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主体教育理论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015-01-15 22:00孙楠
甘肃教育 2014年23期
关键词:穷人自主学习语文教学

孙楠

〔关键词〕 语文教学;自主学习;《穷人》;求本;尚实;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3—0097—01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记叙了渔夫和他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的纯朴善良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在这篇课文中,“穷”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而正是因为“穷”,才更能显示出穷人的高尚品质。文章中运用多种形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包括直接描写法、幻觉描写法、景物衬托法等,表现了桑娜崇高的品德。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体会穷人的善良。

这篇课文笔者曾多次讲过,但总觉得不够满意,这一次笔者决定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好学生的引领人。要知道,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有了较高的认知水平,所以本课的教学过程应力求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理解课文,自主完成对本课的学习,这也是笔者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教育理念。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是主体自主发展的基本形式。这是为什么必须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必须重视学生参与的最基本的理论根据。主体教育不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而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素质教育是主体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育模式。所以,笔者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抓住课题,认真研读文本,反复思考、推敲,决定“长文短教”,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设置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

一、 “求本”,让学生尝试 “自主解读”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要想让学生尝试“自主解读”,就应当回归“本”,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兴趣是自主学习的源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提出这样两个小目标:一是一分钟找出“穷”字在课文中出现的次数。二是五分钟找出课文中描写他们是穷人的句子。目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 “尚实”,放手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之道”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学习实效,要符合“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一诠释。因此,笔者在教学《穷人》一课时,加强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听说读写思的运用能力,特别是引导学生发现西蒙身上的穷人之善良,甚至不把西蒙列入“课文写了哪些穷人”这一解读的“死角”。在课堂上,作为对语言文字运用练习的开发,在学生讨论之后,笔者鼓励学生补写西蒙去世前的表情、动作,以此来揣测西蒙的内心世界。这一“补写”的设计,触及了学生的情感波澜,增加了学生对课文意蕴的理解和感受,使情意宣泄和语言运用融为一体,达到了不吐不快的境地,从而使语言文字的运用自然地进入佳境。

三、“创新”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师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环节,笔者确立了这样的目标:让学生用饱含感情的声音读出穷人善良的品质。这一目标的确立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议、评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情感线索和语言线索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领悟。要完成这个目标,学生不但要自主去读,还要和同学合作。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自己沉浸在想象的舞台上,一会儿愁容满面,一会儿眉头紧锁,一会儿又坚定地点头。抓住这这一目标对学生进行训练,不仅能使学生思想感情受到感染,语言能力有所提高,还能很自然地为完成本课的另一重点教学任务——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做好铺垫。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此言善矣!由此观之,《穷人》一课的教学还应精益求精,尤其要在“点”的精选上下功夫。有的“点”,学生可以自己读懂的,“点”到为止,这样教师可以讲得更少些,学生可以学得更多些、更开放些。研究的过程是非常艰苦的,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但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确实是一种享受。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穷人自主学习语文教学
针针见血骂哭穷人
蔡昉:富足的“穷人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