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彩凰:31年只做两件事

2015-01-09 19:06甄酉川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数学课堂

甄酉川

安彩凰,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教学副校长,数学正高级教师,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中学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1983年任十四中数学教师,2000年任教学副校长。1993年被授予“北京市青年教师标兵”称号;1994年获得“北京市模范班主任”称号;2000年被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9月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从普通教师到副校长,31年来,安彩凰从未离开过三尺讲台。

近20年来,几乎每一天都有青年教师坐在她的教室里随堂听课。

上课,培养青年教师,这两件事,是安彩凰31年工作和生活的主体。

课堂:学生脑袋里都是问号

安彩凰的数学课堂,有点儿“乱”:

老师讲一道例题,学生能引申出三道;老师设的“陷阱”,学生能从多个方面突破;老师已讲下一个点,有学生还在对之前的问题进行探讨……

“孩子们交流,是因为他们在思考。我的课堂就是要教他们学会思考。”安彩凰说,教给学生某个知识点早已不再是她的追求,她要教会学生的是数学思维,是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一堂课上,安彩凰布置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函数图,给出了一个条件,让学生从四个柱体中,找出正确的那个。选项C很快被找到,但学生的思维还在延伸:“同样条件下,A、B、D三个柱体对应的函数图,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还是这个函数图,如果换成某某条件,答案应该是A吧?”……

安彩凰一边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学生提问的要点,一边示意其他人继续。“我用粉笔,是要带领学生思考。”安彩凰说。

她的课堂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那个学生会第一时间找到答案,同时其他学生又会提出另一个问题……

“这就是安老师独创的‘问题链教学法的威力,学生学会了在问题中分析、解决问题。”安彩凰的徒弟,北京市北纬路中学的数学教师徐学军说。

46岁的徐学军很崇拜安彩凰,说师傅的课如潺潺流水,纯净透彻,教学节奏舒缓又轻快,教学语言精练、规范,板书设计突出重点、脉络清晰。关键是,每个学生脑袋里都会产生一堆问号,当经过探讨,这个问号被拉直的时候,学生脑中又产生了新的问号。

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会经过师生共同研究、探讨:正确的要做出证明,不正确的要举出反例。整个课堂都是在学生思考、置疑、再思考、再置疑的氛围中进行的。

在安彩凰看来,一堂课,如果把学生想提的问题“删掉”,只剩下老师的“有问题吗”“为什么”“说说道理”“谁能帮助解答这个问题”,除此之外,那些被点名举手的学生站起来说明自己的问题或观点,老师的动作就是把学生说的写在黑板上……“这样的课,没味儿”。

安彩凰主张,数学课堂要体现出“数学味”,能够耐人寻味、意犹未尽,能够细细咀嚼、慢慢品尝,让人割舍不下,这样才有厚重感。

当然,形成这样满是问题的“乱”而厚重的课堂,并非易事。这背后,一方面是因为安彩凰一直在坚持做一个名为“数学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思考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另一方面是因为她“乱”而厚重的课堂背后,每堂课都有全面而充分的备课准备。

备课:从晚上8点忙到12点

每天晚上8点,安彩凰就开始为第二天要上的课忙活起来,通常会持续到半夜12点。这个习惯安彩凰已经坚持了31年。

有朋友问她:“上了一辈子课了,怎么现在还天天备课呢?”

对备课和写教案,安彩凰有自己的理解:什么都在发展,教师不能拿老经验应付今天的新学生,“哪怕偶尔一次,也不允许”。

备课时,安彩凰的书桌上经常会铺满各类报刊,这是她多年的积累,还有一九九几年出版的呢。翻开报刊,目录部分的一些文章被安彩凰用横线、三角等记号标了出来。备课到相关知识点时,安彩凰会从中找到关联文章,再进行阅读,以作参考。

安彩凰早期备课的重点是在如何讲透教材上。她会参考、比较多份教案,结合自己认识,将各教案的优点汇集在一起。在她成长的中期,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在关注教材的同时,她更加关注学科思想。安彩凰开始注重用数学思想与方法组织教学过程。而近些年,她在备课中,不仅仅关注教材、学科思想,更加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智力参与,使教师“教”与学生“学”产生共振。

每天备课4个小时的习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遇上带毕业班的时候,备课时间经常会延续到凌晨两三点。

“刚结婚的时候,没少吵。”安彩凰的老公说,他起初不理解安彩凰对工作的认真劲儿,为此他还“干过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手写“工作狂”三个大字,贴到了安彩凰的书房门上。

安彩凰感慨:每天晚上,总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有时为了一个教学情境的设计,她要翻阅多本教参、多份教学杂志,甚至是大学时的笔记和做过的习题;有时为了一节课几道例题的合理搭配,她要做上十几道、几十道题目以便从中挑选……

