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变迁

2015-01-07 11:50罗莲萍
卷宗 2015年12期
关键词:历史变迁近代

罗莲萍

摘 要:本文考察了近代以来日本语文教育的历史变迁。日本在明治时期就逐步完成了国民教育制度的建设,从明治时期至今,自始至终都在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也正因此,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能够迅速地从一个远远落后于欧美的封建国家,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强国。二战后也迅速经济复苏,重新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

从语文教育的历史变迁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是中日甲午战争时期,还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日本的语文教育都充满了皇国民思想的培育,并且延续了一个时期。语文教育也成为了政治教育的一个工具。近年,日本力图成为国际政治大国的倾向日益明朗,在媒体舆论顺从这种倾向之后,语文教育方面也难以不受影响。平成三十年(2018)将进行第九次教育课程的改订,其动向今后也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近代;日本语文教育;历史变迁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经过一系列改革和积极建设,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走完了欧美国家历时一二百年才走完的近代化路程,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割据的国家一跃而成为亚洲强国,并且跻身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之林。

日本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主要原因在于明治政府以无比的魄力,实行了各项大胆的改革措施。首先,废除封建制度,从政治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废藩置县,这就消灭了封建割据势力;废除封建等级制,取消武士特权,这就打碎了人为的社会障碍,实现了人尽其才的目标;实行土地改革与地税改革,这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其次,实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从而有力地把日本推上资本主义发展和富强的道路。

以上一系列改革和措施固然是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实现近代化的重要原因,但是其中作为“文明开化”的重要内容的教育改革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可以说,教育改革是明治政府改革的关键。对日本说来,教育是“立国之本”。而语文教育作为一切学科的基础,作为培养人文精神的基地,作为一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的传承手段,更成为重中之重。本文通过探讨日本近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变迁,能够更深刻地了解教育改革在日本近代化中的作用,从而以他山之石攻玉。

1 明治时期(1968-1912)

1.1 制度史和教科书史

(1)学制的公布

明治5年(1872)公布了“学制”。公告的开头,首先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明确了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并确立了打破封建时代的身份制度、男女不平等之旧习,实行国民教育的基本方向。总共109章的“学制”公告中,明确规定建立小学校和中学校,以及小学校和中学校的学科设置。

(2)教育令的时代

明治12年(1879)废除了“学制”,公布了“教育令”(翌年修订)。在“教育令”中,小学校分为初等科(3年)、中等科(3年)、高等科(2年),学科则包含了“读书”“习字”。关于学科,在“小学校教则纲领”(明治14年)中指出,设立“读书”学科,学习阅读和作文。教科书则采用的是文部省编的“读法入门”、若林虎三郎编的“小学读本”、金港堂编的“小学读本”。

(3)学校令的时代

明治19年(1886)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小学校分为寻常(4年)和高等(4年),义务教育的年限则是4年。教科书则从认可制变成了检定制,教科书必须经过文部大臣的检定。小學校关于语文的学科包含“读书”“作文”“习字”。文部省发行了“读书入门”“寻常小学读本”“高等小学读本”。

(4)教育敕语发布的时代

明治22年(1889)发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翌年发布了“教育敕令”,同年修订了小学校令。次年发布了“小学校教则大纲”。指出“读书”和“作文”应使用日常生活所用的口语,培养正确表达思想的能力以及启发智力、培养道德。同时明确指出“语文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

(5)国语科的成立

明治33年(1900)修订了小学校令。在“小学校施行规则”中,将迄今为止“读书与作文”和“习字”统一起来,设立了“国语科”。在此之前,中学原有的“和汉文”已经改为“国语及汉文”。经过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国民的国家意识高涨,在这个浪潮下,小学教育中首次设立了“国语”教科。

(6)从检定教科书到国定教科书

检定教科书,在明治20年代有“新日本读本”“帝国读本”等等,在明治30年代有金港堂的“寻常国语读本”“帝国国语读本”,富山房的“寻常国语读本”“帝国国语读本”等等。但是,到了明治35年(1902),发生了教科书采用方面的送贿受贿事件(教科书疑狱事件)后,明治36年(1903)4月,“小学校令”被改订,小学教科书转为由国家制定。次年的明治37年(1904)4月,第一期国定读本“寻常小学读本”开始使用。这个读本从发音和字形的区别开始,语言学的倾向强烈。

