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文化平台构建研究

2015-01-14 11:43王向东杨广辉
教学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体育文化体育教育高校体育

王向东+杨广辉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系统研究法,总结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以体育教育改革为契机,从地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实践出发,以人为本,在思想观念文化层建设、组织制度文化层建设、物质实践文化层建设三个文化层面,用素质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探索创建新型的富有个性的学校体育文化,拓展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切实加强高校体育工作。

[关键词]    高校体育;体育文化;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6-0086-04

受儒家文化思想支配,中央集权的政治管理体制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至今,在高等教育管理上还能看到这一特性。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与管理方式都是受这一特定文化影响所产生的[1],高校体育文化也必然受到很深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体育文化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又融合了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精华以及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样式,促使一种新型的、复合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举国体制形成,即中国当代体育文化包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前苏联和西方体育文化,其形成和发展受我国特殊的历史社会影响,这种体育文化模式至今还发挥着作用。

中国文化中重视国家和集体价值,忽视个体价值,使得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体育的个体价值被忽略,突出“竞技教育”、“技术教育”等体育的工具价值;体育目的也出现偏失,忽视了人文关怀,把为国争光、集体荣誉、提高分数作为体育活动的基本取向。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这种缺失与失落,没有以人为本,没有从人的身心和谐、个性特征与个性需求出发,导致在精神、制度、物质文化建设上的低层次,对体育文化建设的理解和操作简单化[2]。

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现在存在着对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不够,单纯模仿照搬西方国家高校体育文化等问题。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也没有做到融汇中西,从而缺乏创新,呈现文化自觉不足、文化软实力弱,表现为高校体育标识文化匮乏,体育社团文化和体育竞技文化层次不高。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国家政策和财政支持不足,导致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人力、财力、物力缺乏,也拖累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3]。

学校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高校体育工作应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体育健康服务。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统一部署,强化和完善学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使“体育生活化”为主要特征的体育文化逐步融入高校教育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高校教育质量。

1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1.1    体育文化与高等体育教育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高等教育一直是教育界深入探讨的课题之一。当代教育界的很多学者都强调了文化层面的重要性。有专家指出:文化既存在于高等教育的内部,又存在于高等教育的外部,同时它还起着沟通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的桥梁作用。这是对文化与高等教育关系的高度概括。没有文化维度的研究,就不可能全面的解释教育。

“体育”两个字本身就富有深刻的文化含义。“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和谐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学校体育是体育文化的反映,传递体育文化是其存在的依据。体育既是身体文化的下位概念,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含义的高校体育,仅能从某个侧面反映体育本质、特征和功能,但却达不到反映整体体育文化功效的层次。单一的健身文化、休闲文化和竞技文化都远远不能说明体育文化的全部内涵。广义的高校体育是建立在学校文化基础之上的,应该是体育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1.2    高校体育文化实施基本路径

我国体育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已发生根本变化,高校体育应该摆脱传统体育的功利性价值、方向和目标选择的依赖,尤其是摆脱对传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依赖。学校体育教育要赋予它们以合乎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各方面和局部的改革应该都来自于它。这些都要求把学校体育教育置入属人的培养、整体人的价值体现,体育要深入到人们生活中,以人为本去培养和评价。

2014年1月6日至10日,《人民日报》体育版连发五篇《关于体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思考》系列报道,将焦点对准“公共体育服务”、“三大球改革”、“民间体育”和“体育发展大局观”等方面,提出了公共体育服务缺失等问题,并提出“重构而非修补体育改革发展模式”等建议。学校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应纳入到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之中。高校体育工作应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体育健康服务。重构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是基础,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统一部署,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以“体育生活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校体育文化促进工程,使高校体育教育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

2    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视角分析

2.1    高校体育文化思想观念层分析

当前,人们对高校体育文化及其建设的认识存在局限性。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一直以来重视制度、物质等体育文化的形式建设和表层建设,而对体育价值观、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行为风尚等隐性的、深层的体育精神文化的建构重视不足,致使学校体育教育难以触及人的心理、精神层面,不能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育心”等功能,导致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难以纵深、高层次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不仅是传授体育知识、养成体育技能、增强体质的途径与手段,而且要充分发挥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美感、体育价值、体育理念等在内的精神文化作用,挖掘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感染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应把人的发展看作一个整体,凸显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这个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使学生的体育生活世界与其它科学知识世界统一起来,倡导学生主体对体育知识的构建,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体育文化。

2.2    普通高校体育的文化制度层分析

高校体育组织制度管理的条块划分,仅立足于管理的便利,缺乏部门间沟通协调,条条框框束缚很多,缺乏应有弹性和以人为本。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及其发展的不完善,导致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建设中也出现深层文化挖掘的问题。例如,制度文化建设中,重视高校体育制度文本建设,忽视了这些规章制度所蕴涵的“规范性文化”,从而难以发挥制度文化应有的引导与规范作用。

高校体育教育决不是一个学科的教学活动所能代替的,也不是一个专业职能部门所能实施的,它是多功能的目标教育,是系统的教育工程。体育教育是学校德智体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与一个学科和一个专业不同。所以在对学生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必须正确、全面的认识高校体育的特有地位,把服务学生健康放在第一的位置上,才能整合各要素,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育人作用。要认清高校体育管理的特殊地位和多元、多层、多序的管理形式,形成高校体育健康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科学管理,多途径、多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

