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教育在高校德育实践中的价值及其平台设计—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

2015-01-11 04:35顾春雨王立锋胡平清庄永昌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武德武术德育

顾春雨,王立锋,胡平清,庄永昌

(1.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2.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北京 100029)

武德教育在高校德育实践中的价值及其平台设计—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

顾春雨1,王立锋2,胡平清1,庄永昌1

(1.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2.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北京 100029)

在充分考量武德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就如何通过武德教育手段突破当前德育教育瓶颈做出探索和尝试。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武德教育内涵的理解和理论的提炼,以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的武德教育实践为个案研究,构建了武德教育的运行环境和育人机制,为武德教育的推广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思路和借鉴。研究认为,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实施武德教育的基本思路是基于对学生的培养,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武术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挖掘武德对学生行为的天然约束力,有利于巩固专业思想;实施的路径上以武术理论为认识论基础,依照实践平台设计、武德教育内容设计以及目标评估和结果反馈的思路进行。

武德教育;高等教育;德育实践;平台设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民族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各种社会思潮暗流涌动,各种思潮和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了诸多影响,传统的德育似乎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尚未找到突破口。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继续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需要对传统德育教育从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建立新的德育教育培养模式。

武德文化在其发展和演进中有其新的教育内涵,在完善人格、规范道德行为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从武德教育内涵研究入手,结合其价值和育人需求对武德教育进行重构,并在充分认识武德教育的德育价值的基础上,使其与现代德育相融合;同时,对武德教育在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的开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理论的提炼,积极探索实施武德教育的路径,力图改进德育教育工作思路,营造武德培育机制和运行环境,探索传统文化教育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方法、新途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武德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实践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以“武德”为关键词检索文献18 426篇,以“武德教育”为关键词检索文献4 564篇,以“武德价值”为关键词检索文献3 047篇,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研究,获得关于武德内涵、教育价值和与德育教育的关系等内容,同时提炼出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武术学、道德伦理学、哲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研究的进行提供了论据。

1.2.2 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具体需要,对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开展德育教育的讲师4人,通过面谈沟通的方式,了解武德的精髓与传承,以及高校学生德育培养的手段与存在的问题,以解决研究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

1.2.3 调查法 通过征文的形式对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专业学生200余人展开调研,获取学生对武德的认识和理解情况,并对个别对象进行了访谈,得到第一手资料。

1.2.4 案例分析法 以北京体育大学开展武德教育为案例,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在专业教育、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尝试实施以武德为手段的专业德育教育情况,以及实施对象对武德教育效果的反馈,探索德育教育中武德教育的实施路径。

2 武德的解读与武德教育的重构

2.1 对武德内涵的解读“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拳以德立,德以拳显”[1]。武术之所以强调“德”,是因为从它的表现形态上是以拳脚和器械进行对抗的运动,稍一疏忽就会伤人。因此,古时训练兵勇或教习徒弟,都特别讲究武德。传统武德有其丰富的内涵,主要是解决习武之人在整个授武、习武、用武等武术活动中如何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的问题,是个体习武人在发展过程中确立基本价值取向和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武术从身体形态上升到意识形态,激励和约束武术人形成高尚道德的价值体系,包括武德的理想、原则和规则。“身正艺正,艺无德不立”,这种“德以艺生,艺以德显,以德服人”的磊落精神,始终贯穿在中华武坛的言传身教之中。

前人对武德的认识和研究由来已久,并持不同的观点,例如,薛欣认为:武德是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是精神指南,是习武者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不断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2];王稳认为:武德就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习练武术、应用武术、传承武术过程中的言行准则。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 “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3]。所谓武德,是一个观念体系和行为品质的统一体,包括政治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品质、人格等要素。于保中认为:武德是军人从武、用武、尚武之德性,是军人从事军事活动的职业道德[4]。所谓传统武德是指长期以来在习武人群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它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冉学东认为:所谓武德就是以武术为载体所进行的社会活动中主体所体现的道德。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5]。

在对武德内涵的研究成果中,能够容易地找到结构关键词,进一步对武德进行剖析和认识:

1)武德主体的特定性:武德主体,即习武之人,专门指长期从事武术练习的人,在师徒制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行为规范约束下形成。

2)情感认知的内在性:武德的内化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是感同与身受的内在统一,没有经过武术习练者无法体会武德教化的内在。

