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与营养成分的影响

2015-01-09 02:32徐志进李伟业傅荣兵罗海忠柳敏海油九菊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氨基酸

徐志进,李伟业,傅荣兵,罗海忠,柳敏海,章 霞,油九菊

(舟山市水产研究所,浙江舟山 316000)

不同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与营养成分的影响

徐志进,李伟业,傅荣兵,罗海忠,柳敏海,章 霞,油九菊

(舟山市水产研究所,浙江舟山 316000)

采用室内“有藻”和“无藻”养殖方法,研究了其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有藻”组(Y)和“无藻”组(W)试验池对虾的成活率、饲料系数(FCR)、产量差异不大。“有藻”组(Y)试验池的对虾最终体重、特定增长率(SGR)、日增重(DWG)、增重率(GBW)均高于“无藻”组(W),但各试验池的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池的对虾最终体长及增长率(GBL)差异也不显著(P〉0.05)。“无藻”组(Y)试验池的对虾肌肉的水分、粗蛋白均高于“有藻”组(W),其中W2试验池的对虾肌肉的水分最高,W1试验池的对虾肌肉的粗蛋白最高,各试验池的差异不显著(P〉0.05)。“有藻”组(Y)试验池的对虾肌肉的脂肪、灰分均高于“无藻”组(W),其中Y1试验池的对虾肌肉脂肪、灰分最高,W2试验池的对虾肌肉脂肪、灰分最低,各试验池对虾肌肉的脂肪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有藻”组(Y)试验池的对虾肌肉灰分显著高于“无藻”组(W)(P〈0.05)。“无藻”组(W)试验池的对虾肌肉的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有藻”组(Y),其中对虾肌肉的氨基酸总量各试验池差异不显著(P〉0.05);而“无藻”组(W)试验池对虾肌肉的鲜味氨基酸含量与“有藻”组(Y)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以上结果可见,“有藻”和“无藻”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肌肉营养成分影响不显著。

有藻;无藻;凡纳滨对虾;生长;营养成分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又称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别名白脚虾、凡纳对虾,自然分布以太平洋西岸至墨西哥湾中部居多,具有生长快速、个体大、肉质鲜美、适温适盐范围广、加工出肉率高、适应于人工高密度养殖等特点,是世界三大主要养殖对虾之一[1-3]。凡纳滨对虾于1988年引入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逐步在南方沿海地区推广养殖[4],并迅速扩展至全国各地,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形成了精养、半精养、粗养等不同养殖模式,近几年大棚高位池集约化养殖、循环水养殖也发展迅猛[5],目前已占我国养殖对虾年产量的85%以上[6]。伴随着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凡纳滨对虾养殖业病害逐渐增多,给养殖从业人员带来巨大损失。有关研究认为“藻毒素”可能是诱导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子,部分养殖人员从“有藻”养虾为主的养殖模式向“无藻”养虾的养殖模式转变[7]。本文研究了凡纳滨对虾室内“有藻”和“无藻”两种养殖模式对其生长特性和营养成分的影响,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凡纳滨对虾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4年6月1日-2014年8月28日在舟山水产研究所朱家尖基地对虾养殖车间进行。试验池为4个6.0 m×6.0 m×1.5 m的水泥池,养殖用水经沙滤池过滤后使用。凡纳滨对虾苗由环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共4万尾,虾苗体长为2.0~2.5 cm。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有藻”组(Y)和“无藻”组(W),每个试验组各设2个试验池分别为Y1、Y2和W1、W2。“有藻”组(Y)试验池于试验前3 d向试验池中投放人工培养的绿藻,投放量为(3~4)×1010cell/m3,同时投放由北京渔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EM菌和枯草芽孢菌,投放量均为2 ml/m3。“无藻”组(W)试验池于试验开始前3 d向试验池中投放EM菌和枯草芽孢菌,投喂量均为2 mL/m3。各试验池放苗密度为400尾/m3,饵料为宁波正大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虾饲料,每天投喂4次,分别为06∶00、10∶00、14∶00、18∶00,日投喂量虾体重的3%~5%,以投喂后1~1.5 h吃完为准。每3天向饲料中拌入1次免疫多维、活力钙和抗病毒蛋白等对虾营养剂,每公斤对虾饲料均添加各种对虾营养剂5 g。养殖过程,光照强度保持在300~500 lx,每天换水10%~30%,养殖后期换水量适当增加。“有藻”组(Y)试验池每天测量水体中的绿藻量,通过添加绿藻或适当换水使水体中的绿藻量保持在(3~4)×1 010cell/m3。各试验池每3 d施用EM菌、枯草芽孢菌等有益菌产品,投放量均为2 mL/m3,以维持养殖水质稳定。定期检测水质,水温:26~30℃,盐度:24~28,DO≥4 mg/L,pH:8.0~8.8,氨氮<0.3 mg/L。观察凡纳滨对虾日常行为状态,称量每天各试验池的投饵量,并分别于实验开始和结束时从各试验池随机取样30尾,测量体重、体长。实验结束后,测量各试验池对虾养殖产量,并从各试验池随机取样100尾虾,每个试验池取对虾肌肉300 g制成3份肌肉样品,每份肌肉样品100 g,用生理盐水(0.86%)洗净、吸干后,放入-80℃超低温冰箱冷冻保存,用于进行对虾肌肉营养成分的测定。各试验组对虾在测量和取样前停食1 d。