安彩凰的每一份教案,都是详案。课上必说的话,自己要提出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每一道试题的各种解法,包括解题的整个推导过程……安彩凰都会将其落实到文字上。她说,备好一堂课,要涉及到六个关系:有“预设”也要有“生成”,“预设”是必要的,但“生成”更重要,这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可“放手”但不可“放任”,“放任”只重结论,不重过程,让学生随意猜想;处理好“主体”与“主导”,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鼓励学生提出独立的见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有“发散”有“聚合”,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充分暴露,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而通过聚合,学生将原有的、间断的、琐碎的经验,整合成一个多角度的、有机的方法体系;还要处理好学生间的“独立思考”与“协作交流”的关系。

带徒弟:教室后门总虚掩着

不论什么时候,也不论面对谁,只要是来求教的,安彩凰都能以真心、诚心相待。她与前来拜访的青年教师认真交流,课后会就课堂上的一些问题解答教师的提问,指导他们教学,与他们一起研究教材、教法、学生和学法。

那个冬季的一天,北京回民学校的邢岩,忙完学生工作,急匆匆往十四中赶。头一天,她跟安彩凰约好了来听课。但是,由于堵车她迟到了。

透过后门的门缝,邢岩看到安彩凰的课正讲到精彩处,她不忍心打断师生的思路,便借着门上那块小玻璃窗听完了整节课。课后,在了解情况后,安彩凰说:“傻孩子,后门给你留着呢。你没发现它是虚掩着的吗?”

从1994年开始,只要学校一开学,安彩凰这里就有十四中或外校的青年教师登门拜师,随堂听课。

北京第66中学的数学老师李堃说,她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听师傅安彩凰数学课时安彩凰的声声叮嘱:“一会儿学生早读结束,你跟着我从前门进去,我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你,然后你坐到后面的椅子上听课就行。”安彩凰又顺手指了指后面的椅子,“以后再来听课,直接进班就行。万一椅子不够,你就来这里——”她边说边带李堃去教室旁边的办公室……

“叹服安老师带徒弟认真、细致与周到。她是学生的好老师,也是徒弟的好师傅。”

李堃说,跟着安老师听课的那三年里,人多的时候,十来人在教室后面,满满坐上一排!不论什么时候,徒弟们只须轻轻推开后门,轻轻放下一把椅子,坐下听课就是……

安彩凰教学技能精湛,业务水平突出,不仅体现在每一节课中,对知识方法的领悟与渗透更凸显出个人的教学魅力。“她的业务水平和人格的魅力,吸引了许多校内外青年教师慕名到学校来听她的课。”十四中的化学特级教师李佳评价说。

工作室:思维不断碰撞出新火花

“工作室是我探索培养教师成长路径的新起点。”安彩凰说。

2013年9月,安彩凰名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安彩凰先为学员们做了四次讲座。

“没有什么花哨的东西。”来自北京市宣武外国语学校的学员刘国骄说,师傅安彩凰的讲座很平实,但其中蕴含的教学理念却让学员们受益匪浅。

讲座围绕着备课、听评课等教学基本功展开。安彩凰告诉学员,备课要贯穿对课程、学科、学生和教学的整体思考。她提出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十备”:备教材、备学生、备导入、备层次、备设问、备训练、备小结、备语言、备板书、备课件。

“特别解渴,特别及时。”北京六十三中的朱萍萍是最后一个加入工作室的“幸运儿”,讲座对她来说意义重大,她说自己对备课有了新的整体认识。

曾有学员认识不到集体备课的重要意义,安彩凰通过实践告诉学员,个人备课,展现了教师个人的创造性想法及自身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把握;“集体备课,可以让学员获取新的灵感和智慧,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

“现有12名学员,我要求每位学员在一学年里做一节课。”安彩凰说。

这学期,徐学军经历了“选题—备课—授课—反思—提升”的历程,“收获满满”。她做的是一节高三复习课,现在徐学军更清楚了:复习课不能去“炒剩饭”,把课变成简单的习题课,而要明确自己的课型,把握授课目的,题目要难度适中,不在数量多少,而在于是否切合本节课的教学主旨。

除了徐学军,青年教师张敏、邢岩、张俊峰、路明明、刘莉梅都做了课。教师们的课特色各异,大家彼此学习,“每个人都有了不小的进步。”徐学军说。

据安彩凰介绍,工作室将坚持以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为研究方向,以名师为核心,以研究团队为主体,通过专家引领、实践反思、同伴互助、自我研修等措施,积极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发展的平台,努力探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促进西城区数学骨干教师成长,促进西城区数学学科建设与数学学科教学改革。

十四中学生物特级教师王伟光评价说:“安校长是一个做教育的校长,她从来都把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放在办学的首位。”

31年,安彩凰就这样把自己献给了她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一所中学,孜孜不倦地重复着两件事:上课,培养青年教师。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