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废弃塑料”的进出口旅行演说

2015-01-04 07:26张瑜洋
东方艺术·大家 2014年11期
关键词:刘建华当代艺术艺术品

事件概要

2014年8月17日,全国美展的实验艺术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在此次全国美展的实验艺术展的展品里,有十分之一的艺术家都将废旧的生活“垃圾”带入艺术品的创作。例如宋冬的《物尽其用》、尹秀珍的《高速公路》、吕智强的《拾荒者》、陈明强的《爱甲》、刘建华的《出口—货物转运》等等。这些艺术家都利用自身的聪明才智将这些“垃圾”在保持物理属性不变的前提下改变一种面貌,赋予它一种新的理念,焕然一新的出现在大众面前。但是刘建华的作品如果直接从作品本身的“样貌”上却很难找到艺术品的意义,但是从展览现场所赘述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这件作品的真正意义在于这些被压缩在一起的废弃的塑料用品来自国外的身份,材料本身来自国外,然后又以艺术品的身份输出国外的文化概念,使这件艺术品,顿时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大家点评

自2009年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国际上风生水起,其狂飙突进的趋势令世界侧目。在这个艺术品价格追涨时代,资本打造着一个个天价板块。其耀眼的光芒也照射着无数对艺术充满“敬仰”的人群。于是周末的艺术区,成了众多慕名而来的艺术爱好者或者投资者聚集的领地。作为土生土长的书画、瓷器、和田玉、古董家具等藏品,比较容易参与,而作为当代艺术,看着一个个天价的拍卖数据,常常想插足,但却又不知道如何入手。当代艺术,尤其是观念性很强的艺术作品,也只能让观者一头雾水。而面对刘建华的作品《出口—货物转运》,我想也只能让观者更加的困惑。一堆被打包好破旧的塑料,谁会买这些“垃圾”作为艺术品来欣赏?如果真实有买家,那购买之后又应该放在那里?直观的视觉印象早已将观众拒之门外。让观众把“一堆破烂”当作一件艺术品就已经是一个问题,更别说让他们理解作品本身的意义了。

1917年,30岁的杜尚将一个签了名的小便池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上打断了现代主义艺术执著于自身媒介的形式更替的线性发展之路,他将艺术的重点从艺术语言的形式上转移到所表达的内容上。从此后来的艺术家们就开始不断的尝试新的材料,或者媒介来传达艺术观念。“实验艺术”秉承了杜尚的遗志,以思想观念与主题表达为出发点,寻找材质与技术或媒介形式语言以相适应的工作方式。所以在这里刘建华的作品也就不难理解。刘建华在试图通过关注进口垃圾事件揭示和引发我们重新审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表现为强权与弱势的对话渠道单向化和权力的不对等。在这件作品里,进口垃圾以商品的名义被运到中国,刘建华却反过来通过个人之力将其重新回收,以艺术之名,将进口垃圾转换为艺术“现成品”的身份再重新出口到西方,以当代艺术的展览方式对其策划与实践了一次逆向转运。在这里刘建华将艺术作品材料本身“游历”所产生的文化价值展现了整个的艺术概念。

细细数来,今年7月份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英国艺术家翠西·艾敏以2,546,500英镑的价成交的作品《我的床》,如若不是因为有用过的避孕套,有血污的内裤,卫生巾,伏特加酒瓶,药盒,空烟盒,破拖鞋……装点了《我的床》的故事性和真实性,或许换做一张新床就没有了今天被仰慕的高昂价格了。徐冰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现的作品《凤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人们在感叹其庞大外观的同时想必还因作品里人们熟悉的建筑废料建筑废料(建材、建筑工程设备、劳动工具、建筑工人的生活用品等现场材料)。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些材料的每次使用过程中逐渐升起,而那些材料却在一点点老去。再例如郭工的《钢筋肖像》,邵译农的《木本心》,还有在重庆美术馆展出用口香糖制作的作品《DNA》……他们都试图通过材料自身的故事或者“游历”来展现艺术家的思想。任何材料都处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空,具有特定的社会性、文化性。对艺术品所使用的材料做深入解读则是解读作品重要的一环。一块废弃的电路板隐藏着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人文信息,一片龟裂的泥土照应着千万年的沧海桑田,几个阿拉伯数字写照了人类逻辑思维的痕迹。佛说“一沙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个小小的特定材料往往照应着一个伟大的乾坤。所以了解材料本身的故事,或许就成了我们解读作品的另一个出口。(文/张瑜洋)

猜你喜欢
刘建华当代艺术艺术品
当代艺术看得懂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擀面条
掉鞭炮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