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助养微公益模式探究

2015-01-07 02:23钱晓洁李瑞莹方婷婷郑晓蕾余扬帆
市场周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宁波大学公益资金

钱晓洁,李瑞莹,方婷婷,郑晓蕾,余扬帆

企业助养微公益模式探究

钱晓洁,李瑞莹,方婷婷,郑晓蕾,余扬帆

在互联网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微公益,作为与传统的机构型公益相对应的“草根公益”,在公益事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作品主要阐述了在微公益和助养企业之间通过搭建以大学生为主力军的网络中介平台和实体中介组织,并在原有管理框架下新增包括第三方审计、“用后报销”在内的一系列新制度,保证企业与微公益项目的科学合理对接,提高了企业与项目的对接效率,确保资金流动透明化,为微公益项目的发展寻找到一条康庄大道。

微公益;企业助养;新制度

一、微公益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各类微公益组织犹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各式各样的微公益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与此同时,公众的认可度不足,缺乏充足的资金补给等问题也使得微公益组织的发展遭遇到了巨大的瓶颈。

(一)慈善受捐资金少

2011年年底,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向社会公布了《2O11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58.3%的捐款都流入政府以及有政府背景的慈善总会和红十字会系统。其中20.6%的捐款直接进入各级民政部门,9%进入到除民政之外的其他党政机关、人民团体,6.7%进入各级红十字会,22%进入慈善 (总,协)会。只有1.3%进入了慈善总会之外的社团、民间非盈利组织和福利院领域里,而在这个领域里,依然有一些有政府背景的机构。经过统计2013年宁波海曙区共有1462家民间社会公益组织,民政局注册的只有200家,它们大部分是没钱、没场地的民间“微公益”。

(二)政府公益重视力度低

首先,政府在对微公益的监管与相关法律的制定方面均不完善。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公权力的代表,有必要加强监管微公益项目的运营,明确微公益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为微公益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环境各方面的支持。然而政府对于微公益立法方面的空白以及对微公益组织的监管不力,都使得微公益缺乏公信力、制度不规范,也大大限制了微公益的发展。

其次,企业公益捐赠税收优惠的法制建设滞后。我国针对企业公益性捐赠的税收立法一直没能很好地贯彻税收法定原则,企业公益、救济性捐赠的税前税收优惠措施只有极少数以法律形式规定。如果不充分调动企业的资金,政府的资助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微公益发展的物质基础便得不到坚定的保障。

(三)微公益项目认可度差

首先,微公益项目运行模式本身存在一定的信息的不对称性,这导致了自上而下的公益项目不一定切实反映民众最根本最迫切的需求,供求内容的不对等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人力物力的浪费,使人们对微公益的认可度大打折扣。

其次,公益项目的宣传力度仍不足。没有更大的平台与充足的资金扩大各种项目的知名度,明星效应还很势单力薄,只有让微公益有更大更权威的宣传平台,才能使微公益的理念更好地传播。只有这样,微公益才能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企业助养微公益的模式探究

(一)微公益中介组织的建立

本作品致力于建立一个在民政局合法注册,挂靠政府部门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即微公益中介组织。该中介组织将为其他微公益组织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并努力打造成为区域性公益信息和资源的汇聚中心,社会组织成长的孵化中心。

微公益中介组织将为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交流,从业培训,评估指导,培养孵化,登记年检等全方位服务和专业化支持;引入企业助养微公益模式,架设起政府,企业,微公益组织的沟通桥梁,最后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微公益服务网络。

(二)微公益网络中介平台的建立

通过建立微公益对接网站,即集微公益项目申报、审核,项目动态跟进,资金流向公开,企业网上认领项目等一系列功能于一身的网络中介平台,提高企业和微公益项目的对接效率,提高微公益项目知名度和大众的认可度,尽量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人力物力的损耗,使微公益服务网更加稳固。

(三)微公益项目的助养流程

1.微公益项目评定审核

从目前来看,微公益项目多而杂,而企业的公益助养资金有限,这就直接导致了供给与需求的不平等。因此,建立微公益项目筛选淘汰制度十分必要,一方面可以剔除一些意义不大可行性不高的微公益项目,另一方面又使得好的项目得到充足的资金来源,更好地开展。

中介平台人员将通过一系列标准,如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真正使受助者受益等对微公益项目进行审核,达到一定标准的项目才能成为被领养的对象,接受企业的资助。

2.微公益项目的领养对接

在现实中,许多企业想做公益,没精力也不专业。主要就是企业与微公益项目对接这一环节出现问题。微公益项目对接环节的高效率,很大程度上能为微公益谋求一条发展之路。

本作品中将对接分为两块:线下对接和线上认领。

在线下对接中本作品将创立一个微公益中介组织,根据企业所能承受的最大捐助额度及其他要求,微公益中介组织将为其匹配合适的微公益项目,最后为微公益项目和助养企业牵线搭桥,形成一个闭环结构。

在线上认领中本作品将搭建一个网络助养平台,通过注册,企业和一些微公益组织都将获得所属账号。微公益组织通过账号进行微公益项目的申请,通过审核的公益项目便可以成为企业认领助养对象。而企业则可以通过自己的账户,直接进行公益项目的认领。助养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助养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3.微公益项目前期筹备

前期筹备工作分三步走:

(1)项目负责人的招募

项目申请的微公益组织将承担主要的志愿者招募义务,同时,微公益中介平台将为对接完毕后的微公益项目招募一部分志愿者跟进项目,招募活动将依托学校团委及一些学生社团,志愿者人群主要锁定具有热情热心,工作积极的大学生。招募结束后将在志愿者中选择项目监督负责人,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2)微公益项目的预算

申报项目的微公益组织将上交一份活动采购物品的预算表,平台相关人员将对预算表进行审核,通过审核后,将从平台专有资金账户预付活动开展所需的一部分资金。

(3)项目物品的置办

根据预算表和物品清单置办所需物品,在置办相关物品时也将进行相应的记录和购货凭证的保管,同时将相关信息发布到助养平台上,以保证资金流动的透明性,供网民监督。

4.微公益项目动态监督

本作品将致力引入“即时反馈监督制度”,即大学生志愿者将全程参与并记录微公益活动,通过照片,文稿的形式真实地反映项目进展,保证公益项目能落实到每一位受助者身上,时刻更新活动进展最新动态。于此同时,活动每一个阶段结束都将由大学生志愿者完成监督反馈报告,作为中期审核的依据。

5.微公益项目中期审核

微公益项目开展前期仅支付活动开展一半左右的费用,其余费用将由申报项目的微公益组织自行承担。这样既解决了微公益组织资金匮乏的问题,同时也保证了微公益服务的质量。项目进展到中期时,微公益中介平台将依据监督反馈报告等一系列资料对项目进行中期审核,通过审核的项目将收到剩余资金,否则平台的资金支持将停止。

6.微公益项目后期总结

(1)清点整理

活动结束,志愿者将进行活动物品清单的清点,确保帐实相符,使每一笔资金得到落实。

(2)结算报销

通过开支的记录和凭证的整理明晰项目的费用支出,以此为据获得企业的助养资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一笔资金的最终去向,增强企业助养公益的积极性。

(3)信息反馈

项目结束后将会记录受助者的感受与体会,倾听他们心里真实的声音,采纳合理的建议,使今后微公益活动的开展更加贴合他们的真实需求。另外有关财务方面的所有数据都将公布在助养平台上,确保每一分钱流向的透明性,接受公众的监督。

(四)企业助养微公益模式的创新之处

1.线上平台保效率

线下公益项目的对接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等不足,而高效率的线上认领则恰恰解决了这一不足,同时解决了企业想做公益但不专业也没精力的问题,使得微公益组织走出项目资金不足的困境,为微公益的发展谋求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2.中期审核保质量

项目资金的发放不是一次性的,只有通过了中期审核的微公益项目才能得到剩余的一半资金。这样的规定使得微公益组织提高对项目实施的重视程度,保质保量地完成微公益的服务。

3.学生团体保公正

本作品一大亮点便是将大学生作为一大人力资源引入到企业助养微公益的模式中去。在公益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都将有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监督跟踪,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公益服务的质量,保证了公益资金流动的透明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大学生参与微公益的积极性,增强了大学生上的社会责任感。

4.微公益项目财务的监督

本作品强调“第三方审计制度”的引入,助养平台上所有微公益助养项目的财务情况都将进行公示,接受广大网民的监督,确保资金流动的透明化。同时,助养平台将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披露,分情况进行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财务报表的披露,增强资金透明性的可信度。

三、企业助养微公益模式的不足

本项目主要存在以下两点不足之处: (一)项目平台成立之初信任度低,即使学校允许本项目建立学生团体组织,但想要取得企业以及政府的信任,还是需要项目活动的良好开展以及多方之间沟通交流。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微公益中介平台人员流动性大,再加上学生学业繁忙可能不能及时处理项目信息,所以可能还需专门公益人员指导与帮助,帮助本项目成功良好运行。

四、企业助养微公益模式的展望

(一)企业助养微公益模式的推广

本作品是以宁波市海曙区企业公益行为为研究基础,提出以大学生为主力军的中介平台的企业助养微公益模式。该模式可操作性强,具有广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可由宁波市作为试点广泛推广,使企业助养微公益模式遍布中国。

(二)与传统公益组织联盟

企业助养微公益的模式推动了微公益组织的良好发展,进一步对传统公益组织的改革提供借鉴。未来,传统公益组织与微公益组织将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合作发展,我国公益将形成以新型传统公益组织为主,微公益组织为辅的崭新局面。

[1]刘露露.政府在社会公益类发展中的角色定位[J].重庆行政,2008, (04).

[2]蒋年华.我国企业公益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 [J].甘肃金融, 2012,(01).

钱晓洁,女,浙江温州人,宁波大学商学院大二学生,主修金融学。

李瑞莹,女,安徽马鞍山人,宁波大学商学院大二学生,主修金融学。

方婷婷,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大学商学院大二学生,主修会计学。

郑晓蕾,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大学商学院大二学生,主修会计学。

余扬帆,男,浙江杭州人,宁波大学商学院大二学生,主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F121

A

1008-4428(2015)02-112-03

本文为2014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宁波大学参赛小组之一阶段性研究成果。指导老师:朱福建,宁波大学商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宁波大学公益资金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选题要点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稿约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公益
公益
公益
A Personal Tragedy The professionalism of Stev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