述,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使得知识在现实传播过程中显现出地域性的特征,而该地域性特征却又是空间集聚的重要发生机制。沈宗庆(2008)认为,空间集聚效应的动力来自知识溢出,同时知识的应用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迫使同质化、独立创新能力不足的中小企业集聚。

2.集聚是知识溢出重要的条件。Caniels与Verspagen(2001)基于中心地理模型,认为在知识溢出过程中空间距离的远近、传播主体与客体的知识储备缺口均会对知识溢出效应产生重大影响。

彭向等(2011)实证分析区域内企业竞争、知识溢出以及产业创新三者间的关系,得出产业内、产业间的知识溢出对产业创新的形成均有促进作用,其中产业间知识溢出的促进作用是产业内的两倍,而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发生衰减与扭曲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上述研究均对知识溢出与产业集聚的相互关系做出了初步的研究分析,但均没考虑到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而产生的内生性问题,知识溢出与空间集聚是一种相互加强、循环促进的共生关系。

宁军民(2008)认为,自然优势、空间距离以及知识溢出都是形成产业集聚的主要动力,其中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力在不断上升。由于知识溢出具有时空上的局限性,为获得知识溢出形成的收益,经济活动在空间上趋向集中,形成集聚的雏形。同时,产业集聚过程中形成的人才聚集也使得知识溢出二次发生,二者互相加强、利共生。

(二)知识溢出与企业选址

已有学者对知识溢出与企业选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企业间知识溢出对企业选址的影响。Bouguezzi(2011)通过建立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在不同专利制度的微观层面下,知识溢出对企业选址行为的动态影响;Piga(2005)在考虑存在运输成本与知识溢出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博弈分析模型,得出企业在考虑以上两个因素情况下存在的最优选址策略;Gersbach等(1999)建立基于三个可选区位的寡头模型,分析研发型企业的内部与外部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形成与生产选址决策的影响。

2.产业集群内知识溢出效应对企业选址的影响。Audretsch等(2005)对德国高新企业的实地调研发现,这些企业为最大程度获得知识溢出总是倾向于将企业设在临近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地方。Feldman等(2005)通过对加拿大境内高科技生物制造企业的走访,发现企业在选址时总会在权衡获取同类企业的知识溢出与避免自身企业知识外泄的情况下做出决策。Alcacer(2007)指出行业领头企业与落后企业有着截然相反的选址倾向。行业领头相比获取知识溢出,其更担心自身知识的溢出,因此更加倾向于选址远离集聚区域,靠近高校科研机构;而技术落后的企业则更愿意向集聚区域靠拢。Acs 等(1994 )指出企业的规模大小会影响企业获取知识溢出的倾向,规模企业更乐于提高R&D投资比例来获取研发部门的知识溢出,而中小企业则更愿意在临近高校、科研机构地方选址。

3.知识溢出对外商直接投资选址决策的影响。Chung等(2002)认为企业进行跨国直接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取本国缺乏的知识与技术,因此各国企业总是愿意在东道国科研机构集聚区域投资并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便于获取知识溢出。核心—外围模型指出,经济区域同时受集聚的向心力和扩散的离心力双重作用。国内的学者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讨,郭嘉仪(2012)指出知识溢出是企业选址的关键因素,以豪泰林模型为基础,建立基于知识溢出与运输成本的两阶段企业选址博弈模型,认为知识溢出所产生的正效应与运输成本形成的负效应的均衡决定了企业的选址是否在集群区域内。刘天卓等(2005)引入纵向产品差异化因子,基于三阶段双寡头竞争模型,分析企业的单向外部知识溢出与企业间相互知识溢出在不同集聚均衡形式下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杨蕙馨和刘玉春(2005)认为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同时,知识溢出也给企业带来知识外泄的风险,企业会在权衡二者利弊下做出选址决策,指出企业技术差异、知识“势差”以及企业学习能力是影响知识溢出效果的三个要素,并选取企业合作创新、企业成本以及知识溢出时滞指数来刻画知识溢出对企业集聚的影响程度。蔡伟毅(2010)将技术进步分为水平差异型和垂直阶梯型两种,并从理论上分析不同模式下知识溢出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指出我国东部地区通过进口主动获取国际知识溢出,而中部地区则依赖于吸引外资被动接收。

(三)相关实证研究

国内已有学者就知识溢出效应的度量做过研究综述,本文不再过多涉及。本部分旨在总结与梳理国内学者针对产业空间集聚与知识溢出效应方面的实证分析。

李燃等(2012)利用我国30个省级区域7年的数据,实证分析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对我国企业家创业活动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认为经济距离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建议企业采用联合创新的方式合作。张宗庆与张寅(2012)认为产业集聚分为产业内的知识溢出以及产业间的知识溢出两种类型,并用长三角城市数据实证得出长三角存在明显产业内知识溢出效应,但产业间的溢出效应不显著,主要是由于技术池和吸收能力不同造成。冼国明和严兵(2005)指出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与人力资本水平,通过对1988年至2003年我国各省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外商的专利申请数量与知识溢出高度正相关,相对于东部而言,我国中、西部经济水平仍未达到获取知识溢出正效应的门槛。

