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区高层次科技人才机制研究

2015-01-07 02:23王利军邓逸民桂晓璟王有志
市场周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领军科技人才苏州

王利军,邓逸民,桂晓璟,王有志

苏州地区高层次科技人才机制研究

王利军,邓逸民,桂晓璟,王有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人才在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企业自主创新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江苏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人才工作根本方向,在招才引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通过研究苏州地区高层次科技人才机制的主要特点及做法,提出促进江苏科技人才工作的相关建议,加快实现由依靠“人口红利”向释放“人才红利”的根本转变。

高层次;科技人才;研究DOI

一、引言

江苏目前已进入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才在保持和提升区域竞争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江苏科技人才引进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为江苏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芯动力”,而苏州又是江苏乃至全国科技人才工作做的较好的地区之一,了解和学习苏州地区在科技人才机制上好的做法,可以更好的为全省科技人才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二、苏州地区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主要特点

(一)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增量较大

苏州始终把“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作为科技人才工作的主抓手,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的人才导向,切实加大政策资源集成力度,全力引进高端领军人才。2012年市、县(区)两级已引进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543个,其中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的申报数比上年增长21%,立项支持118个项目,项目数量、质量同比大幅提升。2012年,全市新增国家“千人计划”5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总数累计达到105人,继续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其中创业类人才73名,分别占全国的13.9%和全省的47.4%;新增省“双创”人才96名、省科技创新团队4个,继续保持全省第一。领军人才在全国、全省的领先优势得到了巩固。

(二)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层次较高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市引进人才14.2万人,其中博士约800人,硕士9500人,本科6.8万人。引进海外留学回国人员1500人,新增外国专家近千人,引进留学回国人员累计超过1.4万人。去年入选国家“外专千人计划”2人,实现零的突破。年末,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78万人,人才总量增长率连续10年保持在15%以上。2012年新增高技能人才7.6万人,其中新培养技师、高级技师4600人。年末全市高级技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总量为38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30.5%。

(三)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结构较优

苏州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协调推进,姑苏人才计划各子计划全面启动,优化完善申报遴选机制,各类重点人才工程有序推进。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资助585名高层次人才。19位文化产业人才、10位姑苏旅游人才首次得到政策资助。姑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持续推进,组织优秀企业家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德国亚琛大学等高端培训项目顺利实施,苏商讲坛受到企业家普遍欢迎,职业经理人队伍素质水平不断提升。姑苏高技能人才计划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项目共资助382人,承办首届江苏省“技能状元”大赛,高技能人才队伍数量和层次均创新高。

(四)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产出较多

截至2013年6月,苏州获国家“千人”、省“双创”、“姑苏领军”等市级以上人才计划立项支持的创业企业共有411家,拥有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7%,人才贡献率为43.4%,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调研情况来看,科技人才队伍产出较多:创新能力强,据初步统计,411家领军人才创业企业累计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137项、省级科技项目168项,累计获得部省科研经费6.9亿元,其中31家企业获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立项支持,占2007年以来苏州总立项数的四分之一以上。这些企业申请专利6387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589件,拥有授权专利2279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703件。发展潜力大,411家领军人才创业企业有55家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入选苏州市创新先锋企业,3家企业成功上市;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11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超过10亿的2家,超过亿元的15家,超过千万元的101家。

(五)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示范效应较强

苏州领军人才计划的实施,带动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综合示范效应正逐步显现:一是促进了一批先进技术向苏州流动。领军人才的落户,带动了一批国际先进技术向苏州的流动。徐科博士于2007年落户苏州创业,主要从事氮化镓(GaN)衬底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器件及设备的研发和生产。五年中,相继开发出氮化镓厚膜晶片、氮化镓半绝缘晶片以及氮化镓自支撑晶片三个系列的产品并实现中试生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形成了一批新兴产业集群。产业领军人才的大量集聚,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领军人才梁子才、张佩琢、陆阳等在苏创办了瑞博生物技术、吉玛基因、圣诺生物医药等一批小核酸技术领域的研发企业,并以他们为核心发起组建了江苏省小核酸产业创新联盟,使苏州成为了国内最重要的小核酸领域研发、生产基地。如表1所示,苏州在整个江苏地区人才集聚能力排名第一。