1.3 凡纳滨对虾肌肉营养成分测定

水分测定采用恒温常压干燥法[8];粗蛋白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8];脂肪测定采用索氏抽提法[4];灰分测定采用常压干燥法[8];氨基酸组成分析用德国sykam氨基酸自动分析仪进行分析[9]。

1.4 数据处理

实验期间凡纳滨对虾特定增长率(SGR)、日增重(DWG)、增长率(GBL)、增重率(GBW)、饲料系数(FCR)计算如下:

式中,W1、W2为时间t1、t2时的体重(g);L1、L2为时间t1、t2时的全长(cm);t为试验时间,n为实验个体尾数;F为总投饵量(g)。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用Duncan氏检验法进行显著性分析和多重比较,数据结果采用平均值±标准误差(Mean±S.D.)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P<0.01为差异极显著。

2 结果

2.1 不同养殖模式下的养殖状况

由表1可以看出,“有藻”组(Y)试验池和“无藻”组(W)试验池的对虾特征有差别,Y1、Y2试验池的对虾体色青白,虾壳厚,个体间均匀度优于W1、W2试验池;W1、W2试验池的对虾体色亮白,虾壳薄,个体间均匀度差于Y1、Y2试验池。Y1试验池在养殖过程中有病害发生,而Y2、W1、W2试验池在养殖过程中未出现病害。W1试验池的对虾成活率最高为84%,Y1试验池的对虾成活率最低为72%。Y1、Y2试验池的饲料系数(FCR)低于W1、W2试验池,其中Y2试验池的饲料系数(FCR)最低为1.09,W2试验池的饲料系数(FCR)最高为1.12。Y2试验池的对虾产量最高为130 kg,Y1试验池的对虾产量最低为118 kg。

表1 不同试验池的养殖状况Tab.1 The breeding condition of different experiment pools

2.2 不同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由表2可见,“有藻”组(Y)试验池的对虾的最终体重、特定增长率(SGR)、日增重(DWG)、增重率(GBW)均高于“无藻”组(W),Y2试验池的上述各项指标最高,而W2试验池的上述各项指标最低,但各试验池的差异不显著。Y2试验池的对虾最终体长最高,而W1试验池的对虾最终体长高于Y1试验池,W2试验池最低,各试验池的差异不显著(P>0.05)。W1试验池的对虾增长率(GBL)高于其他试验池,W2试验池的对虾增长率最低,各试验池差异不显著(P>0.05)。

