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在教学中的三种体现

2015-01-17 10:29曾扬明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詹天佑层面玻璃

曾扬明

说到“让学”,很多教师会直观地理解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这当然没错,但这种理解比较宽泛,不便于操作。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可以从微观的角度来思考、实践“让学”的理念。比如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

课程层面:有学

“有学”要求教师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能把教材内容转化成课程内容,从而实现“用教材”的目的。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一次语文课观摩活动,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新型玻璃》。这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课后思考练习是这样的: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②举例说说,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③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离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④课后找一些商品说明书读一读,看看它们是怎样介绍商品及其使用方法的。

教学中,教师把这些思考题作为前置性作业,让学生自主阅读,把答案批注在课文旁边;然后,让学生分别回答这些问题。这位教师采用了一种常规的教法,这样教思路清晰,学生也可以理解文本,但从“让学”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以第一个思考题为例,学生学什么应锁定在教学生阅读方法上,仅仅局限于阅读内容(新型玻璃的类型、特点、作用)是不够的,因为这样做是离开了语文教玻璃的常识,相当于上了一堂科学课。第二个思考题离开具体语境去理解说明方法,显得过于概念化。这样教,学生学后无非记住了几个枯燥的概念,至于作者为什么用这种方法,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学生仍一头雾水。

围绕着“有学”的思路,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设计教学内容:

教阅读方法。凡是科普性说明文,都可以尝试用列表格的办法呈现课文内容。如《新型玻璃》,让学生试着自行设计表格,写出各类玻璃的特点、作用,用了什么方法来写。

教说明方法。说明文需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新型玻璃》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说明方法对介绍新型玻璃有什么作用,好处在哪儿?不用行不行?还可以找一份药品或食品说明书,让学生从中发现学过的说明方法,并加以说明。

教表达。让学生再造想象,推介自己想发明的新型玻璃,并尝试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进行表达。还可以拓展延伸,用说明文的形式推介本地的土特产,并写成文字。

“有学”,不应仅仅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教师应将文本中零散的知识提升到课程的高度,整体设计教学内容。

活动层面:会学

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内隐活动。一个班的学生坐在一起,学同样的内容,听同一位教师授课,为什么有人学得好,有人学得不好?除去智力原因、学习态度外,会不会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因。

怎样让学生会学呢?我们来看看以下两个案例。

一位教师设计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调查活动。有个学生家里开了个小店铺,他发现店里的鞋有的好卖,有的不好卖。为了找到其中的原因,他每天记录卖出鞋子的品种及型号。一个月后,他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拿出了一个进货方案,解决了部分鞋子积压的问题。这个学生用统计学的知识既帮助了家长,又体验到了数学带给他的成功喜悦,这就是会学: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再来看一个语文学科的案例。教学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詹天佑》时,大部分教师会让学生抓住“杰出”与“爱国”,从课文中叙述的三件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线路)来体会詹天佑的伟大。从教的层面上来说,这样处理便于教师驾驭课堂,没有多大问题。如果从学的层面来看,这样处理就值得商榷了,因为体会詹天佑的精神不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引导学生读几遍课文就行了。

从会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项内容:①你认为文中哪些词一定不能少,如果少了这些词语对表达效果有什么影响?②文中选取三个典型事例介绍了詹天佑克服的困难,假如当时国内的报纸要报道这件事,如何写?③设计詹天佑“开凿隧道”的说明图,并配上文字说明。④假如删除叙述帝国主义要挟中国修筑京张铁路的段落,对表达效果有什么影响?

这些内容从“学”的角度出发设计,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所有问题教材中都没有现成答案,回答这些问题必须探究文本;二是活动具有较强的思维性,靠记忆很难完成。这正是“会学”的基本特征。

评价层面:学会

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来评价学生是否学会,是对教学的误导。学生经过一年,或者几年的学习,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一张试卷难以囊括。因为有些内容学生学会了,但试卷上没有,有些内容学生没学会,可偏偏出现在试卷上。从另一个角度讲,有的题即使学生做对了,也未必就学会了。

我们来看这个案例。识字课上教学“染”字,三位教师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教法。第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可以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学生一看便知,“染”字由三点水、九、木三部分组成。第二位教师告诉学生:好好的一块布,不要被一点墨给糟蹋了。意思是说不要在“九”字上多一点。第三位教师说:“染”是会意字。古时候的染料大多从植物中提取,所以用“木”字底;染料须加工成液体,所以用水;染,有多道工序,用“九”表示次数多。教师这样一解释,学生恍然大悟,通常所说的“染病”“染恶习”,其中的“染”字都与次数多有关。

记住字形、字音只是识字教学的一部分内容。真正的识字还要让学生了解汉字形与义的关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第三位教师依据汉字的构字原理,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把“染”字加工成一个故事。这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汉字形与义的联系,体会到古人造字的智慧,更让学生明白了“九”不能写成“丸”的原因。

“染”字的案例涉及到“学懂”与“学会”的区别。“懂”指向静态的陈述性知识,以教师为主体,将静态的知识或概念传授给学生;而“会”指向动态的程序知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言语运用中习得能力。“懂”,只是理解课文中的表达,而“会”,通过外在的言语活动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表达。《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教学生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高”,不难;教课文是如何表达“船夫驾驶技术高”的,也不难。要培养学生从概括到具体、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达能力,就难了。这就得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换一种言语训练情境,通过言语实践让学生学会。因此,我们说“懂”是“会”的基础。“懂”是“知识层面”的问题,“会”是“能力层面”的问题,能力的提高要以知识作基础。

提倡“让学”,并不能停留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认识层面。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学的课程内容,这是基础;有学的方法,这是关键;更要在懂的基础上学会,这是落脚点。

猜你喜欢
詹天佑层面玻璃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玻璃中的自然之美
玻璃是怎样炼成的
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简介
我不是玻璃熊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32项工程喜获第十一届詹天佑奖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