表1 江苏各市科技人才集聚效应的得分及名次

三、苏州地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工作主要做法

(一)注重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政策体系

苏州紧贴新兴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时修订《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努力实现人才开发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出台苏州市律师行业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资助办法,积极探索支持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模式。2013年6月,张家港市在全国率先设计出“人才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使人才项目发展质量的评价有据可依。该体系明确落户满两年的人才项目必须开展绩效评估,并对创业类、创新类人才项目分别评估,都以经济、社会和科技效益为一级指标。其中创业类指标体系设定了“人才项目总产值及人均产值”“人才项目销售利税及人均销售利税”“产业节点对产业链形成的贡献”“专利申请及授权量”等10多个量化的二级指标。在评分上采取定性评价法、类比法、加分项等不同方法,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注重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组织管理体系

苏州积极探索完善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市县上下联动、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机制。通过政策联动、资金匹配等手段,积极引导各地加大人才投入,人才工作保障力度切实加大。优化组织结构体系,突出科技部门引才主体职能。太仓各镇(区)都成立了科技人才办公室,或由科技人才局承担具体职能,配备了专职的人才干事。苏州工业园区成立园区领军人才领导小组:由科技局牵头组建,针对园区领军人才评审专设,成员主要涉及科技、人事、财政、国资及各招商单位。吴江区成立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领军人才创业工程的相关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科技局,具体负责领军人才工作的咨询、联络、接待和受理等日常工作。张家港市将组织、人社、科技等部门主抓人才工作的科室整合起来,作为人才办3个核心工作组,统一运作,形成高效运转、相互支撑的“业务内核”。

(三)注重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产业体系

苏州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来推动本地产业集聚。目前,苏州新兴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各有侧重的发展格局:张家港-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常熟-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太仓-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昆山-智能电网和物联网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吴江-新材料产业、智能电网和物联网产业;吴中区-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如吴中区围绕“十大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目标,正逐渐形成25平方公里高端新兴产业载体、50平方公里城市经济载体、250平方公里环太湖旅游载体和100平方公里现代农业载体,将产业布局与综合配套、公共服务结合规划,突破制约人才引进培育开发的现实壁垒,让人才在产业集聚区实现信息共享、知识溢出和创新网络,让人才能够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达到“筑巢引凤”的效果。

(四)注重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载体体系

苏州重视创新创业载体的建设,据最新数据显示,苏州拥有各类科技孵化器70多家,其中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63家(国家级23家,省级40家),国家级和省级孵化器总数均列全省第一,科技创业服务网络实现全市覆盖。目前,全市孵化场地面积共39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000多家,承接了80%以上的“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和“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在孵化器落户;在孵企业从业人数8万多人,科技孵化器不但在数量上、规模上不断增大,产出方面也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态势。截至2012年年末,在孵企业总收入达100多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超百万企业突破1000家;累计毕业企业达1000多家,其中有6家企业成功上市。苏州科技孵化器培育了大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众多的科技企业家和管理人才,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有力支撑。

(五)注重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公共服务体系

通过多元投入,目前苏州已建成了一批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如中科院纳米所,中科院医工所,中科院苏州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江南电梯与西交大合作的快速电梯平台等。近年来,苏州各地还围绕全市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了产业联盟建设,先后已在核酸、新型感知器件、新型平板显示器、纳米技术、融合通信、新型医疗器械等领域组建了一批产业(技术)联盟,提升了区域核心竞争力。科技服务业发展迅速,目前昆山开展活动的科技服务机构已达80余家,其中在本市注册,具有一定规模的机构有40余家。这些科技服务机构为企业解决科技项目申报、知识产权代理、无形资产评估、技术转移和成果交易、法律咨询和财务顾问、中短期融资等相关服务。

(六)注重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科技金融体系

苏州注重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目前形成了政府、银行、保险、创投、担保、小贷、中介“七位一体”科技金融的苏州模式,建成了涵盖实体平台和网上平台两类业态的苏州市科技金融超市。苏州积极打造面向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高层次人才创业投资平台。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注入天使资金,广泛参与领军人才企业的初创期投资。切实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加大“科贷通”、“集合信贷”等科技金融产品的推广力度,新增5000万元信贷风险补偿资金,资金池规模达1.5亿元。目前,“科贷通”共为501家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贷款资金达42亿元。金融资本与人才资源的无缝对接正在成为推进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良性互动的强大动力。

