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产流程中各要素的审视与论争

2015-01-09 15:09张斯琦李清敏
文艺争鸣 2014年8期
关键词:宋丹丹论争

张斯琦 李清敏

作为典型的综合艺术,影视剧在其生产、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多种要素的参与、互动、磨合,其中剧本(编剧)和表演(演员),是各要素之中公认的两个最为突出的要素。两个突出要素,谁更重要呢?如果在这两个要素中还要分出主次来,那么,会让很多人想起“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一曾经具有广泛共识的说法。虽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无孔不入,当代影视生产、制作流程中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含量”渗透进去,但还远远没有达到足以颠覆各传统要素久已形成的固有地位的程度,无论是“看门道”的业内人士还是“看热闹”的普通观众,还是几乎没有分歧地在意故事好不好,剧情怎么样,演员是否入戏、演技如何。

天不变,道亦不变。人类先有诗,后有其他体裁的文学;先有叙事的史诗、说故事的话本,后有戏剧,再后有电影、电视剧。这种先后绝非仅仅是时序上的,更是血缘、基因上的,也就是说,“文学性”一直是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的核心。

演员宋丹丹2014年3月中旬在公共媒体采访中公然说道:“演戏不是拍剧本”,“国外很多人拍戏,往往只是个故事梗概或大纲就拍了”,“故事不是编剧坐在屋子里就可以一个人讲好的”。随后,电视剧《美丽的契约》的编剧宋方金在新浪连续发表了几篇长微博,指出宋丹丹在片场随意修改剧本,致使该剧质量严重下降,喜剧变成了闹剧。宋方金的长微博得到众多编剧响应并转发评论,宋丹丹也回应了宋方金指出的种种问题,并且也有部分导演和编剧支持宋丹丹。这一来一往一时间引发了电视行业内的大讨论,这一微博论战也第一时间登上了娱乐版头条。这一事件从普通的采访开始,在微博中展开并升温,最后也在微博中“停火”,既引发了剧本、编剧与表演、演员互动中的矛盾,也展示了微博“揭露”与“探讨”文娱事件的功能。

一、“二宋”之争的表象与内里

对于文化艺术领域内的诸多事件来说,普通大众通常是以外缘看客的心态接受信息和欣赏文艺作品的,其中包括影视作品、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等。一般来说,能够使大众产生共鸣的还仅仅是作品的最后完成阶段,人们很难观照到作品创作的初始阶段和运作阶段发生的事件和信息,因此,很多行业内的问题都一直隐含在文化艺术圈内部。以电视行业来说,观众关注成片的播放、关注演员、甚至关注绯闻,却很难关注编剧、关注制作方、关注导演、关注整个创作团队的创作过程。所以,文化艺术圈内部的很多关键性问题碍于各种原因而难以表达出来,而在宋丹丹与宋方金的论战中,一直存在盼“演员到底能不能改剧本”的问题就被揭露了出来,这个在影视界潜伏已久、双方剑拔弩张的问题终于在微博这个平台爆发了。

此次论争表面上看是电视剧制作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但实际上是两种职业身份的对立和争辩。对剧本好坏的看法分歧,其中涉及了双方的利益,引发了由于创作身份地位的差异而导致的深层矛盾。编剧王宛平说:“一般而言,越是资深演员越爱改剧本,在剧组里,谁片酬高谁有话语权。”试问:编剧宋方金为什么不采用其他的媒体平台,例如纸媒、电视等,而选择用长微博的形式爆出这一积压已久的问题呢?其中当然有宋方金避免与媒体短兵相接的原因,但客观地说,正是由于长期以来内地演员(尤其是知名演员)的话语权大于编剧、导演的话语权,编剧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差距太大,很难在现实创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能在虚拟网络微博平台中放开胆量阐发现实生活中的业内问题。因此,“二宋”之争的实质是演员与编剧的地位之差所引发的矛盾。就在宋方金发表长微博指出宋丹丹抛弃剧本即兴创作以及演员不尊重编剧等问题之后,宁财神、汪海林等知名编剧们集体发声,明确拥护宋方金,导演高群书、剧评人李星文也站在了宋方金一边,著名编剧邹静之转发评论道:“这是一篇多么好的文章。说真话,摆事实,讲道理,真好。小品是攒出来的,所以叫小品。戏不是小品的集合,聚沙成塔,是一些人自我欢喜的癔语。王家卫是编剧出身,他当然有剧本,而且是海量,是字斟句酌。自我伟大可以,捡到了贝壳就以为是大海不好。”编剧六六也称:“宋丹丹根本不是宋方金的对手。别说了,越说越吃亏。优秀的演员对故事的确有提升作用,而且广泛剧本阅读会让他们提出加分的意见,但好导演和好演员都不可能在剧本领域超过好编剧。”言辞犀利程度可见一斑。但也有《美丽的契约》导演余淳力挺宋丹丹,只不过比起宋方金的支持者,宋丹丹一方势单力薄。就这样,编剧集团军在微博上联合作战,将一个娱乐头条演化成为了一桩文化事件。

