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航务军交运输投送体系建设

2015-01-08 14:49吕忠义
国防 2015年10期
关键词:航务水路运输

吕忠义

“能打仗、打胜仗”,是中央军委习近平主席确立的新形势下强军目标中的核心要求,也是谋划我军后勤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遵循。当前,我国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军队各项建设按照“能打胜仗”的要求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军交运输系统正按建设“打仗后勤”的思路,积极推进“实战化、规范化、信息化、系统化”保障模式转型。航务军交运输涉及水路、航空两大系统,正面临如何加快转型发展、提升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保障能力这个历史性课题。我们必须抓住当前大变革、大发展的有利时机,着眼未来军事斗争需求,紧跟世界新军事变革步伐,立足发展、科学统筹、创新实践,大力提升航务军交运输投送能力,为军队有效履行新使命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一、加强航务军交运输投送能力建设的统筹谋划

随着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和延伸,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正逐渐由陆地转向海空,航务军交运输使命任务更加艰巨复杂,地位作用日益凸显。统筹谋划航务军交运输投送力量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科学论证规划布局。要立足国情军情,把分散在军队和水路、航空运输行业的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和技术手段,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设计,实现效益最大化。要围绕部队平时、战时需求,在深入剖析现实基础条件和主要矛盾问题的基础上,从航务军交运输系统的体制机制、编配力量、基础设施、体系布局等方面,制定科学的总体路线图。在规划论证过程中,要着力统筹平时保障与战时急需的关系,既要考虑和平时期的运输保障,又要考虑战时复杂条件下的应急运输;统筹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的关系,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紧盯军事斗争准备和应急作战行动,算好“军事账”;统筹不同运输方式发展和综合体系建设的关系,不能只注重单一运输方式和某一通道的建设,要兼顾各种运输方式和多通道、多方向的优势互补,形成体系保障能力。

准确把握重要环节。航务军交运输投送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必须抓住重点,准确把握影响和制约保障能力生成的关键因素,找准“切入点”求突破。例如,指挥体制建设中,重点是理顺指挥管理关系,按照“三军一体、军地一体、顺畅高效”的原则,建立能综合运用军内外各种海空运输力量、集中统一、高权威、高效益的指挥管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中,重点是结合地方发展和建设规划,综合考虑战场建设、军事部署和应急保障等需要,按照“急用先建”原则,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突出抓好一批能有效提高投送能力的重要项目;投送装备建设中,重点是提升战略投送装备工业基础的实力水平,将研究建造大型运输机、滚装船列为提高战略投送能力的重要建设项目,采取积极有效的建设方略,开发、生产、引进、改装适合部队投送需要的大型运输船舶、飞机,提升远程快速投送能力。

充分整合潜力资源。按照新型作战力量建设要求,整合现有船舶、飞机等运输资源,重点培育扶持滚装投送船队、民航应急机队,建实建强战略战役投送力量。战略层面,依托大型国有航运、航空企业集团,在重点作战方向组建2~3支战略投送支援船队、机队;战役层面,依托战区沿海省(直辖市)地方航运企业、航空公司,整组适当规模的战役投送船队、机队。同时,要准确掌握社会运力潜力,做好预动员工作,尤其是首批需要征用的运载工具,要提前与征用对象签订保障协议,明确征用内容、征用要求以及补偿标准,确保一旦有事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二、强化航务军交运输投送实战化训练

航务军交运输保障是未来作战的重要支援保障行动之一。近年来,随着军事斗争准备的深化拓展,航务军交运输任务日益增多,为航务军交运输实战化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练兵平台。要以日常保障工作牵引保障训练,摸清战时运输的特点规律、力量编成、组织指挥体制等,大力开展复杂条件下带实战背景的训练,不断提升战时航务军交运输保障能力。

树立训练实战导向。目前,航务军交运输的模式总体上是“和平运输”模式,主要关注于高效安全完成任务,考虑实战需要和体现实战要素较少。要牢固树立“练为战”思想,按照战备工作流程,结合实际任务,修订完善水路、航空输送和保障方案,严格规范输送准备、部队装载、梯队运行、卸载换乘等工作标准,坚决摒弃“和平运输”积习,以严明的纪律和刚性的措施,增强实战化训练的约束力、执行力,把平时运输任务当做战时运输保障来组织,把每一次运输任务作为对部队作战保障能力的一次有益锤炼,作为对作战保障方案的一次实案检验,作为对打赢能力的一次现场打分,科学筹划、周密组织、认真保障,在完成平时运输保障任务的同时,促进战时运输投送能力的生成提高。

