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化浅谈

2015-01-13 08:50塔开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涂色对折动手

塔开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0-0375-0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让探究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纽带,让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情境中有机会进行探究性的活动,获取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那么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如何设置好学生的探究活动?应该关注探究活动的哪些方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活动中探索

新教材在内容设计与编排上突出了课堂活动化的必要性。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给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情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观察、操作、思考和探索。例如,比长短、比高矮的内容,课本上设计了让学生采用不同方式比一比,有的用学具量,有的背对背站在一起比;"图形的认识"一节的练习设计,几个小朋友在玩不同形体的积木,有的在推,有的在滚,有的在转……课本上类似的内容很多。这样的编排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绝对不能再照本宣科,不能再是教师讲完后学生简单地算一算,画一画,而是每一部分内容都必须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亲身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如,"比一比",就要真正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比一比、试一试;"认识图形",就要让学生玩一玩不同形体的积木,实际体验一下哪些可以推动,哪些可以转动,为什么?只有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才能切实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发生发展的过程,领悟物体的特征,掌握学习方法。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深刻把握每一个例题和练习设计的内涵,紧密结合课程标准体会其设计意图,突出以活动为主线的原则,尽量把适合教师教的内容设计成学生的学习活动,把数学知识教活,使课堂变得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例如,我曾有幸听过这样一节课,课题为《连减》。教者是这样设计的:他并没有使用大部分教师惯用的出示例题的方式--课件展示,而是精心安排了一个"抢椅子"的游戏:8个学生上台,抢坐6把椅子,第一轮有2个学生被淘汰,第二轮6个人抢坐4把椅子,又被淘汰2个人。活动结束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活动过程,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讨论列式、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结果不论是连减的意义还是连减的方法,学习效果都出乎意料,这完全得益于学生的活动。

2.活动中发现

国际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听了,但是你忘了;你看了,把它记住了;你做了,你理解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把一些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学习"再创造"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实践,体验直接经验,在体验中发现数学奥秘。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为了避免造成学生认识上的误区,我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一套真的,并且是新的人民币。我让学生拿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观察、初步认识人民币,再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发现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这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人民币都只有1(10)元(角、分),2(20)元(角、分),5(50)元(角、分)三种呢?我不作正面回答,而是拿出几种有标价的教具,让学生拿人民币来购买。学生在购买实践中发觉:不管多少价钱,其数值总能用1、2、5组成。于是学生的疑问迎刃而解。通过实践应用,学生充分理解了人民币面值规定的意义,而且体会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3.活动中发展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例如,在教学"比高矮"一课时,我先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判断他们两个谁高、谁矮。学生们一下子就判断出来了。紧接着。我又请了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判断谁高、谁矮。这一下同学们可判断不出来了,该怎么办呢?"比个儿",一个学生大声说。"大家会比个儿吗?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可以互相比一比。"听到指令,学生立刻行动起来了。嘿,学生们的想法可真多:有的背靠背站着比;有的共同靠着墙站,然后标个记号比;有的面对面站着比;还有的并排站着比……然后,我让比得好的学生介绍并演示自己的方法。正当比得不好的学生因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而遗憾时,我却让他们谈一谈自己是怎样比的,总结一下自己没有比好的原因。这样,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都得到了满足,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从而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的创造行为。这样教学,既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又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4.关注活动中的动手能力,加强思维的直观性

小学生的认知主要靠直观思维,动手操作是解决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小学生认知特点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强化感知效果,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供基础,同时又能促使学生活泼、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一个动手操作环节。

师:同学们,请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对折一下,用涂色部分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

学生操作后,教师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

师:继续对折,同时思考折后的正方形纸被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与二分之一相等吗?把相等的用笔记录下来。

生1:对折2次,正方形纸被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用四分之二表示,与二分之一相等。

生2:我对折3次,正方形纸被平均分成8份,涂色部分用八分之四表示,也是与二分之一相等的。

生3:我对折了4次,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了16份,用十六分之八表示涂色部分,它也等于二分之一。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二分之等于四分之二等于八分之四等于十六分之八)

师:你能继续往下写出与二分之一相等的分数吗?能写多少个?

上述片段让学生在操作中创造出与二分之一相等的分数,感知了相等的分数间所隐藏的奥秘,在整个动手操作活动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地灵动闪现、自由进发。

总之,教师必须更新自身观念,抓好课堂这一主阵地,在"动"、"活"字上做文章,开展活动化的数学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自我发展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从封闭的数学课堂中解放出来,使其心灵得到释放,最终让学生在高质量的数学课堂中得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涂色对折动手
我也来动手
对折十次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涂色
涂色
涂色
涂色
动手演示找错因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