3)形成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武德是在长期的习练过程中形成的,习武先立德,武术的习练周期长,需要多年的磨练,从最初的阶段就开始武德修为,然后开始习练武术、应用武术、传承武术,整个过程有内在的武德在发挥作用。这也导致武德形成的周期长,需要内化和不断修炼,建立起内在的精神世界,而武德一旦形成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容易被外界干扰。

4)传统文化的渗透性:武术是在中国古典哲学、古典伦理学的乳汁哺育下发展过来的,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武德是传统文化在武术习练过程中的体现,修炼武术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5)行为约束的规范性:具有武德修为的武术习练者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在武德的规范约束下的表现,是长期实践、渗透的结果。长期从事武术习练的人会主动遵守武德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对人的行为有其内在的约束性。

6)观念体系和行为品质的一致性:武德的养成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行为规范的形成过程中,期间形成有武德意识的思想观念、认识体系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反映在日常的行为表现上,按照既定的思想认识规范言行。

悠久的中国武德文化,是现代人的素质和社会道德教育中不可多得的财富;是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武术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优秀传统文化总是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而文化又具有历史继承性,没有继承,不可能有创新发展。

2.2 武德教育的重构武德是武术的核心,是精神的象征,武德是思想层面的内容,通过修炼武德达到良好的社会规范目的。为了培养更高尚的武术品德,武林中的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这些是对习武者行为准则的约束。武德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只停留在“戒律”等表层,而应该深入习武者意识之中。同时,武德也并非只是规范人的道德,而是可以感化人的良知。

在新的历史时期,武德作为武术的核心将继续发挥传承其文化精髓的历史作用。武德属于专业德育范畴,同时武德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传统文化的借鉴如出一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武德摒弃象征封建统治的“门规戒律”,积极吸取其在人的培养中的正面价值,尤其是在倡导发挥传统文化对人的教育价值上,武德教育更要发挥积极的历史使命。将武德“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的内涵与当前德育教育实施有机结合,能够在习武者的行为约束、爱国主义培养和尊师重道、诚信教育等方面发挥独到的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认为,武德是区别于公共德育之外的专业道德范畴,专业德育是根据专业特点,挖掘专业本身所内含的德育价值,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从业人员实施系统的道德影响,促使从业者形成专业道德品质的活动。武德教育是发挥“以武载道”和“以武载德”的方式,实施与武术教育密切相关,并且能有效促进武术教育和德育教育效果的特殊德育形式。武德教育发挥了专业所富含的德育价值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独特功能,并以依托专业教育实施德育为主,以挖掘专业德育内涵、丰富公共德育教育为辅,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武德教育是传统德育的有益补充。同时,通过类比的方法对武德教育的内涵进行重构,认为武德教育是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和武术专业特点的基础上,以武术教育为手段,以围绕武术开展的活动为载体,以武德思想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媒介,对武术习练者进行系统影响,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教育过程。基于对以上内涵的理解,本研究认为:

1)武德教育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建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对武术专业特点和武术内涵的把握,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2)武德教育要有载体,这种载体是武术教学、训练、科研等与武术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习武者都是认知或者习练的过程,形式多样,并且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创新武德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通过武德对习武者的影响,使习武者在思想上有提升,行为上有改变。武德对人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一定需要长期的认知、完善、巩固、成熟的过程,而武德一旦形成则具备长期的稳定性。

3 武德教育在北京体育大学德育教育中的路径设计与讨论

目前,全社会都在推进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在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上大刀阔斧,以高校为阵地,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合乎时宜地重新唤起武德教育在高校的实践,给武德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人才道德的培养方面注入了活力,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找到了突破口。显然,武德教育的实践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手段,也是良好的契合点,应通过创新武德教育手段,老法新用,结合学生特征和时代要求,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找到适合武术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途径。

3.1 武德教育实施的基本思路以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学生武德教育实施为个案,对实施过程进行梳理和归纳;同时,对武术专项训练的指导教师、武术专业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进行调研和访谈,并且专家们普遍认同武术的德育价值及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

