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测图会战及其历史贡献

2015-01-10 04:38刘箭章郭群长纪秀美
军事历史 2015年2期
关键词:会战青藏高原测绘

□ 刘箭章 郭群长 纪秀美

20世纪60—70年代,为积极做好抗敌全面入侵战争的准备,满足国家三线建设对测绘成果的急需,总参测绘局组织全军测绘部队历时十余年会战完成了青藏高原测图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实现了全国天文大地网和1∶10万比例尺地形图的全国陆地覆盖,不仅对国家三线建设、边防建设、武器装备发展和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为当前加快军事测绘导航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青藏高原测图会战任务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满足国家建设,保卫新生共和国安全的急需,1950年5月11日即成立全军统一的测绘领导机构——军委测绘局(1952年改称总参测绘局),组建测绘部队,全面展开以东部国防地带为重点、以布测国家天文大地网和测绘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为主的国家基础测绘。至1965年,基本完成东部国防地带和腹心地区天文大地网布测和地形图测绘工作,但青藏高原地区仍为中国陆地的无图区。青藏高原地区面积约240万平方千米,由于山岭纵横,高寒缺氧,气候多变,人烟稀少,通行困难,是中国历史上从未进行过测绘的地图空白区。

1959年1月西藏发生武装叛乱后,部队在平叛作战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加强西藏地区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测绘西藏地区的地形图。同时,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刚刚起步,武器试验基地建设的规划设计、导弹试验发射诸元的联测,需要青藏高原地区精确的大地测量成果和地形图。青藏高原南部和西部与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交界,边界外交斗争和边防建设也都需要青藏高原地区的大地测量成果和地形图。1962年发生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对地形图的需求,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为应对大规模反侵略战争,调整战备布局,中共中央于1964年5、6月间下决心开展三线建设(沿海为一线,中部为二线,西部和西北部为三线),建设内容包括国家基础工业、交通运输、国防科技工业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国家进行三线建设规划设计,组织各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也急需青藏高原地区的大地测量成果和地形图。为此,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加快推进青藏高原测图工作。总参测绘局、国家测绘总局随即组织开展雷达航空测量试验,同时对进口的伊尔飞机进行改装,并于1965年获得成功,为全面展开青藏高原测图任务奠定了基础。

二、青藏高原测图会战任务的组织实施

根据国家三线建设的需要,青藏高原测图任务分两期实施,原计划由总参测绘局、国家测绘总局分工完成。第一期测图任务区域,是以西昌、雅安为中心的川西和甘肃南部、青海东南部地区,面积约51万平方千米,计划从1965年开始、1970年底前完成。根据任务分工,这一地区原属国家测绘总局的测图范围。因国家三线建设用图甚急,总参测绘局主动承担了其中21万平方千米的测图任务。1969年6月国家测绘总局撤销后(1974年5月重建),青藏高原测图剩余任务便全部由测绘部队承担。为了给第二期测图任务(青藏高原腹地测图)打好基础,总参测绘局在第一期测图中扩大了范围,测图面积由原计划的21万平方千米,扩大到80余万平方千米。由此,总参测绘局组织兰州、成都、昆明、新疆、西藏、武汉、福州等军区测绘部队,以及总参直属测绘部队、空军航测团等,至1970年底完成青藏高原第一期测绘任务,共测绘1∶5万地形图482幅、1∶10万地形图419幅,将青藏高原无图区范围由240万平方千米,缩小到140万平方千米。

第二期测图任务区域,东起唐古拉山,西到喀喇昆仑山,北至阿尔金山,南达喜马拉雅山,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根据第一期测图的经验,总参测绘局决定以兰州、成都、新疆军区测绘部队为主,北京、武汉、昆明、福州军区测绘部队配合支援,采取会战攻坚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1970年3月,为了摸清测区的地形、气候、水系、交通等情况,总参测绘局指示兰州、成都、新疆军区适时对测区组织勘察。据此,三个军区分别组成勘察组,于当年对测区进行了实地勘察,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测图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由于青藏高原地形复杂,很多地区作业人员无法到达,按常规作业程序无法进行。为此,根据总参测绘局的指示,兰州军区测绘部队于1970年5月至8月进行了测图试验,提出了构架航线成图地区大地航测的作业方案。该方案将大地测量与像片控制测量合为一道工序,布点灵活,便于利用地形,减少了实测点数,既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作业经费,又解决了人员无法到达地区测绘的难题。总参测绘局决定推广应用这一方案,并于1970年10月正式制定了《青藏高原无图区外业测图方案》。

根据《青藏高原无图区外业测图方案》,空军航测团于1970年至1973年底基本完成青藏高原测图区域航空摄影任务;兰州、成都、新疆军区测绘部队,在北京、武汉、昆明、福州军区测绘部队和野战部队配合支援下,于1971年至1975年完成青藏高原腹地的天文大地网布测和1∶5万地形图322幅、1∶10万地形图789幅的野外测绘任务,内业测图、制图、印刷任务至1977年全部完成。至此,青藏高原测图会战任务圆满完成。