2.3    普通高校体育文化物质层分析

我国体育的传统体制对高校体育资源的配置、流动和利用带来的影响是深刻、全面的。在高校传统体育管理体制条件下,体育资源的流向与西方国家有着根本的差异。在西方国家高校体育资源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是市场和社会,一是政府公共财政,对高校体育投资是多元化的。

加强高校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政府就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可靠的保障,确保各类体育设施建设,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学生身体锻炼、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育文化的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应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努力把社会力量和市场运作经验引进校园。唯有硬件符合体育教育的需求,才能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环境。

3    构建有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

3.1    理清素质教育指导思想,丰富校园体育精神           文化

体育精神文化是在长期的学校体育文化发展中积累、培育出来的,包括体育价值、体育意识和情感、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行为等,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高校分管体育的校领导、教务处、体育部、高教所、团委、学生处等部门人员应组成专门班子,对本校体育文化传统、实际状况、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讨论,制定出符合本校体育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学校应加大对体育精神文化的宣传。通过校广播、校报、网络、宣传材料、论坛、讲座等各种宣传手段与方式,宣传本校的体育精神文化内涵,促进师生对它的认识和了解、支持与关注,激发他们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使学生的体育生活世界与其它科学知识世界统一起来,倡导学生主体对体育知识的构建,创建富有个性的校园体育文化。

3.2    建设管理文化,完善高校公共体育服务平台

首先,要健全和完善高校公共体育服务的法律政策体系。缺乏对以校园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公共体育服务的目标、要求、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保护就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我国学校体育的政策体系基本已建立,但政策的实施和落实仍然缺乏相应的政策规定,学生开展实质性体育活动内容时,制度性的体系缺失与运行机制不完善,成为高校公共体育服务法律政策实施的瓶颈[4]。

其次,公共体育事务的复杂性和学校体育需求的多样性,都需要学校公共体育服务有各种相对应的运行和保障机制。除政府支持外,高校在构建网络式健身、体育休闲、运动竞赛平台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如各种体育协会、体育社团、非赢利性体育俱乐部、校外体育拓展联盟等体育非赢利性组织,也可适当通过市场行为,形成一定的网络式结构,以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满足学生娱乐健身需要,推进学校体育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3.3    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构建,借用课程改革           平台

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形式,用体育课的方式,宣传体育文化,学习体育知识,介绍体育运动的方法,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我国高校基本还是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体育活动方式,没有摆脱统一化和标准化的模式,使学生陷入被知识奴役的境地。高校课外体育竞赛和活动大同小异,使得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缺少应有的个性和特色。

确立新型的知识观和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产方式,应在现代体育教育思想体系指导下,逐步健全和完善健康体育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增强育人功能[5]。用现代科学教育教学理论和理念,改革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现有体系,使之具有弹性化、个性化、多元化的体育健康活动体系,形成体系完备、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学校体育健康课程服务平台。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个性化发展的三维角度和体育生活化理念出发,挖掘课程资源,形成优化的课程资源配置,搭建高校合理的体育服务平台。建成符合国情、较为完善、受益面广、服务均等、社会和学校相结合,以健身活动、竞赛交流、技能培训、健身咨询、体质监测评价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大学生体育健康课程生活服务平台。

3.4    扩大体育宣传,凸显高校竞赛体育文化影响

高校竞技体育是高校树立品牌的有力措施,也是发展和促进高等学校体育健身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大学生代表国家参加区域性或世界比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国家文化力的突出标志。高校开展竞技体育活动有助于提升国家体育水平。目前,中国高等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沿袭着我国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下的模式,高校竞技体育的很多方面还不完善。

美国高校的竞技体育发展完善,是美国竞技体育的主导力量,“体教结合”非常成功[6]。应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借鉴美国高校体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健全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机构的结构和职能。高校还应加强与所在区域的互动与联系,开发品牌运动项目,打造特色体育文化。推进综合型体育俱乐部建设是日本政府为实现“体育振兴基本计划”发展目标的重点实施项目,并赢得了社会及国民的广泛认可。以大学为基点设置综合型体育俱乐部可充分发挥大学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服务与造福于社会,其组织运营的成功经验给我国大学体育改革及大学与社会合作以有益启示[7]。

政府职能部门应从宏观上进行监督和指导,以足球项目为龙头,三大球带动,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输送和竞赛体系,使高校竞技体育成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和体育宣传阵地,凸显体育竞技文化的影响,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模式。

4    结论

高校体育应纳入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的领域,要完善高校公共体育服务的法律政策体系。健全功能优化的学校体育课程健康服务平台,扩大体育宣传,凸显高校竞赛体育文化影响。高校体育文化从属于体育文化和高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有多重文化功能,完善高校体育文化平台建设有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健康生活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袁旦.论时代呼唤人文体育价值观和工具理性体育价值观批判(2)——从一本西方体育学著作说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2,(1):1-10.

[2]戴健,郑家鲲.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述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1):1-8.

[3]程远义,杨爱华,张英.文化强国战略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新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12):47-49.

[4]平杰,郭修金.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平台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1):83-85.

[5]白海波,姚唯众,汪波.日本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解析及其重要启示——以大学为基点设置综合型体育俱乐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8):22-23+31.

[6]马卫平,严秋.学校体育的文化视野——课程设计的人学理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8):1108-1109+1112.

[7]冯瑞.中国与美国高等学校竞技体育管理机制比较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5):100-103.

猜你喜欢
体育文化体育教育高校体育
试析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高校学生体育比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研究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探寻体育教育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