3.1.1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传统武德经历武术人多年的发展与实践,与时俱进,内涵更丰富,更具时代性。武德教育也只有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符合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才能落到实处,才更具生命力。武德属于专业德育范畴,是专业内蕴含的德育价值的重构和再应用,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手段创新。武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教育模式,渗透到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将武德教育形式转化为一种心理动力或心理约束力来提高学生的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6]。武德教育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推进爱国主义意识培养和提高武艺精湛的技术水平[7],武德推崇爱国主义、崇尚诚信教育和尊师重道,习武之人,勇敢果决,侠义心肠,武德教育在人的培养方面较之其他德育手段独具特色,是结合专业德育的内容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创新与发展。大学生通过武德教育,培养仗义济民,实现培育人格形象的目标,以谦敬忍让为人际交往的准则,培育诚信守诺的处事态度,这都是传统武德的时代亮点。此外,以武德为培养手段,提倡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要加强养成教育、在生活实践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要与时俱进地加强道德建设和道德实践[8]。

3.1.2 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武术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他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加强武德修养,首先要对传统文化认同,才能按照武德的要求培育道德、规范言行,践行武术道德观。高尚的武德情操也是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体现,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武德隶属于中华传统道德体系的精神范畴,其本质可以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伦理价值凝聚与武术范畴的独特表现形式和结构格局”[9],其本质仍表现为7大方面,即“忠、义、信、刚、毅、勇、诚”[10]。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所在,因此也是武德的终极价值依托,践行“仁”就是要尊师重道和宽以待人。武德与传统儒家文化相伴而生、相得益彰,只有将武德修养与传统文化和武术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化传承的自觉性才有落脚点。在对学生的培养中,应有意识地加强传统文化的培育,让学生学习与武术、武德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通过学生的言行推广武术、推广武德、推广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文化定力和文化耐力。

3.1.3 提升思想认识,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自古有训,习武先习德,对习武者德行的要求从择徒到习武的整个过程,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戒律,严格要求习武者的道德行为。在冷兵器时代为国家和民族战死沙场、舍身取义的英雄豪杰多是德艺双馨的楷模,为后世敬仰和膜拜。当前社会文化多元,社会思潮交织,人们在多种复杂的价值观中进行选择,而在校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的重要阶段,需要有一种声音,引导当代青年修正方向。通过武德教育的思想认同,大到遵守党纪国法、法律法规,小到校规校纪、道德习俗、为人处世,都能按照武德的要求行事,为社会和高校的安全稳定镀上一层保护膜。武德教育能够使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能够规范学生的言行。

中华武德的社会价值主要集中表现为弘扬民族道德规范,以其独特的社会控制功能弥补法制社会硬控制的空缺和不足,对于习武之人是潜移默化的多重控制,长期累积可有效提高这类群体的道德水平,从而能形成辐射和影响,带动更多的人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和习俗[11]。武德的核心内容是对习武者的一种自我制约机制,它制约着习武者不要滥用武力,以免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巨大的危害。习武者在德之约束下,固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从内心感悟不能为非作歹,这个自我制约机制也是武术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3.1.4 巩固专业思想 武术博大精深,每一个武术习练者都深有体会,武术技艺的纷繁复杂,需要日积月累的苦修才有小成。进入大学武术专业学习的学生经历了在地方武校的寒窗苦读、刻苦训练,习练武术的时间不尽相同,训练的内容多是考学的内容,对其他武术知识了解甚少,将武术作为一个敲门砖,武术习练的深入度不够。通过在专业训练、大学生活等方面实施武德教育,让学生们更加懂得武术不仅是武术技艺,也有德育提升,认识专业内涵的精神实质不仅有广阔的外延,还有独特的内涵。专项教师在专项训练中渗透武德教育,在训练中通过武德独特的德育形式,通过武德高尚的事例,武术服务国家、社会和人民的独特作用等,渲染武术和武德氛围,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们热爱自己的专业,在专业训练和平时学习中也要按照武德的要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使武术技术提高与武德修养相得益彰,无疑对学生热爱专业并巩固专业思想有积极的意义。

