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城市辐射范围研究

2015-01-12 09:00管虹杰
重庆建筑 2015年4期
关键词:场强区县城镇化

管虹杰

(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要求。重庆市“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①(以下简称“渝东北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以下简称“渝东南区”)是重庆的大农村地区,与作为大城市的“都市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低,增长速度慢,与“都市区”的差距呈扩大趋势(1999-2008)[1]。加快“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既是重庆市区域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任务之一②。为实现上述要求与任务,需要在了解区域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策略。因而,本文对重庆市中心城市对“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的带动作用进行探究,希望为制定区域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图1 重庆“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区位关系图

重庆 “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生态敏感程度高、山地地形条件复杂、传统聚居文化丰富;与其他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图1,表1)。

表1 重庆“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社会经济与城镇化简况

2 研究框架及方法

本文对辐射范围的研究包括2项内容(图2):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和区县中心城市辐射范围。根据这2项的分析结果,判定“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中心城市对区县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以及区县中心城市对小城镇的带动能力。

图2 研究框架

中心城市辐射范围的计算分2步:(1)确定辐射范围的临界场强:确定中心城市辐射范围边界,利用断裂点公式和场强公式求出该点场强,将其作为计算辐射范围的场强阈值;(2)计算辐射范围:根据上一步求出的场强阈值,利用辐射范围公式计算辐射范围。

断裂点公式如下:

式中Di为城市i到断裂点的距离;Dij为i、j两城市间的距离;Mi、Mj分别为i、j两城市的规模。

场强公式如下:

式中Fik为城市接收到的辐射场强,Mi为城市规模(该研究取非农人口数和非农产业增加值的几何平均数,下同),Dik为城市距离该城市的距离(该研究取直线距离,下同)。

辐射范围公式如下:

式中Dr为i城市经济辐射半径,Mi为i城市的规模,F为所选择确定的场强阈值。

2.1 临界场强

“城市发展新区”是重庆市政府划定的“都市区”辐射带动下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它是重庆市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区域,因此可以认为“城市发展新区”接受到的带动作用强,辐射强度大。据此,将“城市发展新区”距离“都市区”最远的城市荣昌接受到的辐射强度作为场强阈值,以此计算出“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中心城市万州、黔江的辐射范围。

2.2 辐射范围

计算结果显示:除开县外,“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各区县中心城市均在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外,接受的辐射强度和“城市发展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可以认为重庆区域中心城市对“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各区县中心城市(除开县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弱(图3,表2)。

图3 重庆中心城市辐射范围

表2 重庆中心城市辐射半径

3 区县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

3.1 临界场强

为确定区县中心城市辐射的临界场强,首先计算出“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各区县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然后,根据综合实力得出辐射带动能力“强”和“一般”的两对区县中心城市;最后,计算出这两对区县中心城市的断裂点场强,将其作为辐射范围的临界场强。

考虑“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城市具体情况,选取反映其综合实力的指标共5类15项(表3)。

表3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利用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旋转方法Varimax)对指标进行分析,得出城市综合实力(表4)。结果显示,在重庆“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17个区县的中心城市中,万州综合实力最强,是唯一一个综合实力高于重庆市域各区县平均水平的城市(综合实力得分大于0);其余各区县中心城市的综合因子得分均小于0,综合实力低于重庆市平均水平,综合实力弱。

表4 因子得分及综合实力排名

在SPSS软件中,用沃德法对其进行分层分类,并通过定性分析为分类结果命名。结合分层分类结果与各区县中心城市的发展情况,将“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17个区县的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分为5个等级(表5)。

表5 综合实力分类

选择“万州中心城区——开县县城”断裂点处的场强,作为强辐射区的场强阈值。理由如下:万州和开县是“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综合实力最强的一对相邻区县,它们腹地的小城镇地区发展良好,其区县中心城市断裂点的场强代表了较为理想的辐射水平(表4,表5)。

选择“梁平县城——忠县县城”断裂点处的场强,作为弱辐射区的场强阈值。理由如下:梁平和忠县综合实力为较欠发达,其腹地小城镇发展水平一般,其区县中心城市断裂点处的场强,可看做区县中心城市对小城镇有带动作用的最低场强(表4,表5)。

3.2 辐射范围

从强辐射范围来看,除万州外,“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各区县中心城市的强辐射范围均远小于区县行政区范围(图4,表6)。也就是说,除万州外,各区县中心城市对其区县行政范围内的小城镇的带动作用不理想。

图4 重庆“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各区县中心城市辐射

从弱辐射范围来看,“渝东北区”除城口、巫溪和巫山,其余城市的弱辐射范围能够基本覆盖各行政区;“渝东南区”仅黔江、秀山县城的弱辐射范围能够基本覆盖其行政区。也就是说,渝东北的城口、巫溪、巫山以及渝东南的石柱、武隆、彭水、酉阳等区县中心城市对其行政范围内的部分小城镇缺乏基本的带动作用(图4,表6)。

综上,总体上重庆“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区县中心城市对腹地的辐射强度弱,对腹地小城镇的带动作用小。

4 结语

通过分析重庆市“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的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发现:“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的中心城市带动力弱。具体包括两个层次:重庆市级中心城市对区县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弱,以及区县中心城市对小城镇的带动作用弱。

表6 重庆“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各区县中心城市辐射半径

根据国内目前研究,对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动力构成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政府引导力:区域发展策略及制度的改革等对城镇化发展有直接的引导作用[2-4];(2)中心城市带动力:中心城市扩散效应对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具有带动作用[3-5];(3)产业推动力:产业经济收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的经济增长是城镇化发展的直接动力[2,3,4,6];(4)环境支撑力:资源禀赋、生态约束和基础设施对发展具有支撑作用[2,3,5]。

基于上述发现及理论,针对“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增强城镇化动力提出以下发展建议:由于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环境支撑条件具有相对稳定、变化缓慢、难以改变的特点,特别是环境支撑条件中资源环境条件、生态系统约束是长期不变的。因此,增强“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城镇化动力的关键是增强产业推进力和政策引导力。具体来说,产业推进力方面,“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各区县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部分区县不顾生态约束发展采矿业和制造业的做法,并根据各区县开发条件发展优势产业并培育支柱产业,以提高产业推进力;政策引导力方面,应以促进各级城市以及农村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财政补贴和政策优惠为着力点,制定相关政策,以加强城镇化动力。

注释:

①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将重庆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等五个功能区域。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扩展区合称都市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指以万州为核心,包括开县、忠县、云阳、奉节、梁平、巫山、巫溪、城口等11个区县构成的城市经济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指黔江,包括秀山、石柱、酉阳、彭水、武隆共6个区县构成的城市经济区。

②《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1]彭颖,陆玉麒.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人文地理,2010(5):97-102.

[2]黄亚平,林小如.欠发达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探讨——以湖北省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4):44-50.

[3]谭雪兰.长春市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03):219-221.

[4]李富荣,王对启.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01):30-32.

[5]张富刚,刘彦随.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8(02):115-122.

[6]石培基,刘海龙,胡苗.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协调发展探讨——以陇东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3):1-6.

猜你喜欢
场强区县城镇化
求解匀强电场场强的两种方法
场强与电势辨析及应用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LTE-R场强测试系统的实现
家乡的城镇化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北京:上游水质不合格 下游区县将收补偿金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