表2 不同试验池的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指标Tab.2 The growth index ofL.vannameiin different pools

2.3 不同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由表3可见,“有藻”组(Y)试验池的对虾肌肉的水分、粗蛋白均高于“无藻”组(W),其中W2试验池的对虾肌肉水分最高,为(75.19±0.61)%,Y1试验池的对虾肌肉水分最低,为(75.08±0.54)%;W1试验池的对虾肌肉粗蛋白最高,为(18.50±0.72)%,Y1试验池的对虾肌肉粗蛋白最低为,(18.27±0.96)%,各试验池的差异不显著(P>0.05)。“有藻”组(Y)试验池的对虾肌肉的脂肪、灰分均高于“无藻”组(W),其中Y1试验池的对虾肌肉脂肪、灰分最高,分别为(2.12±0.09)%、(1.44±0.04)%;W2试验池的对虾肌肉的脂肪、灰分最低,为(2.05±0.12)%、(1.27±0.05)%,各试验池对虾肌肉的脂肪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有藻”组(Y)试验池的对虾肌肉的灰分与“无藻”组(W)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3 不同试验池的凡纳滨对虾的肌肉营养成分Tab.3 The muscle nutritional content ofL.vannameiin different pools

2.4 不同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由表4可见,“无藻”组(W)试验池的对虾肌肉的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均高于“有藻”组(Y),其中W1试验池的对虾肌肉的氨基酸总量最高,为(18.25±0.08)%,Y1试验池的对虾肌肉的氨基酸总量最低,为(18.15±0.07)%,各试验池差异不显著(P>0.05)。W1试验池的对虾肌肉的鲜味氨基酸最高为(9.06±0.03)%,Y1试验池的对虾肌肉的鲜味氨基酸最低为(8.20±0.03)%,且W1、W2试验池与Y1、Y2试验池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4 不同试验池的凡纳滨对虾的肌肉氨基酸含量Tab.4 The muscle amino acid content of L.vannamei in different pools

3 讨论

3.1 不同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影响

不同养殖模式因养殖密度、水质、溶氧、管理水平等因素会对凡纳滨对虾的病害、饲料系数、生长等方面产生影响。国内外学者也对凡纳滨对虾的不同养殖模式进行了研究。崔阔鹏[10]对凡纳滨对虾温棚和高位池养殖模式的水质因子变动及养殖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温棚养殖模式在对虾生长、单位面积产量、饵料系数、生物学效果综合指数和养殖效果综合指数方面均优于高位池养殖模式。DERUN等[11]通过选取不同混养密度、混养鱼类规格,研究了凡纳滨对虾集约化养殖池中混养红罗罗非鱼,并对对混养池塘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凡纳滨对虾设施养殖+生态混养模式与传统养殖模式比较,具有提高产量、减少病害、改善水体环境等作用。本文研究了室内“有藻”和“无藻”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的养殖情况,研究发现“有藻”组(Y)试验池的对虾在个体均匀度方面均优于“无藻”组,有研究表明,较为丰富的饵料可以减少对虾的相残和个体生长差异[12-13],本试验中,“有藻”组试验池水体中的绿藻可作为对虾前期的饵料,增加了饵料丰度,对减少对虾个体生长差异,提升对虾个体均匀度起到良好的作用。“有藻”组(Y)对虾的饲料系数略低于“无藻”组(W),这与有关研究认为浮游植物能降低对虾饵料系数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4],也证明藻类可作为对虾的饵料。“有藻”组试验池的对虾在体色和虾壳厚度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其他外界环境因子和管理水平一致的情况下,研究认为藻类是产生该种差异的因素。“有藻”组(Y)和“无藻”组(W)各试验池的对虾的特定增长率、日增重、增长率、增重率、饲料系数均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有藻”和“无藻”两种养殖模式不会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产生显著影响。“有藻”组(Y)的Y1试验池在养殖过程中发生一次藻类大规模死亡现象,3 d后Y1试验池的对虾便出现病害,有关研究认为“藻毒素”会对动植物产生危害[15-16],这可能是导致Y1试验池对虾发生病害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学者[17-18]认为投喂益生菌株有利于提高凡纳滨对虾对病原的抵抗能力,并能提高成活率。“无藻”组(W)试验池的对虾未发生病害可能得益于有益菌投放和免受“藻毒素”的侵害。

