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选择未来奠基

2015-01-09 18:32冯岩王红光娄魁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石景山区金钥匙生涯

冯岩+王红光+娄魁

在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石景山区实验中学在不断思考,在义务教育的最后三年,如何使学生具备继续深造所需要的基础?如何促使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如何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如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基?

因此,学校将办学视角聚焦于学生的“生涯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的第二个快速成长期——青春期,这是学生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人生涯发展的重要时期。初中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包括身心健康和各领域的基础知识学习;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学业发展潜质和未来社会生活所需的综合素养潜能,为他们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基于此,石景山区实验中学以“生涯发展”理念为指导,从人的一生发展的视角思考学校教育,以“为学生选择未来奠基”为办学思路,确定了“培养阳光健康、学有专长、懂得尊重、学会选择、大气担当的优秀学生群体”的育人目标,开展了学校特色建设的探索。

课程建设促进学生“生涯发展”

课程是学校落实办学思想、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途径和载体,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共同舞台,是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重要基石。为了全面落实“培养阳光健康、学有专长、懂得尊重、学会选择、大气担当的优秀学生群体”的育人目标,更好地“为学生选择未来奠基”,石景山区实验中学以“生涯发展”为核心构建实施了“金钥匙”课程体系。金钥匙寓意打开学生生涯发展之门,奠基未来美好人生。金钥匙的抓手和切入点是国家课程,拓展和延展是地方课程,不同的钥匙齿沿是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求“实”

国家课程是学生生涯发展和全面成长的根本保障,也是“金钥匙”课程体系中的主体部分。学校在国家课程层面求“实”,引导教师从学生生涯发展视角重新审视学科价值,追求国家课程的品质与实效。学校通过多种类型研究课、绿色课堂改进行动、变式教学、文物模型制作等多种途径拓展国家课程的实施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发展。

2.地方课程求“用”

在“金钥匙”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延伸和补充。石景山区实验中学在地方课程层面求“用”,突出其实用性和实践性,充分整合课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地方课程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帮助学生在生涯发展过程中正确面对身边的社会环境与区域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校本课程求“拓展”

校本课程为学生的生涯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多样化的发展环境。在“金钥匙”课程体系中,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其作用是最大限度地丰富和满足不同学生生涯发展的个性需求。实验中学在校本课程层面求“拓展”,校本课程由生涯规划类、身心健康类、科学技术类、人文艺术类、社会文化类、环境资源类六大系列的数十门课程组成,引导学生关注人生,追求健康,科技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学会尊重与选择。

“金钥匙”课程体系既具有丰富的课程内容,又因学生的不同特质和个性选择而有不同的结构呈现,就像钥匙上凹凸不同的齿沿,组成一把把总体结构类似、具体细节不同的金钥匙,从而开启属于每一个学生自己的生涯发展的大门。

教师成长保障学生“生涯发展”

名师出高徒,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学生生涯发展的重要保障。石景山区实验中学以“生涯发展”为核心,引领教师从研究的视角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研究成为一种工作常态与习惯,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生涯发展。

1.研究学生,促进学生生涯发展

研究学生的成长与规律。教育孩子首先要读懂孩子。实验中学组织教师系统学习《读懂孩子》丛书,并邀请丛书作者边玉芳教师到校交流指导。同时,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生涯特征为思考原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链、问题链和思维链,聚焦生活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拓展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引领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

研究学生的个性与差异。“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实验中学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关注学生不同层面的需求,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索,如男孩课程研究、转化学困生的研究、肥胖学生耐力素质提高研究、文物模型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研究、课前故事会、小组合作学习、课后分层作业、数学日记、语文微日记、英文电影配音等。

2.研究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研究中开拓视野。学校从绿色教育、教研方式、课堂教学机智、科研方法等多个方面开展了教育教学论坛,引导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开拓教育视野。学校还立足市规划课题“‘圈点批注提高教师理论素养的研究”,在教师中开展“文章圈点批注”学习,通过“文章圈点批注”的方式引导教师开阔理论视野,提升教学能力。学校系统思考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推进“青年教师培训班”项目,将培训内容课程化,努力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台铺路。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走出去”,引导教师走出石景山,走出北京,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审视当下的教育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教学品质。

在研究中改进课堂。石景山区实验中学引导教师将研究与思考落实于课堂。学校以备课组为单位,围绕“课堂实效性”“有效教学”等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小课题研究,促进了课堂实效的提升。

研究探索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持续动力,也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石景山区实验中学在研究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学校立项市规划课题2项,区规划课题8项,此外还参与14项市区项目研究,每个教研组都形成了各自的研究风格与教研特色。在研究与实践中,实验中学教师追求研究的实效和“有用”,进一步用研究的视角审视课堂,思考问题,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成长。

校园文化浸润学生“生涯发展”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沃土,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生生涯发展的软环境。石景山区实验中学长期致力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多个维度构建温馨、雅致、负责、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让校园文化浸润学生的生涯发展。

1.典型标志设计引领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标志物设计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物质文明最直接的体现。学校教学楼从空中俯瞰成钥匙形状,基于此,学校把“金钥匙”作为典型标志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如学校“金钥匙”课程体系、校园刊物《金钥匙德育年刊》等。“大实验”是毕业生为学校写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师生从这篇文章中得到灵感,一起开发了学校另一个典型文化标志——“大实验”。如今,“大实验”已经成为“实验人”大气、担当、果敢、豪迈的代表性文化,并且被确立为学校官方微信公众账号的名字。

2.班本文化建设浸润学生心田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充满文化和教育意义的温馨环境对学生习惯的养成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班级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每个班级都各具特质。学生在班主任的引领下,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集体的特点,去规划班级发展的方向,制定班级管理措施,如红牛班、西点班、鸿鹄班、凤凰班、骐骥班……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名、班牌、班训、班歌,每个班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学生们用这种方式表达着对班级的热爱,对班级建设的激情与力量。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凝练了学生们的热情,也为他们的学业成长和生涯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教育的基本使命是促进人的发展。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中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对梦想的追求和教师对教育的思考都可以变成现实。开拓师生视野,促进生涯发展,在现实中创造未来,为学生选择未来奠基,是石景山区实验中学努力的方向。学校将不断探索前行,让师生在享受教育的同时也享受着人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石景山区金钥匙生涯
石景山区总工会组织召开劳模事迹宣讲活动
流翔高钙成为增产增收“金钥匙”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拟题的四把金钥匙
吐槽退役生涯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石景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唐冰的“金钥匙”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