微博是多元信息的集散地,是理性经验的整合试验区,同时也是舆论的放大器。“二宋”之争通过微博扩大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微博的交往模式不是即时性的一对一模式,论争各方的胆量放大,顾虑减少。如果呈现‘二宋之争的媒体是传统纸媒,或是电视一对一采访报道,相信这个论战不会引起这般轩然大波。再加上在此次“二宋之争中,发声的几乎全都是文化艺术圈的“大V”,使此论争特别引人注目,也使这次微博大战的信息量和含金量远超以往的网络口水之争,群体倾向性也更为明显。“一个人发布了一个观点,他的‘粉丝看到后会继续分享、转发,通过这样的不断分享,传给群体内甚至群体以外更多的人,用户就是在逐渐的交流中通过一致性意见产生一种群体倾向,并具有群体意见一致性,最终自发形成一个群体决定。当这个决定汇聚起来,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就会形成舆论力量。”当然,微博扩大化也会造成无法控制的影响。

“中国网民中利用微博关心公共事务的热情是非常独特的,这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中国网民喜欢利用微博来议论政治和社会事务,而是传统媒体在这一领域社会表达功能的巨大缺失本身所导致的补偿性满足。”尤其是文化娱乐圈,一般的微博网友是无法轻易参与电视剧电影等艺术作品的创作流程的,所以,这次论争就以“补偿性满足”的形式激发了一般公众对此的关注程度,进而使论争扩大化。论争扩大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微博写作门槛的降低,这意味着公众的参与度提升,微博的可借鉴程度下降,网友的评论意见层次良莠不齐以及评论过度阐释。微博因为监管力度的有限和自由化程度的无法控制,微博评论中有些是极度情绪化的、带有抨击性的言辞,还有些甚至是带有利益倾向的(业内称“水军”);还有部分业内人士,比如编剧何言评论:“宋丹丹对此事的回应是‘别想没用的,干活吧你,言谈中高人一等的傲慢,把编剧看成干活的工具,其鄙夷显而易见。”客观来说,何言的这番评论就有因身份立场而过度阐释的倾向。endprint

如果参与此次论争的双方及关注此次论争的公众,都能更客观、更冷静一些,少些情绪化多些理性思考,也许它会把问题引向深入,使之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比如,我们很难看到演员(无论是大牌还是“小牌”)对剧本提意见合理性的阐述,对演员应不应该改剧本,应该改、可以改,又当怎么改,哪些改是积极的、有建树性的,哪些改是消极的、有破坏性的个案分析,就连邹静之所说的“小品是攒出来的,所以叫小品”这样具有学理性的表述也不多。

二、微博的“公域”与“私欲”

1.微博——公共领域平台

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个人际交往的圈子,在电视行业内,演员、编剧和导演就是一组必然的人际交往关系。在一个正常运转的剧组中,这组关系是一个相对私人的人际交往圈。私人领域的探讨可以允许情绪化和立场性,尤其是涉及私人利益的时候,彼此的论争可以在权力的左右中进行,演员、编剧和导演可以在私人领域内进行有倾向性的探讨。但是,当一部剧拍摄完结,剧作和剧组都面向公众的时候,演员、编剧、导演、制作方、投资方等与观众、媒体一起构成了一个广泛的公共领域关系。“公共领域”这个概念首先由汉娜·阿伦特提出,经由哈贝马斯加以诠释,它要同时满足“位于权力之外”、“全民参与”、“理性讨论”、“公共利益”四个条件。能够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因此,“公共领域”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当事者面向更为开阔的信息接收者时,公共领域就已经形成,当事者就要尽可能地满足上面四个条件,尤其是“理性讨论”这一条,它包括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讨论的客观性。虽然上文提到微博的交往模式不是即时f生的一对一模式,所以论争各方的胆量放大,顾虑减少,但“二宋”之争中大多数微博信息来自于名人用户(大v),信息是直接且不经转手的,因此不存在解读误差或恶意篡改等问题,极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和表达的客观性。

当“二宋”之争走向了微博这个公共领域平台,揭露真实的现实问题就成为微博最重要的责任。如果说私人领域维护的是各自的利益和权利,那么公共领域维护的就是各自为人的尊严。演员自然有权利提出修改意见,但是同时有义务尊重编剧的创作权。中国影视界长期存在“导演明星现场攒词”的不良现象,编剧早就不满,这不仅违背了艺术规律和影视作品质量,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了自己作为编剧的名声。编剧们除了要通过微博这个平台争取自己的职业权利,还要在公共领域范围内维护自身的职业形象。

