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问题研究

2015-01-07 00:29吴棠马英群
卷宗 2015年12期
关键词:问题研究体育锻炼职业院校

吴棠 马英群

摘 要:本文以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2-2014级学生的体育参与状况为个案,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该校学生体育参与情况、体育锻炼的心理动因和体育参与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分析,为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院校;体育锻炼;问题研究

1 前言

大学生群体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体质健康状况不仅关乎到未来众多优秀劳动者健康工作,服务社会的时间和质量;更是他们幸福生活、完善自我,构建文明健康社会的必要前提条件。进入21世纪后由于社会劳动结构和计划生育政策下青少年人口结构的逐渐转变,脑力劳动在社会劳动构成中比例日渐增大,独生子女日渐增多等多方社会及教育制度因素,使得青少年学生体质呈献出了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状况分析

调查显示,大一、大二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明显高于大三年级。其原因和该校体育课设置存在一定关系。该校大一体育为普修课,大二为专项选修课,而大三则不再设立体育课。说明体育课对学生体育锻炼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大一学生刚从课业繁重的高中进入大学,体育锻炼热情较高但大都还处于比较盲目阶段,对大学生活及大学体育活动存在较为强烈的好奇心。大二年级经过一年的体育学习对体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学到了一定的体育运动的技术方法,喜爱程度有了进一步增强,二者喜爱人数比例均超过了50%。大三再无体育课可选则完全失去了客观督促因素,参不参加完全依赖个人爱好,喜爱比例有所降低。三个年级表示“不喜欢”、“很少参加”三个年级比例相差不大均为20%左右,说明在这一部分同学中对体育锻炼存在比较固定的消极认识。

在参与频率调查中每周3-4次出现频率最高,大一、大二均超过50%,大三44.8%,每周1-2次频数大三最高比例为42.2%,大一36.1%,大二28.6%,说明大三学生体育锻炼随机性较强,每周锻炼次数少于大一、大二学生。但是在每次锻炼时间调查中大三学生每次锻炼时间60分钟及90分钟左右比例为:47.8%+18.8%=66.6%,大于大二年级51.3%+14.5%=65.8%及大一年级39.2%+11.2%=50.4%,其中大三、大二与大一年级差别较大。说明大一年级学生体育锻炼盲目性较大,大二、大三年级学生体育锻炼程度较深。

体育参与频率及每次锻炼时长表明,大一年级学生锻炼热情较高但是从事体育锻炼深度不够,可能和他们刚进入大学体育课学习和运动技术掌握还处于泛化阶段,不能熟练一个运动项目的技术是影响他们体育锻炼深度的主要因素。大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体育课的学习,特别是大二专项课的开展,使他们运动技术有所提高,运动自觉性增强,在体育锻炼频率及锻炼时长均有大幅度提高。大三年级不再开展体育课,他们体育锻炼的频率明显较大一、大二年级有所下降,但是在每次从事体育锻炼时间上却与大二相当,明显优于大一年级。说明他们在掌握了一定运动项目技术后,体育锻炼由客观要求转变为自动自觉,在自己喜欢的运动上有着更为深入的参与。

3 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的心理因素调查分析

在该校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心理因素分析中,从动因、倾向爱好和对体育课及体育组织认知评价几个方面展开。在参与体育锻炼动机调查中,比例较高的为“增强身体素质”71.4%,“健美身材,促进身高增长”65.9%,选择中“多交朋友,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考试达标”,“喜欢该项目”也有较高的比例分别为41.2%,40.5%和37%。表明该校学生选择体育锻炼的取向中增强身体素质和健美身材是主要原因,也贴合“90后”学生追求漂亮时尚的个性。同时为了体育考试和喜欢某个体育项目出现较高比例,说明体育课堂教学在课余体育锻炼中有着很好的延伸督促作用,这一比例在大一、大二年级中较为明显,特别是他们掌握了某一项运动技术后,锻煉变得自觉主动,对该校学生锻炼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为了交友、交往的需要出现较高比例则是体育社会功能的很好体现。

在喜欢项目选择中男生兴趣较为广泛,在篮球、足球、排球中选择比例较高,合计47.2%,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和武术项目也占21.3%的比例;女生在健美操、舞蹈和健美运动中选择比列较高达到53.6%,羽毛球、乒乓球女生选择中有18.2%的比例。项目的选择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性别倾向,男生喜欢比较激烈的对抗运动,女生则爱好更加富有美感、韵律感的项目。同时跑步在男女生选择中各占18.2%和10.6%的比例,说明跑步作为难度、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运动项目,简便易行,也是一部分学生体育锻炼的倾向选择。