结论

本文对以往及现有学者对知识溢出的相关研究结论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归纳。根据知识的特征,能够将其区分为显性与隐性。而知识溢出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播,而是一种无意识性的、富有创造性的知识扩散过程;同时,知识的溢出的过程需要付出一定成本,相对显性知识而已,隐性知识的知识溢出具有高度异质性。关于知识溢出机制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向:人才作为知识的传播的载体,人才的流动是区域间知识溢出的核心动力;企业家资本能够影响知识溢出的发生过程,企业合理的选址能够使其享受知识溢出带来的外部收益;产学研、合作创新等方式与知识溢出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合作创新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存在正效应与负效应,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明确产权所属是避免负效应产生的有效途径;贸易与投资能够诱发知识溢出的发生,而跨区域投资效果则尤为显著,通过引入外商,落后区域能够以低成本、直接的方式获取发达地区的先进知识,促进自身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在知识溢出与产业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方面,认为产业集聚是知识溢出的重要发生条件,指出知识溢出过程中的空间距离、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知识缺口会对溢出效应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知识溢出是产业集聚形成的重要基础,知识溢出为空间集聚效应的产生提供动力,促使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集聚、共享知识。

众多学者已经对知识溢出基本概念以及其分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因此,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知识溢出与空间集聚的关系分析是本文关注的两个焦点,发现仍有如下几个关键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一,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通过文献的回顾,发现大部分的文献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在许多方面达成一致,认为知识溢出效应存在局限性,有显著区域化的特征,其对空间集聚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现有的文献尚未对知识在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以及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的传递做出清楚的解释。

而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学者们也持有不同观点。同时,由于知识溢出是一个动态、被动、无意识的发生过程,经济主体、产业类型、地理位置和外部环境会对知识溢出产生影响,因此微观建模难度很大。

第二,产业空间集聚与知识溢出的循环促进关系仍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知识溢出与集聚的动态变化过程,如何安排才是最优的资源配置?此外,当前大部分文献都把研究聚焦到知识溢出、空间集聚以及企业选址三者的相互影响关系上,而忽视了知识溢出与空间集聚和区域创新增长三者的内生联系,本文认为这是一个新方向,可以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1.蔡伟毅,陈学识.国际知识溢出与中国技术进步[J].世界经济研究,2010(5)

2.陈继勇,盛杨怿.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8(12)

3.郭嘉仪.基于知识溢出效应的企业选址决策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6)

4.梁琦.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与集聚[J].科学学研究,2004(1)

5.刘柯杰.知识外溢、产业聚集与地区高科技产业政策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2(1)

6.刘满凤,唐厚兴.基于社会网络模型的知识溢出传导过程研究[J].当代财经,2010(5)

7.李燃,王立平,刘琴琴.地理距离与经济距离对创业知识溢出影响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0)

8.刘天卓,陈晓剑,王荣.知识溢出与空间集聚的双寡头博弈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12)

9.南旭光.人才流动、知识溢出和区域发展:一个动态知识连接模型[J].科技与经济,2009(3)

10.宁军明.论知识溢出在产业集聚中的作用[J].科技与管理,2008(4)

11.彭向,蒋传海.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 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2011(10)

12.沈宗庆,刘西林.基于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传导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7)

13.王子龙,谭清美.区域创新网络知识溢出效应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4(5)

14.邬滋.知识溢出的局域性与区域创新绩效:基于地理距离的知识溢出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4)

15.冼国明,严兵.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J].世界经济,2005(10)

16.杨蕙馨,刘春玉.知识溢出效应与企业集聚定位决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5(12)

17.杨玉秀,杨安宁.合作创新中知识溢出的双向效应[J].工业技术经济,2008(8)

18.张宗庆,张寅.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区域增长— 基于长三角区域的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19.赵文红,王沛.企业家资本对知识扩散和地区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1(3)

20.朱美光,韩伯棠,徐春杰.知识溢出与高新区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5)

21.Audretsch D B.1996,Feldman M P.“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6,3

22.Caniels.,2000,“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Economic Growth:Regional Growth Differentials across Europe”[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3.Caniels &Verspagen.,2001,“ Barriers to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An Evolutionary Model”[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1,3

24.Keely L C.,2003,“ Exchanging good ideas”[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11,2

25.Storper M,Venables A J.,2004,“Buzz:face-to-face contact and the urban economy”[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4,4

猜你喜欢
效应区域空间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创享空间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