2.微博——衍生信息源

一旦某一公共事件成为微博舆论的焦点时,其边缘衍生的信息和观点也会不断涌现,一方面使原事件始末更加清晰,能够补充一些信息和情节;另一方面,这些边缘衍生的信息会左右公众的原始判断,使公众对事件的态度大转变。微博作为公共领域平台,还间接使更多行业的公众参与到问题讨论中来。在宋方金发表长微博之后不久,北京市华泰律师事务所大连分所主任吴京堂律师就发表实名长微博,题目为“往事并不如烟——从‘二宋之争想到5年前代理的一桩编剧维权案”,洋洋洒洒近万字叙述了《美丽的契约》导演余淳多年前一桩有损人格、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业案件,这实际上是质疑了余淳力挺宋丹丹的权威性,消解了余淳接受采访时叙述关于宋方金无法提供完整剧本的可靠性。这位吴京堂律师从法律的角度参与到这次文娱界论争中来,为这次论争提供了衍生佐证信息。

宋方金早在《电视指南》三月刊中接受了人物专访,并刊出文章《编剧宋方金:一个编剧的自我修养》,好像给“二宋”之争做了一个伏笔,在文章中已经铺垫了对自己剧本被改动的不满情绪。在论争之后,《电视指南》杂志的官方微博还发表了长微博文章《中国编剧生物链》,其中指出了电视市场繁荣催生的行业乱象,包括抄袭、小编剧为知名大编剧代笔、编剧收入等问题,这些都是“二宋”之争冷静之后人们做出的冷静思考。另外,《电视指南》官方微博还推出了连载的“特别策划”——谁动了你的剧本,第一期是《汪海林:“两宋之争”归根结底是机制问题》,第二期是《王宛平:写出别人改不了的剧本》,第三期是《姚晓峰:给动剧本的人排排座》。这连续的长微博比走起“二宋”论战的剑拔弩张,显得更加理性冷静,对于问题的揭示也表现出语重心长,不过总体说来都是站在宋方金的立场上的。这些电视行业内的知名编剧、导演连续发表的长微博都是在为“二宋”之争提供更为充实的论据和更加理性的分析判断,在微博中也将分析的范围扩大至美剧、韩剧、日剧等,通过比较揭示出中国电视剧创作结构的问题和编剧的弱势地位,探讨的内容也从电视剧的片场创作深入到电视剧创作机制与规范等方面。这些相对来说“后知后觉”的微博内容都是“二宋”微博大战的衍生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二宋”之争带来的颇有意义的副产品。

新浪微博大V用户“海岸链”,即响巢国际传媒电视剧事业部总经理,他在2013年新年发表的一篇吐槽编剧的长微博在“二宋”之争之后被再次翻了出来。在这篇长微博中,他对微博上诸多编剧谈价格、谈维权、谈自我价值的现象表示不满。他认为“现在的编剧,包括我自己,缺常识,缺成熟的价值观,缺情怀,缺棱角,缺沟通的能动性;然后又过于算计,过于敏感,过于在乎名利,过于懂得经营,过于知道看人下菜碟,过于J怯懦,过于懒惰。”这种贬低和抨击已经从质疑编剧创作能力的职业领域扩展到对编剧人格的贬低、对为人性格的讽刺。虽然微博中包含一部分信息量,但是其人身攻击的言辞的确难以让人肯定。从论争的角度来说,“海岸链”明显是站在宋方金的对立面上的,却很难看出他是同宋丹丹同一阵营的,至此,“海岸链”提供了一个第三方视角来审视“二宋”之争以及电视剧行业内的问题。总之,症结还是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出了问题,导演、演员、编剧、制作方各个方面出现了信任危机。

“二宋”之争的后续微博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衍生信息,从多个方面充实了事件始末,还原了问题本质。当然,微博所提供的衍生信息是需要过滤的,其中包含了部分混淆视听的虚假信息和夸张叙述的言辞。