关于体育课对课余体育锻炼的促进作用调查中有44.2%的学生认为:“有作用,学到了运动方法技术”,选择“有作用,督促作用应对考核”的有20.6%的比例。在体育协会对体育锻炼作用调查中选择“有很大促进作用”比例48.7%,“一般,作用有限”占21.8%的比例。说明该校在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社团协会活动中仍有很大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提升空间。

4 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的困难调查分析

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困难调查表明,“场地设置不足”是出现频率最高的选项,71.1%的比例远高出其他任何选项,一方面是该校客观条件限制,场地设置总体不足,加之今年学校发展中的施工占地,翻修工程使得学生体育锻炼难以找到适当的场地设置;另一方面,该校现有场地设施和器材对学生的开放程度也是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困难和障碍。特别是室内球场的收费影响了一部分经济困难和消费观念达不到标准的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参与度。调查中“自己消费能力不足”和“不想去收费地方锻炼”在所有调查学生中共有30.7%的比例。

在对学生体育课堂教学的困难调查中,“人太多了,不能很好学习”有45.8%的比例为出现频率最高,“不习惯上课时间”有41.7%的比例和“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39.7%的比例也处于较高位次。说明该校体育课教学人数太多是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部分学生调查反映出的难以选到喜欢的项目问题则是和该校项目开展有关,各项目平均开课势必在一些较多学生喜欢的项目上出现部分学生选不上课的矛盾。在学生调查反映出的上课时间则是该校体育课程安排中的问题,例如该校早上6:50-7:40和周六安排上课的选项课就受到很大影响。

5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对策分析

5.1 改善学校场地设施条件,提高现有场馆设施的开放程度和利用率

调查中反映出的学生体育锻炼中的场地设施不足问题是较为严重的,对于该校总体场地设施不是特别丰富问题,一时间是难以迅速改观的,但是加大现有场馆设施的利用率确实可以通过采取适当措施可以改观并取得成效的。应该协调各方力量和管理的问题更加注重给学生提供良好服务,改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的总体效益,弱化经济效益考量,较少或取消运动场馆收费。创造有利客观条件在学生中间形成课余到运动场锻炼出汗、会朋交友,而不是选择“到网吧去坐坐”的风气。

5.2 重视体育课的教学育人地位,优化体育课教学时间安排

早上可以安排短时间的跑步或者体操运动,作为正常体育课教学是不恰当的,周末体育课的安排也是违反教学规律和学生们的生活习惯的。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普遍表示在这两个时段的到课率偏低说明了该问题的严重性,长此以往容易在学生中间形成轻视体育课的错误思想。如果教学需要可以在早上课程6:50-7:40的时间段安排更加需要记忆力的文科类科目,将体育课安排在上午3、4节到下午7、8节的时间段内,对教学是更有双向促进作用的。

5.3 根据学生需求安排项目课程

学校体育教师不应拘泥于自己专项项目教学,对于调查中反映出的男生和女生选项课的需求,应灵活安排选项课的班级多少。教师也应做到“一专多能”,适应体育课教学的不断变化,加强自身学习。在学生中间受欢迎程度高而相应专项教师不够的,应该鼓励有相应特长的教师担任多个课程教学,多开选项教学班,合理安排班级人数,尽可能的让学生选到自己喜欢的项目上来。

5.4 强化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严格结业考核

作为教师应钻研体育课堂教学方法规律,并掌握新时期学生特点灵活安排课堂教学,将他们兴趣吸引到运动项目学习上来。运动技术永远是体育课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学生只有在掌握了运动技术后,才能培养出更长远的运动兴趣,建立终身体育的自觉性。调查中反映出有相当学生为了考核是其体育锻炼的目的,说明课堂教学对他们课余锻炼是有相当督促作用的,对一部分本身并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而言这是让他们运动起来的唯一动力,所谓兴趣也许就是在期间培养起来的。

5.5 加强学校各类体育协会指导参与,使其在学生中起到更加积极作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样兴趣爱好的学生在一起形成的共同的动力“磁场效应”是巨大的,也是体育课堂教学很有益的延续和补充。

5.6 建立更灵活的体育课选课形式,使高年级学生也能进入到体育課程体系中

通过设立类似“高级班”、“俱乐部”等形式,将大三学生也能选择性进入体育课教学,改善他们结束大一、大二年级体育课学习后耐力等体育健康指标迅速下降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宋秀丽,肖林鹏.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现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5:103-106

[2] 程昕.江苏省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0. 1

[3] 裘静芳.基于学生体质健康下的高职体育改革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4:8-11

[4] 张华君等.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3.2

猜你喜欢
问题研究体育锻炼职业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