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CTA检查中VR和厚层MIP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2015-01-16 00:54邹志敏邱锦兴
医疗装备 2015年6期
关键词:厚层脑血管螺旋

邹志敏,林 浩,蔡 军,邱锦兴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1神经介入室,2神经外科,广州510006; 3广东省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放射科,惠州516211)

脑血管CTA检查中VR和厚层MIP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邹志敏1,林 浩2,蔡 军2,邱锦兴3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1神经介入室,2神经外科,广州510006; 3广东省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放射科,惠州51621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 VR和厚层MIP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先行脑血管CTA、再行脑血管DSA检查病人的图像资料,在GE AW4.3工作站上先采用VR和厚层MIP成像方式对病人CTA图像资料进行判读,然后将两种成像方式得出的结果与金标准脑血管DSA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经DSA图像证实,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3例,其余5例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样扩张。VR成像方式将13例病人明确辨别为后交通动脉瘤,其余5例病人后交通动脉瘤待排;厚层MIP成像方式中将13例病人明确辨别为后交通动脉瘤,同时其余5例病人明确辨别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样扩张。结论:VR成像方式对细微血管的显示极其困难,容易将其忽略,但空间立体感强;厚层MIP成像方式则能显示出血管细节,但空间立体感较差。

CTA;DSA;VR;厚层MIP;成像技术;后交通动脉瘤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较多螺旋CT脑血管造影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报道[1~3]。VR和厚层MIP是图像后处理中常见的两种成像方式,本文以脑血管DSA为金标准,总结了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两种成像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对象:收集2009年12月~2013年7月共18例病人的资料,男8例,女10例,年龄25~69岁,所有病例均先行脑血管CTA、再行脑血管DSA检查。

(2)仪器: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 CT和AW4.3工作站。

(3)方法:同步双能减影CTA检查方法[4~6],采用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机,后处理用GE AW4.3工作站。患者头部固定,嘱其闭目,平静呼吸,避免吞咽动作;静脉留置套管针肘正中静脉穿刺,连接双筒高压注射器,先用小剂量预注射法,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典比乐(370mgI/mL) 20mL,以4mL/s流速注射,10mL生理盐水冲管;以基底动脉层面(蝶鞍位置)行同层动态扫描,绘出时间密度曲线,确定扫描延迟时间。小剂量测试结束后,设定相同的平扫和增强两个序列,主要扫描参数:探测器宽度10mm,管电压100kV(平扫),120kV(增强),管电流350mA,扫描层厚0.625mm,球管旋转每圈0.5s,扫描范围从第三颈椎至颅顶,对比剂用同样速率注射75~80mL,以25mL生理盐水冲管,扫描后再使用ADD/SUB减影软件进行像素对像素的减影,即用增强图像减去平扫图像,得到一组去骨的减影原始数据,分别用重建后的增强图像和减影后的原始数据进行有骨结构和无骨结构的三维重建,重建技术主要为厚层最大密度投影(厚层MIP)及容积再现(VR),分别对感兴趣区进行对比观察。

(4)图像评价:由神经外科2位经验丰富医师对VR图像和厚层MIP图像进行观察分析,主要内容为:后交通动脉瘤大小、形态、瘤颈宽度、生长方向、与颅骨关系以及动脉瘤样扩张的辨别。

2 结果

全部病例均经DSA证实,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3例,其余5例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样扩张。

VR成像方式证实13例患者为后交通动脉瘤,其余5例为后交通动脉瘤待排,需要其它成像方式的进一步明确辨别;厚层MIP成像方式证实13例病人为后交通动脉瘤,同时其余5例病人明确辨别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样扩张,所得结果与金标准脑血管DSA图像完全相符。

脑血管CTA VR图像明确显示了后交通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生长方向、瘤颈宽度及载瘤动脉,参照手术路径方向及DSA投照角度,可多方位显示后交通动脉瘤与相邻血管、颅骨间的空间解剖关系,但对细微血管的显示极其困难;厚层MIP图像则能显示出血管细节,辨认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样扩张尾部细微血管的存在,但其空间立体感差,对空间解剖关系的辨别稍有困难。

3 讨论

(1)VR成像方式优缺点:VR成像方式的优势在于同时显示头部血管和骨的整体形态,尽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容积信息,在工作站中三维图像可随意变换观察角度,以展示血管的分布、走向及相互关系,能较好地显示病变的存在及与周围血管、颅骨的关系;缺点是血管重叠多,骨结构干扰较大,血管细节显示有困难,极易忽略细微血管的存在,从而容易导致对病变的误判。

(2)厚层MIP成像方式优缺点:厚层MIP成像方式最主要的优点是不同方位成像可以显示脑血管的细节,从而不至于忽略细微血管的存在,包括矢状位厚层MIP重组、冠状位厚层MIP重组、轴位厚层MIP重组、任意切层及厚度的MIP(根据病变血管显示需要,为完整显示病变段血管而使用的MIP重组技术,作为常规厚层MIP重组的重要补充);其缺点主要是立体感差,辨认空间解剖关系和整体形态有困难,不能较好地显示病变的存在。

本文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 VR及厚层MIP成像在临床应用中有巨大潜力,作为相对无创性血管检查技术,减影CTA在一定程度上了取代了DSA。多层螺旋CT VR及厚层MIP成像技术各有利弊,但互为补充,在临床中的结合应用,使得显示病变更准确、清晰,为临床提供更精确的信息和优质图像。随着计算机辅助图像后处理软件的不断开发和完善,多层螺旋CT VR及厚层MIP成像技术将在临床中起更大作用。

[1]陈文保,陈建方.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技术现状[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2):1942-1943.

[2]詹炯,戴建云,高培毅,等.三维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236.

[3]Takakurak.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diagnosis for cranial base lesions[J].J Craniofac Surg,1995,6:27.

[4]吕发金,罗天友,谢鹏,等.数字减影CTA图像质量影响因素探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32(3):271-274.

[5]张志伟,吕发金,曾勇明,等.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技术,2007,23(3):450-452.

[6]吴奇华,张丽娟,杨仕海,吕发金.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对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1,40(19):1923-1926.

R445

B

1002-2376(2015)06-0056-02

2015-03-07

猜你喜欢
厚层脑血管螺旋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人工智能对基层影像医生筛查肺结节的辅助价值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三层系厚层试验区调整注采层段改善驱替效果
旋风“螺旋丸”
Winter Walking in Wales威尔士的冬季徒步旅行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