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广系统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5-01-15 21:33明拥军
农民科技培训 2015年1期
关键词:农广校教学管理理念

明拥军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六个用”来论述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其中,“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重在对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近几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和实施,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央三农工作方向由不断地改善外部发展环境向挖潜内部动力转变。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力军——农广系统,是否有能力承担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一历史重任,其核心之一就是要看文化建设是否到位。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健康、良好、持续发展的引擎,如果把系统的发展比喻为人在不断成长的话,那么系统文化建设就好比人的思想积累。对于系统来说,人力、物力、财力是重要的有形资源,除此之外,系统要真正强大起来,更需要一种内在的无形的“魂”,这,就是系统文化建设。

一、农广系统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系统文化已基本形成

中央农广校和各省区农广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相继成立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建立了一系列体现价值理念、服务宗旨、管理理念的规章制度,有自己独特的名称、标志和新时期农广精神与农广文化,即“不怕困难、勇于创新、奋发向上、超越自我”的农广精神,“品格高尚、行为规范、思想活跃、目标同一”的农广文化等等,农广系统文化初具雏形。其中,“天下农广一家人”的家园文化,温暖了几代农广人,形成了系统内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特别是近几年,中央农广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农广系统活动(教学能手大赛、“英语之星”比赛等等),营造了浓浓的“家园文化”氛围,为今后农广系统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部分学校对系统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目前,部分学校在系统文化建设上缺乏连续性,表现在领导班子在任期内热衷于抓“见效快”的项目,无法形成统一的价值观;部分学校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提到系统文化建设就是简单地组织文体活动(文体活动也是系统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农广系统文化建设的内涵;农广系统文化建设模仿多,通用理念多,真正从教学管理实践中提炼得少,往往是“拿来主义”,缺少自身特色,缺乏农广个性和创意。

农广系统文化建设最核心的是价值观,是要将农广精神、行为准则和管理制度转化为全体人员的共同理念,再将这种理念转化为持久的行动,从而产生干事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其形成需要长期的、艰苦不懈的努力和积累。

(三)系统文化建设与教学管理融合不够

各级农广校在30多年的发展中,虽曾涌现出像“铜头、铁嘴、橡皮肚、兔子腿”等农广精神,但缺乏系统的总结和推广。农广系统文化说到底是为了推进农广事业健康发展的文化,它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形成,又反过来指导教学管理实践。农广系统文化通过取得全体教师员工的共识而对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产生调节作用,对管理要素产生协调作用,对工作效率产生增效作用,进而提高农广校的办学声誉。系统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运用系统文化实施教学管理的过程,实践的环节是农广系统文化建设的根本环节。通过实践才能保障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持续、快速、稳健发展。

二、促进农广系统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突出“以人为本”、“敬业爱民”农广系统文化价值理念

加强农广系统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使农广体系有能力肩负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任,使农广体系在完成这一重任的过程中不断地健全完善和壮大,使农广体系的每一个个体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因此,农广系统文化建设首先要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着力营造一种“在不断为实现农广校远景目标奋斗的同时,不断实现自我进步”的氛围,从而,把农广校远景目标的实现与个人的进步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理想和希望变得清晰、具体,不再遥不可及。

要强化“敬业爱民”行为价值理念。“敬业”就是要重视农业,“爱民”就是要热爱农民。虽说我国在春秋时期就开始倡导“民本位”思想,但是在“官本位”体制的作用下,农业和农民往往得不到重视和热爱。只有自己从内心深处尊敬和热爱自己的职业和服务对象,才可能赢得社会和公众的尊敬和热爱。

(二)上下流动,左右互动,形成合力

农广校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目前,也是世界上最大、学生最多的农民教育培训学校。其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是基本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但优势至今并未得以充分的发挥,除每年参加几次全国会议外,中央农广校和各省区农广校、省区农广校之间缺乏互动,无法形成合力,找不到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也就形不成系统的农广文化。建议中央农广校建立上下流动、左右互动的工作机制,比如,中央校派年轻的优秀干部到基层校挂职锻炼,基层校到中央校挂职锻炼,省校之间也可以互派,强化交流互动,便于形成共识合力,有利于农广系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三)加强对农广系统文化的研究和提炼

文化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农广系统文化是近30多年农广事业发展的历史沉淀,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提炼,形成体系内共同认可、遵守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成为凝聚农广系统合力发展的动力。具体说来,一是确定农广系统文化建设的宗旨,二是确立农广系统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三是对农广系统文化现状进行全面研究与分析,对农广系统文化建设进行准确定位,四是确定农广系统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运行与保障机制。

(四)继续营造农广系统“家园文化”氛围

农广系统文化只有当它与相应的人际关系结合的时候,才能获得传播与实践的效果,才能把农广事业的信念转化为员工的信念,进而把这种信念转变成上下一致的行动,为共同的理想齐心协力。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营造“家园文化”行之有效的极好手段。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参与其中的员工在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得快乐,感受到一种大家庭的温暖,而且能够增进同事间的接触、交往和了解,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使团队的精神、共同的理念不断在活动中得到灌输和强化;能够打破部门之间的界线,产生亲和力和凝聚力,使农广的价值观、服务宗旨,在无形中得到认同和转化;能够在制度不能涉及的地方、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表现出“以校为家”的自觉行为,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努力维护农广校的声誉和形象,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与农广校的兴衰成败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样看来,农广系统应将开展各项活动当成是事业发展的“润滑剂”,将它作为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计划,投入一定经费,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

文化的塑造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农广系统文化的成功塑造,关键是要在领导者和全体系工作人员的思想中,牢固树立“文化的竞争是最高层次的竞争”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转化为思维方式、行动准则;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有方法地将系统文化建设贯穿于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时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营造出一种农广系统文化氛围,使每一个工作、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都受到农广系统文化的感染,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农广系统能成功肩负起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任,完成提高农民、富裕农民、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农广校教学管理理念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质量 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农民培训在县级农广校的组织工作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