明治40年(1907)3月,“小学校令”再次改订,寻常小学校的学习年限,也就是义务教育年限,从迄今为止的4年改为6年。与此同时,教科书也被改订,明治43年(1910)4月开始使用第二期国定读本。这套读本采用了很多童话、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文学教材以及国民教材,培养国民道德的教育意图非常明显。

1.2 教育思潮史

明治时期,也是各种教育思潮非常活跃的时期。

(1)开发主义的教育

明治初年,知识的注入、暗记方式的教授法占据主流。在那个时代,教育观或者说在教育实践的近代化进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实物教授法和开发教授法。

(2)黑尔巴鲁托派教授法

明治20年代以后,学校教育被要求进行国家主义的国民教育、道德教育。黑尔巴鲁托派教授法的代表E·哈斯克纳菲特教授受聘于东京大学,目的就是期待他将日本的教育从英法美式的教育转入以培养人格为教育目的的国家主义的德国式教育。但实际上,黑尔巴鲁托派教授法,更多的是将“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的五段教授法,引入教育现场。

(3)统合主义

明治30年代中期以后,黑尔巴鲁托派的五段教授法的形式性模仿的弊端被指出。樋口勘次郎在“统合主义新教授法”中,批评五段教授法并不应该适用于所有的教学,主张重视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根据教材的性质活用教学法,作文更要实行自由发表主义。樋口的主张,成为大正时期的儿童中心主义或者说是自发活动主义教育的诱导剂。

2 大正时期(1912-1926)

大正时期,一方面工业生产扩大,进入了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行列,一方面发生了时称“大正民主主义运动”的一系列的民主改革运动,生活、文化方面快速地进入了近代化。但是,大正末期资本主义危机深刻化,劳动者和农民的生活极度贫困,社会主义思想开始扩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界一方面不断吸收欧美的新的教育思想,一方面推进了以儿童为中心或者说是学习者本位的自由主义教育。大正时期,学校教育从制度史来说,在明治时期已经基本确立,从思潮史来说,则出现了各种各样富有个性的主张,在大正民主主义运动的背景下,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习者的教育得到提倡。

大正7年(1918),第三期国定教科书“寻常小学国语读本”发行使用。这个读本是在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育思潮的指导下编撰而成,编入了儿童的日常生活、地方的生活情态,甚至目光投向了海外,采用了关于海外的人物、地理的教材。

同年,铃木三重吉创刊发行了“红鸟”杂志。这本儿童杂志登载了当时活跃在第一线或者著名作家的童话、童谣等等。“红鸟”杂志的发行,虽然不属于学校教育的一环,但是对于童心主义或者说儿童中心主义的儿童文化运动的全国推广起了重大的影响。

由于儿童中心主义的西洋教育思想的影响,大正的新教育,展开了追求儿童的自主性、主体性学习的各种嘗试。大正6年(1917)泽柳政太郎创设的成城小学校是其中的代表。泽柳提出了“学级王国”的口号,高举“个性尊重”“亲近大自然”等教育方针。木下竹次,大正9年(1920)在奈良女高师负附属小学校提倡“合科教学”,成为日本的综合主义教育的先驱。最能反映大正时期的自由主义教育的现状的,就是“八大教育主张”。这指的是八个大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但都是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主张以儿童中心的教育。

3 昭和前期(1926-1945)

大正时期的自由主义教育,概观起来,一个是重视自主性学习,还有一个是重视综合性学习,其根本都是儿童中心主义教育观。昭和前期,一方面继续继承了大正时期的教育思潮,一方面针对昭和16年(1941)的太平洋战争,开始展开皇国民教育或者说是军国主义教育。

在始于大正末年的教育要关注社会现实的运动的背景下,“缀方生活”(作文生活)“北方教育”得以创刊,这都是立足于作为生活者的儿童观,通过写作深化对生活现实的认识为目标。也就是说,比起文章的写作技巧,重点放在关注地域的生活现状,通过作文来面对和解决,培养作为一个生活者的儿童。昭和初年,这样的生活主义的教育思想,在全国各地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开展、交流和深化。特别是当时处于世界性的不景气的狂风暴雨中,生活的贫困给儿童造成了重大的负担。在生活主义的作文中,写作是培养能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的生活者的手段。这种作文的实践、研究,是由关注儿童、学生的生活现实的青年教师推动,是日本首次来自于教育现场的教育运动。但是,昭和8年(1933),长野县的贫民教育运动被作为“教员赤化事件”被弹压,国家对教育的统治加强,活动不得不终止。