3.2 不同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营肌肉养成分的影响

不同养殖模式因水质、底质等环境因素的差异而对凡纳滨对虾的肌肉营养成分产生影响[19]。程开敏等[20]作了海水和淡化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组织成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海水养殖对虾风味及口感比淡水养殖对虾更优,弹性和咬劲也更好,但在营养成分上两者差异不显著。黄凯等[21]分析了不同盐度下南美白对虾体内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氨基酸总量随着盐度上升呈增加趋势,其中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脯氨酸、丝氨酸鲜味氨基酸含量也随着盐度上升而增加,这些鲜味氨基酸将赋于对虾浓郁的海鲜风味。有关学者研究发现,养殖过程中的外源添加物也会对对虾的肌肉营养成分产生影响。焦建刚等[22]通过研究裂殖壶藻发酵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发现,裂殖壶藻发酵产物能显著提高南美白对虾肌肉蛋白质的含量,但对粗脂肪和灰分没有显著影响。林黑着等[23]研究发现添加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全虾的水分、脂肪、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影响不显著,但添加益生菌可以改变凡纳滨对虾全虾中部分氨基酸组成。张庆等[24]认为以芽孢杆菌为主导菌的复合制剂投喂斑节对虾,对虾肉质和体质得到改善,虾体水分降低,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明显升高。本研究发现“有藻”组(Y)和“无藻”组(W)各试验池的对虾肌肉的水分、粗蛋白、脂肪等营养成分含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有藻”组(Y)试验池的对虾的灰分显著高于“无藻”组(W)试验池,这可能与“有藻”组(Y)试验池水体中藻类较多有关。各试验池的对虾肌肉的氨基酸总量差异也不显著,但“无藻”组(W)试验池对虾肌肉的鲜味氨基酸含量却显著高于“有藻”组,口感也更鲜甜。基于“有藻”组(Y)试验池水体中藻类较多,本研究认为藻类可能会对对虾肌肉氨基酸组成产生影响。结合本试验的研究结果,本试验认为:“有藻”和“无藻”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不会产生显著影响,藻类会对对虾的形态特征和肌肉的氨基酸组成产生一定影响;在投放适量有益菌的情况下,“无藻”养殖也会取得较好的养殖效果。

[1]张伟权.世界重要养殖品种—南美白对虾生物学简介[J].海洋世界,1990(3):69-73.

[2]王广军.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00(3):38-39.

[3]邬国民.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J].珠江水产,2000(3):27-30.

[4]王 雷,李光友,毛远兴.口服免疫型药物对养殖中国对虾病害防治作用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4,25(5):486-491.

[5]杭小英,周志明,李 倩,等.不同养殖模式对南美白对虾生长、病害发生与水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5):191-193.

[6]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1:28-30.

[7]蔡章洁.杨启龙:无藻养虾保持可控[J].海洋与渔业:水产前沿,2013(8):69.

[8]WILLIAMS S.Official methods of analysisof the 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M].14th ed.Arlington,Virginia: AOAC,Inc,1994:330-341.

[9]GB/T 5009.124-2003.食品中氨基酸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10]崔阔鹏.凡纳滨对虾温棚和高位池养殖模式的水质因子变动及养殖效益的分析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11]YUAN Derun,YANG Yi,YAKUPITIYAGE A,et a1.Effects of addition red tilapia(Oreochromisspp.)at different densities and sizes on production,water quality and nutrient recovery of intensive culture of white shrimp(Litopenaeus vannamei)in cement tanks[J].Aquaculture,2010,298(3/4):226-238.