3.2 武德教育实施的路径设计与讨论根据开展武德教育实践工作的基本思路,本研究将武德教育实践路线按照“打牢基础-平台设计-专业德育实践-效果评估-反馈与重构”进行设计和实施(图1)。此外,在武术专业德育实施前,1)要对学生的专业德育认识、水平、知识能力等有全面了解,指导学生开展学习研究,加强对传统文化、武术专业知识、德育观念和武德内涵相关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为开展专业德育打下基础,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基本概念的认识,形成关于武术德育教育的基本观念。2)要对武德教育进行实践设计,通过将武术或者武德相关的特色活动作为实践平台,包括学院开展的《武学讲坛》、《讲武堂》、校园武术文化活动以及专业训练中的逐步渗透等平台,对武德教育进行实践。武德教育实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倡将“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融入国家法律法规、校规校纪、传统道德与专业道德的教育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及文化传承的责任感等,使学生树立自信心等,并通过行为表现的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估的形式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估和检验。3)对实施效果的反馈和重构。通过武德教育的实施,检验实施对象的行为外在表现的状况,可判定其武德修养的提升,通过武德教育的实施,总结经验,将德育实践中的问题及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建立武德教育育人的工作机制。

图1 武术专业德育实践路线图

3.3 武德教育实施的具体环节设计及基本要求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和研究,对武术专业德育实施的路径进行分析,按照各环节设计实施的具体环节及基本要求进行详细诠释,能更好地了解武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的思路和框架,为其他专业开展专业德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打牢基础。将武术专业德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传统德育的有益补充,通过多年对武术专业的理解,这种德育形式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入脑入心转化成实际行动。但不同学生个体的武术专业训练年限及对武术的了解程度等都存在差异,对其实施武德教育,实施效果难免存在差异性。武德是有传统文化背景的武术专业德育,首先要学生通过团支部、党支部、班级学习会、征文、演讲等活动形式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和武术文化内涵、传统的道德观念,学习武术史和专业的武术知识,掌握武术的礼仪、行抱拳礼的基本动作,为进一步认识武德、传承武德、创新发展武德、梳理武德观念及提升武德修养打下基础,在头脑中形成基本的认识,思想认识内化为行为表现,在设计平台上践行武德教育内涵。

2)平台设计。在对武德基本认识的前提下,通过设计实践平台,实施武德教育。主要途径包括武术专项训练,通过武术专项训练中专项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完成武德修养,专项教师也兼任班主任,不仅在技术上提要求,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养成高尚的武德。专项教师都是习武多年,有较高的武术造诣,学生对教练信服,视为榜样敬仰,在专项训练中专项教师对学生武德的培养是高校武德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在专项训练中渗透武德教育,可通过将武德的学习内容加入到专项技术的训练计划中、在专项理论课程中开设武德课程等形式,重视在武术技术训练中对武德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武术氛围,在校园文化中积极传播“尚武崇德”理念,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主要开展形式包括武术文化节、武学讲堂、讲武堂、演练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武术的魅力,实现环境育人的效果,使学生时刻感受到武德教育总在身边。专业实践是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武术专业知识投入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实践中,亲身感受武术的社会需求和武德对人教化的作用,感同身受,将武德修炼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此外,邀请李连杰先生到学校与学生交流,将其高尚的武德思想与学生交流,学生们也能自觉地向榜样学习,这些活动都很好地为武德实践搭建了平台。

3)专业德育实践。即实施环节,将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武德认识融入到学生德育教育中,逐步实施。在以上平台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武德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上下工夫;践行“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的传统武德要求,做一个与时俱进、有道德的武术人。在实施中尤其按照武德教育的要求,将思想认识转化成实际行动,转化成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门规戒律的道德规范的践行者。制订大学生的武德标准,约束学生的行为。将传统道德和专业道德在武德实践中逐步实施,双管齐下,培养有武德符号的承载着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

4)效果评估。德育教育实施的各环节结束后,要对实施效果进行检验,经过武德教育的培养,要求达到在思想认识上的提升和行为表现上的完善的双重标准。按照武德的要求,组织纪律观念、专业素养、吃苦耐劳精神、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自控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信心、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等方面都得到提升,解决当前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急功近利、个人主义、畏难情绪等问题。武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手段和补充,需要长期实践和逐步养成,提高学生对武德对人的培养的价值认同,转化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从而实现通过武德育人的目的。

5)反馈与重构。通过武德教育的实施,对实施对象的行为外在表现进行观察和检验,可判定其武德修养的提升,通过武德教育的实施,总结经验,以思辨与审视相结合、赞扬与激励相结合、批评与教育相结合等形式,将德育实践中的问题及时反馈,打牢基础,提高武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专项教师的积极性,进一步研究武德的德育内涵,为武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坚持武德教育实施平台和实践内容的创新,进一步完善德育教育工作的路径,逐步建立武德教育育人的工作机制。