昭和8年(1933),第四期国定教科书出版发行。教科书注重句型的语感和构造,一方面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发育,一方面重视文学性。这期教科书,作为教科书在其他方面也是具有划时代性的意义。但是,到了高年级,皇国民教科书的色彩越来越浓烈。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的昭和16年(1941)3月,废除了明治33年(1900)以来的“小学校令”,公布了“国民学校令”,在法令上明确提出了“皇国之路”,并且出版发行了第五期国定教科书。这期教科书,包含了国语读本、语言训练和教师用书,在语言教育方面非常完备、引人注目。但内容上充满了国家主义、军国主义的教材,彻底推行以忠君爱国为支柱的皇国民教育。

4 昭和后期(1945-1989)

昭和20年(1945)8月15日,日本战败,接受联合国的波士顿宣言。此后,从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到具体的学习指导方式,全盘否定了立足于国家主义、军国主义的皇国民教育,取而代之的是开始了以民主主义、和平主义为理念的新教育。战后第一年,用的是“涂墨教科书”。战后第二年,昭和21年(1946),文部省发行了“新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战后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建设和平的文化国家、立足于民主主义原理、尊重个人的人权、实行适合个性的教育,与此同时,培养热爱和平、热爱文化的人才。

以这个“新教育方针”为开端,同年11月,制定了“日本国宪法”。昭和22年(1947)3月,公布了“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4月则实行了六·三·三·四的新学制,义务教育期间扩大到中学,小学6年、中学3年,共计9年。

国语科学习指导的目标,是培养儿童和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熟练地掌握各种环境下语言的使用。这就是经验主义教育观的体现的国语科的目标。战后第一次的国语科“学习指导要领”中,作为参考,列示了以单元为中心的语言活动的框架,作为经验主义的新的教学法,提示了生活性的单元学习。

战后的新教育的代表--单元学习,由于学力低下的批判,以昭和26年(1951)为界快速地消失了身影。

以经验主义为支柱的战后的新教育,战后十年发生了巨大的方向转换。象征这个转换的是昭和31年(1956),由文部省组织实施,对全国的小学、初中、高中所有学生为对象的第一次学力调查。并且导致了昭和33年(1958)的学习指导要领的改订。特别是战后第三次的学习指导要领,删除了“试案”这一文字,直接以文部省告示的形式公布,明确地将教育内容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战后十年,社会开始要求对学生实行道德教育。作为呼应,学习指导要领中,将道德教育以教科的形式确立下来,一学年35个学时,内容是培养学生“作为一个日本国民的自觉性,热爱自己的国家……”。与此同时,为了呼应教育界对提高基础学力的要求,增加了课时数,系统性地明确了国语能力的要求。首次设定了小学学习的汉字(881字)。也就是说,战后十年,由经验主义的国语教育转换成了能力主义、系统主义的国语教育。

伴随着昭和40年代(1970)前后的高度经济成长,情报化社会的到来,理科教育受到重视,并且要求培养学生的情报处理能力。在进行第四次学习指导要领的改订中,强烈要求教科内容的精选和再建构。昭和50年代(1980)伴随着国际化社会的发展,价值观的多样化,升学率不断上升,几乎所有的儿童、学生都参加补习班。小学生的自杀、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或者学校内暴力都成为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时代的动荡中,昭和52年(1977)年改定的第五次学习指导要领,着力提出基础和基本的重视。特别是国语科,以“语言教育”为口号强烈要求改变战后的言语活动主义教育。但另一方面,为了适应价值观多元化社会的情报生产力、或者说是柔软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发了被称为“新单元学习”的情报再构成、再生产型的单元学习。

5 平成的国语教育----教育课程史

平成的国语教育,从各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变化的时代”。进入平成时代以后,学习指导要领每10年改订一次,非常敏感地反映了时代的动向,每次改定的视点都发生了变化。

(1)生存能力和新的学历观----第六次教育课程(平成元年(1989))

