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中等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2015-01-15 23:11
农民科技培训 2015年1期
关键词:农广校北京市农民

自农业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以来,北京市农广校大力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2006-2013年,共完成73703人的招生培养任务,平均每年招生8000人;2014年,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共计招生4970人。北京市农广校为北京郊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培养了大批农村实用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全力打造农广校文化

北京市农广校注重打造自身文化建设,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主要有:以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农民培训和高等学历教育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发展战略;“农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社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方向”的办学理念;实体带动、项目推动、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四种办学模式;“走进‘三农,走进政府,向体外循环,走农科教结合”的发展路线;“推政府门,做政府人,办政府事”的工作方法;“搭建平台,支持服务,上下联动,共同发展”的体系建设方针;“培训你一天,跟踪服务你一年”的农民培训理念;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一体化办学等。

(二)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全力举办农民中职教育

农广校的主体就是中等学历教育,近几年来,北京市农广校始终坚持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在没有项目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闯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项目推动。市农广校采取“农民培训+农民学历教育”模式来开展中等学历教育,既完成了农民培训的任务,又发展了中等学历教育。自2011年市农广校承担阳光工程培训任务以来,就始终将阳光工程培训与中专学历教育结合,与技能鉴定结合,实行“三证合一”。采取集中授课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观摩交流相结合,技术培训与跟踪服务相结合的多种教学形式。阳光工程培训、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民中专学历教育培训的相互结合,既满足了农民技术培训的需要,又开启了农民实现终身教育之门,这样的培训扎实、持久。

二是校校联合。市农广校与职业学校、农民田间学校联合,既解决了经费问题,又扎实有效地开展了中等学历教育,稳定发展了办学规模。

三是“1+X”模式。市农广校与企业、政府部门、村联合,由联合方出资,农广校实施来推动学历教育。实践证明,“1+X”联合推动学历教育模式在北京开展得有声有色,非常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文化驻乡工程实施过程中,与村开展的农民文艺中专班,现在已逐步开展与政府合作,政府每年拨入经费;农艺入户工程实施过程中,与农村社区开展的现代农艺中专班;与园林绿化局合作开展的管护员中专学历班、林果专家人才中专学历班;与监狱管理局合作开展的中专学历班等。这种模式,既解决了经费问题,又推动了中专学历教育。

(三)加强研究,创新思路,提升农广校自身能力

打铁必须自身硬。多年来,北京市农广校注重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教育能力、培训能力、研究能力、推广能力、宣传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水平,强化内涵建设,提高育人质量。北京市农广校主持市级课题4项,参研省部级课题2项;完成“北京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等研究报告2篇;发表“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路径选择”等科研论文4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完成《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研究》等专著2部;组织编写阳光工程等培训系列教材22本,主编制作果树关键栽培技术视频教材11部,其中一部教材获得农业部全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优秀地方教材,一部教材获得市教委教材评选一等奖。这些成果,对农广校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基础。

二、主要特色与创新

(一)以文化驻乡为载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途径

市农广校通过深入郊区教育实践,开展教学试点探索,创新出“文化驻乡”为主要载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通过驻乡进村,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开设农民文艺中专班,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农民自愿接受系统教育,以文化促科技,以科技带文化,实现科技文化融合,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的综合素质。“文化驻乡”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为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以“文化驻乡”为载体的“科技文化融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双师合作型”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双师合作型”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是针对农民“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文化基础薄弱”的特点,经过多年的实践而总结出一种新型教育培训模式,改变了以往“填鸭式”教学方法。“双师合作型”即有两位教师上课,职责分别是教学组织和知识导入。目前在北京市农广校体系内全面推广这种教育培训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学习的兴趣,学员听课率达到100%,同时还吸引了很多旁听学员参与,受到农民学员的欢迎。如在大兴区瀛海镇的中专班上,注册学员40人,可长期听课的学员达到65人。在2014年乡土专家培训班上,一个学员表示参加农广校的培训是他参加所有培训中收获最大的。市政府考核绩效办对全市培训效果检查中,农广校承担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所取得的效果在市农委所有培训项目中排名第一。

(三)培育自主培训品牌

培育自主培训品牌是农广校占领农民培训市场、发展壮大的根本,培训品牌是建立在培训质量基础之上的。北京市农广校创新出“十步培训法”,即任何一个培训都要经过培训需求调研、课程设计开发、教学团队组建、教学方法确定、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效果检验、培训成果转化、跟踪服务指导、培训效果评估、培训工作总结十个步骤。培训一年后,要对增收致富、产业增效、区域和谐方面的促进作用进行评估。这种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极高的培训效果,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肯定,最大的变化就是主动对接主体发生了变化,形成政府主动与农广校对接的局面。

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猜你喜欢
农广校北京市农民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质量 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农民培训在县级农广校的组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