三、微博探讨文娱事件的侧重点endprint

1.保持专业性

研究者曾提出:“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众传媒的传播空隙,使精英的话语权下移,凸显草根性与平民化的特质。微博让更多小人物有了说话的地方,创立了一个机会更为均等、权利更为平均的言论平台和信息传播媒介,没有较高的技术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限制,表达更接近生活,更真实。”这一论断在多数情况下是真命题,尤其是反映民生内容的微博,但是在反映文娱内容的微博中,论断真伪就需要商榷了。以“药家鑫事件”为例,它是民生案件,公众能够对事件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微博上的反应具有自发性甚至是狂热性,是带有民众审判的性质的,非常符合上文提及的“精英的话语权下移,凸显草根性与平民化的特质”。而“二宋”之争是文化事件,公众更多的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更多的是以《美丽的契约》的观众的角度来参与评价的,因此,可渗透的层面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机会更为均等、权利更为平均”的参与方式是无法真正实现的,大多数“粉丝”不够专业,而这样的非专业舆论造势极容易演变成微博暴力,影响事件的正常走向,这也就是“粉丝”效应的负面影响。

在“二宋”之争最为激烈的时候,宋丹丹在微博中反击:“在娱乐圈34年,与众多编剧合作从未出现矛盾,咋冒出那么多不认识的人‘炮轰?”宋丹丹的“控诉”不无道理,这些参与炮轰的“不认识的人”大多数是并不了解行业行为和行业规范的圈外人,他们通过微博这个自由开放低监管的平台肆意发表自己并不成熟的观点,甚至是谩骂宋丹丹本人,这都是微博探讨文娱事件非专业性带来的问题。

在这场论争中,宋方金还是较为客观冷静的,反而是宋方金阵营中的某些编剧不够冷静。有的编剧甚至在转发微博评论中表达出“失范”的言辞,对宋丹丹的抨击失去了“专业人员”的操守,使这次行业论争出现了人身攻击等不良倾向。

2.视角要开阔

宋方金在第一篇长微博中提到:“剧本是影视业的发动机。即便一直在传说王家卫拍戏是没有剧本的,但我从不相信,就像不相信他回到家睡觉的时候还戴着墨镜一样。中国的影视基础还很单薄,但现在很多人没学会走就想跑,顺带着还想跨个栏。”这是宋方金送给当今中国影视业的一份礼物,他没有就《美丽的契约》单谈《美丽的契约》,而是通过剧本的重要性道明了中国影视业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的电视产业要想发展得更好,就需要稳扎稳打,明确编剧、演员和导演各方的职责,重视编剧的独立性。宋方金甚至在2014年5月10日第二届中国电影编剧高峰论坛上发表演讲(演讲稿也已通过微博全篇发表),赞同王兴东先生提出的制定编剧合同模板,指出“合约越厚、条款越细的行业,契约精神越强”,借此再次呼吁重视编剧的地位和利益。这环环相扣的言辞和行为,使宋方金在这次论争中的形象十分出色——他站在一个相当高的高度,用开阔的视角看待整个事件,思考整个行业的问题,并且用持续的努力和理性的方式呼吁各方关注这一问题。

视野要开阔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上文已经提及,微博论战的衍生信息已经把分析的范围扩大至美剧、韩剧、日剧等,这其实就是开阔视野的一种表现。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美剧《纸牌屋》、日剧《半泽直树》等都是非常精良的电视剧,这些国外案例能够更加广泛、更有说服力地证明编剧话语权的重要性和剧本稳定的重要性,横向比较之后,更能说明中国电视剧精品少的根本原因。所以,如何判断和评价剧本的好坏,演员究竟有没有权利私自修改剧本等问题,都能够通过横向比较得到说明。

3.决断并不必要

文化娱乐圈的论争(并非口水骂战式的论争)是否一定需要一个家长式的决策和判断?论争之后的决断是否必要?文化(娱乐是文化的内容之一、功能之—)从来不是一潭死水,从来都是发展、变化的,在变化中发展,在发展中变化,变化、发展的事物从来都不相信更不遵循任何决断。

论争是现代人交流的一种方式,微博论争也是现代人发起更广泛交流、形成对话的方式,微博的转发评论呈现一种开放的社交关系。社会的开放性和思想的多元化使微博网友心中有一个共识:任何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任何事物存在都具有合理的元素,任何论争都有多个立场,尤其是文娱事件,更加有多面性,因此,微博中关于文娱事件的论争不一定要得出一个结论或决断的。

对于论争的实质,微博网友们心里自有判断,各方论争的过程会使问题中的利弊自然呈现出来,越“辩”,道理越清晰。而相反,家长式的决策和判断过早出现,会影响行业内多元化的认识和理解。所以,论争不必避忌,形成对话,才是解决问题的前提。endprint

猜你喜欢
宋丹丹论争
《论风格》文本系谱与论争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宪法的民族根基:一场围绕“民族”的论争
参加综艺引争议 宋丹丹的困局
中学新诗教材的一场论争及其意义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宋丹丹:耀眼的不仅于荧幕
只是赢了自己
村上春树文学翻译论争背后的译论之辨
宋丹丹我告诉你什么是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