昭和50年代(1980)后期,学生欺凌事件不断发生,荒芜的教室成为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强烈要求对应于国际化、情报化的教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成元年(1989)的第六次学习指导要领,特别强调了“培育丰富的心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基础基本”“尊重个性”等。

(2)减负教育和知识的综合化----第七次教育课程(平成十年(1998))

21世纪被称为“知识的综合化”时代,强烈要求对应于国际化、情报化的教育。与此同时,儿童、学生的问题行为进一步严峻,学校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性和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这种生存能力,一方面又追求减负教育,要重新审视教育课程。

第七次教育课程的改订,把儿童和学生的生活性、主体性的学习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轴,把能力主义、系统主义作为基盘,把综合主义、活动主义作为展开的支柱,目标是形成新的教育框架,在教育课程史上展示了极大的方向转换。但是,这种可能性,尚未通过实践得到充分的开拓和检证,就因为对基础学历的低下的批判以及培养适应时代变化的能力的教育要求,不到十年的时间,就被要求重新修正

(3)影响全教科的语文能力----第八次教育课程(平成二十年(2008))

概括地说,第八次教育课程是将语文能力视为所有的教科学习中都需要的能力,不仅是获得基础和基本的能力,还要培养通过实际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国语科重视传统语言文化的学习指导,这一点是对战后教育的修正。进入平成时代以来,“生存能力”不断地成为主题,“基础·基本”“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成为关键词,追求主體性学习和问题解决性学习,但事实上却难以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对减负教育的修正的趋势越来越强。

6 结语

如上所述,日本在明治时期就逐步完成了国民教育制度的建设,从明治时期至今,自始至终都在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也正因此,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能够迅速地从一个远远落后于欧美的封建国家,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强国。二战后也迅速经济复苏,重新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因此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吸取。

日本发展教育的经验中值得我们吸取的有三点:(1)通过雷厉风行的普及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我国大力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目的就是迅速地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以便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提高国民素质是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当借鉴日本的经验,在推行普及教育时,应把提高国民素质作为初等教育的重要目的。(2)肯花钱办教育,增加教育投资。据统计,明治初年文部省的教育投资高于其他各省,1873年和1879年教育经费分别为143万日元和139万日元,而这个时期政府财政相当拮据。日本重视基础教育,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上,每年都以义务教育为重点,从50年代起到现在,义务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均为60%左右。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1888年为1.8%,1900年为2.1%,1910年为2.3%。教育费用在国家和地方行政费用中的比率,在整个明治时代,一直占10%左右。在地方财政支出中,教育费从1880年至1910年平均占23%左右,说明了明治政府不遗余力地发展教育事业。(3)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为吸引优秀青年报考师范学校.明治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待遇。1896年3月,国家颁布《小学教员年功加薪国库补助法》,使小学教员的生活待遇得到法律上的保障。这一法令规定,凡有5年教龄的小学教员,本薪一律加15%,以后每5年加薪10%,最多加到35%为限。1899年政府又决定,正式教师任教15年以上,60岁以后可以得到终身养老金。还明确规定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一般官吏同”。这些措施在稳定教师队伍,保证教师质量,形成尊师重教风气,促进教育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从语文教育的历史变迁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是中日甲午战争时期,还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日本的语文教育都充满了皇国民思想的培养,并且延续了一个时期。语文教育也成为了政治教育的一个工具。近年,日本力图成为国际政治大国的倾向日益明朗,在媒体舆论顺从这种倾向之后,语文教育方面也难以不受影响。平成三十年(2018)将进行第九次教育课程的改订,其动向今后也值得我们关注。

参考文献

[1]川島幸希.国語教科書の闇[M].日本:新潮社.2013

[2]小森陽一.大人のための国語教科書[M].日本:角川書店.2009

[3]石原千秋.国語教科書の中の日本[M].日本:筑摩書房.2009

[4]佐藤泉.国語教科書の戦後史[M].日本:勁草書房.2006

[5]石原千秋.国語教科書の思想[M].日本:筑摩書房.2005

猜你喜欢
历史变迁近代
我国近代女子体育观的演变及其特征研究
觉醒者的悲哀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
汉绣的现代激活方式
苏州商团历史沿革略考
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及其教育方法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