三、青藏高原测图会战任务的历史贡献

青藏高原测图任务,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酝酿,1965年全面展开,至1977年全部完成,历时十余年。通过广大测绘官兵的努力,在青藏高原地区布测了天文大地网,测绘1∶5万地形图804幅、1∶10万地形图1208幅。其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竖立起了测绘史上的一座丰碑。青藏高原测图任务的完成,标志着中国陆地天文大地网布测和1∶10万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全部完成,“消灭”了青藏高原无图区,结束了中国陆地国土没有统一坐标系统地形图的历史。青藏高原测图是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区域内进行的,第一次精确测定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程。因此,青藏高原测图会战,不仅在中国测绘史上,而且在世界测绘史上竖立起了一座丰碑。

(二)有力保障了国家长远建设。从1964年到1980年的17年里,中国在三线建设投入资金超过2000亿元,建成1100多个大中型工业、交通、国防科技等企业,以及一大批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青藏高原测图会战中布测的天文大地网成果和测绘的地形图,不仅满足了三线建设特别是应对大规模反侵略战争对测绘成果的急需,而且为国家长远建设提供了丰富、可靠和精确的测绘成果资料,在西部地区边防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关系巩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后,这些成果又成为国家“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西部1∶5万地形图空白区测绘工程的重要基础资料。

(三)为新形势下军事测绘导航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青藏高原测图会战任务,之所以能够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大革命”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完成,与测绘官兵形成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突击完成任务”的优良传统和“丈量世界屋脊,勇攀测绘高峰”的战斗精神是分不开的。在完成第二期测图任务的5年中,测绘部队每年有几千名官兵奋战于雪域高原,有42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测绘官兵用生命凝成的这些精神财富,仍然是今天进行军事测绘导航转型建设与发展,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的精神动力,应重视在新一代测绘导航官兵中传承并发扬光大。

四、几点启示

青藏高原测图任务,是为应对大规模反侵略战争、加强战备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所测绘的成果至今依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回顾这段历史,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战场测绘建设必须先行。测绘建设既是战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军事战略决策和指挥作战的前提基础。在信息化作战条件下,测绘导航信息已成为战场感知系统的基础条件,作战指挥系统的支撑平台,武器装备系统的重要组成,基础性、先行性作用更加突出。另外,要完成一项具体的战场测绘建设任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青藏高原测图任务中,在全军测绘部队参与会战情况下,历时十余年才完成;即使在航天遥感测绘技术较为成熟的今天,并且在国家、军队测绘力量共同参与会战情况下,国家“十一五”期间实施的西部1∶5万地形图空白区测绘工程,也用了五年多时间,至2010年才得以完成。因此,战场测绘建设必须预先进行。在当今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战场测绘建设的范围已从境内拓展到周边地区,乃至全球,战场测绘建设任务更加艰巨。为此,我们必须以强军目标为牵引,以史为鉴,遵循测绘先行的基本规律,紧紧围绕国家安全战略需求,预先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战场测绘建设,才能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有力支撑。

(二)测绘装备技术和人才培养必须先行。

测绘是一项技术性、准确性要求很高的工作,需要先进的装备技术和一流的人才作支撑,测绘装备技术研制和人才培养必须先行。由于中国当时没有高空航摄飞机,青藏高原测图任务一再推迟。在苏联拒绝提供高空飞机和技术援助的情况下,中国测绘科技人员用了近五年的时间进行研究与探索,成功改装了进口的飞机,解决了高海拔地区航摄、控制点测量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为完成青藏高原测图任务奠定了装备技术基础。当前,军事测绘导航要履行好认知地球、透明战场、精测目标、实时导航的战略使命,就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加快推进以航天遥感测绘、卫星导航定位等为代表的高新装备技术的研制,尽快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测绘导航装备技术体系。同时,还要培养和保留一支与军事测绘导航技术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三)军事测绘导航力量必须保持适度规模。要完成浩大的战场测绘建设任务,必须有适度规模的测绘导航力量作保证。在青藏高原第二期测图任务中,为解决作业力量不足的问题,总参谋部于1969年10月报经中央军委批准,为全军测绘部队增加了3000名员额。但是,历经多次精简整编,军事测绘力量已削减较重,测绘任务繁重与力量不足的突出矛盾长期存在。当前,国家1∶5万地形图测绘工作虽已完成,但时空基准建设与维持、地形图更新等测绘导航任务依然繁重,特别是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急需构建全球统一、全军共享的数字地球框架,军事需求急剧增长与测绘导航作业力量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为此,在军队调整改革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搞“一刀切”,有必要保持军事测绘导航力量的适度规模。

猜你喜欢
会战青藏高原测绘
青藏高原上的“含羞花”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测绘质量的措施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测绘新技术在测绘工程中应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给青藏高原的班公湖量体温
青藏高原首次发现人面岩画
库尔斯克会战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