四、苏州地区科技人才工作对全省科技人才工作的启示

(一)必须注重地区差异化引才模式

大力度的人才优惠政策使苏南地区的人才竞争呈现“白热化”,如何探索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科技人才道路,值得我们思考,如依托地区产业优势,以张家港的机械、化工等领域雄厚的产业基础,吸引机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高层次人才;依托资源优势,借助相城区丰富的水产养殖,旅游资源,吸引一批农业、水产、饲料加工等高技能人才、研究院所集聚;依托高效服务优势,昆山打造人才创新创业一条龙服务,打响了服务品牌,集聚了一批科技服务业人才。

(二)必须注重发挥企业引才的主体作用

作为人才的直接引进者、使用者和受益者,企业才是人才工作真正的主体。对此,一是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的主体。二是为企业引才、用才提供好的政策环境,统筹资源,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者水平,提升企业品牌效应。

(三)必须注重发挥管理部门招才引智的优势

科技管理部门了解相关政策、熟悉相关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作为科技服务部门要及时开展科技领军人才企业专项服务活动,建立健全人才企业的跟踪服务和沟通反馈机制。组织科技型企业家培训,组建领军人才企业专家服务团队,探索企业科技特派员的新机制,为企业提供创新诊断和管理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提升企业管理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

培育和壮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技术市场、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机构建设,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科技人才引进、服务、培育等方面的作用,加速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科技服务体系。

五、对全省科技人才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省级科技人才信息化平台

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管理系统,涵盖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实行一人一档,开展全省科技人才创业地区分布、产业布局、人才开发综合研究,为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人才政策提供依据。同时,建议将科技人才信息化平台与现有科技统计平台进行整合,健全人才统计指标体系,强化动态管理和跟踪,加强对人才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强化省级人才项目绩效评估

建议从省级层面借鉴张家港市的人才项目绩效评估的做法,更好地了解各个地区招才引智的效能。对部分发展慢、成效差的人才项目,实行动态绩效评估、动态管理清退,打破人才项目“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局面。当前,人才工作的形势与任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才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过去那种“伯乐相马式”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的需要。

(三)强化省市人才政策、资金与项目的整合

持续加大对人才创新创业的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拥有符合我省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和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创业。不断创新人才支持机制,整合已有各类人才政策、资金与项目等措施,对高端人才给予集成支持,做到省各部门“横向协同”、省市“上下联动”,形成人才支持的立体化、网络化和系统化。

(四)强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相关研究,健全相关扶持政策,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重点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力度,支持和鼓励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不断加快发展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创业资金和小额贷款支持力度,优化创业环境。

(五)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自我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求。一是要鼓励企业健全以研发机构为主要方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营机制,通过研发机构建设集聚一批科技创新人才。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中介机构,充分利用各种服务平台为企业营造开放式、网络化的技术创新服务网络,为科技人才提供支撑服务。

[1]王勇.科技人才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的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1,(05):155.

[2]李向光.人才项目绩效评估悄然试水[J].中国人才,2013,(15):22-24.

[3]桂乐政.苏州科技创新与创业人才发展研究 [J].人才开发,2012,(05):15-17.

[4]科技报管理员.侯建国院士:人才培养应摆脱“伯乐相马”模式[N].江苏科技报,2014-8-20.

[5]于敏,王有志,陶应虎,胡一蓉.科技创新人才战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王利军,男,江苏金坛人,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金融、科技人才、企业创新;

邓逸民,男,江苏靖江人,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副调研员,研究方向:科技政策、科技人才;

桂晓璟,女,安徽芜湖人,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情报、企业创新、创新战略;

王有志,男,江苏句容人,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情报、企业创新、创新战略。

F240

B

1008-4428(2015)02-96-03

猜你喜欢
领军科技人才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中芬科技产业园:科技人才与产业技术的“强强联合”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组织奖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努力培养新型科技人才
新领军格兰仕参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