3.4 武德教育实施的注意事项在武德教育实践中,要充分依靠现有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与武术专业有关的活动,以相关活动为媒介开展武德教育。在实践中,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方向,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这是方向问题,也是传统武德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落脚点,坚持这一原则不放松,武德教育就不会脱离方向,长期实践就会有实效。

2)加强对传统文化和武术文化内涵的鉴别力。传统文化和武术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传统文化,加强对武德的理解和认识,注意传统文化的鉴别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选择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创新武德内涵、引导武德教育方向的思想基础和基本理论。

3)提高专项教师的武德认识。专项训练是开展武德教育的主要平台,担任兼职班主任的专项教师在武德教育环节中居于主体地位,运用渊博的武术知识、高尚的武德情操引导学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专项教师有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在对武德的认识和理解上本身需要加强学习和提高,才能指导学生提高武德修养。特别要加强这部分群体的责任意识、武德认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传统文化素养,把好关键环节的质量关。

4)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上设计武德教育内容。武德教育在武术专业学生的德育素养提升上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但在具体实施上会发现武德教育是作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专项训练也只是安排在课前、课后或者课余。其他校园活动形式开展的武德教育也同样不具备系统性。既然“习武先立德”,就应该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加强对武德的认识,在具体课程中加入武德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增加教学时数,让武德教育真正运行在学生培养的体系下。

4 结 论

1)通过对武德定义的归纳和整理认为,武德具有主体的特定性、情感认知的内在性、形成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传统文化的渗透性、行为约束的规范性、观念体系和行为品质的一致性等特点,有丰富的德育教育价值。

2)武德教育是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武术专业特点的基础上,以武术教育为手段,以武术开展的活动为载体,以武德思想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媒介,对武术习练者进行系统影响,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教育过程。

3)对武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实践研究认为,实施的基本思路是基于对学生的培养,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武术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武德有对学生行为的天然约束力,有利于巩固专业思想。

4)实施的路径上以武理为认识论基础,依照实践平台设计、武德教育内容设计以及目标评估和结果反馈的思路进行。在实施中要注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加强对传统文化和武术文化内涵的鉴别力,加强教师对武德的认识和理解,注重在课程设置上涉及武德教育的内容和规范等。

[1] 门惠丰.武德修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75-77.

[2] 薛欣.传统武德的现代审视[J].中华武术:研究,2012(5):12-15.

[3] 王稳.当代武德体系构建研究 [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8):113-116.

[4] 于保中,鲁岩.论中国传统武德文化[J].军事历史研究,2012(3):156-161.

[5] 冉学东.传统文化视野下高校武德教育的传承与推广[J].中华武术研究,2011(1):72-75.

[6] 金优敏.武德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实施的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1(3):42-44.

[7] 朱瑞琪.浅谈武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3):13-15.

[8] 山华.传统武德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启示[J].武术科学,2005(1):23-25.

[9] 乔凤杰.“本然与超然 论传统武术技击的诡道与圣道”[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9):56-57.

[10] 李印东.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1:170-171.

[11] 陈青.中华武德与社会控制[J].武术科学,2005(1):1-3.

Value and Platform Design of Wushu Moral Education in Practice of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Taki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GU Chun-yu1, WANG Li-feng2, HU Ping-qing1, ZHUANG Yong-chang1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Wushu Administration Center,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 Beijing 100029,China)

Based on fully consideration of Wushu moral education value, this thesis explores and tries how to break through current moral education bottleneck through Wushu moral education method. Adopting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interview and case analysis, through connotation understanding and theory refning of Wushu moral education, taking Wushu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of Wushu College i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as case study, this research establishes operation environment and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Wushu moral education, so as to provide idea and reference to Wushu moral education promotion as well as quality improvement of talent cultivation. Research shows that student cultivation is the basic thought of Wushu mor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in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which benefts to metho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s student recognition to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sponsibility to Wushu culture inheritance, mining natural restraining force of Wuhu moral to student behavior, in favor of consolidating professional thought. Wushu theory is the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 implementation thoughts include practical platform design, Wushu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design, target evaluation and result feedback.

Wushu mor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platform design

G807

A

1004 - 7662(2015 )01- 0019- 07

2014-10-26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2013年度武术研究院管课题(项目编号:WSH2013D004)。

顾春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教育。

猜你喜欢
武德武术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武德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研究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武术课堂核心素养之武德教学探讨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