[12]王仁杰,姜令绪,李玉全.内外因素对凡纳滨对虾仔虾同类相残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5,44(3):142-145.

[13]秦 浩,李玉全.生存密度和饵料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争胜行为和生长性能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 2014,45(4):834-838.

[14]阎喜武,何志辉.虾池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研究[J].水产学报,1997,21(3):288-295.

[15]DAWSON R M.The toxicology of Microcystins[J].Toxicom,1998,36(7):953-962.

[16]LINDHOLM T,HMAN P,KURKI-HELASMO K,et al,et al.Toxic algae and fish mortality in a brackish water lake in Aland,SW Finland[J].Hydrobiologia,1999,397:109-120.

[17]潘康成,杨金龙,王振华.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在南美白对虾育苗上的应用[J].饲料研究,2004(12):33-34.

[18]方 波,潘鲁青,董双林,等.微生态制剂在沿黄低洼盐碱地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研究[J].海洋科学,2005,29(1):1-3.

[19]岑剑伟,王剑河,李来好,等.不同养殖模式的凡纳滨对虾品质的比较[J].水产学报,2008,32(1):39-43.

[20]程开敏,胡超群,刘艳妮,等.海水和淡化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组织成分比较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06,25(3):34-39.

[21]黄 凯,王 武,卢 洁,等.盐度对南美白对虾的生长及生化成分的影响[J].海洋科学,2004,28(9):19-25.

[22]焦建刚,YUAN Kathy,THABUIS Clémentine,等.裂殖壶藻发酵粉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4,23(4):523-527.

[23]林黑着,李卓佳,郭志勋,等.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全虾营养组成的影响[J].南方水产,2008,4(6):95-100.

[24]张庆,李卓佳,陈康德.活性微生物对斑节埘虾生长和水质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增刊):19-22.

Effect of Different Breeding Patterns on Growth Performance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XU Zhi-jin,LI Wei-ye,FU Rong-bing,et al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oushan,Zhoushan 316000,China)

Using indoor algae and no algae breeding methods,the influence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growth and nutrients was studied.As a result,the survival rate,feed coefficient(FCR)and output of two groups algae(Y) and no algae(W)have little difference.The prawn in“algae”group has increased final weight,specific growth rate (SGR),daily gain(DWG)and weight percent gain(GBW)compared with no algae group,but each experiment pool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final length and growth rate in each pool also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moisture of muscle,crude protein in no alage pool was higher than algae group,the group W2 has a highest muscle moisture,and the group W1 has a highest muscle crude protein,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ignificant yet(P>0.05).The muscle fat and ash content in algae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e no algae groups,andthe muscle fat and ash content in group Y1 were the highest,the muscle fat and ash content in group W2 were the lowest,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ignificant(P>0.05),however,the muscle ash content of algae group was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e no algae group(P<0.05).The muscle total amino acid and umami amino acids in no algae group was higher than algae group,the muscle total amino acid in each experiment pool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Above all,the two breeding model algae and no algae have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to the growth and muscle nutrition ofL.vannamei.

alage;no alage;Litopenaeus vannamei;growth;nutrition

S966.1

A

1008-830X(2015)01-0015-05

2014-07-30

舟山市科技计划项目(2014C31046);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2012C12907-8)

徐志进(1979-),男,浙江衢州人,工程师,研究方向:水产养殖及质量管理.E-mail:33853377@qq.com

傅荣兵(1972-),男,浙江舟山人,研究方向:海水鱼类养殖.E mail:l7536260@qq.com

猜你喜欢
凡纳滨对虾氨基酸
对虾养殖弱势群体的管理
对虾吃料慢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对虾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鹅掌柴蜂蜜氨基酸组成识别研究
纳米塑料和二氧化钛食相暴露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功能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防治研究进展(二)
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防治研究进展(一)
月桂酰丙氨基酸钠的抑菌性能研究
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获批水产新品种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