科学设置训练内容。认真分析国家安全形势、面临安全威胁、担负职责任务,逐级细化分解各保障岗位、各任务方向实战化训练的组训内容、训练标准、实施步骤、考评机制。结合特定方向可能的特殊战场环境,以预设的作战方案为背景,搞清战时运输投送有什么任务、有哪些通道、采取什么运输方式,可能有哪些突发情况等,按照实战化要求从难从严设置训练科目。从部队可能担负的任务出发,着眼提高核心军事能力,设置远程机动、跨海投送、物资倒运和支援海军作战行动等航务军交运输保障训练课题,以遂行演习驻训、实弹打靶、反恐维稳、国际救援、抢险救灾、报废弹药等大项运输保障任务为牵引,开展针对性训练,做到按任务组训、按要求施训。

创新训练模式方法。积极构建实战、仿真环境,采取“一对一”“点对点”的方式精细组训。同时,依托军队信息网络,搞好航务军交运输信息网的应用环境、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积极推动网上练兵、网上教学、网上推演;采取机关带部队、上级带下级、干部带队伍的方法,强化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的实装、实载、实运训练,努力提高训练效益。

三、搞好航务军交运输投送体系建设的军民深度融合

军民融合既是各国军事运输的惯用做法,更是我军军交运输的有效经验。航务军交运输系统要进一步做好军民深度融合这篇文章,充分依托国家和社会交通运输资源,不断完善融合机制、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最大限度地把地方交通运输资源转化为战略投送能力。

深化体制机制融合。加强军地深度沟通协调,按照现代、系统、规范、科学的标准和要求,设计构建国防交通法律法规体系,出台相关法律,健全和完善各项法规制度,形成法律、法规和规章三个层次互相衔接、互相补充、完整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统一规范信息传递渠道、指挥决策程序和现场保障流程,建立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的军地协调保障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形势,按照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要求,把航务军交运输的特殊要求纳入交通运输行业规章制度中,加大军事运输政策的调整力度,调动运输企业做好军交运输工作的积极性。利用国家进行“大交通部”体制机制改革的契机,积极适应水路、航空交通运输行业改革发展趋势,建立健全军地一体的军交运输组织机构,创新交通运输部门的领导兼职方式,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军代表机构派驻模式,推动航务军交运输由单系统组织指挥向多系统综合保障、由全盘依托向实体保障转型,力求在体制编制、运输资源、信息网络、指挥控制和发展规划上实现高度融合,形成一个综合集成、高效运转的航务军交运输保障体系。

深化基础设施融合。准确把握航务军交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平战特征,发挥民用运输设施和资源优势,在国家交通设施建设中,按照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进行总体设计、统一规划,最大限度地收获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双重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作战机动双重需要。水路方面,结合国家、地方水运发展规划,完善和配套沿海地区港口、码头战备建设,进一步提高国防功能,并围绕资源运输海上通道安全需要,筹划布局远海补给运输体系,建设相应的水路战备设施和保障设施;组织民船动员需求测算,明确所需民船的类型和规模,与国家有关部门协调对接,形成今后一定时期的国家战略投送船队建设规划。航空方面,依托民用航空行业,完善机场布局,提高军民兼容程度,民航机场新建和改(扩)建过程中,增加军用功能和军用设施,协调在重要地区和交通不发达地区增开航线。同时,还要抓紧制定出台船舶、飞机、港口等民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要求的目录、技术标准、工作程序和运作方法等,将贯彻国防要求、后续管理、动员征用、税收减免等方面的内容予以细化明确,增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战场交通设施和国家交通设施一体建设、同步发展。

深化信息资源融合。准确把握航务军交运输信息系统的主导特征,加强军地交通信息网络的共建共用和互联互通,提高水路、航空等地方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的共享深度和广度,把信息化作为战斗力、保障力建设的“倍增器”,从更深层次上寻找军民融合的“增长点”。充分利用国家交通运输行业的信息化成果,在初步实现水路、航空信息网络接入的基础上,搞好与水路、航空等信息系统的深入对接,建立航务军交运输信息安全采集系统,实现运输资源实时掌握。以军事技术需求为牵引,注重现代高新技术的吸收和运用,加强用于航务军交运输的运载工具和保障装备的信息化改造,采取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搞好与水路、航空交通运输企业调度指挥系统的衔接,实现总部、军区、基层部队和国家交通运输有关部门信息网络,在更深层次上的互联互通、运输动态实时掌控,推动运输指控由经验决策向智能决策转变。

猜你喜欢
航务水路运输
理事单位风采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苏北运河与国内外著名河流航务比较
水路
选择
宠物保险的漫漫试水路
受阻——快递运输“快”不起来
比甩挂更高效,交换箱渐成运输“新宠”
加强新形势下航务管理处职工教育工作的创新管理
关于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思考
航务工程施工预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